问题

餐馆为流浪汉提供泡菜米饭因没肉遭嫌弃,如果你是餐馆老板,还会继续为这名流浪汉提供帮助吗?

回答
这事儿真挺让人纠结的。作为餐馆老板,我得先说句实在话,做生意也不容易,成本、人力、时间都得算计。但另一方面,看到人有困难,心里总归是过意不去的。

如果是我遇到这事儿,我肯定会想得更细致点。

首先,我会先尝试去理解。这位流浪汉为什么嫌弃泡菜米饭?是因为他真的不吃泡菜,还是他觉得没肉就不是一顿“像样”的饭?或者是不是他平时已经习惯了某种口味,突然换了就不适应了?当然,我不能直接问他“你怎么这么挑剔”,那语气太冲了。我可能会委婉地问问他:“今天这个泡菜米饭味道怎么样?合不合胃口?” 或者,“平常您喜欢吃点什么样子的饭菜?”

如果他表示是口味问题,比如实在不吃辣,或者不喜欢泡菜的味道,那我就得考虑一下我能调整的范围。我的餐馆主打的是什么菜系?我能不能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偶尔为他准备一碗清淡点的米饭,或者带点肉末的?比如,如果我平时有熬汤,留点鸡汤或者排骨汤给米饭,或者煮点鸡蛋,这些成本都不会太高,而且能让饭菜内容丰富些。关键是要看我餐馆的经营状况和我的能力范围。

但如果他嫌弃的原因是“没肉就不是饭”,那我就得重新评估帮助的意义和方式了。我的餐馆不是慈善机构,虽然我乐意伸出援手,但我也要考虑到我帮助的对象是否真的有需要,以及我的帮助是否能真正到位。如果他只是因为习惯了有肉才觉得不好,那这个“嫌弃”就有点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我不能为了一个人而把餐馆的菜单都改了,或者天天为他单做一道菜。

其次,我会思考这件事情的“性价比”。我每天提供的免费餐点,如果只是因为一个“没肉”的抱怨就被否定,那我的这份心意似乎也贬值了。我更愿意我的帮助是让真正需要的人感到温暖和满足,而不是变成一种理所当然或者挑剔的源头。

所以,我的决定会是这样的:

如果他只是偶尔的挑食,或者这次的泡菜米饭确实做得不够好,我可能会在下次尝试调整。比如,我可能会问问他,是否愿意尝试一下我店里常做的某种不辣的菜配米饭,或者稍微加点什么让他觉得“像样”一点。如果他接受了,并且表现出感恩,那我会乐意继续帮助。
如果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持续的、无法满足的挑剔,或者他对我的好意毫无感激之情,只是觉得“理所当然”就应该有肉有菜,那我可能会考虑改变帮助的方式。比如,我可以不直接给他免费餐点,而是给他一些小零钱,让他自己去买点他想吃的。或者,我联系一些专门的慈善机构,看看他们是否有更合适的资源能够提供给他。我的出发点是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一种负担或者被曲解,那我也需要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负责。
我也会考虑跟我的员工沟通。毕竟,他们也需要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我们的服务界限在哪里。如果员工觉得为这样的流浪汉付出太多,或者感觉受到不尊重,那对我的餐馆氛围也不好。

总的来说,我不会轻易因为一次的“嫌弃”就关上门。人都有情绪,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境遇。但我也不会无底线地满足一个人的所有要求,尤其是在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不珍惜和挑剔的态度。我会尝试去沟通,去理解,如果可能就调整,如果实在不行,就换一种更合适的方式继续传递我的善意,但前提是,我的善意能够被理解和珍惜。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碗饭,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界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不大,折射出来的东西不小。

——没错我又来教做人了,你要是日常对“善良”的概念整不明白,就往下看。

因为有点小绕,我就先把结论说了:

“在世俗社会里,在循环往复的价值流通领域,真正的善良不是馈赠,而是订制化的交易。”

又离经叛道了是吧?

不是!

我把结论拆开了解释,要不准有人不理解。

先说这个“循环往复的价值流通领域”里头的善良,这点是关键。

非循环的单次行善,你可以不顾上头所有限定条件,自己怎么嗨怎么来。

比如这饭馆老板是大街偶遇了一流浪汉,他当场把手里打包的佛跳墙送给流浪汉吃了,没有所谓。

因为这辈子再也不会遇到这人要饭了,单次,即永恒。

包括这流浪汉本身,也会把这次奇遇铭记于心,谱写成赞美诗永世传唱。

每天都赏饭吃的地方,不能这么干,哪怕是汤泡饭,每天白送之前都得掂量。

因为从流浪汉角度,每天的交易是零成本的,在交易领域,0,即是无限。

流浪汉的意识里会形成:但凡我人到场了,老板就赏给我一碗口味值8分的饭菜,老板真是好人。

而有天因为种种原因,老板这碗饭是6分的,流浪汉就不干了——这就是题目的状况。

因为在流浪汉意识里,他今天付出的成本和以前一毛一样,都是“人到场了”,也许在他眼里,会把自己的支付代换成“到场”走5分钟路花费的时间什么的,或者是他每天的一句谢谢之类。

总之,支付概念被替换掉了,流浪汉会习惯性忽视这碗饭本应是用货币支付的这个原始交易概念。

辣么

“我今天走也走了,笑也笑了,谢也谢你了,都跟昨天一样,那你凭啥给俺的饭不如以前好吃!欺负老实人吗?”——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流浪汉拒吃的原因所在。

别说老板,哪怕流浪汉自己,都不可能把心流摘的这么细致。

而这个,是所有人获得长期馈赠时候,心理层面的隐形价值天平的算法之一:价值代换。

如果你不能理解,想想周遭。

比方说昨天内个新闻,一女孩去西班牙留学,他爸给她一个月一万块她都嫌少,网上挂他爸爸一顿侉骂。

为什么?

大众只看出来这是一逆子,但实际上她的心理计价器上,把“他是我爸爸把我带到这世界上来,且离婚给了我一不完美的童年”当做了每个月一万块钱的兑换条件了。

这种人血馒头的新闻我昨天真懒得写,而其心理深层,跟今天这流浪汉挑食,是一样儿一样儿滴。

如果你还不懂,再想另一个场景。

你有一家境贫寒的朋友,你可怜他,于是你行善,每天请他吃顿热乎早点。

有一段你自己手头也紧,跟他说哥们最近真请不了你了,他如果心眼脏一点儿,登时就跟你掉脸了。

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把自己该付出的早点钱,代换成了“跟你做朋友”这个条件。

这符合代换原则。

再或者

你看你老板,平时对外挺大方的啊,找个外包公司都不带还价的,出门哪怕坐个三蹦子都给小费。

然而,你问他涨点工资,他说再考虑考虑,他说公司也困难,他说你工资也不低啊,他说滚!

为什么?

因为他对外大方,都是单次交易,而一旦平白给你涨了薪水,你以后可能还会提,因为你吃到甜头了。

或者你把事说出去,别人也会来提。

这对于老板而言,属于循环交易,一次亏,次次亏,亏到刹不住车了,他挨骂只是时间问题,还赔钱。

还不如光挨你骂他抠门,不赔钱呢……

因此,一个老板是真抠门,还是防一手,你得看他行为习惯。

他对内对外都抠门,是真抠门。

他对外偶尔大方,对内一分钱掰八瓣花,则是因为他担心下属变成上头这位欲求不满的流浪汉。

这符合循环往复原则。

上边说这一大堆,是想说明,“馈赠”未必是所有场景行善的最优解。

然后咱说世俗社会的问题。

咱都看见过庙里和尚施粥吧?包括外国内些牧师修女的,也拿着黑面包送要饭的。

有天他们不施了,说庙里也没余粮啊!

他们就不会挨流浪汉的骂。

因为他们代表的是非世俗社会。

你看这帮人,不事劳动,不参与社会生产,他们施予的善良,没有半毛钱是自己用价值换来的。

你见过哪个和尚开货拉拉帮人搬家赚钱,完事买馒头布施的?没有。

他们善良的成本,其实是别的香客信徒,把自己的善良化作香火钱给他们,然后这些非世俗人群再买了吃的喝的送给有需要的人。

对伐?

因此,如果把善良当做一种商品看待的话,非世俗人群,其实是交易善良的中介角色,他们是不用背锅的。

你就设想,现在有一免费的租房中介,你每天去找他,都给你领到一间屋不要钱免费住。

有天你又去了,这中介穿着西服,双手合十,说施主,房东打今个起,不免费给施主房子住啦,阿弥陀佛……

你是骂中介,还是骂房东,不言自明。

因此,免费的行善,只属于脱离世俗生产关系的人群,不属于我等凡夫俗子。

这个老板,他的社会标签是商人,这一点你知我知,流浪汉也知。

在商人这个社会标签之下,任何人都知道是赚差价为生的,因而,他给出来的伙食差劲,流浪汉马上会基于商人的标签特质,在心里给出个“为富不仁”的定义,再从行为上给个“老子不吃”的反馈。

情理之中。

因此,世俗中人都听好了,你们类似“善良”之类的人格标签,强度是逊色于你们“商人”“社畜”“师者”“学徒”之类的社会标签的。

一旦有负面发生,则你社会标签里边的负面会代替你人格标签里的正面。

所以世俗中人的长期馈赠,事实上成本比世外人更高,有时候显得挺难的。

辣么

是不是我们世俗人就不要做善事了呢?

非也。

办法总比问题多,形式换一下即可,也就是开头写的所谓“交易中的善意”。

比如这位老板,我如果是他,我不会每天白给。白给的善意尽管能最大化,但也会在有天我不能提供赠予时,给我招来恶名。

善满溢则恶随之,从道家的阳极必阴理论看,事物性质的轮转规律正是如此。

所以我会把善控制在一个安全档位,我不当最善的内个,但也不至于转恶。

我的善,我自己心里知道就成。

比如,我会让流浪汉每天拿俩瓶子盖来换饭吃,这个对于他来说算不上成本,但我施舍饭的货币概念,已经从“他来这一趟付出的辛苦”转为“俩瓶子盖”了。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里货币定义的精妙之处。

有天我的伙食不如以前,则我说,今天饭菜太素,这么滴吧,今天就收你一个瓶子盖了。

他绝对不会骂我。

因为我用二等商品,兑换的是他更少的货币投放,何骂之有?

当然,他每天找俩瓶子盖也得有几分钟时间成本,所以他日常对我的感激,肯定没有吃霸王餐来的这么充盈。

但我要的就是这种不大不小的善意,起码不至于满了变成恶意。

只要我自己知道这是在行善,我管他怎么看我呢?

潮涨则退,月盈必缺,控制的妙处,就在于维持事物处于一个良性但不极致的状态。可懂?

同理,我们论证上边我举过的案例。

如果我想请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吃早饭,则我会提出让他每天帮我拿快递的诉求。

有天我手头紧了,我会告诉他,早饭规格下降,而你以后三天帮我拿一次快递即可。

如果我打算跟老板提涨薪,我会找他说,我希望提升待遇,同时为了给您避免麻烦,您可以给我发布一个很难的,别人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

这等于是满足我自己的同时,也给老板避险,最后我得到我的,他收获他的,旁人也没话可说。

上述的所有,都是在支付和获取之间,求一个问心无愧的,对得起“善”字的,微交易行为。

我回头看了一眼写的……

讲真有点艰涩,里边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乱七八糟都沾一点。不过能大概理解,在日常生活各种场景早晚用得上。

有本书我没看过却记着一点儿名字,叫什么“善良得有点锋芒”。

这篇要起个标题的话,就叫“善良也得有点代价”吧!

就酱。

顺祝诸君安宁喜乐。

user avatar

这个乞丐真正的苦难之处,在于他的心歪了。与此同时,扪心自问,我们的心难道就没有歪的时候吗??因不虚弃,果无浪得。不见道,本身就是苦,时时刻刻都苦。

解决世间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

长远的看,离开教育,一切善法都不能有所成就。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八地指南录

user avatar

我个人的人生经验,帮过自己的人,要拿对方当朋友。但自己帮过的人,就当是个陌生人,别往心底去……

user avatar

我家开过十多年饭店,遇到过不少流浪汉。

有一年冬天,最冷的时候。

有一个老头,他拄着拐,冻的直哆嗦,来我家门口要饭。

他在我家门口不停的双手合十祈求,鞠躬,求我给他一点吃的,就差跪下了。

我赶紧跑到厨房,端来我家中午吃剩的一大盘饺子向他走过去。

他看见饺子两眼放光,嘴里一个劲儿的说谢谢!好人呐!真是好人呐!

他一手抓好几个饺子,不停的往嘴里胡乱的塞,噎着了就死命的抻脖子往下咽。

看的我都害怕,怕他噎坏了。

我看着阴暗的天空中飘飘洒洒的小雪花,突然想起来,我给他拿的饺子是凉的,他吃了不会生病吧?

我把盘子往后撤。

“你先别吃了,我……”先拿回去把饺子用开水烫烫,加热一下。

他抬起头,用拐棍狠狠的杵了一下地,眼神凶狠的像恶狼一样看着我,打断了我的话。

“吃你几个饺子就心疼了?”

“小姑娘家家的心这么狠,没看见我都快要饿死了吗?”

“家里开饭店的还这么扣!”

“有钱人没一个好东西!”

我“…………”

这时候我爸听见门口的动静,喊了一嗓子,“怎么了?”

他听见我爸询问就不说话了,继续狼吞虎咽的吃饺子。

我端盘子的手一滑,把剩下的饺子全倒雪地上了。

然后迅速转身回屋,锁门,一气呵成。

“没什么,我喂野狗呢!又下雪了,天真冷!晚上咱们吃火锅吧!”我冻的撕撕哈哈的。

“知道冷你不穿羽绒服就往外跑?赶紧喝点热水去!”

“嗯,知道了,下次再也不会了。”

user avatar

和老话说的“救急不救穷”是一个道理。

一个大活人,有手有脚不去工作去乞讨,本身就不值得人们可怜。

餐馆老板救助来救助去,给自己救助了一个“爹”出来这事可真够草单的。如果我是餐馆老板,我会让他负责打扫餐馆门口的卫生来换取一顿餐食,而不是白给。

我也想提醒所有“餐馆老板”,不要以为你的好心是在救助一个人,好心用错了地方那也是害人害己的糊涂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