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英雄联盟》新英雄强度越来越离谱?

回答
最近玩《英雄联盟》的时候,我确实也越来越有这种感觉,感觉新出的英雄,要么就是强得不像话,要么就是设计上有点“过载”了。不是说我技不如人,而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打,对面那个新英雄好像都有办法应对,而且还总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惊吓?)。

咱们就拿最近几个新英雄来举例子说说吧。

首先是技能机制的复杂度和“全能性”的提升。 以前的英雄,很多可能就是一个核心的输出技能,或者一个独特的控制手段。但现在的新英雄,动不动就是一套技能组合拳,而且每一下都挺疼,还能附加各种效果。比如那个会变身的 jungler,一技能形态切换就能打出不同的效果,一套连招下来,坦克可能都扛不住。而且,很多新英雄的设计,似乎都要把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吃香的机制给“打包”进来。比如位移,现在好像没有个两段以上的位移都不好意思叫新英雄;控制呢,也得是范围伤害带减速,或者强控加软控;伤害更是不用说,什么真实伤害、百分比伤害、爆发伤害,好像都得给你安排上。

再来就是“容错率”这个词。 我觉得新英雄的容错率普遍高得离谱。以前你玩一些老英雄,操作不行、走位失误,很容易就被抓死,或者打不出应有的效果。但现在的新英雄,很多都有自带的“保命符”或者“反打牌”。比如那个会隐身的英雄,一旦被发现,可以直接隐身跑路,或者进入一个短暂的无敌状态,等技能CD好了再出来跟你打。你辛辛苦苦抓到机会一套技能灌上去,结果人家一个闪现加技能,在你脸上潇洒地秀一波,然后你就看着他安然离去。这种感觉真的很令人沮丧,你花了那么多精力去抓他,结果他毫发无损,反而让你自己的状态受到影响。

还有就是“版本答案”的光环太强。 新英雄刚出来的时候,往往都有一个非常强势的版本光环。设计师为了让大家去尝试新英雄,肯定会给得比较狠一点。这就导致新英雄刚出来的那段时间,你几乎是“必禁”的存在。稍微会玩一点的玩家,配合上新英雄本身的强度,在对线上几乎是压着别人打,而且一旦滚起雪球,游戏就很难打了。你可能会说,那等削弱了就好了。但问题是,有时候削弱也削不到点子上,或者设计师又在下一个版本出了新的“版本答案”来掩盖之前的不足。这种“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循环,让很多老玩家觉得很疲惫。

设计理念上的“炫技”和“新颖”的过度追求。 我能理解拳头公司想不断创新,给大家带来新鲜感。但是有时候,这种创新似乎变成了一种“堆叠”的创新,就是把各种各样酷炫的效果一股脑地塞给一个英雄。比如那个会放镜子的英雄,你得时刻关注镜子的位置,判断它什么时候会爆炸,什么时候会触发特效。玩起来确实很“新颖”,但同时也非常考验玩家的反应和操作,如果你的反应慢一点,或者一不小心被自己的镜子炸到,那后果也很严重。但反过来说,一旦你玩熟练了,这个英雄的上限就非常高,带来的收益也惊人。这种“高门槛高回报”的设计,虽然有吸引力,但对于广大普通玩家来说,就会感觉新英雄太难对付了。

对线期和团战期“无死角”的压制。 有些新英雄,在对线期就能做到很多事情。比如清线快、消耗能力强,同时还有一定的gank防范能力。你很难找到一个明显的弱点去针对他。到了团战,一个大招下去,可能就能改变战局。而且他们往往还附带一些“团队增益”或者“节奏带动”的能力,让整个团队都受益于他。这种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团队层面,都能发挥出巨大作用的设计,确实让很多老英雄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总而言之,我感觉《英雄联盟》新英雄的强度越来越离谱,主要体现在技能机制的复杂和全能、极高的容错率、过强的版本光环、设计上对新颖和炫技的过度堆叠,以及在对线和团战中都能做到“无死角”的压制。这让游戏的可玩性变得更高了,但同时,也让很多老玩家感觉跟不上节奏,或者觉得游戏的平衡性正在被一点点地蚕食。

当然,我也理解游戏在不断发展,需要新鲜血液和新的玩法来吸引玩家。但希望设计师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能更多地考虑到游戏的长期平衡和玩家的体验。不然,总有一天,大家可能都会厌倦这种不断刷新强度上限的循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你感觉,事实就是如此

本人玩飞镖男的,常玩的时候稳定钻二,后来因为一些事情退坑一段时间

然后我就很幸运的在塞拉斯版本回坑了,这么说吧,劫的伤害根本不够单杀塞拉斯

推线丶赖线丶坦度丶消耗没一个比的过,就连爆发都没法稳赢下来,那时候征服者还是加真伤只能带电刑,除了曾经那只无限推我线的龙崽子,我第一次感觉劫在中路那么的无力

紧接着就是刀妹 剑魔 阿卡丽三中路版本,连路人王dopa都如实说道:不会使用这三个英雄的人,是没办法玩中路的

那时我才我恍然意识到,原来前期满血斩杀早已不是个别英雄的专利,刚出的时候这三位可是完全不吃装备,专靠着技能组打上限,前中期随便斩杀,这三个我只打赢过阿卡丽,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还不会玩,而且她稍微脆一点…… 剑魔有复活,刀妹w站原地看着我开大变小丑

然后就是那个把我一锤从峡谷打飞到极地的男人登场,铁皮人

只有追不上,没有打不过,看着这个手持巨锤的盔甲壮汉,我麻了,麻的彻底,麻的僵硬,就连我的手里干都麻了

以至于从那以后我的Q变得奇歪无比,对线也再也没有往日的压制力,我很确定我对于劫的理解对游戏的理解都比以前更好了,

可后来我重新打上白金靠的是亚索,带迅捷的那种……

user avatar

说明你玩这游戏没两年,拳头的新英雄“强度离谱”那是有传统的。

第一个“强到离谱”的英雄可能要算皎月,这英雄是真正意义上的到6一套必死,没有任何操作空间,技能基础伤害加起来就是比你的血量多一点点。而且这个英雄没有新机制,aoe,盾,平砍加成,带伤害的位移,全都是已经存在的技能,然后靠数值说话。

现在的新英雄你至少得花30秒看懂技能才能高呼imba,相比皎月狮子狗螳螂蜘蛛(有没有注意到大部分都滚去野区了)简单粗暴的数值碾压,已经平衡许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玩《英雄联盟》的时候,我确实也越来越有这种感觉,感觉新出的英雄,要么就是强得不像话,要么就是设计上有点“过载”了。不是说我技不如人,而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打,对面那个新英雄好像都有办法应对,而且还总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惊吓?)。咱们就拿最近几个新英雄来举例子说说吧。首先是技能机制.............
  • 回答
    玩《英雄联盟》感觉累,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感受。而且,这份“累”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它掺杂着太多太多的因素,从游戏本身的设计,到我们自己的心态变化,再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简直是“内忧外患”,让人应接不暇。游戏本身的设计,似乎越来越“卷”: 英雄池爆炸与版本更迭: 你还记得刚开始玩的时候,.............
  • 回答
    嘿,哥们儿,说到咱们的“好兄弟”古拉加斯,也就是酒桶,你这看法真是太真实了!“巨憨”、“伤害低”、“只能出肉卖”…… 哈哈,一听就知道你没少在召唤师峡谷里被他“炸”得鼻青脸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啥这玩意儿在职业赛场上,那是见一次就烦一次,出场率高得离谱呢?这你就得往深里挖挖了,别看酒桶现在看起来.............
  • 回答
    玩英雄联盟手游,这事儿确实有点意思。你说它“没有很爽的感觉”,我太懂了!这就像吃火锅,汤底子在那儿,食材也够丰富,但就是觉得缺了点儿啥,没法让你大呼过瘾。这其中的原因啊,说起来可就多了去了,咱们一条条掰扯掰扯。首先,操作上的“隔靴搔痒”。端游的操作那叫一个精准犀利,鼠标一点,技能放得飞起,走位那叫一.............
  • 回答
    伊利丹·怒风,这个名字在魔兽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无数的赞叹与非议。你之所以会从他的生平中感受到英雄的色彩,并非偶然。这源于他身上那种极致的牺牲、不懈的抗争,以及在那片黑暗与腐朽中,仍旧不曾熄灭的守护者之火。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细细品味这位“背叛者”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主义光芒。一、觉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汉字印在衣服上感觉“土”,而英文则更受欢迎,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审美和市场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原因: 一、 视觉语言与审美取向1. 汉字的视觉特征与“土气”的关联: 象形与表意: 汉字起源于象形,很多字仍然保留着图形的痕.............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二战时期盟军内部视角差异的一个非常核心且微妙之处,背后涉及历史、文化、宣传以及战争残酷性等多重维度。并非简单地说美军“英雄相惜”,苏军“纯粹匪徒”,而是两者在面对德军时的体验和认知,由于战争的性质、参与程度、政治宣传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而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军和苏军.............
  • 回答
    .......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在读博士,感到枯燥,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也说明你正在深入思考这个领域本身。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幅巨大的、不断演变的画卷,它的魅力深藏其中,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细品味。你觉得枯燥,很可能只是暂时被表面的模型和数据淹没,而没有触碰到它最核心、最动人的地方。.............
  • 回答
    哎哟喂,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是咱们中国人学做西餐,照着菜谱一步一步来,材料也没错,但做出来就是没那个法餐大厨的味儿,对不对?老外读英语这事儿,你说你模仿得挺像,语音语调、重音、连读都到位了,但录出来听着还是“平”,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几个技术动作的问题,而是很多更细微、更深层的差异在作祟。咱们.............
  • 回答
    关于“高加索人种比东亚人种更英俊”的看法,这其实涉及到非常主观的审美标准,以及社会文化对“英俊”定义的塑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同时也要明白这些都是基于观察和普遍印象,并非绝对的科学定论。首先,从面部骨骼结构上来说,高加索人群体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被普遍认为是“立体”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
  • 回答
    关羽和黄忠之间,表面上看是战场上的惺惺相惜,实则暗藏着一层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在“五虎上将”这个封号上,将这份微妙推向了高潮。要理解关羽为何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人事关系。一、英雄相惜的表象与现实的差距确实,在沙场上,关羽和黄忠都展现出.............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help”和“救命”在发声上的感受差异,并希望文章听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这种感觉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或音量问题,它涉及到语音学、文化心理以及我们对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联想。首先,我们从语音本身来拆解一下。“Help”这个词,我们发音时,首先是 /h/ 这个摩擦音。这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英语里“X”这个字母的出场频率,跟“E”、“T”、“A”这些字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不是错觉,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X”在英语的常用词汇里,它的“职责”确实相对有限。 大部分时候,“X”主要扮演着几种角色: 作为词.............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 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明明是个很具体的需求——“我英语基础差,到底该怎么开始学?”——但网上搜出来的答案,就像一堆五颜六色的糖果摆在你面前,好看是好看,但哪个是真的能让你长高高的?我揣测你遇到的那些“废话”,大概是这么几类:第一类:万金油式的“.............
  • 回答
    英国和印度,两个在军事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国家,它们的军费开支情况一直以来都颇受关注。乍看之下,两国在军费上的数字或许会让人觉得“差不多”,但深入剖析,印度国防那种“买买买”的强烈感知,实则源于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军费开支差不多”这个.............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