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目前网络上政治极端人群的常见称呼是“粉红”“公知”而不是其它几个词汇?

回答
网络上政治极端人群的常见称呼,如“粉红”和“公知”,并非偶然出现,它们的形成和流行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要理解为何是这两个词,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它们的词源、含义演变、以及在特定历史和网络语境下的作用。

“粉红”的崛起:从爱国符号到特定群体标签

“粉红”这个词汇的流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网络文化现象,它背后折射出社会情绪和话语权的变迁。

词源与早期含义: “粉红”最初并没有政治含义,它更多的是一种颜色,代表着年轻、活力、温暖,甚至是浪漫。在早期网络,它可能被用来形容年轻女性的喜好,或者是一种比较柔和、可爱的风格。
“小粉红”的诞生与概念固化: 这个词的政治化转变,与2010年代中期后中国网络爱国主义的兴起紧密相关。当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一部分年轻网民在网络上表达强烈的国家认同和爱国热情。起初,“小粉红”可能更多是一种自嘲,或者是被外界用来形容这些年轻爱国者。但很快,这个称呼被赋予了更具体的含义,也开始被用于区分和定义一个群体。
为何是“粉红”?几个关键点:
颜色象征: 粉色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女性、青春、活力联系在一起。选择“粉红”来指代年轻一代的爱国者,可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了他们是新生代力量,充满热情,但有时也被认为缺乏深度和批判性思考,容易被煽动。
易于传播和识别: “小粉红”这个词语简短、形象,容易在网络上流传和记忆。相比于一些更复杂的政治术语,它更具传播力。
群体身份认同与外部标签的双重作用: 最初,“小粉红”可能是一种自我认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但随着网络论战的加剧,“粉红”逐渐成为一个更具指向性的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积极维护国家形象、批评异见人士,且言辞激烈、不容置疑的群体。
刻板印象与负面化: “粉红”一词在被广泛使用后,也逐渐被赋予了刻板印象和负面含义。它常被批评者用来指代那些盲目爱国、缺乏独立思考、容易被宣传煽动、对不同观点抱有敌意的群体。这种负面标签化,使得“粉红”这个词不再仅仅是描述一种爱国情绪,而是指向一种特定的网络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与“公知”的对照: “粉红”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公知”这一概念的相对出现和对比形成的。当一部分人群被贴上“粉红”的标签时,另一部分人群则被贴上“公知”的标签,两者在网络话语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对立。

“公知”的演变:从知识精英到负面符号

“公知”这个词汇的演变过程则更为复杂,它经历了从一个相对中性甚至褒义的词汇,到一个被广泛批评和否定的负面标签的转变。

词源与早期含义: “公知”的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在学术界和媒体界,“公共知识分子”通常是指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愿意就社会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影响公众舆论的知识人。在早期,这个称呼带有一定的尊重和认可,认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公知”的泛化与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在网络上被泛化。很多在网络上有一定影响力、对时事发表评论的学者、作家、媒体人等,都被笼统地称为“公知”。
为何是“公知”?几个关键点:
西方舶来概念的本土化: “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本身源自西方,但在中国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批判性”成为核心标签,也成为被攻击点: 早期的“公知”往往被视为对政府、社会现状持批判态度的群体。这种批判性,在一些人看来是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因素,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则被解读为“西化”、“崇洋媚外”、“否定中国成就”的倾向。
“代表性”与“精英感”: “公知”群体通常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他们在发表意见时,往往带着一种“代表民意”或“精英视角”的感觉。这种身份和姿态,容易引起部分网民的反感,认为他们脱离群众,高高在上。
网络论战的焦点转移: 随着网络讨论的深入,关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历史评价等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在这些争论中,“公知”群体往往被视为“西方模式”的倡导者,或者被指责为“虚伪”、“两面派”,其批评被解读为“为了反对而反对”。
被“妖魔化”与标签的固化: 尤其是在“粉红”群体兴起后,他们将“公知”作为主要的攻击对象,将其与“反华”、“卖国”等负面词汇联系起来,进一步固化了“公知”的负面标签。许多曾经被认为是“公知”的人物,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其言论被重新解读甚至歪曲,最终被贴上了“公知”的负面符号。
与“粉红”的对立: “粉红”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对抗他们眼中的“公知”言论。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使得这两个称呼成为了网络政治话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对立符号。

为什么是这两个词,而不是其他?

简洁、形象且具有网感: 相较于一些更学术或更政治化的术语,如“民族主义者”、“自由派”、“批评者”等,“粉红”和“公知”都更加简洁、形象,也更容易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引用。它们具有一定的“网感”,符合网络语言的特质。
高度概括性: 这两个词能够高度概括出网络上不同政治立场和言论风格的群体。即使不完全符合每个被贴上标签的人,但它们提供了一种快速理解和划分阵营的框架。
情感色彩与价值判断: 这两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它们不仅仅是对群体身份的描述,更是对该群体言行的一种评价。被贴上“粉红”标签的人,往往被认为爱国热情过剩、缺乏理性;被贴上“公知”标签的人,则常被认为立场偏激、不接地气。
历史发展和话语权的争夺: 网络话语权是不断争夺和演变的。某些词汇能够流行起来,往往是因为它们在某个时期能够有效地凝聚某一群体,或者有效地攻击对立群体。在中国的网络政治语境下,“粉红”和“公知”成为了各自阵营中具有代表性的称谓,并在长期的网络论战中被不断强化和固化。
对抗性与阵营化: 网络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对抗性和阵营化。“粉红”和“公知”这两个标签的存在,恰恰反映了网络上这种明显的阵营划分。它们是不同群体之间划清界限、进行互相攻击和防御的有力工具。

总而言之,“粉红”和“公知”之所以成为网络上政治极端人群的常见称呼,是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含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大的情感色彩,并在网络论战中不断被使用、强化和固化,成为区分和代表不同政治立场的鲜明符号。它们的流行,是社会情绪、文化变迁和网络传播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垮掉的一代”是针对年轻人的。

严格来说是针对小学生的。

类似的还有“熊孩子”。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太小了,完全没有话语权。

等他们长大了,画风忽然就变成了“年轻一代”、“90后”了。话题也变成了“年轻人挑大梁”。

怎么,当初不是“垮掉的一代”吗?

哦,原来是美国人曾经有过“垮掉的一代”,所以公知美分在攻击中国人的时候,就把美国人自己的帽子拿过来了。

那么这些人算什么呢?

按照他们的命名法,应该是“演变的一代”。

那么,在当时,你敢说“演变的一代”吗?

你不敢。

因为他们这些公知,真的是带路党、叛徒。

如今他们成了过街老鼠,这话也才有了生存空间。

作为“演变的一代”,他们最痛恨的,就是爱国。所以他们会发明“爱国贼”这样逆天的帽子出来。但是这个帽子实在是太露骨了,暴露了他们的卖国贼本质,所以相对中性一点的“粉红”成了他们常用的帽子。

相对中性而已。因为这个帽子的附带说明是说我们中国人无脑爱国。

反而公知这个帽子,是他们自己取的比较光鲜的名字。之所以变臭,不是因为附带了恶毒的说明,而是他们自己的行动搞臭的。

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

公知的确是极端分子,粉红却并不极端。

有人会提出质疑,说有一些爱国人士是很极端的。

你这话说的,有一些公知也是不极端的。但是影响公知群体的主要性质是极端主义吗?

你懂不懂什么叫主要方面主要性质?

在现代中国,政治上极端人群的光谱早就从以左翼为主变成以右翼为主了。

在中国,政治极端人群主要是公知等右翼分子。

有人又要说了,在西方,民族主义属于右翼。

那你去西方啊!

你都知道中国政治语境和西方不一样了,你还拿西方标准强行搅和,你是不是傻?

你是不是傻?

概念这个东西,不是别人规定了什么内容你就必须服从什么规定。而是你的现实情况是什么内容,规定了你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你的概念和现实对不上,说明你的词典该更新了!

user avatar

粉红和公知名气比较大。粉红是和一部著名的动画片联系起来的,粉红自己也很得意。公知则是观察者网金灿荣、张维为、陈平、沈逸这些人嘲讽炒作起来的,在网络上很流行。有意思的是观察者网金灿荣、张维为、陈平、沈逸这些人其实也是知识分子,也是本来意义上的公知。现在公知的含义应该是了解并宣传介绍欧美的知识分子,而嘲讽公知最出名的观察者网金灿荣、张维为、陈平、沈逸这些人,其实也比较了解欧美,感觉和民国的辜鸿铭差不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