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指责土耳其近日「散布仇恨言论」,宣布于 10 月 25 日召回驻土耳其大使,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

回答
法国召回驻土耳其大使这一决定,无疑是两国关系中一个非常重大的信号,背后蕴含着多层含义和复杂的博弈。为了更详细地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事件的导火索: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仇恨言论”

具体言论内容: 法国指责的核心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某次公开场合的发言。虽然具体的引言细节可能随着报道有所侧重,但普遍的指控是埃尔多安的言论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政策和言论进行了攻击,使用了带有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词语,并可能将这些言论与宗教议题挂钩,从而加剧了在某些群体中的对立情绪。
引发的背景: 埃尔多安的这些言论很可能是在回应法国近期对伊斯兰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严厉打击政策,尤其是马克龙政府强调“世俗主义”和反对宗教政治化的立场。法国在萨缪尔·帕蒂事件后加强了相关措施,并引发了穆斯林世界的广泛争议,土耳其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代表性国家,在此时发表相关言论,意图十分明显。

二、法国召回大使的含义与影响:

1. 外交上的强烈谴责与抗议:
最高级别的外交姿态: 召回大使是国家之间表示严重不满和抗议的最高级别外交手段之一。这表明法国认为土耳其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国家间交往范畴,触及了法国的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
传递清晰信号: 法国此举是为了向土耳其政府明确传达其对“仇恨言论”的零容忍态度,并向国际社会展示法国维护其价值观和利益的决心。
迫使土耳其反思: 通过召回大使,法国希望迫使土耳其认识到其言论的严重后果,并可能促使其改变对法国的外交姿态和言论策略。

2. 政治与国内影响:
回应国内政治压力: 在法国国内,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世俗主义和对恐怖主义的斗争问题上,政府面临着来自国内舆论和政治对手的巨大压力。召回大使可以被视为马克龙政府在此时展示其强硬立场,回应国内关切的一种方式。
塑造国家形象: 法国希望借此机会再次强调其作为欧洲民主国家捍卫言论自由(在法律框架内的)和反对仇恨煽动的领导者形象。
潜在的国内政治博弈: 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强硬措施,有时也与国内政治考量有关,意在团结国内力量或在特定议题上获得政治优势。

3. 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冲击:
关系降至冰点: 这是两国关系出现严重裂痕的信号。双方的互信程度将大幅下降,合作领域将受到严重影响。
外交沟通渠道受阻: 大使是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直接沟通渠道。召回大使意味着这种直接、日常的外交沟通将大幅减少,增加误判和局势升级的风险。
经济合作可能受影响: 虽然声明中未直接提及,但政治关系的恶化往往会对经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贸易、投资和旅游等。法国企业在土耳其的投资,以及土耳其企业在法国的活动都可能面临不确定性。
多边场合的紧张: 在欧盟、北约等国际组织中,两国之间的互动也将更加紧张和复杂。

4. 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博弈:
土耳其在欧洲事务中的角色: 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的交界处,其在地区安全、移民问题、能源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土耳其与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德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对欧洲的稳定和地缘政治格局至关重要。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关系: 法国和土耳其在利比亚、叙利亚、东地中海等问题上存在着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和分歧。这种召回大使的事件,可能也是这种复杂博弈中的一个环节,旨在通过施压来影响对方的地区政策。
对欧盟团结的挑战: 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充满复杂性,包括其加入欧盟的前景、人权记录等问题。法国在此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也可能对欧盟整体对土耳其的政策产生影响。

三、潜在的后续发展:

大使何时返回? 大使的返回取决于土耳其方面的反应。如果土耳其能够给出令法国满意的解释、道歉或承诺,或者改变其言论策略,法国才可能考虑让大使返回。
是否会进一步升级? 如果土耳其方面不予理会或继续采取敌对姿态,法国也可能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例如限制两国之间的其他外交往来,或者在欧盟层面推动针对土耳其的制裁。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法国的强硬立场,可能会鼓励或促使其他对土耳其不满的国家也采取类似措施,或者在外交上对其施加更大压力。反之,如果土耳其不为所动,其他国家可能会对法土关系恶化持观望态度。
对话渠道的维持: 尽管召回大使,但国家之间的沟通渠道通常不会完全中断。可能会通过较低级别外交官或第三方进行沟通,以避免局势失控。

总结来说,法国召回驻土耳其大使,是其对土耳其总统“散布仇恨言论”做出的严厉外交回应,其背后是法国在国家尊严、国内政治、价值观维护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等多方面的考量。这一决定极大地损害了两国关系的信任基础,预示着两国关系将进入一段极其困难的时期。其具体影响将取决于双方后续的互动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各位似乎对于法国有信心,法国一向是靠强人才能翻盘的国家,贞德也好,拿破仑也好都是,你看马克龙那样,像强人么?

目前美国左派已经在批评马克龙反应过火了。

法国内政部长达曼宁已经表示捍卫法国世俗统一的共和国,反对极端伊斯兰教的“分离主义”教义。他建议关闭超市里的民族食品通道,就是那种“洁食”。

马克龙虽然已经要求达曼宁以及其他部长冷静,但是马克龙自己在私底下也说:“他们想要我们的死。因此,我们将与他们战斗到底,法兰西共和国是个好女孩,但她不允许自己被强奸。”

勒庞一如既往的在拱火。

至于土耳其,埃苏丹是好惹的么?宗教管理局的预算比外交部高四倍,欧盟的一堆国家多少清真寺是土耳其赞助的,多少阿訇是从土耳其派出去的,不计其数。目前德国有两个伊斯兰团体,一个叫DITIB,意思是土耳其--伊斯兰宗教联盟,一个叫IGMG,意思是伊斯兰社区,其中DITIB势力最为强大,旗下有960个清真寺,与土耳其有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土耳其宗教事务局有特别联系。

土耳其每年把伊玛目派到DITIB旗下的清真寺,阿訇的工资是由土耳其支付,一般这些阿訇在土耳其享受公务员待遇,DITIB还希望在清真寺工作的德国高中生派到土耳其去学习神学。

在德国DITIB旗下的清真寺,星期五讲道是用德语举行,除此以外都是用土耳其语讲道。

在2018年一月,土耳其军队开入北叙利亚后,其领导人呼吁在清真寺为土耳其的胜利祈祷。

在德国,土耳其资助了900座清真寺的建设。

在荷兰的475座清真寺里面,有146座是土耳其宗教事务局控制。

在瑞典,有9座清真寺是土耳其控制。

埃苏丹搞了那么多年的宗教渗透,宗教事务局每年花那么多钱,难不成是白花的?

这事还早呢。

user avatar

跟我们没关系,所以没什么看法。

user avatar

可以预见,斩首事件很有可能被未来的史学家当成某件大事的标志性起点。

我猜测,最终共和法国会用历史上对付天主教的手段把自己境内的伊斯兰教进行强行的宗教改革,形成一个伊斯兰教版本的新教,这个新教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允许国家力量对其进行面目全非级别的改造,最终强迫古老的伊斯兰教放弃传统接受现代。

如果在法国成功了,必然会引起世界各国的效仿,一直以来伊斯兰的子宫战略和移民战略就会露出它们最大的破绽,因为这些战略的前提是新的教徒必须加入当地的国籍,这给了当地绝佳的借口来介入伊斯兰教派内部的改革历程。

你会发现,土耳其和阿拉伯面对这种伊斯兰新教会非常尴尬,不承认则失去对新教的影响力,承认则危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根本。

从治理角度说,新教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识别器,凡是不愿意信当地新教的伊斯兰教徒一律列为潜在的恐怖分子,信新教的则通过新的教义,以及国家强制教育进行世俗化。

这或许会成为伊斯兰现代化之痛的一记解药,当然,这过程绝对少不了流血,想想欧洲三十年战争,把日耳曼诸国的人口打掉了近一半,那才叫一个尸横遍野,千里无烟。没办法,人类就是必须付出血流成河的代价才能往前前进一小步的生物。

user avatar

引用一篇文章。

对于法兰西来说,现在在做的事情,无非是用共和教和国家意识形态世俗化伊斯兰教罢了——正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做的事情完全相同,当年一共和三共就是用这一套方法,把法兰西的天主教教会治得服服帖帖的。

康德发展了三权分立,人权,平等权利和财产权,认为国家内部的平衡运作得以保证外部的安定。康德的方案和立宪派尤其是西哀士的如出一辙:”公民资格建立在先验的如下原则之上:一,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的自由;二,作为主体与他人的平等;三,作为公民在共同体中的独立地位”。

进步主义是法兰西从19世纪以来社会舆论的主流共识——我就是要打倒不民主、不公平,打倒教会,打倒非世俗化的宗教。

大革命首先使民族(nation)成为现代政治的决定性因素,开创了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主义的时代。法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建构在大革命前就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但是直到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在1789年6月17日宣布成立国民议会,才第一次明确宣告了民族是最高主权的掌握者。大革命延续了以国家建构民族的过程,民族的利益和统一成为政治的最高原则,无论是1791年立宪君主制的宪法还是1793年的共和制宪法都强调国家的统一不可分,1958年宪法也写入了共和国不可分割的原则。
大革命的民族建构的重要内涵是把人民与民族等同起来,确立了人民主权。在西耶斯著名的“什么是第三等级”的小册子中,他把第三等级等同为民族并号召把贵族从民族中排除出去。大革命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摧毁特权、等级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方式建构了人民。革命者在很多方面有意识地进行这一人民和民族的建构,譬如1792年的普选、建立统一的国民教育体系、反对联邦主义、压制地方方言等等。革命者强调法国人要成为其他民族的榜样,他们要使法国人再生为新的民族。民族建构、人民主权、民族再生这些观念及其在法国的实践后来深刻地塑造了现代政治。

是大革命塑造了之后的法国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的精神,塑造了法兰西追求进步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乃至于这场革命影响了近世的一切革命政权。

甚至可以说,大革命最终在遥远的一百多年以后,影响了中国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我看公知们真缺他们所说的人文主义精神,但凡有一点人文主义精神,都会认为法兰西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灯塔,而不会认为野蛮的美国是。

所以西方世界的进步灯塔VS近东的反动宗教堡垒,可以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法国这一次的袭击案,看起来只涉及一个人,但对法国人民的冲击,比查理周刊遇袭,比前面发生的很多导致群体死伤的袭击,统统都要大。

为什么?

四个关键点,一是教师的身份,二是他在履行教学工作——讲解何为言论自由,三是法国人一直奉言论自由为圭臬,并为之自豪,四是在法国本土杀人并割首展示这个行为过于残忍。

于是大家可以看到,马克龙这次毫不含糊,直接定性为XXX恐袭,而不是以往那种语焉不详、没有主语的极端主义。

马克龙压力也很大,这群人已经占比9%了,在欧洲国家里占比最高,国内早就形成了压力锅,碍于政治正确一直隐忍而已,而且根据调查,认为这群人不符合法国核心价值观、也无法融入法国核心价值观的人已接近60%,这绝对算主流民意了,再遇到教师被斩首这个突发事件,马克龙若再不强硬起来,那下一届大选勒庞注定上台。

埃苏丹很活跃,到处伸手,本来因为海域和希腊的争端,就和法国正在剑拔弩张中,对法国教师斩首这个事,为了在阿拉伯那群人那里获得影响力,借机进行嘲讽,实在太跳了。

但马克龙先生,只撤回大使是不够滴,我希望法国作为欧洲老牌帝国,要有血性,勇于用帝国主义的铁拳教一下苏丹做人。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欧洲反绿化浪潮和世界反土耳其浪潮的第一个浪头。风暴将至!

先说一个很微妙的事情,最近美国媒体莫名其妙开始吹法国的核能力了。也许是我想多了?

法国人早就在和土耳其在东地中海就希腊和塞浦路斯问题撕破了脸。

这次马克龙更是直接指出,土耳其的支持和煽动是欧洲绿化浪潮和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源头。

其实东地中海问题和欧洲绿化问题是紧密联系一体两面的问题。

欧洲,主要是法和德,之所以至今还在容忍土耳其的胡作非为,除了美国的为了自己的地缘战略利益在纵容之外,根本原因还是无法妥善处理难民问题。被埃尔多安捏着这个把柄不断玩耍。

不过大家必须注意,这里的妥善二字可不是什么天条,只不过是欧洲人的面子拉不下来而已。

有人提出子宫战争的概念,那是真把普世价值当成思想钢印了。忘记了白人的祖上都是些什么本色。

什么是决定一个人群的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不管是民族也好,宗教也好?是科学的社会组织度。

欧洲本土居民和所谓的穆斯林移民的主要竞争点,并不是子宫而在于此。

社会组织度的基础在于群体的思想共识。

只要欧洲的本土居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而且最近的斩首事件也刺激了他们的觉醒。

那么等待穆斯林移民的会是什么呢?

等待着堆积在欧洲边界上的难民的又会是什么?

目前来看,美国已经对土耳其不难烦了。甚至把苏丹比做萨达姆第二,公开讨论北约内战了怎么办?

法国政府正在充分利用这次受害者的形象和道德优势,呼吁甚至煽动欧洲的反绿化运动。

德国虽然立场明显变化,还没有最终表态,但是默克尔也不是善茬,她只不过是之前调子唱得太高,德国一下子放进来太多不安定因素,还有个纳粹德国的思想包袱。但是当反绿化大势已成,她又能沉默多久?我打赌她会顺势而为。

一旦欧洲下决心解决绿化问题,土耳其最大的地缘战略挡箭牌就失效了。

法国招回大使,不过是这波大风潮的第一个浪头罢了。

具体地缘战略分析可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