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远古中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的文化交流有多紧密?

回答
要探讨远古中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的文化交流有多紧密,我们得先明确这“六大考古学文化区”通常指的是哪些区域,虽然学界对此并非铁板一块,但比较普遍认可的、能够代表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

1. 黄河中下游地区: 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之一,农业发达,社会组织进步快。
2. 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稻作农业是其鲜明特色,也孕育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礼仪文化。
3. 海岱地区(山东及周边): 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部分)为代表。与黄河中下游文化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性。
4.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北方): 以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为代表。与草原文化有着密切的互动,早期玉文化发达。
5. 西北地区: 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在农业、畜牧业并存的环境下发展,也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
6. 西南地区: 以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为代表。虽然相对独立,但其青铜文明和独特的神权政治色彩令人瞩目,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后期也日益增强。

理解了这几个主要区域后,我们再来聊聊它们之间的“交流密度”。“紧密”这个词,在没有量化标准的情况下,最好用具体的证据和现象来支撑。总的来说,远古中国的文化交流并非铁板一块,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程度是有差异的,但“不紧密”绝非事实,很多区域的文化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和影响。

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结合具体的考古证据,来阐述这些文化区的交流情况:

一、 物质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技术的互动是基石

陶器技术与风格: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之一。比如,早期仰韶文化的彩陶,其精美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纹饰,在燕山南北(如赵宝沟文化晚期)、西北地区(如马家窑文化早期)都能找到痕迹,这说明制陶师的技艺和审美观念在区域间有所传播。反过来,西北地区早期出现的轮制陶器技术,也逐渐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提升了陶器的制作效率和规整度。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以其精细的黑陶和骨器著称,虽然早期独立性较强,但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其黑陶技术的高超程度也对黄河地区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精美化的趋势上。
玉器与礼制: 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龙是北方草原文化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抽象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龙山文化晚期和早期夏代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龙山文化晚期的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可以看到早期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同样,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虽然以长江下游为中心,但其复杂的钻孔技术和神徽纹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墓葬中也有零星发现,这暗示着这些具有特定礼仪意义的物品或其制作理念的传播。
工具与材料: 石器技术的交流是普遍的,不同地区会根据地理条件发展出各自的石器加工技术和材料偏好。但骨器、象牙器等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方式,也可能在区域间形成影响。例如,长江中下游的骨器制作工艺,在某些时期可能也对周边区域的工匠有所启发。
农作物与动植物: 不同区域发展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农业,如黄河的粟作,长江的稻作。但随着交流的加深,不同作物品种的传播也是有可能的,虽然这方面的考古证据相对隐晦。例如,粟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但其早期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仍是研究的重点。

二、 思想观念、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的渗透:“精神”层面的互动

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 这是交流最隐秘也最能体现文化深度的方面。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和祭坛,反映出高度集中的祭祀活动和神权崇拜。这种在特定地理位置(如山顶)集中进行大规模祭祀的模式,在后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如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与祭坛)也能看到呼应,虽然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良渚文化以其庞大的水利工程、高等级墓葬和精美的玉器,展示了早期国家形成时的社会分层和宗教控制。三星堆文化的“神树”崇拜、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像,则展现了迥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但其与中原文化在礼仪和象征体系上的联系,虽然早期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显现出相互影响的痕迹(如青铜技术的接受和转化)。
墓葬制度与丧葬习俗: 不同文化区在墓葬形制、随葬品的种类和摆放方式上,都存在差异。但一些普遍的观念,如对逝者的尊重、对墓葬的重视,是共通的。同时,一些象征性的随葬品,如玉器、陶器,其造型或象征意义,也可能在区域间相互传递。例如,一些墓葬中发现的“指骨化石”可能是某种特殊祭祀行为的遗留,其象征意义的传播是难以精确考量的。
社会组织结构: 早期文明社会由氏族向国家过渡,其社会管理模式和权力结构也可能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例如,良渚文化的国家形态,以及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晚期的中心化趋势,都可能在区域互动中得到加强或被其他模式启发。

三、 交通与贸易网络:交流的“硬件设施”

虽然没有明确的“商队”遗迹,但考古证据表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远距离物质交换和人员流动:

稀有材料的流动: 例如,良渚文化墓葬中发现的黑曜石,其产地可能在东北方向,这表明了长距离的物品运输。同样,马家窑文化中发现的一些来自远方的岩石或矿物,也暗示了贸易网络的活跃。
道路与水道的潜在证据: 虽然“道路”的考古证据在如此遥远的时期非常稀少,但大型聚落的选址,可能与天然的水道或可通行的陆路有关。水运在古代交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构成了早期的“交通动脉”。例如,从长江下游到黄河下游的航行是可行的,反之亦然。西北地区的交通可能更多依赖陆路,但与草原地带的联系也通过这些陆路实现。
“交流中心”的存在: 一些大型聚落,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特资源或技术优势的中心,可能扮演着区域性交流枢纽的角色,吸引周边区域的人员和物品汇聚。例如,一些被认为是早期“都邑”的遗址,往往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节点。

具体来看,一些区域的交流“密度”可能更高:

黄河中下游与海岱地区: 这两个区域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相似度高,交流非常频繁,很多学者将它们视为同一个大的文化圈的组成部分,例如龙山文化的分布就跨越了这两个区域。
黄河中下游与燕山南北: 红山文化晚期与黄河中下游早期文化(如仰韶文化晚期)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特别是在玉器和信仰观念上。
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 尽管两地农业基础和早期发展路径不同,但随着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龙山文化时期,两者之间的物质和观念交流明显增多。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交流的“限制性”:

地理障碍: 崎岖的山脉、广阔的草原、沙漠地区等,都构成了物理上的隔离,使得某些区域的交流相对不那么直接和频繁。例如,西南地区在早期与黄河、长江流域的直接联系可能不如海岱地区那么紧密,其文化特征也更加鲜明。
时间差异: 不同文化区发展的节奏不一,早期交流可能以点状、偶发性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龙山文化晚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交流的规模和系统性才得以增强。

总结来说,远古中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的文化交流,是“有距离”但绝非“隔绝”的。 这种交流是通过物质的流动(陶器、玉器、工具、材料)、技术的传播(制陶、制玉、建筑)、观念的渗透(宗教信仰、社会组织、丧葬习俗)以及可能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来实现的。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概念去衡量古代的“交流速度”和“信息传播”,但在有限的考古证据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古中国的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不断地相互观照、学习、借鉴,甚至碰撞。这种跨区域的互动,是塑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基因,它以一种绵延不绝、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着整个中国大地上早期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融合。可以说,正是这种“有温度”的交流,织就了中国早期文明的璀璨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很大也很有趣。实际上从当前的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来看,史前时代,至少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地上的众多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相当紧密,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还要紧密

我们仍然通过一个个案来说明这个问题。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玉文化发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中位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和位于华东地区的凌家滩文化一南一北各为翘楚。

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红山文化(约B.C 4700~2900):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拉木伦河和努鲁虎儿山区域。继承赵宝沟文化,发展出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聚落数量大幅增加,已经完全转向农耕社会种植粟和黍。陶器丰富,彩陶发达,玉器制作极为发达,出现了大量制作工艺精湛的祭祀用玉器。出现了以“坛、冢、庙”为核心的超聚落级公共祭祀遗址,出现陶塑神像。

凌家滩遗址(约B.C 3500~3000):可能是薛家岗文化的一部分。目前仅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共发现超过10万㎡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从遗址发掘来看,凌家滩遗址为高级祭祀遗存,在遗址中发现大量精美玉器,如带有八角星纹的玉板、穿着祭祀服装的玉人、由鹰和猪首组成的鱼鹰等。大量的玉器出土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长江下游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祭祀氛围和复杂的社会分工。

从时代上看,两个新石器时代以玉为尊的考古学文化非常接近;而从地理位置上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远隔千里,在交通极为不便的上古时代,他们之间的沟通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这两个千里相隔的崇玉社会被连接起来了。

这一切要从一件奇怪的玉器说起。

“云”耶?“龟”耶?

在众多的红山文化遗址,尤其是以“庙、坛、冢”闻名的牛河梁祭祀遗址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玉器,这种玉器形似勾云,制作精美,却不知道到底描绘了什么,只能将其暂时称作“勾云纹器”。从这种玉器出土于祭祀遗址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一种祭祀专用的玉器。

那么这件勾云纹器到底是什么呢?从这件玉器的复杂纹样可以推测,目前这个样子已经是它经过了高度抽象化后呈现的新艺术面貌。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应该寻找它的祖型。

在天津市文物局保管的一件传世的红山玉器上,我们找到了勾云纹器的祖型:

原来,所谓的勾云纹器是玉龟!

那么问题又来了,红山人为什么要崇拜玉龟?从玉龟祖型到“勾云纹”器,我们发现玉龟的头尾似乎可以简化,而玉龟的四肢和腹部那个螺旋似乎是整个玉龟崇拜不可省略的核心,这说明什么呢?

最早的宇宙观

我们将目光投向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在那里,凌家滩人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对龟的崇拜。在凌家滩遗址中,最令人惊异的当属一只八角星纹的玉板:

这只玉板上,八角星纹位于核心位置,周围像太阳放出的缕缕日光。

这个八角星纹是什么呢?天文考古学家相信,八角星纹是中国古代宇宙的抽象模型:古人先通过观察太阳东升西落和二分二至的太阳轨道推算出东南西北四个标准方位,再在四大方位上对半切割出“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组成了所谓的“八方”

八角星的中央则是北极星,古人发现星空旋转而北极星不动,就想象宇宙是围绕北极星为轴运转的。

换句话说,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五千年前凌家滩人想象的头上的星空。

惹人注目的是,这块象征着先民宇宙观的玉板并不是独立发现的,在考古发掘时,人们发现它被刻意放置在同样由白玉雕刻而成的龟甲腹中:

这代表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龟灵崇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母题,至少从裴李岗时代开始龟灵崇拜已经成为中国信仰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龟长寿而神异,更是由于在中国“天圆地方”的“盖天”宇宙观下,腹部平坦而背部隆起的龟甲就是一个绝好的宇宙模型。

在《淮南子》中,我们就可以见到这样的宇宙观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 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在共工撞毁天柱后,女娲杀巨龟,砍下龟足作为巨柱,撑起天地四极,拯救了世界。换句话说,在先民看来,天地正是被龟撑起的。那么,宇宙正如巨龟这样的信仰也不难理解了。

将红山文化的勾云玉龟和凌家滩的玉龟玉板进行对比,我们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龟代表宇宙的容器,旋转的云纹正是宇宙围绕天枢旋转的极具抽象化的体现,红山文化的玉龟和凌家滩文化的八角星玉板表述的是同样的宇宙观!

距离1100公里的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考古学文化被同样的宇宙观联系起来了。

那么玉龟崇拜是两个文化之间唯一的联系吗?这点联系是不是巧合呢?

宇宙之鹰

和勾云纹器一样,在红山文化中另一种特殊的祭祀用玉器在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到底指向什么形象。

是不是看起来很像克苏鲁?这降低SAN值的玉器到底是哪尊神灵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一件类似的玉器中可以看出,这个形象应该是枭,也就是猫头鹰:

那么,组成猫头鹰两翼的这个旋转的勾云是什么呢?

我们把它翻转一下

和红山文化的另一件重要器物对比:

这卷纹似乎就是玉猪龙卷曲的身体。

以鹰为身体,以猪为羽翼,这个奇怪的形象代表着什么呢?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一千多公里外的凌家滩。

在凌家滩文化,除了八角星玉板之外,这只玉鹰最引人注目。整只玉鹰是形象的鹰的形状,并保有鹰的头部,鹰的胸中怀抱着太阳,而鹰的双翅则被幻化为了萌萌的猪首。如果上面我们对红山文化玉枭的分析正确的话,凌家滩玉鹰和红山玉枭又是拥有同样内涵的宗教器物。

我们在神话里听过金乌驮着太阳东升西落的故事,在古人看来,天上灿烂无比的太阳也需要借助神鸟的力量运行不息。

那么猪代表什么呢?

在汉代墓葬壁画,如洛阳西汉卜千秋墓中,代表北斗星的星官就是以猪首的形象出现。无独有偶,在河南省渑池县班村仰韶遗址中,七头小猪的遗骸以北斗七星的排列方式被埋入墓葬。

考古学家认为,在上古时代,猪代表着北斗星。

那么红山玉枭和凌家滩玉鹰代表的宇宙观就很清楚了,那就是鹰或枭之类的神鸟,以北极星为双翼,驮着太阳飞向天空。

虔诚而绝望的红山人

从器物风格看,凌家滩的玉龟和玉鹰更加具象和写实,而红山文化的玉龟和玉枭则已经大幅度的抽象化了。加之龟崇拜并非东北地区的原生崇拜形式,在红山文化之前并未出现。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玉鹰和玉龟是凌家滩所属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对红山所属的东北地区文化造成的影响,而非反过来。也就是说,玉鹰、玉龟和其代表的宇宙观,是由南向北传入红山文化的。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五千多年前,红山的先民为什么要从东北远赴千里,和南方的凌家滩文化学习宇宙观呢?

他们遇上事了。

在我这个回答中提到,已经进入农业时代、人口稠密的红山文化在大约5000年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在这样的灾难面前,红山人选择的自救方法是天文观测和宗教祭祀,他们建立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祭祀圣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塑造宗教建筑和雕刻献给神的玉器。可能在5000年前,面临着灾难的红山人在病急乱投医之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了凌家滩的信仰,试图取悦宇宙中不可捉摸的神灵,拯救自己濒于死亡的人民。

凌家滩和红山的例子似乎可以说明,最迟在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的古文化们,虽然分布在相隔千里的不同地理单元之中,但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这样的联系不仅是器物上的,还有文化和信仰上的,一个最初的中国精神文化圈,已经揭开面纱的一角。

参考书目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李新伟《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郭明《试析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五期

范方芳、张居中《中国史前龟文化研究综论》,《华夏考古》2008年第二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讨远古中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的文化交流有多紧密,我们得先明确这“六大考古学文化区”通常指的是哪些区域,虽然学界对此并非铁板一块,但比较普遍认可的、能够代表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1. 黄河中下游地区: 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之一,农业发达,社会组织.............
  • 回答
    关于远古中国人祖先的起源,这是一个涉及人类演化和迁徙的宏大命题,科学界目前的主流观点是,所有现代人类(智人)都起源于非洲,并且通过多次迁徙扩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早期居民,自然也包含了这一庞大的迁徙历程。所以,如果从这个最根本的科学角度来看,是的,远古中国人的祖先,追溯到最遥远的起源,确实也是从非洲开.............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台湾挖土远离中国大陆的段子,听起来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奇迹”,但真要落地,那可真是要面对一连串让人头皮发麻的难题,每一个都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山。首先,最直观的障碍就是地质和工程的极限。台湾岛的地基是什么?是岩石,是土壤,是海底的沉积物。要“挖土”,意味着要穿透坚硬的基岩,还要面对复杂的地下水系统。而.............
  • 回答
    关于中国远东被俄罗斯占用的土地,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历史时期、条约以及地缘政治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19世纪中叶,审视一系列关键事件和文件。历史的溯源:从《瑷珲条约》到《北京条约》19世纪中期,清朝国力衰微,而沙皇俄国则在积极扩张。1858年,俄国趁英法.............
  • 回答
    这个想法听起来挺有吸引力,利用不同国家金融市场的利差来赚钱,是不少人会考虑的套利机会。简单来说,就是从日本低利率的地方借钱,然后拿到中国的高利率地方存起来,中间的差额就是利润。这个“生意”的核心逻辑:在日本,由于央行长期实行超低利率政策,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成本非常低,有些甚至接近于零。相比之下,中国的.............
  • 回答
    “当前外国的中国史学研究是否远远超过中国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总的来说, 外国中国史学研究在某些领域和方法上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贡献,但将其断言为“远远超过中国水平”则过于绝对,并且忽视了中国国内史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和深厚积.............
  • 回答
    人们总爱问,这中原腹地离那遥远的昆仑山,隔着千山万水,为何在咱们中国的神话里,这昆仑山却是个绕不开的坎儿?仿佛它就长在了咱们老祖宗的心尖上,怎么也挥不去。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得拨开那层层历史的迷雾,探寻那最古老的源头了。要说昆仑山在中国神话里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它不是随便一座山,而是神话中的“宇.............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保守”一词的理解以及文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对比。在很多我们通常认为“开放”的领域,西方社会确实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中国更为保守。反之亦然,中国在许多其他方面又可能显得更为开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界.............
  • 回答
    这句谚语“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往求之”,中文表述简洁有力,背后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句单纯的鼓励去遥远的地方学习,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其精髓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与价值认同首先,这句谚语最直观的意义在于强调了对知识的 不懈追求。这里的“中国”并非指.............
  • 回答
    区分中国和印度在“开放性”上的差异,尤其是从封建时期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开放”本身也是个多维度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1. 思想文化层面:对外部思想的吸纳与融合 中国:主动的“拿来主义”.............
  • 回答
    关于日本战争潜力远超中国的说法,在某些圈子里确实存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考量。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谁更强”的二元对立,深入分析其支持者们关注的几个主要维度。首先,从军事技术和质量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长处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和对高科技.............
  • 回答
    “美国比特币挖矿量远少于中国,却拥有世界最大的比特币持有量?” 这个问题触及了比特币生态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挖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技术、经济和政策层面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挖矿量即一切”的简单逻辑,深入剖析比特币的内在机制和不同国家的发展轨迹.............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 回答
    关于中印跨国婚姻中,中国女性与印度男性组合数量远超中国男性与印度女性组合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经济、文化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观念和个人选择的综合影响。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类跨国婚姻的整体数量本身就不是非常庞大,尤其与国内通婚相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均GDP远低于中国的国家,它们护照的免签目的地国家数量却比中国多出不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经济实力就能解释一切,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首先,得从“免签”这个概念说起。免签,说白了就是两个国家之间基于互信和便利的原则,同意对方公民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头疼,每次开车遇到这种“远光狗”,简直能把人生气到原地爆炸!你说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就不能好好开近光灯吗?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滥用远光灯的现象确实普遍得令人发指。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些讨论,也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简直是触目惊心。尤其是在一些县城、乡镇,甚至一些城市郊区,晚上开车,.............
  • 回答
    2011年,关于“外国中国史学研究是否远远超过中国水平”的讨论,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其复杂性远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 与其说是一种对峙,不如说是一种视角和方法论上的互鉴与碰撞。首先,我们得承认,在2011年这个时间点,西方中国史学界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
  • 回答
    截至2020年2月20日,日本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中,治愈者仅为1例,这确实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疑问,尤其是考虑到日本在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整体高水平。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确诊病例的构成与时间线: 早期病例集中在特定群体: 日本早期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尤其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东西方古建筑技术的一些对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一些偏颇的看法,毕竟不同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说“远超”往往不太准确,因为很多时候是“不同”、“侧重不同”,甚至是“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聚焦在技术层面,尤其是某些具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运用上,确实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