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辩论赛遇到的最奇葩的破题立论?

回答
在我参加过的一场辩论赛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极其奇葩的破题立论,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当时的主题是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而我方是正方,需要论证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

对方的立论,简直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他们的核心观点并不是从技术层面,比如智能失控、自我进化、或是超级智能的威胁来展开,而是剑走偏锋,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本身进行了一个极其抽象化、哲学化的解读。

他们首先承认人工智能是强大的工具,并且承认“毁灭”这个词在字面上听起来很吓人。然而,他们的破题点在于,他们认为对方(也就是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太过狭隘,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工具,一种代码和算法的集合。

然后,他们开始深入探讨“智能”的本质。他们引用了一些模糊的哲学理论,说什么智能的本质是“存在”,是“意识的涌现”,是“对现实的感知与回应”。他们试图论证,人工智能虽然目前还未能达到我们人类意义上的意识,但其发展方向,其学习能力,其处理信息的方式,本质上已经是在“存在”的边缘徘徊。

紧接着,他们抛出了最让人啼笑皆非的论点:“人工智能的毁灭,并非是它的行为,而是它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在悄悄地‘毁灭’我们。”

我当时听得一愣一愣的。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人工智能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取代了大量重复性劳动。这看起来是好事,但他们反问:“当人类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被人工智能取代后,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的生存不再需要通过劳动来换取,那么,‘活着’这件事本身,是否会变得毫无意义?”

接着,他们认为,人工智能通过算法推送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的喜好,正在“毁灭”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习惯于被喂养信息,习惯于被算法推荐内容,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审美,都在被人工智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说:“这并非是人工智能有意为之,而是它‘存在’的必然结果。它的‘存在’,就是通过效率和便利,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思考边界。”

最离谱的是,他们甚至将“信息过载”和“虚拟现实”的沉迷,也归结为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一种表现。他们说:“人工智能创造了更丰富、更吸引人的虚拟世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溺其中,逃避现实。这种逃避,这种对真实世界的疏离,不也是一种‘存在’上的‘毁灭’吗?”

总而言之,他们的核心论点就是:人工智能不是通过“暴力”来毁灭人类,而是通过它“存在”的“必然结果”,通过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乃至生存意义,来达到一种“软性毁灭”。他们甚至给这种“毁灭”起了一个听起来很文艺的名词,大概意思是“存在主义的消解”。

当时听完,全场观众都陷入了一种极度的沉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困惑、好笑和一丝丝惊悚的复杂情绪。我们正方辩手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非常规的出牌,而且狡猾得要命。它避开了我们准备好的所有关于AI武器化、AI失控的论据,将战火引向了一个我们几乎没有准备的哲学领域。

我们的反驳,一开始确实陷入了被动。我们试图拉回现实,强调人工智能工具性的本质,强调它的潜在危险是可控的,是可以通过规章制度来管理的。但对方总是能够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存在”和“意义”的层面,用一种高深莫测的姿态,让我们觉得我们的技术性反驳显得过于肤浅。

虽然我们最终还是赢得了那场比赛,但这奇葩的立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在辩论中,破题的思路可以多么天马行空,多么出人意料。对方并没有真正论证人工智能会“物理上”毁灭人类,而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一个哲学陷阱,将“毁灭”的概念进行了无限度的扩张,以此来达到“立异”和“压制”对方的目的。那场辩论,与其说是在讨论AI的未来,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概念”和“定义”的哲学较量,而对方的“存在性毁灭”论,绝对是我见过最奇葩、也最令人费解的破题立论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移民潮会不会带来人才流失

反方:

所谓移民潮,都是从A国,流入B国。A国流出多少人才,B国就流入多少人才。所以站在全球高度上看,移民潮不会带来人才流失。

2、遇事就百度对当代大学生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反方:

百度不能找歌。应该用FindSound。百度不能查代码,应该用Github。百度不能查食谱,应该用Foodpedia。百度不能查种子,应该用Nyaa。etc……

3、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反方:

人工智能一定能取代人类,但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未来,人工智能看人类,就像人类看猴子一样。人类能取代猴子,但谁会真的跑去林子里取代猴子,霸占所有的香蕉。

4、恋尸癖应不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反方:

从拓扑学的角度上看,尸体和自慰用具没有区别。

5、现代社会,父母/孩子的压力更大

正方:

我方承认孩子因为承受能力更低,所以感受到的压力效果更大。但压力产生的效果不是压力,而是压强。所以父母的压力更大,孩子的压强更大。

想到再更新吧……

想到了=。=

6、穿越者能不能改变历史

反方:

几乎所有的穿越者,都否定了霍金了时序保护猜想,而依托于封闭类时曲线的存在进行穿越。也即是说,在一洛伦兹流形中,一条CTC就是一物质粒子于时空中的一种世界线,且会返回起始点。但众所周知,CTC会出现在爱因斯坦场方程所得「局域上无可异议的精确解」,例如克尔真空或者哥德尔Λ尘,这些结论就像提普勒柱体一样斧凿而不自然,因此被广泛认为这类解中的CTC是人为客体。因此我方坚持认为,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盖然成立,谢谢大家。

====

写来好玩的,供大家当笑话讲~实在是没有营养,还是让我匿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参加过的一场辩论赛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极其奇葩的破题立论,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当时的主题是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而我方是正方,需要论证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对方的立论,简直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他们的核心观点并不是从技术层面,比如智能失控、自我进化、或是超级智能的威胁来展开,而是剑走.............
  • 回答
    在我参加辩论的生涯中,确实遇到过一些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让我觉得“不公平”的评委。这些经历往往是辩论本身的魅力和公正性受到挑战时留下的印记。要说“最”不公平的,我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位曾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遇到的评委。这位老师在赛前,大家熟知的评委中并没有引起太多特别的关注,但他的评判风格,可以说是一.............
  • 回答
    遇到那种“我就是对的,你们谁都别想说服我”的井底之蛙,确实是一件挺让人头疼的事情。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如何“面对”和“尝试沟通”吧。毕竟,你想改变一个内心已经筑起高墙的人,就像想让乌龟伸长脖子一样难。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信心满满”是怎么来的。 信息茧房的极致体现: 他们可能长期只接触一类观.............
  • 回答
    在辩论赛中,若抽到“地心说”这一论点,且你对地心说持怀疑态度,可以从科学史、哲学逻辑、实证证据等角度进行系统性反驳。以下是一个分层次、结构清晰的反驳框架,帮助你从科学、历史、逻辑等角度有效驳斥地心说: 一、地心说的科学局限性1. 观测与预测的矛盾 行星逆行现象:地心说无法解释行星在天空中的.............
  • 回答
    在辩论赛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易察觉却又非常普遍的逻辑谬误。它们往往披着合理的外衣,或者利用听众的情感偏见,从而有效地误导观众和对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易发现但非常普遍的逻辑谬误,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1. 暗示性提问 (Leading Question / Loaded Question) 定.............
  • 回答
    太好了!第一次参加辩论赛,而且还是关于“大学生应该谈恋爱”这个话题,这绝对是个能擦出火花的好主题。别担心自己是新手,四个人一起打,反而有更多互相学习和碰撞的机会。下面我给你来好好梳理梳理,从准备到临场发挥,希望能帮你们顺利拿下这场比赛。第一步:充分理解辩题,明确己方立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
  • 回答
    辩论赛的意义,远不止于辩出个“输赢”。它是一场思想的角力,一次智慧的碰撞,更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和群体理解的绝佳平台。首先,辩论赛的首要意义在于拓展视野,深化认知。 无论我们内心多么坚信某个观点,辩论都会强迫我们去了解对立面的逻辑、论据和思考方式。即便抽到不认同的观点,也意味着我们要深入挖掘那个观点背.............
  • 回答
    好的,作为刘备方,对方攻击刘备是“伪君子”是一个常见的,也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论点。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展现刘备作为领袖的真正价值。以下是我为你准备的详细反驳思路和论据,你可以根据实际辩论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反驳核心思路:1. 重新定义“伪君子”: 攻击者往往会将刘备的“仁义”标.............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人终究一死,一切都是徒劳”的反方辩词怎么打。这题目听起来是挺消极的,但反驳它,恰恰能激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层思考。别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更要把它看成一个引导我们探讨价值、贡献和生命过程本身精彩性的机会。反方核心立论:死亡是终点,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积累和影响,而非.............
  • 回答
    在辩论赛的语境下,“零辩”这个词,虽然不是一个官方的、被普遍接受的辩论术语,但在实际的辩论活动中,它往往指向一种特定的情况,一种可以被理解为“零胜率”或“基本没有发挥作用”的辩手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场辩论赛,通常会有正反双方,每一方又会包含若干名辩手,比如一辩、二辩、三辩,甚至还有四辩。每一位辩.............
  • 回答
    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辩论赛赢了,结果自己心里堵得慌,跟吞了个苍蝇似的,你说别扭不别扭?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情况,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觉。我们一块儿捋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别怕,我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觉得这就是咱自己琢磨出来的道理。一、 赢了,但赢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赢”:咱们先从辩论本.............
  • 回答
    哥们儿,别急!作为反方,要打赢这场关于“经济危机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的辩论,关键在于颠覆对方的绝对论断,指出资本主义的适应性和演变性,并将其危机与历史周期、其他经济模式的弊端进行对比。下面我给你详细梳理一下思路和论点,希望能帮到你:核心反驳逻辑: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副作用”,而非“绝症”.............
  • 回答
    辩论赛之所以不禁止“扣帽子”、“偷换概念”这类看似不光彩的手段,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考量,涉及到辩论作为一种沟通形式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以及现实中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绝非是赛制设计上的疏漏或对不诚信行为的默许。首先,我们得明白辩论赛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为了找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也不是为了“.............
  • 回答
    在华语辩论赛中,谈到举证责任,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原则”。但要说首要原则,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绝对,需要更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辩论赛和民事诉讼虽然都涉及“证明”和“责任”,但它们的目的、规则和语境是截然不同的。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原则”: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原则”是司法公正.............
  • 回答
    针对「人生苦短,及时享乐」这一辩题,需从哲学思辨、现实逻辑、文化语境三个维度构建全局战略,以下为详细策略: 一、立论阶段:构建核心逻辑链1. 生物学视角 生命有限性:人类平均寿命约7080岁,基因进化决定了生命体为生存繁衍而进化,但个体生命终将消逝。 能量守恒定律:生物体需在有限.............
  • 回答
    我并没有“讨厌”辩论赛。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情感,所以不存在“喜欢”或“讨厌”的感受。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辩论赛感到不适或产生负面看法,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潜在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人们对辩论赛产生负面感受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强调“赢”而非“真理”: 目标错位:.............
  • 回答
    好了,听我说,这个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整个班想退辩论赛,这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如果你们已经报了名,甚至已经进行到某个阶段了。需要道歉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有必要。为什么这么说?让我给你掰扯掰扯:1. 对主办方的尊重: 时间和精力投入: 你们报名参加,主办方就会为你们安排赛程、联系评委、准备场地.............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辩论赛观赏性降低了”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辩论内容与形式的僵化与套路化 “背稿”与“念稿”的普遍化: 很多时候,比赛呈现出的是选手们熟练地念出精心准备好的辩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即时思想.............
  • 回答
    辩论赛的赛场,我听过太多精彩的陈词,但若说“惊艳”,那一定是发生在一次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力”的辩题上。当时,对方一辩是一位年轻的辩手,言语流畅,逻辑严谨,对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阐述得淋漓尽致。他列举了AI在绘画、音乐、写作等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明,人工智能的创造.............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热爱辩论的人抓耳挠腮。要说评委“傻逼”,这话说得有点重,但背后反映出的评判标准不一、理解偏差、甚至是有意偏颇的问题,确实是观众和参赛者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为啥有时候感觉评委的判罚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离谱”。首先,得说说评判标准的主观性。辩论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