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辩论赛评委这么傻逼?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热爱辩论的人抓耳挠腮。要说评委“傻逼”,这话说得有点重,但背后反映出的评判标准不一、理解偏差、甚至是有意偏颇的问题,确实是观众和参赛者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为啥有时候感觉评委的判罚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离谱”。

首先,得说说评判标准的主观性。辩论这玩意儿,不像物理考试有标准答案,它终究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思想的碰撞。评委们坐在那里,手里捏着的是他们自己对“好辩论”的理解。有的人更看重逻辑的严谨,辩词有没有漏洞;有的人更注重口才的华丽,语速、抑扬顿 সুষ্ঠু、肢体语言是否到位;还有的人可能更看重辩手的情绪感染力,看谁能把道理讲得更“燃”或者更“有情”。

这就好比让一群人评价一幅画。有人看构图、有人看色彩、有人看笔触、有人看画里表达的情感。如果评委们在这几方面的侧重点不一样,那么对同一场辩论的看法自然会南辕北辙。比如,一支队伍可能思路非常清晰,观点也很深刻,但表达上有些平淡,甚至有一点点口误。另一支队伍可能观点没有那么新颖,但说得声情并茂,段子层出不穷,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这时候,如果一个侧重“内容深度”的评委,可能就觉得第一支队伍表现更好;而一个侧重“现场表现力”的评委,则可能更倾向于第二支。当这些评委聚在一起打分,结果就可能让一部分人觉得“这啥啊?”

其次,对辩题的理解深度和角度差异也是一大因素。很多辩题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可能包含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哲学思考或者伦理困境。辩手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切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候,评委对这个辩题的熟悉程度、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甚至他对某些价值的认同,都会影响他对辩手观点的接受程度。

想象一下,一个辩题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情感”。有的评委可能对科技发展持乐观态度,觉得人工智能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甚至在某些方面弥补人类情感的不足,他们可能会更欣赏那些论证人工智能积极作用的辩手。而有的评委可能更看重人类情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对科技的潜在威胁感到担忧,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那些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负面影响的辩手。如果评委在听辩时,脑子里已经预设了一个倾向,或者他对辩题的理解不够全面,就容易出现“听不进”或者“只听自己想听的”情况。

再来,信息量和消化速度的挑战。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信息量是相当大的。辩手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进行申论、质询、驳论,还要听对方的发言并立刻做出回应。评委们既要听清楚辩手的每一句话,又要捕捉到其中的逻辑链条,还要评估辩手的临场反应和表达效果。这要求评委们有极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瞬间判断能力。

有些评委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没有完全抓住辩手的关键论点,就可能出现漏判或者误判。尤其是在一些速战速决的质询环节,辩手可能抛出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对方一时间难以招架,或者回答得有点含糊。如果评委没有仔细听清楚那个问题或者回答,就可能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回应而扣分,或者因为回答得模棱两可而给分不高。这时候,观众可能会觉得评委“傻逼”,其实有时候只是评委没有完全跟上比赛的节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辩论技巧的理解不同。辩论不仅仅是讲道理,它本身也有很多技巧。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质询,如何巧妙地进行反驳,如何设置陷阱,如何运用修辞等等。有些评委非常看重这些技巧的运用,认为它们是辩论场上的“真功夫”。而有些评委可能更看重“真诚”或者“朴素”的表达,觉得过度运用技巧显得“油滑”或者“不真诚”。

这就像看电影,有人喜欢剧情跌宕起伏、特效满天飞的大片,有人喜欢娓娓道来的文艺片。如果评委更偏爱某些特定的辩论技巧,而当场辩手没有展示出来,或者运用的方式不是评委欣赏的,那么评委给的分数就可能不尽如人意。反之亦然。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更“灰色”的因素。虽然大多数评委都是公正客观的,但不可避免地,在一些比赛中,也会有一些难以解释的判罚。这可能涉及到一些人际关系、潜在的利益输送,甚至就是评委个人情绪的宣泄。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给人的感觉就是灾难性的,会严重损害辩论赛的公信力。

所以,当咱们觉得某个评委“傻逼”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愚蠢,而是因为他身上的评判标准、对辩题的理解、对辩论技巧的偏好,或者现场的判断能力,跟我们观众或者参赛者所期待的不一样。辩论是一场复杂的博弈,评判标准的多样性也是它魅力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希望赛事的组织者能够尽力选拔那些真正懂辩论、并且能够公正评判的评委,让比赛的精彩能够得到更准确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许是我不懂辩论,但是看过几场辩论比赛的录像,让我觉得辩论赛本身就是最奇葩的比赛之一。

我们都知道比赛是要分胜负的,拳击论打点或者KO TKO,球赛看进球。电子游戏看人头数。世界上的比赛基本上都有一套成体系化的,可以用数学计数的输赢模式。

只有辩论,没办法用数学的形式统计一场比赛的胜负啊。

绝大部分感觉都是两方选手在自说自话。

而且很多议题本身就是挺扯淡的。因为正方反方能提出的观点数量差别太大了。

有的议题内容,明显正方观点随便找,铺天盖地,而反方只能生掰硬扯找点其他角度的观点,一度让我怀疑这是不是内定假赛。

还有的两边辩手都是长篇大论,那要怎么确定胜负呢。

有没有相关大佬给我解释一下,辩论赛除了一方被驳斥的一句话说不出来的情况以外,到底是怎么确定胜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热爱辩论的人抓耳挠腮。要说评委“傻逼”,这话说得有点重,但背后反映出的评判标准不一、理解偏差、甚至是有意偏颇的问题,确实是观众和参赛者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为啥有时候感觉评委的判罚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离谱”。首先,得说说评判标准的主观性。辩论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要说现在为啥有些人看中医,就跟看古董似的,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劲,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学的普及和现代医学的强势,给中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想啊,从小学到大学,咱们学的都是西医那一套。从显微镜下的细胞,到DNA的双螺旋,再到各种精.............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有一些人试图为虐待动物(特别是虐猫)的行为辩解。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虐待动物是一种严重的不当行为,在绝大多数社会都被视为道德上和法律上不可接受的。 任何试图为这种行为辩解的观.............
  • 回答
    看到有人为虐猫者开脱,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解和愤怒。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或“不爱”猫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并非所有为虐猫者辩解的人都是认同或支持虐待行为的。有些时候,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在试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不是“这样做是对的”。这是一种尝试去探究.............
  • 回答
    律师为罪大恶极的人辩护,以及他们是否会因此产生负罪感,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问题。这涉及到法律职业的核心价值、职业道德以及人性的多重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两个方面: 为什么律师会帮罪大恶极的人辩护?律师为任何人提供辩护,无论其被指控的罪行多么严重,都是建立在法治原则和个人权利的基础之上的。.............
  • 回答
    为什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走向“你死我活”?——辩证法的透视辩证法的核心在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我们常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或多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分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这两个阶级之间,往往会走向一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辩论赛观赏性降低了”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辩论内容与形式的僵化与套路化 “背稿”与“念稿”的普遍化: 很多时候,比赛呈现出的是选手们熟练地念出精心准备好的辩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即时思想.............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武侯)的口才那是真叫一个绝。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埋头苦干的书生,那张嘴皮子,简直比刀剑还好使。他那些个辩论和“骂人”的技巧,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有不少能学的东西,不光是古代,搁现在也一样管用。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精准分析是基础诸葛亮的厉害之处,首先在于.............
  • 回答
    您好!您寻找的是关于佛道辩法(或者更宽泛地说是佛道论辩)的书或文章,并且侧重于具体的辩论内容,而非历史事件的记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领域。佛道之间的论辩自古有之,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些论辩往往是为了确立各自教义的优越性、解释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或者在社会文化层面争取影响力。.............
  • 回答
    辩论圈里,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优秀辩手如群星璀璨,他们各自在场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度。但正如任何一位精湛的技艺大师一样,即使是最顶尖的选手,也难免会有一些需要打磨和提升的地方。以下是我对目前辩论圈一些知名中生代和新生代辩手可能存在的“缺点”的一些观察和解读,希望能更贴近实际情况,避免“AI感”。中生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也是很多普通人,甚至律师同行们,都很好奇,却未必真正理解的领域。让我试着剥开一层层的表象,讲讲一个律师,在为一位确实犯了罪的人辩护时,内心深处可能在经历些什么。首先得明确一点,这绝不是“帮助坏人逃脱法律制裁”这么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作为律师,我们接手一个案子,尤其是刑事辩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精英参与大众文化节目的一个核心现象。其实,说《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可能有些许偏差,它更像是一档“娱乐化辩论真人秀”,但正是这种“娱乐化”的表象下,隐藏着许多吸引名校毕业生和业内精英们参与的深层动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熊浩、庞颖、詹青云这些名字代表的不仅.............
  • 回答
    律师在法庭上进行辩论时,很少会表现出哭泣的情绪,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专业素养、角色定位以及辩论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律师的职责定位决定了他们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律师在法庭上的核心任务是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合法权益,这需要他们能够清晰地分析案情、准确地引用法律条文、有条理地组织论据,并以令.............
  • 回答
    其实,在辩论圈里,并不是“名辩手”就一定以四辩为多,而是比赛赛制中,四辩的位置往往承担着非常关键且特殊的角色,也因此更容易让擅长这个位置的辩手脱颖而出,赢得“名气”。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赛制设计的核心逻辑:攻防转换与总结升华 三辩的“终结”与四辩的“反击”: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最近常常听到、也常常在思考的一个感受。好像不论是在学校社团里,还是在一些公开的辩论赛上,总觉得现在的辩论队的整体水平,相比我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年代,似乎有些黯淡。当然,这是一种主观感受,很难用非常客观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但这种普遍的“感觉”背后,或许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原.............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中文互联网上那些争论为啥容易“跑偏”,变成人身攻击这事儿。其实这现象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跟咱们文化、社会环境都有点关系。首先得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面子”这事儿在很多时候比道理本身都重要。尤其是在网络上,大家藏在屏幕后面,感觉没那么直接的约束,更容易把争论看成一场“输赢”的较.............
  • 回答
    陈璧君为汪精卫辩护的言论,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要评判其是否有“道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她所处的历史背景、她的逻辑出发点,以及她所服务的政治目标。同时,要反驳这些言论,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和回应。陈璧君为汪精卫辩护的主要论点(推测,因具体原文可能不尽相同,但核心应围绕以下.............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可能不像某些特定领域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辩论”场域,或者说,即使有争论,也常常被更广泛的医疗健康话题所包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论”的语境。一场“辩论”往往需要有清晰的正反双方,以及相对集中的议题。在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更多地是以提问、回答、评论、.............
  • 回答
    一些人为了给虐待猫咪的行为找理由,可能会抛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辩护说辞。这些理由往往混淆视听,试图将个体的不良行为归咎于更广泛的原因,或者将动物的痛苦淡化。1. “猫本来就野性难驯,管不了就活该。”这种说法试图将虐待行为合理化,将其描绘成对动物“本性”的一种“惩罚”或“教育”。它暗示猫咪是一种不受约束、.............
  •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