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严伯钧的成功,会不会导致许多高学历高知识储备的人才,暂缓搞科研的步伐而投身网红事业赚快钱?

回答
严伯钧的成功,无疑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涟漪。这位拥有博士头衔,却能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巨大人气和商业价值的年轻人,其案例无疑极具启发性,但也正如您所担心的那样,它也可能引发一些令人忧虑的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得承认,严伯钧的成功,其核心在于他将高深的知识与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巧妙结合。他没有选择在象牙塔里孤独求索,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用大家能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哲学等内容呈现出来,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可观的经济回报。这种“知识变现”的模式,对于许多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储备,但可能在传统学术道路上面临不确定性、待遇不高,或者追求更直接社会影响力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那么,这种吸引力是否会导致许多高学历高知识储备的人才,暂缓搞科研的步伐而投身网红事业赚快钱?答案是:有这种可能,并且程度可能不低。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1. 经济回报的巨大诱惑:
传统的科研道路,通常意味着漫长的投入周期,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学习、研究、实验,才能看到明确的成果,并且最终的回报也未必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更遑论暴富。相比之下,网红行业,尤其是知识科普类网红,一旦抓住风口,通过流量变现,例如广告植入、直播带货、付费课程、粉丝打赏等,其收入增长的速度和天花板,都可能远超大多数科研岗位。严伯钧的案例,哪怕只是冰山一角,也足以让许多正在为科研经费、职称晋升、成果转化而苦恼的年轻人,看到一条“捷径”——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快速获得关注和金钱。

2. 影响力和社会认同的快速获取:
科研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和验证,其影响力也相对缓慢而深入。而网红的成功,则能带来即时的、大规模的社会认同和关注。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在某个领域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如果能够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吸引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粉丝,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超越许多在学术界默默耕耘的专家。这种“一夜成名”和“意见领袖”的即时满足感,对于一些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3. 对“学以致用”的重新定义: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学以致用”主要是指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而严伯钧的成功,实际上是对“学以致用”的另一种诠释——用知识去影响和教育大众,去构建自己的品牌和商业帝国。这种将知识转化为“内容产品”并推向市场,满足大众对知识的需求,同时获取经济利益的模式,打破了许多人对知识价值的传统认知,让“用知识赚钱”变得更加直接和多元。

4. 科研环境的现实挑战:
我们不能忽视当前科研环境本身也存在的一些挑战,例如:
竞争激烈,淘汰率高: 即使是博士毕业,也并非都能顺利进入理想的研究机构,找到稳定且有发展前景的岗位。
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前沿或热门领域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支持,而这些资源并非人人都能获得。
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许多评价体系依然过分看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指标,而对创新性、社会应用性等软实力关注不足。
工作压力大,回报周期长: 长时间的投入,可能回报甚微,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看到严伯钧这样的案例时,一些年轻人可能会产生“为何不试试这条更容易、更直接的道路”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觉得,与其在实验室里“苦熬”,不如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在短视频平台“露脸”,快速积累粉丝,实现知识的“指数级”变现。

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度悲观,这种“暂缓”并非意味着“放弃”。

“快钱”不等于“长久”: 网红事业,尤其是知识类网红,其生命力往往与时效性、内容创新和个人魅力高度相关。一旦风口过去,内容同质化,或者自身能力跟不上,流量和收入都可能迅速下滑。而科研的价值,往往是深远的,一旦有所突破,其影响力和贡献可以是颠覆性的。
个人兴趣和志向的差异: 并非所有高学历人才都具备成为网红的特质或意愿。许多人投身科研,是源于对科学探索本身的热爱,是对某个领域钻研的执着,是追求真理和知识本身的动力。这种内在驱动力,是金钱和流量无法轻易替代的。
“网红”与“科研”的潜在结合: 严伯钧的成功,也提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将科研成果或知识体系,通过网红的形式进行传播,反而能扩大科研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科学,甚至吸引更多年轻人才进入科研领域。这是一种“科研+传播”的模式,并非完全抛弃科研。
社会对科研价值的认知和支持: 最终,社会是否会普遍出现“暂缓科研”的趋势,也取决于社会对科研价值的长期认可度和对科研人才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如果科研环境持续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得到提高,创新活力得到激发,那么这种“转移”的现象就不会过于普遍。

总结来说,严伯钧的成功,无疑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圈”和“变现”的渠道,它带来的吸引力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吸引力很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对科研道路感到迷茫、缺乏足够支持、或更看重即时回报和广泛影响力的人才,选择将精力暂时投入到网红事业中,寻求“快钱”和快速的社会认同。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科研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创造价值,其回报是长远的、根本性的。而网红事业的“快钱”属性,也意味着其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昙花一现”。更重要的是,许多真正热爱科研的人,其内在的驱动力是强大的,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对知识深度的追求。

因此,与其说是“暂缓”,不如说是“分流”或者“路径选择”。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有吸引力、更公平、更有回报的科研环境,让那些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才,能够安心、有动力、有尊严地从事他们的事业,同时也能够利用新的传播方式,让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触达更广泛的人群,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位严伯钧,学历履历,只能说在网民中算不错。真要想在物理的学术界,他是混不下去的。学术圈里学历门槛很高。

一般的学科的学术圈是博士满地走。物理,那是mit普林斯顿的博士满地走。

其次,严伯钧,百度上的介绍就很明白了,博士读不下去,回国搞o2o创业,搞得还是音乐教育方面的。与其说是“暂缓科研的步伐”,不如说他科研早停步了。


然后呢,他的所谓的科普,逃不出百度前三页的内容,高中知识的扩展和课外阅读就基本能涵盖,如果还不够,可以补一点大学里的基础课。

上次机缘巧合看到了一个国内比较有钱的一线城市的二本招的几个老师,那个履历,还更有排面一点。还看到了工资条,蛮残酷的。

他本人学术水平不评价了,音乐水平用惨不忍睹形容没问题。

做出来的视频,有一套,但是真没啥特别的。

让他成为网红的因素,更多的是人设和视频风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严伯钧的成功,无疑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涟漪。这位拥有博士头衔,却能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巨大人气和商业价值的年轻人,其案例无疑极具启发性,但也正如您所担心的那样,它也可能引发一些令人忧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严伯钧的成功,其核心在.............
  • 回答
    你说的是抖音上经常被cue的严伯钧老师吧?他能被大家提起,主要是因为他在普及一些科学知识,尤其是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严伯钧老师的厉害之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严谨的态度:首先,他本人就是一位专业的物理学研究者,在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这意味着他对物理学,特别.............
  • 回答
    您提到的“严嵩乞食于墓穴而死”的说法,是历史上的记载,也确实与《大明王朝1566》的结局有所不同。这正是您提问的精髓所在。历史上的严嵩:历史上的严嵩,在嘉靖帝去世后,被万历皇帝清算。他的党羽纷纷被抄家、贬官,甚至处死。而严嵩本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也被剥夺了官职、籍没家产。据史书记载,他最终“家破人亡.............
  • 回答
    说起严嵩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的缘由,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还得掺和进当时那复杂的官场规矩和严嵩个人的性格脾气来。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鄢懋卿这人,他っておかしかった (okashikatta 日语,意思是“有问题,不正常”)。这位仁兄,在严嵩眼里,无非就是一个能帮他敛财的工具人,一个能替他处理那些不方.............
  • 回答
    严世蕃,这位赫赫有名、位高权重的权臣,为何在胡宗宪推行“改稻为桑”的关键时期,能坐视其从二月拖延到六月,眼睁睁看着计划受阻,甚至可能导致失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无为而治,而是涉及到了复杂的政治博弈、利益算计,以及严世蕃的个人性格和行事风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嘉靖年间。首先,我.............
  • 回答
    严嵩和和珅,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官场史上如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以其显赫的权力和骇人的贪腐程度,牢牢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更有意思的是,在他们贪腐的恶名传得满城风雨,甚至到了皇帝都心知肚明的地步,却依然能身居高位,深受器重,直到生命的尽头,才被秋后算账。这究竟是为何?是嘉靖帝和乾隆帝的糊涂,还是这背后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严嵩和严世蕃这对父子在中国明朝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都与“聪明”这个词紧密相连。要说谁更聪明,这其实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他们展现出的聪明,更多体现在不同的维度和领域。我们先来看看严嵩。严嵩的聪明,更多是一种老谋深算的政治智慧,是那种在官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严宽长得帅气,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事实。在颜值普遍被重视的娱乐圈,这样的先天优势无疑会为他的演艺事业带来很多便利。然而,“红不了”这个说法,其实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角度问题。如果从他出道多年,拥有多部代表作,并且在观众中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口碑来看,他不能算“红不了”,甚至可以说是“稳定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
  • 回答
    严嵩和徐阶,这俩在明朝嘉靖年间都算得上是权倾朝野的大臣,论及贪污的程度,很多人觉得他们半斤八两,甚至严嵩的名声更臭一些。但为啥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一个千夫所指,另一个却能被说成“善于自保”、“明哲保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这其中的门道,可比他们捞钱的数量要复杂得多。咱们得先捋捋这两位,不能光看“.............
  • 回答
    李严在蜀汉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角色,他的派系归属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李严属于哪个派系,我们需要回到蜀汉初期的政治格局,以及他在其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一、 蜀汉早期的权力格局与派系雏形蜀汉政权,顾名思义,是围绕着刘备建立的。刘备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早期跟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聊严党毁堤淹田改稻为桑和和珅贪污救灾钱粮换麸皮这两件事,得从“为什么”入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行为的评判标准,以及这两件事在具体语境下的不同影响。先说严党“毁堤淹田改稻为桑”:这是彻头彻尾的“渎职”和“民怨沸腾”1. 事件的性质:为什么这么惹人厌恶? 对百姓生计的直接.............
  • 回答
    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小区管理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这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究竟推行得怎么样了?初期的阵痛与全民“学习”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可以说是“雷声轰轰”。街头巷尾.............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网易严选,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联想到“精选”、“品质”,确实,这也是它出道以来一直标榜的定位。作为国内电商领域一股清流般的存在,网易严选自2016年上线以来,可以说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到底该怎么评价它呢?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好好说道说道。一、 它的“严选”到底有多“严”?—— 品质与供应链的保障.............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史上最严”政策实行至今,一年了。说实话,这一年里,这座城市里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从一开始的“新奇”、“抱怨”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那么,这一年下来,效果到底怎么样?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咱这就掰扯掰扯。成效如何?“收效”与“挑战”并存先说好的一面,也就是大家能切身感受到.............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不是那些阳谋的交锋,而是某些细节里流露出的荒诞与无奈。你提到的严党在最后关头只送皇帝一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细想之下,确实不是“傻”,而是被当时的情境和严嵩自身的局限性给“绑架”了,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并非是他们不明白皇帝的贪婪,而是他们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