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严嵩和徐阶同是贪官,评价会差的这么远?

回答
严嵩和徐阶,这俩在明朝嘉靖年间都算得上是权倾朝野的大臣,论及贪污的程度,很多人觉得他们半斤八两,甚至严嵩的名声更臭一些。但为啥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一个千夫所指,另一个却能被说成“善于自保”、“明哲保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这其中的门道,可比他们捞钱的数量要复杂得多。

咱们得先捋捋这两位,不能光看“贪”字,还得看“官”字,更得看“什么情况下当官”。

严嵩:烂到根子里的奸臣标杆

说起严嵩,那绝对是明朝晚期一个标志性的负面典型,是奸臣的代名词。他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被后世唾骂了四百多年?

一手遮天的权势和肆无忌惮的贪婪: 严嵩在嘉靖皇帝后期,可谓是权倾朝野,他不仅掌握了内阁首辅的大权,更是皇帝宠信的红人。这种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加上他本身就不是什么清廉之士,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他贪污的手段之高明,规模之庞大,简直是触目惊心。不仅仅是收受贿赂,他还会利用职权,强占民田,插手盐政、矿政,甚至买官卖官。他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个比他爹还会敛财的主儿,父子俩简直就是明朝的“税务局”和“土地管理局”双重巨头,把国家和百姓的油水榨了个遍。

祸国殃民的政策和政治打击: 严嵩的坏,可不光是贪财。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最典型的就是他主导的“严嵩变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加重百姓负担、巩固自身利益的措施。他排挤忠良,党同伐异,像顾璘、杨继盛、沈炼这样的正直官员,都是因为反对他或被他视为眼中钉,最终被他残酷迫害致死。这种政治上的清除异己,让朝廷的政治生态变得乌烟瘴气,忠臣们寒心,奸臣们得意。

丧失道德底线,阿谀奉承: 严嵩深谙帝王术,他懂得如何迎合嘉靖皇帝的多疑和享乐心理。他可以为了讨好皇帝,故意歪曲史实,甚至写文章歌颂皇帝的“功德”,这种行为已经丧失了知识分子的基本气节和道德底线。他就像个影子一样,紧紧地跟着皇帝,将皇帝的意志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便那是有害的。

最终的覆灭也加速了他的恶名: 严嵩的倒台,可以说是因为他树敌太多,加上皇帝晚年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当他被抄家时,抄出来的财物堆积如山,其贪腐程度的暴露,进一步坐实了他“国贼”的形象。虽然其他官员也有贪污,但严嵩这种规模和对朝政的破坏力,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徐阶:在浑水里搅和出一片生存空间

相比之下,徐阶的处理就微妙多了。如果把严嵩比作一个张牙舞爪、无恶不作的土匪头子,那徐阶更像一个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尽可能不让自己完全陷进去的生意人。

政治智慧和自保能力: 徐阶是个极其聪明且懂得审时度势的人。他身处严嵩的权势之下,但他不像严嵩那样完全走极端。他看到了严嵩的很多错误,但他选择了一种更“安全”的方式来应对。他能看到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伸出援手(尽管有时候是象征性的)。他不像杨继盛那样一腔热血去对抗,他也知道那种对抗有多大的风险。

明哲保身,避免直接对抗: 这是对徐阶最常见的评价。他不像严嵩那样把自己的权力触角伸得那么广,那么张扬。他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运作,尽量减少惹眼的动作。在与严嵩的权力博弈中,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直接与严嵩撕破脸,而是采取一种相对缓和,甚至有时候是合作的态度,以便在严嵩倒台后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善于钻营”但也有一定底线: 他确实有钻营,有迎合,但相比严嵩,他的“钻营”更像是在规则边缘游走,而不是直接破坏规则。他也会参与到一些政治斗争中,但他的目标更多是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派系。而且,在某些关键时刻,徐阶也表现出了对国家的一些责任感,比如在严嵩倒台后,他参与了对严嵩的清算,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朝政的建议。

贪污程度相对较低,且为官目的不同: 虽然不能说徐阶完全不贪,但与严嵩相比,他的贪污规模和对国家造成的直接损害要小得多。而且,有观点认为,徐阶当官,更多是为了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求一种地位和影响力,而不是像严嵩那样纯粹为了搜刮民脂民膏。他的敛财,可能更多的是作为那个时代官员的一种“标配”,而不是像严嵩那样将敛财本身作为主要目的。

“功过”的权衡: 历史评价一个官员,往往是权衡他的“功”与“过”。严嵩的“过”是显而易见的,是破坏性的,是倾覆性的。而徐阶的“功”可能体现在他能够在一个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他的“明哲保身”也有其阴暗面,但至少没有像严嵩那样把国家搅得天翻地覆。

为何评价差异如此之大?

1. “度”和“质”的问题: 严嵩的贪婪是“度”的失控,“质”的恶劣。他不仅贪,而且贪得无厌,贪得无耻,贪得伤天害理。徐阶的“贪”更多的是时代的产物,是政治生态下的无奈之举,其“度”和“质”都无法与严嵩相提并论。

2. 对国家的危害程度: 严嵩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他是一个“破坏者”。徐阶虽然也有私心,但他至少没有将国家推向崩溃的边缘。他更多的是一个“生存者”,一个在浑水里尽量不被淹死的玩家。

3. 政治手段和道德底线: 严嵩的政治手段是残酷无情的,完全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他以权谋私,迫害忠良,是赤裸裸的恶。徐阶的政治手段则更加圆滑,更具“技巧性”,他懂得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种“技巧”虽然不光彩,但至少没有直接的血腥和残暴作为支撑。

4. 历史的叙事和选择性记忆: 历史的评价,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或者是基于大众情绪的。严嵩的恶行是如此明显和令人发指,他成为奸臣的“活教材”,其恶名也就格外深入人心。而徐阶的“聪明”和“自保”,反而让他能够躲过严嵩那样铺天盖地的唾骂。人们更愿意记住那个被彻底打倒、罪证确凿的严嵩,而对那些在权力漩涡中周旋的徐阶们,评价也更加复杂和模糊。

总而言之,严嵩和徐阶之所以评价差这么远,并非因为他们一个贪一个不贪,而是他们“贪”的 程度、方式、影响,以及他们作为官员的整体表现和对国家的危害程度 有着天壤之别。严嵩是体制烂掉的典型代表,是整个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他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徐阶,则是在这个烂掉的体制里,用他的聪明和圆滑,努力为自己寻找一条生路,他的评价自然就复杂得多,也更容易被后人理解其“不得已”的成分。这就像一块发霉的面包,严嵩是完全腐烂了,而徐阶可能只是边上沾了点霉斑,但至少还能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徐阶和门生张居正为《世宗实录》的总裁官,《世宗实录》上对政敌严嵩多贬低,而对徐阶多赞美.《明史》受实录影响比较大

---------------------------------------

比如曾受严嵩陷害,素有清明之名的王世贞记载有:

世宗在处死张经以后,曾询问严嵩,张经是否冤死,严嵩回答说: “此事,臣昨问徐阶、吕本二臣,以乡邦被惨,闻见甚真,皆怨(张)经养寇损威,殃民糜饷,不逮问无以正法。”王世贞指出,徐阶家在松江华亭,“而是时倭事起,上以所蹂躏多(徐)阶乡,而(徐)阶又晓畅军事,以故数以询问(徐阶)”。(《献征录》卷16《大学士徐公阶 传》)

认为张经之死与徐阶有不小的关系

反观《明史》认为张经之死,“嵩皆有力焉。”

------------------------------------

加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不断抹黑....

就成了现在这样了吧.....

user avatar

第一,徐阶官方名声还行,

第二,徐阶民间名声不行,被称为“权奸”,

第三,许多人觉得徐阶名声非常好,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官方评价,

往往不太在乎私德,

在乎其成就,

而且要看当时的大环境,

在明朝贪污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

因为明朝99%的官员都贪污,

大环境如此,



1

你看《贝多芬传》励志吧?

可贝多芬得病的原因是因为生了梅毒,当然他是先天性梅毒(他爸爸乱搞),

可书里没有告诉你,

所以钱钟书说:“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你看白居易写诗厉害吧?

历史评价超好,

可白居易却用女人换马,就是用他小妾换马匹,当时大环境如此,



华盛顿是美国国父,

可他换的假牙是黑人牙齿,

现在看非常没有人权吧?

可当时大环境就是如此,


不要用现代价值观去评价古代,非常不合适,

因为当时大环境就是如此,


换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你总不能用人类现代价值观去评价野兽吧?



2,

一个董事长,带领公司蒸蒸日上,给员工年年加薪水,可董事长却包养好几个小三,

对于员工,你觉得怎么评价董事长?

大多数员工会认为董事长非常不错,只是私德方面不行;

一个文学家,写出不朽作品,得几次诺贝尔奖,却家暴,

对于社会,你觉得怎么评价这个文学家,

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文学家才华横溢,




李世民弑父杀兄,把弟妻纳入后宫,官方评价依旧千古一帝,

崇祯勤勤恳恳,节约异常,官方评价依旧是亡国之君,评价不好,


严嵩替嘉靖背黑锅,把整个吏治都搞坏了,迎合皇上,

嘉靖前中期其实做的不错,

失败主要在后期,而后期主要是严嵩当首辅的时候,

黑锅自然由严嵩和嘉靖两个人背了,



而徐阶了,整顿一部分吏治,限制了皇帝权力,风气大大好转,

他还培养了一批好学生,比如张居正,

张居正的上位有一定程度是徐阶推上去的,

故徐官方评价很不错,




其实徐晚年是一个标准的政客,

把自己孙女送给严嵩的孙子当小妾,

而且徐家人也非常贪污,

否则到晚年不会名节不保,

有人因此把他称为“权奸”,

user avatar

徐阶在为严嵩漫长做狗的黑暗岁月里,现世的污名都甘之如饴,早就不在乎后世对他的评价了。

屌丝低头不难,难得是贵为探花出身、自幼学习忠义廉耻的饱学之士还能低头做狗,因为他知道自己内心追逐的光明在哪里,即使需要穿过一条漫长黑暗、没有希望的隧道。

王阳明的精神力量很厉害~

user avatar

从几个角度分析一下

名声就是外界的人对你的看法,而徐阶在做官期间,把面子里子都要到了。

徐阶首先是进士出身,而且中探花,算是根正苗红,做官后同年一大堆,而其作为主考的几次科举也都出了一批人才。在明朝的科举中,你考的那一科的主考官,你就要认他做老师,并且从此你们的政治生命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是不可以忤逆老师的。在学术上,他是当时王阳明心学的带头人,并且在为官期间坚持讲学,每过个五六天,不管工作再忙,也要上台宣讲,所以他在士林里的名声很好。当时高拱就攻击他过度讲学,不务正业。

其次,徐阶此人最大的可怕之处在于他能忍能装。严嵩在台上的时候,徐阶当次辅,对严嵩和嘉靖皇帝百般讨好。他看到严嵩因为给嘉靖帝提供青词和帮助其修道而受到宠爱,于是几次上书给嘉靖,说自己希望能够帮助皇帝炼丹。上书几次之后,嘉靖就开始把与修道有关的一些事情交给徐阶做,徐阶也在皇帝入定的时候帮他护法,求神的时候一起跳大神。据说在给严嵩的书信中,徐阶说自己是在用对待前辈对待父亲的方式来对待严嵩的,使严嵩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警惕。对于外界舆论,徐阶把自己装成一副受伤的小媳妇的样子。当时人称徐阶为“甘草国老”,就是说甘草中正平和,但是味道太甜,药效过慢,讽刺徐阶是老好人,没有决断力。其实能斗到严嵩的人,怎么会是个没有决断力的老好人呢?徐阶在家乡拥有良田二十四万亩,而严嵩拥有的田产,只是徐阶的十五分之一。这么富有的人,在京城装的谨小慎威,言官告他家乡地多,查出来以后不过是个御下不严了事。后来高拱上任,要求徐家退田,出于各方面考虑,也只是判了徐阶的两个儿子流放,并没有对其本人的名声有过多影响。

其三,徐阶懂得如何收买人心。海瑞就是徐阶救的。在明朝,以死进言是个很赚名声的事,海瑞事发之后,天下舆论都倒向海瑞,而徐阶顺手把海瑞救了,就在功劳簿上得了一大笔。再者,嘉靖死后,徐阶拟遗诏,平反了被严嵩斗倒下去的一批官员,停止了嘉靖当时在修的几处宫殿,又在隆庆朝的时候出力缓解嘉靖朝时候的一些弊端,被人认为有拨乱反正的功劳。别人暂且不说,至少被平反的官员,被徐阶收买的言官,徐阶的同科和学生,以及稍微提高了一些生活质量的老百姓,都或多或少的能从中获得利益,当然要夸徐阶了。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因为隆庆死后的万历朝,上任的是张居正。作为徐阶最宠爱的学生,张居正多多少少也会为自己的老师留些面子的,毕竟徐阶要是被搞臭了,他作为学生日子也不好过。再说在嘉靖朝的两个皇子争位上,张居正也为徐阶做了许多策划。徐阶在私下里上顺从严嵩,支持瑞王,而张居正则与同为裕王老师的高拱暗通曲款,试图脚踩两只船。这种政治上的博弈已经让张居正和徐阶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其实我个人认为,严嵩之所以最后混的那么惨,还是在于严世蕃。严嵩在贪在乱的同时,是有理智在的。他没有在基本国策上犯过什么太大的错误,同时懂得提拔人才,不至于任人唯亲。而作为儿子的严世蕃,当时任工部尚书,私底下干的各种贪污卖官权钱交易的事情海了去了,而且完全不知收敛。严世蕃小名“庆儿”,号“东楼”,《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将“东楼”化作“西门”,直接用“庆”字为名,创造出西门庆,来影射严世蕃荒淫无度的生活。

其实你说,官做到那个级别上,做官的人自己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对付国家机器,对付皇权,对付手下人和自己的贪心,面对权力的欲望。不管是名臣还是贪官,其实差别都没那么大。黄河虽浊,亦能灌溉;长江虽清,亦有泛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