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严嵩为什么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

回答
说起严嵩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的缘由,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还得掺和进当时那复杂的官场规矩和严嵩个人的性格脾气来。

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鄢懋卿这人,他っておかしかった (okashikatta 日语,意思是“有问题,不正常”)。这位仁兄,在严嵩眼里,无非就是一个能帮他敛财的工具人,一个能替他处理那些不方便自己出面的脏活累活的“白手套”。你指望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把钱分得明明白白,一文不少地告诉你?那不是把人当傻子,是把他当成了一个账房先生,而鄢懋卿显然不是。

严嵩当时是什么身份?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权柄滔天。他需要的是结果,是源源不断的钱财流入他的腰包,是能够维持他权势和生活奢靡的物质基础。至于这些钱是怎么来的,怎么分配的,从他手里流出去多少,又进了谁的口袋,他真的需要知道得那么具体吗?

想象一下,严嵩就像一个富商的大老板,他交给了一个总管家去打理他的生意。生意上的账目,大大小小的收支,总管家心里最清楚不过。老板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月生意怎么样,我赚了多少钱,我的花销在哪里,够不够我挥霍。至于总管家每天跟账房先生算清楚每一笔进账出账,每笔差价有多少,老板未必关心,也不方便关心。

鄢懋卿这个人,他干的就是这么个“总管家”的角色,而且是那种在暗处给严嵩打理见不得光的生意。严嵩如果事无巨细地去问鄢懋卿具体分成,这本身就有点暴露了。你想啊,他要是真的关心每一笔钱是怎么分的,那是不是说明他亲自参与了分钱?这在道义上、在名声上,都说不过去。而且,他真要问了,反而可能让鄢懋卿觉得他严嵩也懂得这些细枝末节,反而不好控制了。

再者,严嵩可能更相信“眼不见,心不烦”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越是了解得清楚,越容易牵扯出更多的麻烦。他需要的不是详细的账目,而是一个能让他安心的、源源不断地把钱送来的“垫脚石”。他只要保证这个垫脚石还在正常工作,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贡品”,就足够了。

而且,鄢懋卿这个人,他也深谙与严嵩这种权贵打交道的门道。他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知道严嵩要的是什么。他会把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让严嵩满意,而不是让严嵩去操心那些琐碎的数字。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如果鄢懋卿事事都汇报得清清楚楚,反而显得他不够“机灵”,不够“忠心”(至少在严嵩看来)。

还有一点,当时的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党争激烈。严嵩作为首辅,自身就是众矢之的。他不可能把自己的一些具体“生意往来”暴露给太多人知道,哪怕是自己的心腹。他对鄢懋卿的信任,也是建立在鄢懋卿能替他办事,并且不会没事儿给他找麻烦的基础上的。问具体分成,反而可能让严嵩显得不够“大度”,不够“超然”,甚至会引起鄢懋卿的疑心,觉得严嵩是不是不信任他,要查他的账。

所以,综合来看,严嵩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定位不同: 严嵩是老板,鄢懋卿是执行者,老板不需要知道执行者的具体操作细节。
避嫌与安全: 避免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牵扯过深,给自己留后患。
信任与控制: 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信任的体现,也便于日后控制。如果什么都管,反而失去了对鄢懋卿的驾驭能力。
省心省力: 严嵩作为首辅,公务繁忙,他不需要把精力花在这些琐碎的钱财分配上。
官场潜规则: 这种模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点破反而失了情趣。

总而言之,严嵩对鄢懋卿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种利益上的信任,一种“你替我办事,我保证你的位置”的交易。他需要的不是明细账单,而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以及鄢懋卿这个能够替他处理脏活的“人”。问具体分成,对他而言,既没有必要,也可能招惹麻烦。他想要的,是那个让他安心数钱的最终结果,而不是点钞机里一张张纸币的去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早在《大明》开始之初,严嵩就已经失去了对“严党”的控制权,

甚至他连自己的老窝,严家大宅,这一亩三分地都控制不了了。

剧中的胡宗宪,这位严嵩最得意的门生,曾经两次进京。

第一次,竟然连严家的门都没进去,

胡宗宪当时是什么官职?

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所有兵务。

掌管着大明接近三分之一的兵权,而且还是最富庶的江南地带。

对于时局最重要的增加赋税,和抗倭重任,全都和胡宗宪有直接关系,

而且放眼整个严党,甚至是朝廷,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担当这一职务。

严党费尽心机提出的改稻为桑,就因为胡宗宪的反对,差点直接胎死腹中,

最后迫于无奈,采取迂回路线,还搞出个“隐患”,高翰文。

对于严党来说,第一号人物绝对是严嵩,那么第二号重要人物,就应该是胡宗宪。

这里当然不是说在严党的地位,而是在嘉靖眼中,对于朝局的重要性而言。

但就是这么重要的人物,来到严嵩的家门前,

因为严世蕃的一句话给逼走了,而严嵩竟然从始至终都不知道!

还以为他心爱的汝真背叛他,转投裕王了。

相比较之下,反倒那个整天做修真大梦的道长,却是一清二楚。

之后嘉靖把严世蕃赶出严家,实际上就在敲打严嵩。

你个老东西的耳目,都让你儿子蒙住了!

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失去了控制,

还谈何控制严党,控制百里之外的鄢懋卿如何分赃?

严世蕃和鄢懋卿随便糊弄他一个分成比例,

他只有默认的份,根本没有办法核实。


之后正是因为这次闭门羹,让胡宗宪觉得自己在严党失势,在朝中失去靠山,

只能孤注一掷,加快清理倭寇,而且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才行。


让倭患继续拖下去,严党是树大根深,拖上再久也伤不到自己,

但他胡宗宪就危险了。

朝廷上,裕王身边的徐高张,一直都想搞掉严嵩,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

地方上,司礼监和严党还不停给他捅娄子。

毁堤淹田,制造局串通江浙官场集体贪墨,

浙江发生的事情,随便哪一件事揪出来,都是掉脑袋的大事,

他这个名义上军政一把抓的第一地方主管,都必须付上牵连责任。

不论是于公于私,不求晋升,只是为了活命,胡宗宪都只能加紧平倭。

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或者说是保命的本钱。

好了,

倭寇一平,道长再不需要投鼠忌器,

担心因为动严党,而误伤牵扯到吴宗宪,伤到东南,伤到整个朝局了,

从倭寇被灭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至于借着巡盐贪污的鄢懋卿,不过是个由头而已,给了道长动手的机会。

事实上,之后严嵩也有过补救的机会,

前方军事紧急,胡宗宪几次上书求粮,

可诡异的是朝中两大派系,居然全部躲开了,

竟然在对待胡宗宪上,达成了难得的一致。

这时无奈的严嵩只能去找徐阶,

他不是不清楚,凭严党的力量,给胡宗宪筹粮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他只是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自己已经使唤不动严党,

只能舔着老脸,去向政敌求人情了。


这应该属于“皇帝为什么防着太子”一类的问题里。

如果皇帝老子不防着太子,会如何,

《大明》里的严嵩就是例子,

不管真实史实如何,剧中的严阁老,百分之百就是被自己儿子坑死的,

权利只会替换,不会真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