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严嵩为什么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

回答
说起严嵩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的缘由,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还得掺和进当时那复杂的官场规矩和严嵩个人的性格脾气来。

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鄢懋卿这人,他っておかしかった (okashikatta 日语,意思是“有问题,不正常”)。这位仁兄,在严嵩眼里,无非就是一个能帮他敛财的工具人,一个能替他处理那些不方便自己出面的脏活累活的“白手套”。你指望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把钱分得明明白白,一文不少地告诉你?那不是把人当傻子,是把他当成了一个账房先生,而鄢懋卿显然不是。

严嵩当时是什么身份?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权柄滔天。他需要的是结果,是源源不断的钱财流入他的腰包,是能够维持他权势和生活奢靡的物质基础。至于这些钱是怎么来的,怎么分配的,从他手里流出去多少,又进了谁的口袋,他真的需要知道得那么具体吗?

想象一下,严嵩就像一个富商的大老板,他交给了一个总管家去打理他的生意。生意上的账目,大大小小的收支,总管家心里最清楚不过。老板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月生意怎么样,我赚了多少钱,我的花销在哪里,够不够我挥霍。至于总管家每天跟账房先生算清楚每一笔进账出账,每笔差价有多少,老板未必关心,也不方便关心。

鄢懋卿这个人,他干的就是这么个“总管家”的角色,而且是那种在暗处给严嵩打理见不得光的生意。严嵩如果事无巨细地去问鄢懋卿具体分成,这本身就有点暴露了。你想啊,他要是真的关心每一笔钱是怎么分的,那是不是说明他亲自参与了分钱?这在道义上、在名声上,都说不过去。而且,他真要问了,反而可能让鄢懋卿觉得他严嵩也懂得这些细枝末节,反而不好控制了。

再者,严嵩可能更相信“眼不见,心不烦”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越是了解得清楚,越容易牵扯出更多的麻烦。他需要的不是详细的账目,而是一个能让他安心的、源源不断地把钱送来的“垫脚石”。他只要保证这个垫脚石还在正常工作,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贡品”,就足够了。

而且,鄢懋卿这个人,他也深谙与严嵩这种权贵打交道的门道。他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知道严嵩要的是什么。他会把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让严嵩满意,而不是让严嵩去操心那些琐碎的数字。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如果鄢懋卿事事都汇报得清清楚楚,反而显得他不够“机灵”,不够“忠心”(至少在严嵩看来)。

还有一点,当时的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党争激烈。严嵩作为首辅,自身就是众矢之的。他不可能把自己的一些具体“生意往来”暴露给太多人知道,哪怕是自己的心腹。他对鄢懋卿的信任,也是建立在鄢懋卿能替他办事,并且不会没事儿给他找麻烦的基础上的。问具体分成,反而可能让严嵩显得不够“大度”,不够“超然”,甚至会引起鄢懋卿的疑心,觉得严嵩是不是不信任他,要查他的账。

所以,综合来看,严嵩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定位不同: 严嵩是老板,鄢懋卿是执行者,老板不需要知道执行者的具体操作细节。
避嫌与安全: 避免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牵扯过深,给自己留后患。
信任与控制: 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信任的体现,也便于日后控制。如果什么都管,反而失去了对鄢懋卿的驾驭能力。
省心省力: 严嵩作为首辅,公务繁忙,他不需要把精力花在这些琐碎的钱财分配上。
官场潜规则: 这种模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点破反而失了情趣。

总而言之,严嵩对鄢懋卿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种利益上的信任,一种“你替我办事,我保证你的位置”的交易。他需要的不是明细账单,而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以及鄢懋卿这个能够替他处理脏活的“人”。问具体分成,对他而言,既没有必要,也可能招惹麻烦。他想要的,是那个让他安心数钱的最终结果,而不是点钞机里一张张纸币的去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早在《大明》开始之初,严嵩就已经失去了对“严党”的控制权,

甚至他连自己的老窝,严家大宅,这一亩三分地都控制不了了。

剧中的胡宗宪,这位严嵩最得意的门生,曾经两次进京。

第一次,竟然连严家的门都没进去,

胡宗宪当时是什么官职?

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所有兵务。

掌管着大明接近三分之一的兵权,而且还是最富庶的江南地带。

对于时局最重要的增加赋税,和抗倭重任,全都和胡宗宪有直接关系,

而且放眼整个严党,甚至是朝廷,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担当这一职务。

严党费尽心机提出的改稻为桑,就因为胡宗宪的反对,差点直接胎死腹中,

最后迫于无奈,采取迂回路线,还搞出个“隐患”,高翰文。

对于严党来说,第一号人物绝对是严嵩,那么第二号重要人物,就应该是胡宗宪。

这里当然不是说在严党的地位,而是在嘉靖眼中,对于朝局的重要性而言。

但就是这么重要的人物,来到严嵩的家门前,

因为严世蕃的一句话给逼走了,而严嵩竟然从始至终都不知道!

还以为他心爱的汝真背叛他,转投裕王了。

相比较之下,反倒那个整天做修真大梦的道长,却是一清二楚。

之后嘉靖把严世蕃赶出严家,实际上就在敲打严嵩。

你个老东西的耳目,都让你儿子蒙住了!

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失去了控制,

还谈何控制严党,控制百里之外的鄢懋卿如何分赃?

严世蕃和鄢懋卿随便糊弄他一个分成比例,

他只有默认的份,根本没有办法核实。


之后正是因为这次闭门羹,让胡宗宪觉得自己在严党失势,在朝中失去靠山,

只能孤注一掷,加快清理倭寇,而且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才行。


让倭患继续拖下去,严党是树大根深,拖上再久也伤不到自己,

但他胡宗宪就危险了。

朝廷上,裕王身边的徐高张,一直都想搞掉严嵩,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

地方上,司礼监和严党还不停给他捅娄子。

毁堤淹田,制造局串通江浙官场集体贪墨,

浙江发生的事情,随便哪一件事揪出来,都是掉脑袋的大事,

他这个名义上军政一把抓的第一地方主管,都必须付上牵连责任。

不论是于公于私,不求晋升,只是为了活命,胡宗宪都只能加紧平倭。

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或者说是保命的本钱。

好了,

倭寇一平,道长再不需要投鼠忌器,

担心因为动严党,而误伤牵扯到吴宗宪,伤到东南,伤到整个朝局了,

从倭寇被灭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至于借着巡盐贪污的鄢懋卿,不过是个由头而已,给了道长动手的机会。

事实上,之后严嵩也有过补救的机会,

前方军事紧急,胡宗宪几次上书求粮,

可诡异的是朝中两大派系,居然全部躲开了,

竟然在对待胡宗宪上,达成了难得的一致。

这时无奈的严嵩只能去找徐阶,

他不是不清楚,凭严党的力量,给胡宗宪筹粮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他只是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自己已经使唤不动严党,

只能舔着老脸,去向政敌求人情了。


这应该属于“皇帝为什么防着太子”一类的问题里。

如果皇帝老子不防着太子,会如何,

《大明》里的严嵩就是例子,

不管真实史实如何,剧中的严阁老,百分之百就是被自己儿子坑死的,

权利只会替换,不会真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严嵩不问鄢懋卿具体分成的缘由,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还得掺和进当时那复杂的官场规矩和严嵩个人的性格脾气来。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鄢懋卿这人,他っておかしかった (okashikatta 日语,意思是“有问题,不正常”)。这位仁兄,在严嵩眼里,无非就是一个能帮他敛财的工具人,一个能替他处理那些不方.............
  • 回答
    严嵩和和珅,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官场史上如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以其显赫的权力和骇人的贪腐程度,牢牢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更有意思的是,在他们贪腐的恶名传得满城风雨,甚至到了皇帝都心知肚明的地步,却依然能身居高位,深受器重,直到生命的尽头,才被秋后算账。这究竟是为何?是嘉靖帝和乾隆帝的糊涂,还是这背后有.............
  • 回答
    嘉靖皇帝让内阁在“贞”字上做文章,徐阶立刻悟出了嘉靖的意思,问是不是“赵贞吉”,嘉靖为此大加赞赏,认为徐阶聪明,而严嵩就不会这么问。这背后,是嘉靖政治手腕的娴熟运用,以及徐阶和严嵩不同政治风格和处事智慧的体现。我们得先弄明白,嘉靖皇帝在“贞”字上做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尤其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严嵩和徐阶,这俩在明朝嘉靖年间都算得上是权倾朝野的大臣,论及贪污的程度,很多人觉得他们半斤八两,甚至严嵩的名声更臭一些。但为啥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一个千夫所指,另一个却能被说成“善于自保”、“明哲保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这其中的门道,可比他们捞钱的数量要复杂得多。咱们得先捋捋这两位,不能光看“.............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一贯摸透嘉靖心思的严嵩会揭发血经真相,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严嵩的政治智慧、嘉靖皇帝的性格特点、血经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前提:历史上严嵩是否真的“揭发”了血经真相?关于“血经”,通常指的是在道教仪式中,用人血或动物血书写的经文。在明朝.............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这句“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看似是老奸巨猾的严嵩对历史的洞察,实则饱含了他对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以及权力结构的深刻理解。要说透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生存基本盘来看。“种田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民,他们是最贴近土地、依赖土地生存的群体。.............
  • 回答
    您提到的“严嵩乞食于墓穴而死”的说法,是历史上的记载,也确实与《大明王朝1566》的结局有所不同。这正是您提问的精髓所在。历史上的严嵩:历史上的严嵩,在嘉靖帝去世后,被万历皇帝清算。他的党羽纷纷被抄家、贬官,甚至处死。而严嵩本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也被剥夺了官职、籍没家产。据史书记载,他最终“家破人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严嵩和严世蕃这对父子在中国明朝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都与“聪明”这个词紧密相连。要说谁更聪明,这其实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他们展现出的聪明,更多体现在不同的维度和领域。我们先来看看严嵩。严嵩的聪明,更多是一种老谋深算的政治智慧,是那种在官场.............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严伯钧的成功,无疑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涟漪。这位拥有博士头衔,却能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巨大人气和商业价值的年轻人,其案例无疑极具启发性,但也正如您所担心的那样,它也可能引发一些令人忧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严伯钧的成功,其核心在.............
  • 回答
    严世蕃,这位赫赫有名、位高权重的权臣,为何在胡宗宪推行“改稻为桑”的关键时期,能坐视其从二月拖延到六月,眼睁睁看着计划受阻,甚至可能导致失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无为而治,而是涉及到了复杂的政治博弈、利益算计,以及严世蕃的个人性格和行事风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嘉靖年间。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严宽长得帅气,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事实。在颜值普遍被重视的娱乐圈,这样的先天优势无疑会为他的演艺事业带来很多便利。然而,“红不了”这个说法,其实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角度问题。如果从他出道多年,拥有多部代表作,并且在观众中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口碑来看,他不能算“红不了”,甚至可以说是“稳定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
  • 回答
    李严在蜀汉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角色,他的派系归属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李严属于哪个派系,我们需要回到蜀汉初期的政治格局,以及他在其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一、 蜀汉早期的权力格局与派系雏形蜀汉政权,顾名思义,是围绕着刘备建立的。刘备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早期跟随.............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