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贯摸透嘉靖心思的严嵩要揭发血经真相?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一贯摸透嘉靖心思的严嵩会揭发血经真相,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严嵩的政治智慧、嘉靖皇帝的性格特点、血经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前提:历史上严嵩是否真的“揭发”了血经真相?

关于“血经”,通常指的是在道教仪式中,用人血或动物血书写的经文。在明朝,尤其是嘉靖年间,道教盛行,嘉靖皇帝本人就对炼丹修道极为沉迷。血经的出现,无论其是否为“真相”,本身就是一个敏感且可能触犯皇权忌讳的事件。

目前史料对于严嵩“揭发”血经真相的记载,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解读和推测,而非确凿的史实记录。许多关于严嵩权倾朝野、善于揣摩圣意的描述,都指向了他是一位极具政治手腕的人物。然而,要将他描绘成一个主动揭发血经真相的人,似乎与他一贯以来的政治风格存在一定的出入。

更可能的情况是,血经事件的爆发,是触及了嘉靖皇帝的底线,或者被其他党派利用,而严嵩作为当时内阁首辅,不得不卷入其中并做出某种“回应”。 他的“回应”可能被后人解读为“揭发”,但其动机绝非简单的“正义感”或“揭露真相”。

如果我们假设严嵩确实采取了某种行动,导致血经真相(无论其真实性如何)被揭露,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其动机:

1. 政治策略与权力制衡:

清除异己,打击政敌: 嘉靖朝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严嵩作为首辅,自然有自己的政治对手。如果血经事件的发生与他的政敌有关,或者被政敌用来攻击朝廷中的其他势力,那么严嵩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可能会选择顺水推舟,利用事件来打击对手。例如,如果血经事件牵扯到某个道士或官员,而这个人物是严嵩的政敌的依附者,严嵩自然会乐见其被打压。
抢占道德制高点,塑造自身形象: 即使血经并非“真相”,但如果其内容或形式被大众认为是荒诞、邪门、甚至有损皇室体面,严嵩作为首辅,为了避免被牵连,也可能需要表现出“净化朝纲”、“匡扶正义”的态度。通过“揭发”或“处理”血经事件,他可以塑造自己忠诚、有远见的形象,与那些被指控的“不法”势力划清界限。
安抚舆论,稳定朝局: 任何涉及怪力乱神、触犯主流价值观的事件,都可能引起社会不安和舆论反弹。如果血经事件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作为内阁首辅,严嵩有责任维护朝廷的稳定和声誉。他可能需要采取行动,平息争议,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影响到嘉靖皇帝的统治基础。

2. 揣摩嘉靖皇帝的心思(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严嵩之所以能长期担任首辅,正是因为他极其善于揣摩嘉靖皇帝的心思。他并非盲目行动,而是将一切行动都建立在对嘉靖皇帝的深刻理解之上。

嘉靖皇帝的性格特点:
迷信与对道教的狂热: 嘉靖皇帝对道教、炼丹、方术的痴迷是众所周知的。他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神仙的化身。然而,这种痴迷并非没有底线。嘉靖皇帝也极度维护皇权和自身尊严。
多疑与控制欲: 嘉靖皇帝生性多疑,他对臣子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不希望任何臣子或势力挑战他的绝对权威。
对“妖邪”的忌惮: 虽然他信奉道教,但他也清楚,一旦出现被认为是“妖邪”的活动,尤其是可能威胁到皇室的,他会毫不犹豫地予以镇压。他需要的是对他的统治有利的“仙道”,而不是可能失控的“旁门左道”。
维护自身形象的需要: 嘉靖皇帝希望自己的统治是正统、光明磊落的。如果血经事件被广泛认为是荒诞、不正宗的道教行为,甚至被冠以“邪术”之名,这会损害他的个人形象和他所推崇的道教的声誉。

严嵩如何“揣摩”:
判断事件对皇权的影响: 严嵩会仔细评估血经事件是否触犯了嘉靖皇帝的“红线”。如果血经的某些内容被认为是在“惑君”、“乱政”,或者被某些势力用来蛊惑嘉靖皇帝,那么严嵩就会意识到,嘉靖皇帝不会容忍,他需要主动“清理门户”。
解读嘉靖皇帝的“暗示”: 嘉靖皇帝很少直接下令,而是通过模棱两可的言语或行为来传递意图。严嵩需要捕捉这些“暗示”。例如,如果嘉靖皇帝对某个道士或某个事件表现出不悦,或者询问相关情况,严嵩就会明白需要采取行动。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即使要“揭发”,严嵩也会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时机和方式。他不会冒着被嘉靖皇帝视为“挑拨离间”的风险。他可能会以“臣子职责”或“为陛下分忧”的名义来处理此事。

3. 血经本身的性质(推测):

尽管我们不清楚具体的“血经真相”是什么,但我们可以推测,如果严嵩选择揭发,可能意味着血经本身存在着某些严重问题:

内容上的不当: 血经的内容可能涉及对皇权、对嘉靖皇帝的侮辱或挑战,或者包含有悖于正统道德的言论。
行为上的逾越: 即使内容本身无大碍,但书写血经的方式、参与人员的身份,或者其背后的目的,可能触犯了某些潜规则,被认为是“僭越”或“扰乱秩序”。
牵扯到权力斗争的工具: 如果血经被某些反对严嵩的势力利用,成为攻击严嵩或其盟友的工具,那么严嵩为了自保,自然会反击,将血经的“负面”性质公之于众。

总结来说,严嵩“揭发”血经真相的动机,绝非出于纯粹的正义感或对真相的追求。其核心是围绕着政治生存和权力斗争展开的:

首要动机是为了揣摩嘉靖皇帝的心思,判断血经事件是否触犯了嘉靖皇帝的底线,从而决定如何“顺应”圣意,避免自身被牵连。
其次,是为了通过此事来打击政敌,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或者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最后,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皇室的体面,避免负面舆论的进一步发酵。

严嵩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深知在帝王政治中,个人的存亡和权力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的任何行动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终极目标。揭发血经真相,如果他确实这样做了,那必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这样做最符合他自身利益和嘉靖皇帝的期望。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史料对此事缺乏直接且确凿的证据,大多数关于严嵩揭发血经的说法,更多是后人根据其政治风格和当时的大背景进行的推测。如果存在这样的事件,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真相揭露”,而是充斥着政治权谋和生存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严嵩知道嘉靖要抛弃自己了。

题主说“(严嵩)如果不揭发,不开上帝视角,严党也不大觉得自己要倒台吧”,这话是不对的。严嵩有办法知道嘉靖对自己的真实态度。这个办法就是齐大柱。

揭发血经真相是严嵩垂死一搏的左手招,真正要命的右手杀招是严世蕃去拿住高翰文夫妇,逼问出口供,就能做实这件案子。到那时,嘉靖就不得不处理徐阶等人。严党就暂时安全了。

这个问题我在另外的回答里谈过,更详细一些。全文复制如下。zhihu.com/answer/786468

严嵩:我只有你,你却有整个世界


这次我想通过梳理一下倒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说说嘉靖和严嵩的关系。这些细节可能被刘和平刻意处理的很平淡,但其实非常关键。


作为大明中的最顶级玩家,上手就是满级号,嘉靖天份又是极佳,玩弄权术的手段精微奥妙深不可测,但他的目的或者说底层逻辑一直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多的攫取资源,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并不矛盾。都看过盗梦空间吧,诺兰小李子们搞出了那么复杂的计划和设定,但他们最终要在目标脑袋里植入的那个想法,却极致的简单。就是这个道理。


嘉靖用严党,就是要他们替自己攫取资源。这个过程里,自己吃肉,他们可以喝汤。但在浙案之后,严党鄢懋卿南下巡盐归来,上供嘉靖一百万,自己留下两百万。这成啥了?他们吃肉,嘉靖喝汤。嘉靖不想喝汤。于是倒严提上日程。连动手的具体时间都定下了,“让他们过了这个年”。


有人认为严嵩在倒台前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清晰的预期,应对常常靠猜。靠猜能当二十年首辅?笑话。严嵩在此前刚刚竖起了一个风向标,用以观察嘉靖对自己的态度。这个风向标,就是齐大柱。

齐大柱本身无足轻重,也根本威胁不到严党。所谓通倭案,是郑泌昌何茂才搞出来的,本来就与严嵩严世蕃无关。郑何二人已死。海瑞审出的供词又被嘉靖烧了。根本不可能从齐大柱牵连到严世蕃等。

既然齐大柱并无威胁,严嵩为什么要诬告他呢?剧中画外音说严嵩“是在找补今日的输局”。显然不够充分。严党这次输掉的可是一个巡抚,一个布政使兼按察使,都是开府建衙的封疆大吏,齐大柱是个什么东西,一个从军的义民,竟能抵的上两位省级干部?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其实,画外音没有说出全部。

严嵩真正的目的,是试探嘉靖对自己的态度。自己这样公然诬陷好人,并不是第一次了。二十年来,被他诬陷迫害的忠良不计其数。有些是为嘉靖,当然也有好些是为自己。嘉靖都认可了,因为他要用严嵩。现在轮到了齐大柱。嘉靖尽管心中不快,但还是听了严嵩的。实际就是在告诉严嵩,他还会继续重用严党。

这很可能是一个套路,是嘉靖和严嵩用来明确和巩固两人这种亲密无间狼狈为奸的合作关系的手段,之前用过无数次。君臣配合默契,心意相通。


然后才是鄢懋卿巡盐归来,嘉靖下决心倒严。这时裕王妃献上血经,为齐大柱求情。嘉靖居然点头,放了齐大柱。风向逆转。严嵩当然也就知道,自己要被皇帝抛弃了。

猛虎再老也不是猪,不会任人宰割。严嵩决定拼死一搏,一面组织人上书揭发血经欺君大案,一面让严世蕃去抓人证高翰文夫妇。只要严世蕃得手,就能坐实这件大案,逼迫嘉靖处治裕王徐阶一派,严党就能暂时转危为安。

这是严党经过周密部署,在当时形势下唯一有翻盘希望的举措。只是最终没有成功而已。严嵩没有石志。


这里又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裕王妃献血经之举,是裕王突然胆肥了,要主动牵涉到这场政潮中吗?当然不是。

长久以来,徐阶等人做事都小心翼翼,尽量不牵涉裕王,生怕引起嘉靖雄猜,动摇大明朝的根本。但这一次血经事件,情况太特殊了。

很多人低估了血经的份量,低估了嘉靖对长生不老的渴望程度,以为血经只是个噱头,嘉靖是因为献血经的是裕王,才放的齐大柱。不对。

血经出现之前,齐大柱快点死对裕王更有利。

嘉靖杀齐大柱,是为了“安他们(严党)的心,也断了他们的念想”。

所谓“断了他们(严党)的念想”,就是指保护裕王。齐大柱一死,死无对证,嘉靖不认可,严党就无法借齐大柱将案子攀扯到海瑞谭纶乃至徐高张裕王身上。这一点裕王徐高张不可能看不出来。

我可以再解释的具体一点。

通倭案可能的连坐链条是这样的,齐大柱牵着海瑞,海瑞牵着谭纶,谭纶牵着徐高张裕王。

严党不敢打裕王本人,揪住齐大柱不放,真正目的是为了打击到徐高张。嘉靖杀了齐大柱,意思就是到此为止。我给你严嵩面子,打裕王一下意思意思,你严党也别得寸进尺继续攀扯。

当然由此会给裕王留下一个手下通倭的案底,但这个案底只能在嘉靖认可的情况下才能生效。而裕王也知道,自己作为嘉靖唯一的儿子,只要不谋反,不弑君,嘉靖不会动他。虽然有个把柄被别人拿住,但这个“别人”是自己亲爹,也没啥可担心的。

而嘉靖更知道,严党已经根本没有起用这个案底的那天了。

“安他们(严党)的心”,就是为了倒严。杀齐大柱,是为了迷惑稳住严党;放齐大柱,则会打草惊蛇。嘉靖宁可冒倒严大计受阻的风险,也要放齐大柱,足以说明他对血经的重视,对长生的渴求。

嘉靖对长生不老的极端渴望,使血经在任何形势下,都是可以改变局面走向的战略性武器。用高翰文的话说,扭转乾坤。

嘉靖不是因为献血经的是裕王才认可的血经。嘉靖认可的就是血经本身。救下齐大柱的不是裕王,就是血经本身。谁进献的并不重要。裕王物尽其用,将血经带来的政治利益最大化。但这些,并不是血经持有者的本来目的。

很多人好像忘了,血经不是裕王的,而是人家芸娘的。芸娘拿出血经,唯一的目的就是救齐大柱。芸娘想把血经进献嘉靖,是先找的张居正裕王,但并不是非裕王不可。裕王不帮忙进献,芸娘就会找别的渠道进献,比如朱七黄锦那条线,皇帝的奴才们谁不想向皇帝献祥瑞?第一集冯保连下个雪报信都要强抢,何况血经?如果芸娘找了别人,血经这个大招的收益就与裕王完全无关了。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裕王虽然暗弱,徐高张甚至裕王妃李氏,都不会坐视这个天降超级大披萨被别人当素火烧吃掉。

裕王不是为了救齐大柱,才去献血经,恰恰相反,裕王是为了揽下进献血经的大功,才去救齐大柱。裕王在血经事件中,并不是仗义出手的拯救者,而纯粹是个搭顺风车的获益者。

不信可以注意一下,血经出现之前,徐高张对齐大柱蒙冤连个屁都不放,一句搭救的话不说。血经一出现,张居正就赶紧跑到裕王面前慷慨陈词,要搭救忠良。

这就是徐高张与严党的区别:都是无利不起早,严党兽面兽心,不说人话也不办人事;徐高张是人面兽心,说人话,但也不办人事。

自始至终,血经才是重点,齐大柱的死活,只有他妻子和芸娘等几个贫贱之交在乎。嘉靖裕王这些贵人们,从来就没当回事。

齐大柱是严嵩观察嘉靖态度的风向标这件事,徐阶等人怎么可能不知?那就借锅煮米呗。献血经救齐大柱的结果,同样可以成为徐阶等观察嘉靖对严嵩态度的风向标。嘉靖一放了齐大柱,徐阶等心里就有底了,知道严党覆灭在即。当然要积极配合皇帝,严密布防严党可能的反扑。这才有了正月十六前夜张居正与严世蕃的对峙。

这里还有两个点需要说明。

头一个是血经。血经的真假没啥争议。肯定是真的。

剧中经手血经的几个人,沈一石,杨金水,芸娘,高翰文,张居正,裕王妃,嘉靖,除去杨金水芸娘裕王妃一个太监两个女人不算,另四位都是学问上过硬的文化人。沈一石连命都搭进去了,他会那么无聊,郑重其事留个假货给芸娘?高翰文张居正少年成名,文苑领袖。嘉靖别的学问咋样不说,对道教文化绝对业内专家。这几位权威无一人提出异议。血经真伪根本毋庸置疑。

二一个是故事。进献血经时编造的那个故事也颇有深意。

张三丰降世云云都是齐大柱妻子一人所见,没有任何旁证。万一嘉靖没有立即放齐大柱,且对血经来历起了疑心,裕王妃也可以全推给齐大柱夫妻,说欺君的是他们,自己只是被蒙蔽而已。

是的,裕王根本不在乎齐大柱夫妻的死活,他只想得到血经带来的政治利益,甚至不肯承担一丁点风险。


收益巨大,风险极小,一向谨小慎微的裕王这才会同意让裕王妃去献上血经。

二,严嵩最后反击的目的是为了让嘉靖废黜裕王吗?当然不是。不是严嵩不想,而是严嵩知道根本做不到。裕王是嘉靖唯一的儿子(剧中设定),只要不谋反,不死他爹头里,将来铁定继位。血经案追究下去,能给裕王追究出个谋反的罪名吗?根本没有可能,顶天算裕王个欺君,还是被手下人蒙蔽的,极易被裕王洗脱。明知打不到的目标,打也没有意义。

严嵩打击的目标,只有徐阶张居正等裕王的那几个师傅,也是自己主要的政敌。血经的来历他已经查明并上奏给了嘉靖:沈一石的遗物,由芸娘到高翰文,由高翰文再到张居正,这中间徐阶脱不了干系……而裕王,只是被这帮欺君罔上的佞臣蒙蔽欺骗而已。

只要这个目的达成,徐阶张居正等倒台,在嘉靖培植出另一支可以替代严党维持朝局的政治势力之前,严党暂时还是安全的。

这是饮鸩止渴,等嘉靖缓过气来,或者裕王继了位,严党个个都死无葬身之地。但火烧眉毛,也只能且顾眼下。虽然结果是眼下也没顾上,别说眉毛,头皮都烧没了。二十年严党,一朝覆灭。


从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到严党彻底垮台,这个过程里,严嵩对下,因为老迈,不得不依靠严世蕃,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严党成员的绝对控制;但对上,也就是对嘉靖的关注,他没有一刻放松。二十年风风雨雨走过来,他比谁都清楚,千夫所指举国痛恨并无所谓,伤不到他一根毫毛;真正决定他生死的,只是嘉靖一个人而已。

嘉靖与严嵩的关系,本质上和普通的男人之间的交情没什么差别。男人和男人之间,一起做好事建立起来的交情,往往比不上一起干坏事建立起来的交情铁。不但铁,而且私密,有种互缴投名状的踏实感。

唯一不同的是,嘉靖和严嵩之间,这种关系的有效性是单向的。严嵩缴给嘉靖的投名状有效,嘉靖缴给严嵩的投名状却是些无效的空头支票。嘉靖随时可以翻脸不认人,严嵩却不能。主动权全在嘉靖手里。

他可以配合严嵩陷害齐大柱,向老严表示我跟你还是铁哥们;也可以突然180度转向放了齐大柱,表示老子现在跟老严交情掰了。

老严身在其中,冷暖自知。但知道归知道,根本无可奈何。在和嘉靖的这段关系里,从开始到结束,他都是绝对弱势被动的一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