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体制内为啥有的领导快退休了还在拼命干活?

回答
体制内一些领导临近退休还在拼命干活,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敬业”两个字就能概括的。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仔细观察下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

一、 职业生涯的收官战,总想留点“名”与“绩”:

“最后的冲刺”心理: 几十年职业生涯,马上就要画上句号了。这时候,很多人会有一种“收官”的心态,希望为自己多年的奋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哪怕是快退休了,也想在退休前的这段时间里,再做出点成绩来,留下点像样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为了组织,也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好的收尾。
“口碑”很重要: 退休后,虽然身份变了,但人脉还在,过去的同事、下属、甚至一些社会关系都会继续存在。一个好的口碑,一个被大家认可的成绩,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面子工程”。“临了临了还给我添乱”、“还能打硬仗”,这些评价,对他们来说可能比一些物质回报更重要。
“历史定位”的补足: 有些人可能在仕途上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或者某个项目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遗憾,退休前正好有机会把它了结。哪怕是“临门一脚”,能成功踢进去,也算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了一个亮点,甚至可能影响到他退休后的历史评价。

二、 现实的考量,退休并非一了百了:

退休后的“衔接”: 很多体制内领导,退休后并非就真的“退休”了。有的会去一些参事室、咨询机构,有的会到国有企业兼职,有的甚至继续活跃在一些行业协会里。这些“二线”的岗位,往往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和影响力来支撑。所以,退休前把手头的核心工作干好,尤其是能体现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方面,对他们衔接退休后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保障和待遇的“留存”: 虽然退休后有养老金,但体制内的待遇往往是和职位、贡献挂钩的。在职期间能解决一些非正式的福利待遇,或者能够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增加一些“保障”,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力。比如,一些重要的项目成功了,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安排,或者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更优厚的退休待遇。
权力“余温”的利用: 哪怕是快退休了,手中的权力和资源依然是客观存在的。有些人可能想在临走前,通过这些资源为自己的亲属、关系好的下属“铺路”,或者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考量,虽然不提倡,但确实存在。

三、 制度的“惯性”与个人的“价值认同”:

“习惯了”: 几十年都在一个体系里,习惯了按时上班,习惯了处理事务,习惯了解决问题。一旦突然停下来,反而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些失落。继续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熟悉和习惯,也是一种存在的价值体现。
“责任感”与“使命感”: 很多人,即使临近退休,依然怀揣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认为自己还有能力,有经验,能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些事情。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觉得不能轻易松懈。他们可能觉得,在位一天,就要尽责一天。
“怕闲着”的心态: 有些人本身就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工作是他们生活的重心。退休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生活失去了方向,所以他们选择继续工作,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生活节奏。

四、 避免成为“绊脚石”的考量:

“体面退休”: 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一种“自我清理”的动力。如果自己知道即将退休,却依然占着位置,反而可能会成为年轻人晋升的阻碍。所以,抓紧时间把事情做完,干出点成绩,也算是一种对组织负责,对后来者负责的态度,为自己树立一个“体面退休”的形象。

总而言之,临近退休还在拼命干活,既有对职业生涯的负责,也有对退休后生活的考量,更有一些是个人价值认同和习惯的体现。这是一种复杂的人性驱动和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着一些更复杂的个人算计,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源于他们对自己过往经历和未来生活的审慎考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害怕失去权力呗。

我们这个编制二百人的处级执法单位,一把手今年夏天,在六十周岁生日当月退休,几乎是一天都没落下。

他在退休前半年,处于焦虑状态,事无巨细,苛责下级,烦扰基层,比以前还多事,根本停不下来,很多人说这家伙敬业,但我说他是留恋权位。

退休后,有些他重用过的下属,想叫他吃顿饭,但无人能约到他,销声匿迹了。也没有跑外地,应该是在众多住房中,选人们不知的一套中躲着。有人说是他以前任上得罪过人,怕被奚落,但让我说,他就是恐惧,无法接受失去权力的现实。

他谈不上清廉,也不是大贪,不过是一个出身平民,努力钻营的官僚,很多人不满意他的做事,但都肯定他的努力——当然,都是以实现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比如用人、单位的工程,必须是他的关系,不给副手们一点置喙的机会。

所以,他对奋斗成果太舍不得了,一天都不想早退休,硬拖到生日当月,而且还争取到了副厅退休待遇。

他最知道权力的重要性,最清楚失去权力后,以前的关系没多大意义,一旦有事,根本保护不了他。

所以,别太入戏,很多就是不想退休的官僚作妖罢了,真不要扯什么敬业。

—————————————————————

短时间破百了,你们不是要害我吧!

开玩笑的,我个体制内中年咸鱼,工作没能力,辞职没勇气,反倒也想开了。

是不是觉得我在丑化我的领导?真不是,他的形象很普通吧,做的事情根本不算过分,我虽然是个老愤青,但对他真的没一点愤怒。

或者我俩有怨?唉,别想太多,正处级一把手,我一年才能当面和人家说几句话啊,爱与恨,轮得到我吗?

为什么我一直把他叫做官僚?给老百姓真心办实事的,那是领导,这样的领导我又不是没见过。他呢,打着便民的旗号,高价开发接待系统,让老百姓办事更繁琐,呸!就是个官僚!

希望大家觉得,我就是在编故事,最好如此!

—————————————————————

汗!过千了!

原本就是随口吐槽几句,没想到这么多人共鸣,看来这个官僚很有典型性。

有人质疑正处实职能否一直干到六十岁生日当月的?确实不多,大部分提前一两年就让出实职岗位了。但他有点特例了,据传前两年组织上就让他腾位置,他死磨硬泡发动关系,就是不干呐!把有机会接班的副手也熬老了。

质疑我是乘人退休网上泄愤的,唉,我对他有没偏见,又能奈他何?你们真太把知乎当回事了吧?这些官僚固然重视网络舆情,但还真没把一群吃瓜的看在眼里,真的,别高看自己。

仅仅是吐糟而已,别过度解读,替他鸣不平的和替我担心的,放心,这种只琢磨人的官僚,会上知乎?!

user avatar

这就是“59岁”现象。

先说好的部分,极少部分的领导,由于当年没有条件干的活,做的事,他希望在退休之前办好,好对得起自己梦想。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你要我评价他们的话,我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快退休了还在拼命干活——事出反常必有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捞外快,搞关系,权力不用即将过期。

以前我有个上上级领导,姓Q,管督查的。平时很严厉,一丝不苟,工作起来不讲情面,不了解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但我们系统内部考核分数着实不高。

在他的任期内,谁打招呼,谁请吃饭、谁送了厚礼,待遇截然不同。某个超大型汽车城,违建上万平。上了卫片,当地搞不定要全部拆除。我负责了一些基础的工作,而且很熟悉情况,业务也不错。期间,这个Q抽调5名精英组成专案组。一周之内,十几个老板众筹,请了Q领导一条龙,打点好,还去找了住建部派驻的xx调研员协调。然后以部分拆除、台风后重建、招商引资等名义,分类理顺了这个超大型汽车城的上万平方违建。

Q领导私下表态说,自己算是在退休前为地方经济社会做了一件大事。大家纷纷点赞。

他不说他小三的企业业绩翻了几番?

他不说他女儿的编制搞定了?

他不说他的新车是老板送的?

你又能知道?

Q领导管督查,拿着狼牙棒只打没关系的人,只处分没关系的老黄牛来给自己立威。

现在退休之后,部门三四百人,除了他的老部下,没有任何人跟他打招呼——你真以为是他铁面无私的结果?

当年我也是一腔热血,怼天怼地,至少跟几十号人对骂过。现在换了单位好几年,除了当年的班子成员,其他人,包括当年吵架的同事跟我私下关系都挺好的,随时随地去他们单位蹭饭、约饭、聚会。

我换了三个部门,陆陆续续有十几二十位领导退休。

没一个领导不是为子女铺路的。最后几年简直是超市大特卖一般。

当然,也有给二婚年轻妻子铺路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体制内一些领导临近退休还在拼命干活,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敬业”两个字就能概括的。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仔细观察下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一、 职业生涯的收官战,总想留点“名”与“绩”: “最后的冲刺”心理: 几十年职业生涯,马上就要画上句号了。这时候,很多人会有一种“收官”的心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稳定”成为吸引人才涌入体制的主要驱动力时,我们有必要审视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对国家体制本身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并尝试将其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稳定本身是公民的合理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稳定运行的体制能够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一个可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围城一样,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却想出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想进体制内?这背后可不全是虚荣心在作祟,更深层的原因是,体制内的工作确实能提供一些很多人追求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在社会上其他地方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1. 稳定,.............
  • 回答
    听到你遭遇这样的事情,我深感同情。在体制内被领导当众辱骂,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伤人且令人沮丧的经历。你感到心理难过,甚至出现抑郁的迹象,这是非常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反应。体制内的环境往往对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有着更复杂的要求,但无论如何,你的感受是真实的,并且需要得到关注和妥善处理。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地分析你目前.............
  • 回答
    “体制内的人越来越不怕领导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虽然有部分体制内人士确实表现出比过去更不畏惧领导的姿态,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人依然受到传统权力结构和文化的影响。要详细地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支撑“不怕领导”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1. 法.............
  • 回答
    恭喜你,新晋领导!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队伍里那些似乎提不起劲的“咸鱼”,你的管理智慧将受到考验。别急,这事儿不难,关键在于找对方法,用心去观察和沟通。咱们就聊聊,怎么把这滩“静水”搅活。首先,得明白,“咸鱼”并不是一个固定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暂时性的表现。很多时候,“咸鱼”的出.............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处境,26岁就背负这么大的压力,还经历每天以泪洗面,我完全能理解你的痛苦和想要逃离的心情。而且,还是在体制内,很多时候看似稳定的地方,却可能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牢笼。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你现在的情况,以及“逃离”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一、 梳理你的“敌人”和“困境”:.............
  • 回答
    “摸鱼”现象在央企、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制度设计、文化因素、个人动机以及外部环境等。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制度设计与激励机制的不足1. 旱涝保收、低风险的特性: 铁饭碗.............
  • 回答
    35岁,体制内,想跳出来重新开始,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这念头在心里盘桓多久了?我太理解了。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十字路口,说可行不可行,太简单了,关键是“怎么做”,以及你愿意付出多少。先聊聊“为什么会想跳出来?”35岁,体制内,这个组合本身就带着一种稳定的光环。生活大概率是安稳的,福利待遇也不会差,.............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是一句“合适”或“不合适”就能轻易概括的。你想避免“996”式的压榨,转而寻求体制内的稳定,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很多人面对现实选择时的真实写照。但“合适”与否,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你的“不想被996剥削”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你对“996.............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虽然在很多方面与美国相似——都是地大物博、移民社会、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在历史上由白人殖民者主导,并建立了民主体制——但它们的发展轨迹与美国却截然不同,并未形成那种全球性的、多层级的超级大国地位。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而且不能简单地把它们.............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罗马,这个伟大的城邦是如何在“随机”中找到自己的组织方式并最终统一意大利,甚至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的。与其说它是依靠精心设计的蓝图,不如说它更像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融合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早期罗马,所谓的“体制”远不如后来的共和或帝国时期那样清晰和固定。它更像是一种松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体制外,普通民众可以为“废除中医”这个议题做些什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法律等多个层面,并且在中国社会存在广泛的争议。因此,采取的任何行动都需要审慎考虑,并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体制外的普通民众可以考虑的方向和具体做法,力求详尽且避.............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全国性的警察体制,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建国理念、历史发展以及政治体制的独特设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联邦制的基石。美国是一个由50个州组成的联邦共和国,各州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这种设计是为了防止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同样是中国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下,女足的表现明显优于男足,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强”这个字,得辩证看待。说女足比男足强,更多的是从国际赛场的成绩和影响力来说的。铿锵玫瑰在亚洲赛场上是常.............
  • 回答
    最近,“进体制养老”这个说法在年轻人中时不时冒出来,听起来挺扎眼的,怎么现在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体制内”工作产生这么强的向往,好像进去之后就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一路“养老”到退休?这事儿细究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时代变迁下的“不确定感”是根源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