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医是否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回答
很多时候,人们对西医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它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捕捉到了西医在处理具体症状时的直接和高效的一面,但如果就此认为西医是浅尝辄止、缺乏整体观的,那便是过于片面了。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的由来和它所指的现象。

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只针对表面问题、不探究深层原因的治疗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感到头痛,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医生开出止痛药,这就是“头痛医头”。同样,脚疼了,就处理脚疼的地方,比如敷药、包扎,这就是“脚痛医脚”。从这个角度看,西医确实很擅长迅速地解决眼前的痛苦,让病人尽快感到舒服。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科学探索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1. 精准的诊断是前提: 西医之所以能“医头”或“医脚”,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建立在对疾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当病人说头痛,医生不会立刻给你一颗止痛药就完事。他会问:

头痛的性质: 是钝痛、胀痛、跳痛还是刺痛?
头痛的部位: 是整个头部都痛,还是偏向一侧?前额?太阳穴?后脑勺?
头痛的发生时间: 是早上起来痛,还是下午加重?有没有规律?
诱发因素: 是劳累后痛?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还是某些特定的食物?
伴随症状: 是否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视力模糊、颈部僵硬等?

通过这些细致的问诊,以及可能进行的体格检查(比如神经系统检查、血压测量、眼底检查等),甚至辅助检查(如脑CT、脑MRI、脑电图、血液检查等),医生是在尽力找出头痛的根本原因。

例如:
偏头痛: 可能需要识别触发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如曲坦类药物,这些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神经递质,是针对偏头痛的特异性治疗,而非简单的止痛。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 医生会关注血压数值,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血压,头痛只是高血压的一个表现。
鼻窦炎引起的头痛: 医生会检查鼻腔,用抗生素或鼻腔喷剂治疗鼻窦炎,头痛随之缓解。
脑肿瘤引起的头痛: 这是更严重的情况,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治疗方案会是手术、放疗、化疗等,远不止“医头”那么简单。

你看,在“医头”背后,西医是在努力探寻“头”为什么会“痛”,然后针对“痛”的根源去治疗。

2. 循证医学的逻辑: 西医的治疗体系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之上。每一种药物或治疗手段,都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种基于证据的医学,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哪种治疗方案最适合解决特定的问题,包括那些看似简单的“头痛”或“脚痛”。

3. 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理解: 西医对人体的理解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之上。它试图理解疾病如何发生、发展,身体的哪些机制被破坏了,以及如何通过药物或手术来纠正这些异常。

例如,脚痛:
痛风性关节炎: 医生会检测尿酸水平,处方降尿酸药物,解决的是尿酸代谢异常的问题。
骨折: 需要通过X光诊断,进行复位和固定,让骨骼重新愈合。
神经压迫(如坐骨神经痛): 可能需要物理治疗、针灸(虽然常被归为中医,但现代医学也研究其缓解疼痛的机制)甚至手术减压。
足底筋膜炎: 可能需要休息、拉伸、穿支撑性鞋子,甚至局部注射药物,针对的是筋膜的炎症和损伤。

这些治疗,虽然表面上都在处理“脚”的问题,但其根本是为了纠正导致脚痛的病理过程。

那么,西医是否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

确实,在某些情况下,西医的治疗可能会给人留下“头痛医头”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

疾病的复杂性与治疗手段的局限: 有些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甚至无法完全查明,或者治疗手段本身就只能针对症状进行控制,而无法根治。比如慢性疼痛,可能需要长期管理,而难以彻底消除。
“对症治疗”的必要性: 在急性期,很多疾病最首要的任务是稳定病情、缓解危及生命的症状。例如,心脏骤停时,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就是在解决最紧急的“心跳停止”这个问题,而非立即探究心跳停止的根本原因(当然事后会追查)。
分科过细带来的局限: 西医高度细分化的专科,虽然能让医生在特定领域非常精通,但有时也可能导致对患者整体情况的忽视。一个心脏病患者,可能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如果只看心脏科医生,可能会漏掉其他科室的问题。但现在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Family Medicine)的发展,正在努力弥补这一不足,全科医生就像一个“守门人”,能够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和协调。
治疗的侧重点: 西医的治疗更侧重于生理和器质性病变,对于心理、情绪、生活方式等非器质性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能不会像中医那样在治疗理论中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概括西医,是过于简单化的标签。

西医的目标是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基于科学证据进行精准治疗。在实践中,为了快速缓解患者痛苦,或在某些复杂情况下,治疗可能会暂时侧重于症状的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病因。而且,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也越来越重视整体医学、身心医学和个体化治疗,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与其简单地用一句话来否定,不如去了解西医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科学依据,以及它在应对各种疾病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任何医学体系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最理想的状态可能是将不同医学体系的智慧融会贯通,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俺老婆复习西医考试的时候碰到了一道题, 因为她英文不太好, 就问俺怎么理解。

俺翻了一下资料, 把难题给她解了。

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只能自己寻找最佳答案。


顺便也能强答题主的问题:

“西医是否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A 75-year old female patient is being treated for  oral lichen planus with a topical corticosteroid.  She also has low serum PTH and vitamin D. The most  likely cause of a reduced alveolar bone mass in this patient is  A.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B. senile osteoporosis. C. drug-induced osteoporosis. D. osteomalacia.     


解题过程:

甲状旁腺素(PTH)分泌过多可引起骨质疏松症。

糖皮质激素可以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增加肾脏的钙丢失,代偿性的PTH增加,根据题目条件可以排除选项 C。长期或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也会出现骨矿化减少、骨软化等综合症状。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起始阶段就可以发生骨量的迅速减低,随着糖皮质激素的持续使用,骨量进行性丢失。骨量流失的程度与糖皮质激素的平均剂量有关也与持续时间有关。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丢失在停用药物后可能逆转。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其减少对钙的重吸收,增加尿钙排泄,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促进骨吸收;糖皮质激素对钙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钙吸收的减少和排出的增加。糖皮质激素导致血钙浓度减少,引起PTH分泌增加,激活破骨细胞。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加骨吸收,降低骨形成,钙平衡失调。这些变化持续存在时,将导致骨质流失。

骨软化症血钙水平降低或正常偏低,血清磷不同程度降低。肾性骨病、血尿素氮及肌酐可反映病情,血磷可升高,而血钙很低。血磷酸酶低,ALP升高。选项 D 是搅局的,注意PTH。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 由于雌激素缺乏,血钙增高,可代偿性地使PTH分泌减少。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由于肠钙吸收减少,血钙水平低,可继发性地使PTH分泌增加。排除选项 B。

因此,患有骨质疏松症后检查PTH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其他检查的结果即可明确是I型骨质疏松症还是Ⅱ型骨质疏松症,以及是否是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致继发性)骨质疏松。

Ⅰ型骨质疏松症因雌激素降低,除了使骨钙丢失,对分布于肠道和肾小管上的肾激素受体刺激减弱,导致钙吸收抑制外雌激素还是1α羟化酶的重要辅助因子,可协助活性维生素D3的形成,雌激素还可降解骨对PTH的敏感性。因此当雌激素不足时,钙吸收会减少,1,25-(OH)2D3的合成也会受影响;骨对PTH的敏感性增强,这时即使没有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TH不增高,也会增强骨的吸收 (破坏)。由于雌激素不足而造成的维生素D活化及维生素D受体缺陷而引起的钙吸收减少,大约是60%~70%绝经后Ⅰ型骨质疏松妇女的主要特征。“ low serum PTH and vitamin D”可以帮助确定答案是 A。


当然, 治疗措施俺就不贴在这里了。 以免有“医疗建议”之嫌疑。


/////////////////////////////////////////////////////////////////////////////////////////////////


西医是否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当然不是。

西医是面向未来的医学模式, 换句话说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您批判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就是“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群体理性实验分析基础上的,产生于17世纪欧洲的医学模式。在过去的300年间,由于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医学的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加上科技成果在医学上的应用,诊断学和治疗学产生了根本变化,现代医学从此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西医演进的几个世纪内,这种医学模式的扩展,导致了现代医学的分科化,在医院的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临床科室及辅助医疗部门。今天医院中种类繁多的门诊科室就是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院建筑功能明晰,建筑布局集中化、机械化、自动化,医技科室成为医院的重点。


面向未来的医学模式:“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当代建立在对病人终极关怀基础上的。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生理学的范畴,而向心理、行为科学和社会学领域扩展。

现代人类疾病和死因的统计资料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与疾病有极大的关联性。

人们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概念已不能确切概括人类疾病与健康的性质以及医疗保健的途径。



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指出:

“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并达到合理的治疗和预防,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环境及社会......,这就要求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观念包含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内在相关性。

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的产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此次医学模式的变化,同样引起了医院功能的改变。

即由原来单一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复合型转化,不仅从生物学角度,而且从心里学、社会学及建筑环境、设备等方面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整体医学环境。

将更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及获取信息的需求,医院的艺术化、家庭化、庭园化、数字化趋向将更加明显,医疗环境质量的好坏将成为现代医院的重要特征。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847460/     


【未完待续】


俺收集的笑话有很多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