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有没有写完?

回答
《红楼梦》这部巨著,关于它究竟有没有写完,一直是红学界乃至广大读者心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要详细地讲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当年曹雪芹创作这部书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的开头八十回,那绝对是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写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从文字的风格、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陈,还是思想的深刻性上来说,这前八十回都展现了曹雪芹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和对人情世故入木三分的洞察。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比如林黛玉的敏感多情、薛宝钗的世故圆融、贾宝玉的叛逆多情,以及王熙凤的泼辣精明,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然而,大家现在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程高本”,其实是“续书”。 也就是说,后面四十回,不是曹雪芹亲笔写下的,而是由别人续写的。这个“别人”,一般认为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程伟元和高鹗。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续书的说法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依据:

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环境: 史料记载曹雪芹一生坎坷,家道中落,晚年生活十分困顿。他曾经多次在诗文中流露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暗示了他创作过程中的艰难和未竟之志。很多人相信,他很有可能在完成前八十回后,就因为各种原因去世了,并没有写完。《红楼梦》的脂砚斋(被认为是曹雪芹的亲友或早期读者)批语里,也多次提到“后四十回必有”、“此书只应天上有”等,暗示了作者心中原本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并且有“后文”。但这些批语本身也并非曹雪芹本人所写,而是对曹雪芹作品的评点,所以同样带有推测的性质。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风格差异: 这是最让读者感受到“不对劲”的地方。虽然程高本的后四十回也努力模仿曹雪芹的笔法和风格,但仔细对比,还是能看出明显的差异。
人物性格的变化: 比如林黛玉,在前八十回里是敏感、多疑但又纯粹真挚的;但在后四十回里,她的病弱和悲情似乎被“合理化”地处理,甚至有说她“泪尽而亡”,这与前八十回中她身上那种生命力的张力有所不同。贾宝玉在后四十回里的转变,比如最终出家,虽然符合前八十回中他的一些叛逆倾向,但整个过程的描写,感觉不如前八十回那么自然流畅,少了几分曹雪芹那种细腻的心理刻画。
情节处理的仓促或不合理: 一些重要的情节,比如王熙凤的最终结局、贾府的抄家过程、以及一些人物的命运安排,后四十回的处理显得有些仓促,甚至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前八十回里埋下的一些伏笔,在后四十回中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或收尾。例如,尤三姐、龄官等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在前八十回中似乎有更深远的安排,但在后四十回的梳理中显得有些草率。
思想立意可能有所偏离: 有研究者认为,后四十回在思想立意上,可能未能完全承接曹雪芹批判封建礼教、探讨人性自由的深刻主题,反而更偏向于传统的“因果报应”或“功德圆满”式的结局,这与前八十回那种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想的朦胧追求有所不同。

版本流传的问题: 《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就已经开始流传,但主要是手抄本,而且各个手抄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程伟元和高鹗在整理和出版时,收集了当时的各种手抄本,进行了汇编、校订,并加上了自己的续写,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程高本”。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否完整地保留了曹雪芹的原稿,或者在续写时是否完全忠实于曹雪芹的原意,是很难考证的。

但是,事情也不能绝对地说“就没写完”。这里面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学术观点:

“曹雪芹究竟写到多少?”的争论: 除了明确是曹雪芹写的八十回,对于“曹雪芹究竟完成了多少”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根据脂批的线索,认为曹雪芹可能已经写到了九十回甚至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原本有“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说法,但也有研究认为曹雪芹可能打算写十二万字,折合回数可能更多)。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或原稿未能流传下来。

程高本的价值: 尽管程高本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写,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故事的空白,让《红楼梦》得以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也确实有不少读者接受了它的结局。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对《红楼梦》的普及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总结来说: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看到的包含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完整作品。 曹雪芹老先生可能没有写完他心中构思的整个故事,或者原稿丢失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会讨论“有没有写完”这个问题?

因为前八十回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让大家对后面的故事充满了期待,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个真正“圆满”的结局。后四十回虽然在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上与前八十回有差距,但它确实是历史上最被认可的续书版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红楼梦》的流传。

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论,正是因为《红楼梦》太伟大了,它的魅力太大了,以至于我们都希望能够窥探到作者心中那个最完整的、最完美的“红楼梦”。这本身就是对这部经典最好的证明。所以,当我们谈论《红楼梦》有没有写完时,其实也是在探讨我们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个人:富察明义

他姓富察,富察氏在清朝是贵族。富察明义是乾隆的皇后的亲侄子,皇上给他安排了个工作:管理上驷院。

上驷院是个什么院呢?主要是养马。皇帝皇后皇子出门,上驷院就是给他们准备马的。说白了,这个富察明义是个弼马温

说到弼马温,很多人马上就笑了。因为一本小说,有一个弼马温特别出名。

富察明义是第二出名的弼马温,也是因为小说,还是四大名著中的一本。

弼马温,四大名著。你会想到什么呢?《西游记》?

不是,富察明义的出名是因为《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没有结尾的,世面上只有前80回,后面40回是高鹗续写的。当然,很多其他人也续写过,只是质量太差不予采用。我们课本上说:曹雪芹太穷,书还没写完,就饿死了

曹雪芹在康熙的时候是富贵人家,雍正上台后打击贪污,曹雪芹被抄了家。由富贵到贫贱最容易激发创造思想,鲁迅就是。这个曹雪芹也开始写书,《红楼梦》。

雍正干了13年就死了,然后乾隆上台。乾隆28年(1763年),曹雪芹去世。

《红楼梦》只有80回,很多人认为,书没写完,曹雪芹就死了。


曹雪芹被抄家之后,搬到了北京,因为他祖上是做官的,所以跟清朝贵族有来往,经人介绍,就认识了富察明义。

富察明义作为一个弼马温,是个闲职,天天闲得无聊。无聊的时候就打游戏,看小说。正好曹雪芹也在写小说,就拿过来看。

这一看居然看入迷了。

《红楼梦》确实写得好,当时很多人看入迷,据说连妓女都入迷,这个富察明义入迷一点都不奇怪。

富察明义跟妓女不一样,他有点文化,看完之后就写读后感,一写就写了20首,然后集合成册。再给诗集写了个《序》:

曹sir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

伤心一首 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 沉痼 续红丝?


这些诗水准不高,看起来平平无奇,加上后人感叹红楼梦的诗又太多,所以这些诗都不出名,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仔细看了他的描述,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他说他看到的是“一部”红楼梦,而我们现在只有半部。

他说“伤心一首葬花词”,说的是黛玉葬花。没想到居然成真,黛玉也死了。黛玉之死出现98回里。我们只有80回,第98回是后人高鹗写的(别人也续过)。

这种情况还很多。


高鄂,出生于大城市铁岭。别人出来都是“铜锣湾陈浩南”,“常山赵子龙”。高鄂最喜欢说“铁岭高鄂”。

高鹗能续写红楼梦,姿势水平肯定高于一般人,他后来考上了进士,进了国务院。作为国家高级公务员,他的履历非常清楚,他续写红楼梦是在1791年。

富察明义这边,作为皇室御用弼马温,虽然官职小,但衙门大,好歹也是中央直属单位的公务员,履行也很清楚。他写的读后感是在曹雪芹还在世的时候,就是1763年之前,也就是说,他没有看过高鹗续写的红楼梦。

那么,富察明义看的只能是曹雪芹本人写的!

后面几十回的内容,我们今天可以通过这个富察明义的读后感推算出来,这个默默无名的弼马温,突然就成了红学界的宠儿。

也是因为他,一举推翻了《红楼梦》没写完的说法。


而且,《红楼梦》第一章说得非常清楚: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第一章肯定是曹雪芹写的,这毫无疑义。

我也是写书的,只有在书写完的时候我才会做修改,绝不会在写着写着,突然停下来做批改。


还有个问题,从高鹗的履历上看,他续写红楼梦后40回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这个速度有点超乎常人,质量却是各种版本中最好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高鹗并非重新构思红楼梦,他应该看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凭记忆重新写下来。

所以,现在我们说高鹗是红楼梦的编纂者和整理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