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属于突袭类兵器,能够短时间向一个大面积投射大量火力。苏德战争期间,喀秋莎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利用其突然性,能够很好的打击敌方阵地或者进攻部队势头。
火箭弹发射不是必需要专业设备,可以采用简易支架发射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利用河岸掩护快速进出发射阵地打击德军进攻部队同时躲避空袭炮击的喀秋莎
缺点
误差大,精度差。
一般而言无控火箭弹单发精度比不上身管火炮,为保证火力密度,往往需要多枚火箭弹发射。
弹药投射效率偏低
相较而言由于火箭弹需要自身携带的发动机飞行,战斗部比例往往偏低。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107火箭弹18公斤,战斗部8公斤,最大射程8500米,杀伤面积小于500平米(更正不是40平米),M329A2型107mm迫击炮弹重10公斤,最大射程6800米,杀伤面积最大800平米,当然两者战斗部不一样。
火力准备时间长
一次齐射后,冷却装填很耗时,易贻误战机
吃运力
因为散布和需求会打出大量弹药,而且每发火箭弹份量一般都不小,对运力要求较高。
不适合伴随支援,不适合打击点目标
火箭炮准备时间长,精度差散布大,伴随支援不及时容易误伤,对点目标尤其是重防护目标效果很差。
因此二战中后期喀秋莎主要是独立集中使用,作为一种急袭火力用于突破敌防线,打击交通站,集结点等
喀秋莎(Катюша, БМ-13及后续的几版)第一次亮相,是1941年纳粹德国占领白俄的奥尔沙火车站。苏联连长费列洛夫指挥第一支火箭炮连,短时间内炸翻纳粹所在的指挥部。这次轰炸看懵逼的除了德国人外,还包括苏联人,因为当时喀秋莎还属于军事机密,绝大部分苏联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费列洛夫连长在三个月后壮烈牺牲。当时火箭炮连被纳粹包围,在打完全部火箭炮后又尝试炸毁发射装置,绝大多数士兵都未能完成突围。因当时环境特殊,费列洛夫家人只被通知他失踪了,直到60年代末才得知全部真相。苏联与俄罗斯都给费列洛夫以极大的荣誉,现在他后人承蒙了祖上福茵,有个小女孩也被起名叫喀秋莎。
纳粹德国后来缴获了苏联人的这项秘密武器,运回德国后一根螺丝钉一根螺丝钉的仿制,结果在发射时根本打不准,这是由于喀秋莎火箭弹里的固体燃料比较特殊,而德国人没法仿制。喀秋莎参与到包括莫斯科保卫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技术上不断的迭代,但这个俗名保留了下来。至于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喀秋莎,俄罗斯1套2020年的节目里采访了几位老兵,但他们都不知道,反正都这么叫。而央视的说法是因为第一个字母К云云,应该只是一个说法罢了。都是细枝末节,不重要。
喀秋莎的精度有限,发射时火焰冲天暴露位置,但机动性好,火力猛,通常苏军摸到前线上后,一分钟向德军打完全部火箭弹,一发火箭弹飞行大概7秒钟就在对面爆炸了。等德国空军过来找发射部队的时候,苏军早特么开车溜了,所以当时德国陆军非常吃亏,被打出心理阴影,给喀秋莎起了个“斯大林管风琴”的绰号。
当然,抗美援朝我军也配备了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面对喀秋莎的实操结果,志愿军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可见当年我军的火力得有多弱……
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没法记录喀秋莎的洗地威力了,但是现代版的火箭炮洗地还是有的,而且很多。比如说“高加索2020”军演,有兴趣的可以搜搜。
喀秋莎能站在俊俏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不妨与李云龙的“3000颗手榴弹炸山崎”比较。阵地战、进攻战。
一看攻击速度。李云龙花至少半小时开会调度,然后一营长带500人,背着3000颗手榴弹,以10公里的时速急行军1小时,到达作战区域后顶着炮火,挖了2个小时的战壕,到达投弹位置。开打后又花至少1分钟,向山崎的阵地投出3000颗手榴弹。而喀秋莎一轮齐射只需10秒。也就是说,喀秋莎只需10秒钟,就可能完成人工至少3、4个小时的攻击动作。
二看杀伤范围。假设喀秋莎弹药杀伤半径25米,M24木柄手榴弹杀伤半径7米,杀伤范围比例为625:49,也就是3000颗手榴弹相当于230个火箭弹。每门喀秋莎能发射12枚弹药,因此,只需19门喀秋莎炮齐射,就能投出相当于3000颗木柄手榴弹的杀伤范围。
三看威力对比。假设投弹效率相等,即威力和重量成正比,同等重量则同等威力。那么3000颗手榴弹是1.08吨,差不多是4-5颗喀秋莎火箭弹的量。这意味着,只需0.4门喀秋莎火箭炮,就可打出3000颗手榴弹的杀伤力。
哎!这估算原只想是开个玩笑,但文字写到这里,内心早已深深触动。既感慨火器无情,又感激先烈浴血卫国。
感谢和平,感谢人民军队!
一个字:猛。两个字:真猛。三个字:好猛啊。
喀秋莎初次亮相是在1941年7月,由费列洛夫大尉带领一个连7辆喀秋莎投入战斗,一轮射击后,对面德军判断至少来了一个苏军炮兵师,一下乱了套。不过不幸的是费列洛夫大尉后来被德军包围,与大部分战友在炸毁火箭炮后壮烈牺牲。
德军普通士兵对喀秋莎的印象极深,堪称噩梦:
而后方的德军将领的评价虽然没有前线士兵那么夸张,不过他们也认为喀秋莎对敌军士气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如果喀秋莎的运用得法的话(对已经被削弱的敌军进行密集打击),就可以获得特别好的实战效果。
喀秋莎——这是一款给帝国元首 希特勒本人留下巨大心理阴影,把纳粹头子吓得肝胆俱裂的火炮。
1945年4月28日,攻打柏林的苏联红军开始使用“喀秋莎”火箭炮轰炸帝国总理府和希特勒本人藏身的元首地堡。
根据希特勒私人管家海因茨·林格和希特勒贴身副官奥托·京舍被俘后的供述,此时在元首地堡外火箭呼啸声、爆炸声大作,希特勒从床上跳起来,按铃叫林格。
林格进去时,希特勒躬身站在工作室桌子旁,(被喀秋莎惊吓到的希特勒)吓得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天花板。他又一次问道:“这是什么口径的炮?”
“这是斯大林管风琴。”
这是德国士兵们给可怕的苏军“喀秋莎”火箭炮取的名字。
纳粹的军事会议上经常谈及,也多次向希特勒专门报告过这种大炮。德军高层向希特勒主要强调喀秋莎火箭炮的灾难性作用,它的杀伤面积巨大,在德军士兵当中引起了不可避免的恐慌。
“喀秋莎”火箭炮的位置很难确定,因为它们大多安装在卡车上,可以迅速更换位置,从不同的地点开火。
让我们回到1945年的元首地堡——当林格讲“斯大林管风琴”时,希特勒不解地望着他,问:“您说的“斯大林管风琴”是指什么?是新总理府的柱式通道吗?”
显然,此时希特勒的大脑里一切都紊乱如麻了。
他当然知道“斯大林管风琴”是什么东西。另外他的第二个问题同询问苏军大炮口径的第一个问题毫无关系。
林格想再一次向希特勒解释这种苏联火箭炮是什么东西,可被“喀秋莎”吓坏了的希特勒却沉默不语……
虽然不少雅利安超人回忆录常自诩“执此毛瑟枪,微笑面对喀秋莎,俄毛是大便”来吹嘘自己的“英勇无畏”。但他们那位躲在加固地堡里的元首在“喀秋莎”淫威之下却没能表现出雅利安人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一大憾事。
附:苏军士兵中甚至传唱着一首专门为歌颂“喀秋莎”火箭炮而谱写的歌曲,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和影响力。
《喀秋莎火箭炮》
Песня о Катюше
(薛范 译)
1、
无论在陆地和海洋,
哎,通往前线的道路上,
哎,挺进着俄罗斯的卡秋莎,
昂首阔步,啊哈上前方,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2、
对敌人象割草一样,
哎,要把德寇消灭光,
哎,不用问他尊姓大名,
打得敌人,啊哈哭爹娘,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3、
司令部下达了命令,
哎,命令他们往前靠,
哎,看,卡秋莎放声说话,
风卷落叶,啊哈全扫荡,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4、
一阵阵卡秋莎风暴,
哎,谁有能耐来抵挡?
哎,希特勒调动虎型坦克,
同卡秋莎,啊哈来较量,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5、
卡秋莎她不慌不忙,
哎,准备接待恶豺狼,
哎,叫那野兽最后剩下
一堆骨灰,啊哈在沙场,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6、
卡秋莎好样的姑娘,
哎,看她干得真漂亮,
哎,震得敌人魂飞胆丧,
乐得战士,啊哈齐夸奖,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7、
有人说,德国人死后,
哎,听到雷声也惊慌,
哎,哪怕到了另一个世界,
照样吓得,啊哈到处藏,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