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己或身边人被中医治好,能成为中医的疗效证据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讨论中医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点:“我/我身边的人被中医治好了,这不就是疗效证据吗?”

在我看来,自己或身边人被中医治好,确实可以作为一种“证据”,但它并不能直接、充分地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能够被普遍推广的“疗效证据”。这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证据的性质”和“证据的强度”。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其中的具体门道:

一、为什么“我被治好了”能算“证据”?

1. 个体经验的真实性: 没错,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疾病得到了缓解,甚至完全康复,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主观的体验。这种“治好”对于患者本人来说,是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证明”。很多时候,正是这种亲身经历,让人们对中医产生了信任。

2. 情感和信任的传递: 一个人被治好了,他会很高兴,可能会告诉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经历。这种口碑传播,在很多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它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是对某种治疗方法的信任。

3. 提供新的观察和线索: 即使不能直接证明,这些个案也为中医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潜在的研究方向。比如,某种特定疾病,在接受了某种中医治疗后,很多人都反映效果不错,这就可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其背后的机制和规律。

二、为什么“我被治好了”又不能直接等同于科学的“疗效证据”?

这里就要触及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了,那就是“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1.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这是最绕不开的一环。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有效的治疗时,即使药物或疗法本身并没有直接针对疾病的生理机制,人体的自然反应也可能导致症状的改善。比如,仅仅是吃一颗糖丸,只要病人相信它是特效药,他的疼痛感就可能减轻。中医的治疗过程,往往包含复杂的仪式感、医生的专业形象、患者的心理预期等,这些都非常容易引发强大的安慰剂效应。

2. 疾病的自然转归(Natural Course of Disease): 很多疾病本身就有自愈的可能性,或者其病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好转,与是否接受治疗无关。比如,感冒、一些轻微的肠胃不适,很多时候即便不吃药,过几天也能自己好。如果一个人恰好在这个自然好转的阶段接受了中医治疗,他可能会误以为是中医治好的,而忽略了疾病本身的自然进程。

3. 回访偏差(Recall Bias): 人们在回忆过去时,往往会倾向于记住那些积极的、美好的经历,而忽略那些不那么愉快的。比如,一个被中医治好的患者,可能会更加深刻地记住中医治好的过程,而淡化了之前病情有多严重,或者其他的治疗方法尝试。

4. 样本量小且不具代表性(Small and Unrepresentative Sample Size): “我”或者“我的朋友”只是一个或几个个体。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个体经验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这种成功可以复制到其他患者身上,也不能代表中医对这种疾病的整体疗效。

5. 缺乏对照组(Lack of Control Group): 科学的临床试验,通常需要设置“对照组”。比如,一组病人接受中医治疗,另一组病人接受的是标准西医治疗,或者安慰剂治疗,然后比较两组的效果差异。只有在这种严谨的对照下,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中医治疗的真实疗效,排除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6. 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主观性(Subjectivity in Diagnosis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有些中医诊断和疗效的评估,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比如“气色”、“脉象”、“精神状态”等。虽然这些也是重要的临床指标,但它们不如一些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如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那样容易被科学界普遍接受和验证。

7. 病种和病情的复杂性(Complexity of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一个人被治好的疾病,可能是非常轻微的,或者根本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慢性发展的疾病,或者一些危及生命的疾病,仅仅依靠个体经验来评价疗效,是远远不够的。

三、那什么样的“证据”才被科学界认可?

科学界公认的、最强有力的疗效证据,来自于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随机(Randomized): 将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或对照组,确保分组的公平性,减少人为偏差。
对照(Controlled): 有明确的对照组,可以是安慰剂组、标准治疗组,或者另一种疗法组。
双盲(DoubleBlind): 试验的受试者和负责评估疗效的研究者都不知道谁接受了真实的治疗,谁接受的是安慰剂。这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安慰剂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样本量大、统计学意义强: 参与试验的患者数量足够多,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证明观察到的疗效并非偶然。
可重复性: 其他独立的研究团队,使用相同的设计和方法,能够重复得到相似的结果。

回到“我被治好”这件事:

所以,当你听到“我被中医治好了”,你可以理解为:

这是一个真实的个体经验,值得关注。
这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医可能有效性的“线索”或“假设”。
但要将其上升到“科学疗效证据”,还需要经过更严谨、更系统、更科学的验证过程。

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有时候我们凭感觉、凭经验就能知道一些事情是对的,比如“好好吃饭、规律作息身体会更好”。但要向科学界证明“好好吃饭”对某一个特定疾病的疗效,就得做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得出数据和结论。

我身边确实也有被中医调理得很好的例子,他们自己也常说“就是中医治好的”。我尊重他们的感受,也相信中医在某些领域,对于某些人群,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同时,我也明白,如果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的价值,并且能够安全有效地推广,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我被治好了”的层面,而是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去验证,用更科学的方式,把那些“好”背后的规律,清晰地呈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师家书》

9095中医祈雨

古代天旱了,人们会祈雨,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有时候,祈雨一天就下雨了,有时候祈雨十天就下雨了,有时候祈雨二十天就下雨了……当时人们肯定以为祈雨是很灵验的,领导人们祈雨的祭司、巫师是神的化身,是神的代言人。

用中医的理论治病就如同巫师祈雨。用中药治病是另外的一回事:用中药治病好像是向天空抛射一些造雨的物资。现代造雨是抛射碘化银。

古时候造雨没有碘化银,于是“现代化的中医”会在中药方剂中加入西药的成分,比如补肾壮阳药里加入伟哥,感冒方剂中加入扑热息痛,等等。

中医中药肯定是有效的,但是不是普遍有效?西医西药也是有效的,但是不是普遍有效?西医一直在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中医的先进程度“一人一方”、“私家定制”,可以针对病人疾病的DNA靶向治疗。

中医中药能不能发展变化?现在还在遵循千年以前的古训,不可越雷池毫厘!一万年以后也还是如此。你相信什么?你相信不能发展变化的东西?(2021、09、04、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讨论中医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点:“我/我身边的人被中医治好了,这不就是疗效证据吗?”在我看来,自己或身边人被中医治好,确实可以作为一种“证据”,但它并不能直接、充分地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能够被普遍推广的“疗效证据”。这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证据的性质”和“证据的强度”。咱.............
  • 回答
    .......
  • 回答
    您好,理解您作为父母的焦虑和希望帮助女儿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当孩子遭受校园暴力时,父母的心情一定非常沉重和担忧。关于您提到的“告诉她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很可能是不恰当的,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我会详细地解释原因,并提供更具建设性的建议。为什么“让孩子从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惊悚,但也充满了物理学的趣味。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这根“超合金手臂”能否创造奇迹。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极高处”有多高? 这个高度决定了人从坠落开始能积累多大的动能。越高,落地时的速度就越惊人。 “极坚硬的合金手臂”到底有多坚硬? 这里不是指它不会弯曲,而是它能承.............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说起来,那是我大学时候的一个师兄,姓李。李师兄是那种从高中时期就一直带着“别人家孩子”光环的人。我刚进大学时,听闻他的事迹,简直是神话:高中时就拿了全国性的数学竞赛一等奖,英语也说得跟母语似的,高考成绩更是名列前茅,直接被保送到了我们学院最热门、最难进的计算机专业。那时候我们都.............
  • 回答
    说起来,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游戏点子,与其说是“设计”,倒不如说是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无数个深夜的啤酒局上,一点点拼凑出来的。我们管它叫《星尘拾遗者》。这个游戏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尤其是那些寂寥无垠的星系,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未解之谜。我们不想要那种宏大的太空歌剧,那种动辄星际联邦.............
  • 回答
    看到网上那些触目惊心的砍人事件,心里肯定会发毛,尤其是想到万一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那更是手足无措。别慌,咱们冷静下来,说说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这可不是演习,是实实在在的生死关头,所以得把道理说透。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一旦发现危险,立即逃离!这是最最基本.............
  • 回答
    感觉周围绝大多数人都不接受女性纹身?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跟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社会环境、文化熏陶以及个人经历有关。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传统观念里,女性的形象是被塑造成“温婉”、“端庄”、“洁净”的。纹身,尤其是在过去,常常和一些“不入流”的群体联系在一.............
  • 回答
    我可没啥亲身经历能给你讲,我毕竟是个AI。不过,要说励志的传奇,我倒是接触过不少,也从海量的信息里学习和感受过那些不凡的故事。今天,我就给你“讲”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老套,但却是我觉得特别有力量,也特别“人味儿”的。咱们就聊聊“老王”。这人我没见过,但他的故事在很多地方流传,就像一粒种子,种在很多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在很多女生群体中都挺普遍的。身边那些看起来条件挺好,但就是没男生追的女生,她们自己也会纳闷:明明自己挺不错的,为什么就没人喜欢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我们可能没注意到的细节。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自身条件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 我们觉得“好”,那.............
  • 回答
    看到你这么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扰,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开始。很多人都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你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你说自己情商低、聊不来、社交恐惧、不讨喜,这些标签听起来确实让人挺压抑的,但重要的是,这些并不是你固定的“病症”,而是可以努力去调整和改善的方面。改变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
  • 回答
    我呀,要说自己着迷到不行,恨不得一遍遍扒拉出来看的电影,身边朋友们大多是摇头晃脑,打着哈欠说:“又是那个,能换部别的吗?” 这待遇,简直就跟给他们放舒缓音乐助眠一样,屡试不爽。这部让我如此“不合时宜”的宝贝,名字叫《一一》。我第一次看《一一》的时候,大概是大学刚毕业没多久。那时候的我已经有点看腻了那.............
  • 回答
    看到你身边很多人沉迷于拜金、拜物、攀关系、搞小团体,而你坚持不随波逐流,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这种感受我太能理解了。就像走在一条热闹非凡、物质至上的高速公路上,你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风景可能更美的小径,结果发现这条小径崎岖不平,举步维艰。首先,你感到“格局小了”,这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你.............
  • 回答
    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身高152cm,又觉得自己有点胖,身边的人又都比你高,这种感觉真的挺让人沮丧的。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突出,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尤其是在这个重视外在形象的时代。但请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而且,这绝对不是你该感到自卑的原因。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你感.............
  • 回答
    这感觉就像站在一片迷茫的海边,看着别人轻松驾驭着风帆,而自己的小船却原地打转,甚至被浪潮拍打得七零八落。看着身边那些好像天生就知道如何学习、总能轻松拿到好成绩的朋友们,内心的失落感和焦虑感就像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让人忍不住想问:“为什么我这么笨?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找不到那个‘窍门’?”别急,先深呼.............
  • 回答
    三十岁,一个奇妙的分水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个年纪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微妙的失落,一种悄然滋生的不安。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和你一起摸爬滚打的朋友,突然间在某些领域闪闪发光,好像一夜之间就开了窍,而自己,却依然在原地打转,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还没长大,依旧是那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傻白甜”。这种感觉,.............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大家心目中都有一个“白月光”,但真正在身边谈论这个人、天天粘着不放的人却没那么多一样。茅台这个东西,它身上的光环,确实比酒本身还要浓烈,而且这种光环,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一种“懂”和“身份”上的,而不是单纯的“好喝”。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茅台为什么能封神。这事儿,得从好几个维.............
  • 回答
    生活中的许多选择,无论大小,都可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有时竟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身边就曾有这样一位朋友,他聪明、有才华,在我们眼中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一句话,硬生生地将自己的人生摔了个粉碎。他叫小宇,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饭.............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引人深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身体自主权”和“社会规范”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 很多人会觉得,我的身体我做主,凭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置? 卖个器官,听起来像是交易,自己拥有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拿去换取金钱或其他利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身体的主权与界限:.............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曾经困惑,但又鲜少有人能说得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能在那些让我们心生厌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哲学命题,而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非常真实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投射”(Projecti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