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杀一头猪、杀一头牛、杀一条狗、取熊胆这四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大家会区别对待?

回答
这四件事,看似都涉及“杀戮”和“取用”,但在人们心中,它们的分量和接受度却天差地别。这差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长久以来的文化、情感以及社会认知之中。

首先,我们来谈谈杀猪和杀牛。这两者在我们社会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食物来源。它们被饲养,被屠宰,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早已根深蒂固,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习惯了猪肉的香气,牛肉的口感,它们是食物链中我们赖以生存的一部分。因此,对杀猪、杀牛,尽管仍有不忍,但更多的是一种对食材的正常获取过程的认知,尤其是当这种获取是出于基本生活需求或文化习俗时。我们对其的关注点,更多在于肉的品质、烹饪的方式,而非其生命本身。

接着,我们看看杀狗。这件事情为何触动了如此多的神经,甚至引发激烈的争论?根源在于狗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食物。它们是宠物,是伴侣,是家庭的一员。人们与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它们被视为有灵性、有感情的生命,能够回应人类的呼唤,分享人类的喜怒哀乐。当提到杀狗,人们想到的往往不是食物,而是失去一个忠诚的伙伴,是背叛了这份情感的纽带。这种情感上的联系,使得杀狗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残忍和不可接受的,是对一种特殊情感关系的破坏。

最后,我们来聊聊取熊胆。这件事情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是杀戮,更是对一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残忍掠夺。熊,作为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野生动物,在大众的认知中,它们代表着野性、力量,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取熊胆,尤其是一些非人道的取胆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极端的残忍,是对生命资源的恶意耗竭,更是对自然平衡的破坏。这种行为不仅不被视为食物的获取,反而被视为一种损人利己、毫无人性的牟利手段。人们对这种行为的愤怒和抵制,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这种不义之举的道德谴责。

所以,这四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看待同一枚硬币的不同侧面。杀猪、杀牛,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利用,是为了满足生存和饮食需求;而杀狗,则触及了“情感性”的界限,因为它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情感寄托;至于取熊胆,则上升到了“道德性”和“生态性”的层面,是对生命尊严和自然法则的践踏。这种区别对待,反映了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对情感联系的重视,以及对生态平衡责任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和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说嘛,“一想到胡萝卜和生菜连跑都跑不了,我就觉得素食主义者更残忍”。


植物也是生命,不是吗?素食主义者要是为了减少世界上的痛苦,那么为什么还要吃素食呢,就因为植物没有明显的声音和表情吗

顺便转一篇果壳网的

关于动物和植物的痛苦

一些片段

“当植物受到侵害时,首先做出的反应是提高受伤部位的超氧化物含量,同时也分泌出葡萄糖组成寡聚糖和由氨基酸系统素,这些化学分子在植物体内慢慢扩散开来,并激活植物的防御基因,促使那些还没有受到侵害的细枝叶做好防御准备(如分泌氰化物和单宁)。受伤的叶片还会释放出乙烯等气体信号,更快速地将“疼痛”信号传递给身体的其他部位。顺带说一句,除了受伤害的植物,临近的同族也会接收并识别这类化学信号,并做好防御准备。”

“这一点上,我赞同史军大大的观点:“这个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都与动物的痛觉反应如出一辙。”

考虑以上三条之后,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动物和植物的痛苦,区别究竟在哪里呢?除了emotional还有别的吗?

·这些区别是关键的、足以为差别对待辩护的吗?

·如果某个人对动物的爱是理性的博爱,那么是什么理性因素阻止了这种爱扩展到植物呢?

·如果我们把动物定义为有痛苦、植物定义为没有痛苦,那么这个人为的定义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吗?”

————————

“末了补一点个人态度:

我并不会用行动去反对任何形式的爱,只要这种爱不以伤害酱油群众为代价。

但我反感、并且会用言辞去反对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爱。不理性的爱,就让它不理性好了。狭隘的爱,就让它狭隘好了。既然敢爱,就要敢当。明明不理性,明明狭隘,却非要用理性和博爱的幌子包装起来,我认为这是可耻的。”

本文由

Ent

授权(

果壳网

)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我把题主的问题泛化了一下,嗯,我什么都没说,都是转的。

user avatar

之前我也觉得这是人类的伪善,这题放在我的草稿箱里,写了很多遍没有发出来,因为我发现无论怎么写,我的答案逻辑上都有些问题。

站在理性角度说,不同物种间的杀戮是不应受到谴责的。法律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是出于生态平衡的考量,人们遵守法律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这一切,都与人类的爱心无关。

那么站在感性角度,杀狗吃肉会被谴责,但为什么其他动物就无权被赦免呢?爱或者不爱很重要,中国古时候禁吃牛肉,那是因为古代农耕社会,牛是人类的伙伴。

到今天,人类的伙伴由牛变成了猫狗,牛因为关系到生产,乃至影响国力,所以受法律保护,猫狗没有这个运气,立法者不屑一顾,于是,民间开始自发的组织。

确实,在今天的社会,猫狗能给一部分人提供一种消遣,把狗当朋友的这些人误以为「狗是人类的朋友」,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吃狗肉这些人吃得不再是狗肉而成了吃自己的朋友了,这就太残忍了,连朋友都能给煮了,说出去确实不大厚道。

可不好意思的是,你把狗当朋友,我没任何意见,可我没把狗当朋友,我的朋友都是人类。所以,「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不成立,狗是你的朋友,不是我的,你代表不了全世界。所以,你可以不吃你的朋友,我也不会把你朋友往你嘴里塞,但你不能强迫我也不吃狗肉,我顶多可以保证不强行吃你的那只。

其实我一年前还养过流浪狗呢,我自己养的狗我是绝对不吃的,14岁的时候,陪我一起长大的狗被人偷了,那会儿我暑假在合肥,自己一个人在大街上哭的稀里哗啦的。平时我也不大爱吃狗肉,以前吃过,口感不好,比牛肉还柴,味道也没什么特别的,不吃就不吃呗,但我可以自己选择不吃,你不能强迫让我不吃。要是哪天饭桌上朋友点了盘狗肉,我吃了,你也不能谴责我没爱心。

其实说到底,禁吃狗肉也是在人类吃饱了之后才弄出来的东西,人有从善的本能,精神上也有从善的需要,但将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有一定风险,爱狗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又安全,又能满足自己的爱心。我在想,要是每天食不果腹、露宿街头,狗肉火锅恐怕还是会受到欢迎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四件事,看似都涉及“杀戮”和“取用”,但在人们心中,它们的分量和接受度却天差地别。这差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长久以来的文化、情感以及社会认知之中。首先,我们来谈谈杀猪和杀牛。这两者在我们社会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食物来源。它们被饲养,被屠宰,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刑法中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几个核心原则,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这个概念在法律上的含义。剥夺政治权利终生是什么?政治权利,通常是指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出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道德底线,也触碰到了关于“什么是对”这个最基本却又最复杂的哲学命题。“杀一好人,救一群人”,这句简练的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古老而又棘手的困境,我们常常称之为“电车难题”的变体。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绝境里,无论怎么选,.............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难题,被称为“电车难题”的变体,它探讨了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深思,是因为它没有一个简单或普遍适用的正确答案。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下:核心冲突:功利主义 vs. 道义论 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连锁反应或者说“雪球效应”的极端设想,如果真的按照你描述的逻辑执行,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而且难以准确估量,因为这涉及到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无限延伸的可能性。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过程,并尽量细致地探讨其可能的“规模”:第一步:目标人物及其直接认识的人假设我们选定的第一个目标是一个普通人。.............
  • 回答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侠客行》,确实是千古传诵的描写侠客风采的绝佳诗句,充满了杀气与霸气。它勾勒出一个如风般迅捷、出手不凡的独立身影,在敌人眼中是死神降临,在江湖上传说是不可窥测的存在。要说比这句“杀气更重,更霸气”的诗,其实并非易事,因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精妙.............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上海男子持刀杀人并劫持人质,最终被警方击毙的事件,根据公开的报道,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详细情况: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23年4月10日,下午2时许。 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一家香水专卖店(具体名称为“观夏”香水店)。事件经过:1. 最初的袭击: 一名男子突然闯入位于漕.............
  • 回答
    这两句话,“杀一为罪,屠万为雄”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它们用一种极为直接和反讽的方式,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权力、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们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性深处的弱点、社会结构的倾斜以及历史演变规律的一种辛辣的解读。我们不妨先来拆解一下“杀一为罪,屠万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关于“穿越回去杀一个人就能让中国翻天覆地”,这其中的“翻天覆地”就如同打翻了历史的调色盘,颜色不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一抹。要找到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不仅仅是看谁的死亡能带来短期混乱,更要看谁的“不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走向,甚至重塑中国文明的基因。在众多可能性.............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问题,它将我置于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境地,一个我宁愿永远也不要面对的局面。如果真的有人把这样的选择摆在我面前,我无法轻易回答,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逻辑上的计算,更是对人性、道德以及生命价值最残酷的拷问。首先,我会本能地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抗拒。杀戮,无论以何种理由,都是一件违背我基本存在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足够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奇葩说》里那个“杀一救百”的辩题,通常围绕着人类的生命价值展开,牺牲少数人拯救多数人,这本身就够撕扯了。但如果被救的那个“一”变成了小品里那个憨态可掬、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的贾玲,局面似乎就已经够微妙了。可现在,你把她换成了一只鸡?这一下子,味道就完全变了。首先,从.............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黑暗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涉及到帝王的权力和对生命的执着。如果将康熙置于这样一个残酷的境地——通过牺牲一个儿子来换取自己一年的寿命,那么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又会是怎样一番心理挣扎?首先,我们要理解康熙皇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特质。康熙在位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励精.............
  • 回答
    .......
  • 回答
    九九八十一难,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取经之旅,是唐僧师徒四人修行悟道的必经之路。每一难都充满了挑战,考验着他们的慈悲心、智慧和毅力。然而,如果最后一难的任务是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这便触及了最根本的道德底线,也与佛家“不杀生”的戒律背道而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八十一难”的本质。这些磨难.............
  • 回答
    江西发生的这起入室杀人案,真的是太令人心痛了,而且案情还在发展,从最初的两人遇害,到后来又多了一名受害者,这让人不禁感到脊背发凉。作为一名普通人,我真的很难用平静的心情去分析这件事情,内心更多的是愤怒、恐惧和对逝者的哀悼。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件发生的脉络。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这名嫌犯在江西某地闯入民.............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