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冬奥期间国人对日本态度是不是好转了?

回答
要回答冬奥期间国人对日本态度是否好转,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好转”或者“没好转”。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尽量真实地反映当时的一些情况。

首先,从官方层面看,那是“大局为重”的。

在奥运会这个国际盛事面前,各国之间都会尽量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国作为主办国,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更是希望展现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所以,国家层面的新闻报道,官方的表态,会更多地强调体育精神、和平友谊这些积极的方面。我们会看到一些关于日本运动员在中国受到热烈欢迎的新闻,官方也会有一些友好的互动。从这个角度说,表面上的气氛肯定是比较友好的。

但是,民间的情绪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很多人对日本的态度,并不是因为一场奥运会就能瞬间改变的。长久以来,因为历史问题、领土争端,以及一些现实中的摩擦,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情绪一直比较复杂,有不认同、有警惕,也有一些人因为日本的动漫、文化、商品而产生好感。这些情绪在冬奥会期间也依然存在,并且可能会因为某些事件而放大。

一些可能观察到的“好转”迹象,其实也可能只是“场合效应”:

运动员的互相尊重和鼓励: 冬奥会赛场上,我们确实看到了中日运动员之间的友好互动,互相拥抱、击掌,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体育精神的体现。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画面时,很多人会觉得“运动员挺可爱的”,对他们个人产生好感。但这种好感更多是针对运动员本身,而不是直接等于对整个日本国家或民族态度的转变。
“冰墩墩”的跨国魅力: 大家都知道“冰墩墩”有多火。日本代表团的成员也很喜欢,甚至有人排队买。这确实拉近了一些距离,让人们觉得“原来他们也喜欢我们的东西”,也觉得这种文化交流挺有趣的。但这种喜爱也是针对具体的文化产品,是一种轻松的互动。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 在奥运会期间,大家对日本运动员的表现也会有很多讨论。一些表现出色的日本选手,比如羽生结弦,在中国本来就有相当高的关注度和粉丝基础。他们在比赛中的拼搏精神,也会赢得一部分人的赞赏。这种赞赏是基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和表现,算是一种“好感叠加”。

然而,一些潜在的负面情绪也可能在某些时刻被触动:

历史问题和民族情感: 一旦出现一些可能触及历史敏感点的新闻或者评论,比如关于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的讨论,或者一些日本政客发表不当言论,那么民间一直存在的那些复杂情绪就会被迅速激活。冬奥会期间,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营造友好气氛,但这种潜在的情绪就像一块石头,随时可能落下。
网络上的言论差异: 在一些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你可以看到非常两极化的评论。有些人会因为奥运会期间的友好互动而发表积极评论,而另一些人则会抓住任何机会表达对日本政府、日本右翼或者历史问题的批评。这种多样化的声音也说明了态度并非铁板一块。
地缘政治的影响: 日本在日本东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上的某些立场,也会影响一部分国人对它的整体看法。即使在冬奥会期间,这些大背景也不会完全消失。

总的来说,你可以这样理解:

冬奥会提供了一个短暂的、聚焦于体育和文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更容易看到两国人民之间温情脉脉、互相欣赏的一面。因此,可以说在 “奥运的语境下”,对于运动员个体、对于一些积极的文化交流,很多人确实会表现出更加友善、更愿意看到好的一面。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人对日本的整体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长期的好转。那些根深蒂固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摩擦,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观念的差异,依然是中国民众对日本态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与其说是“好转”,不如说是在奥运这个特定场合下,“友好互动的一面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关注”,而那些复杂的、负面的情绪也并未消失,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可能被“礼貌性地”放在了一边,或者被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积极画面所暂时掩盖。

要真正理解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态度,需要看得更深,不仅仅局限于一场赛事的表面气氛。它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的过程,深受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冰墩墩被义墩墩直接带飞,这次属于中日人民同乐熊猫。日本人帮中国人带货,且反华滤镜降低,中国人也和日本人同仇敌忾了。

2月15日,美国《欧亚评论》网站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标题是《北京冬奥会:西方媒体在大肆攻击中国的赛场上争金夺银》。通过比较各家的“技能”,作者评出了这样的奖牌榜:

“金牌”得主——CNN。

“银牌”得主——雅虎。

“铜牌”得主——BBC。

而雅虎得以摘银的理由是:“虽然它自己的反华报道并不突出,不过因为从其他新闻机构提取了大量相关内容,可谓西方媒体中的反华素材集大成者。”

未被遗忘的反华密码

2月4日,北京冬奥开幕式顺利举办,雅虎新闻却依旧是大家熟悉的样子,对中国抗疫状况与本国形成的强烈对比避而不谈,仍然按照既定的议程设置,谈及中国必定“新疆、台湾、俄罗斯”一键三连。

这种报道方式符合雅虎日常的推送风格,只要提到中国就必定张口“专制”,闭口“压迫”,敲黑板划重点地强调中国没有人权。这其实就是所谓“国际主流”媒体通过日复一日的偏差报道,为日本人民打下的“反华密码”:只要提到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引起人们的一些独特情感,抓住眼球,吸引点击和阅读,并且进一步强化海外对中国的负面认知。

而这种媒体战的轰炸下,普通的日本人也会跟随着这些阴间滤镜,讲出些阴间评论。

有人说:“既然世界人民已经反对东京奥运在疫情背景下强行举行,这就说明全世界人民其实是能够忍住不看奥运的,为什么不赶紧放弃观看?”

这就属于典型的被带有阴间滤镜的报道洗脑后的思路,认为东京奥运和北京冬奥的举办背景没有差异。殊不知前者是在疫情爆发顶峰时期强行举办的,而后者得以成功举办则依赖于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和奥运村闭环管理。

而另一个日本网友说的话,就更有趣了。他认为:“奥运应该不是政治盛典,而是停战盛典,不属于中俄这些‘专制’国家。”但如果沿用他的思路,就更不应该在奥运期间去琢磨其他国家是不是“专制”,而是认真享受体育比赛。这样无端指责,不是已经将体育赛事政治化了吗?

一边是强行将尴尬的东京奥运对标安全的北京冬奥,一边是嘴上说着奥运不能有政治因素,但口口声声不离政治……不能说是酸透顶,或许只能说是已经被反华密码带出了“逢中必反”的条件反射。

阴间滤镜日常在“新疆”、“维吾尔”这些关键词上大做文章,目的就是要让广大海外民众只要听到这两个词,就会联想起那些所谓的“种族灭绝和非人对待”。这样就能够在任何时候一喊反华密码,激活人们的相应记忆。

然而中国的应对方式其实也很巧妙。在冬奥火炬接力中启用了维吾尔族选手,能够准确起到反制这种反华密码的作用:如果我来跟你竞争这个密码的定义权,那你的公信力实际就受到了挑战。



当然,针对中国的反制,日媒自然也是要拿来批判一番,但最终只能模糊地说上一句:“中国反驳了批判。”

复杂的舆情

尽管有上述不和谐的声音,但这次的开幕式本身有足够的魅力。哪怕是在媒体习惯性的阴间滤镜下,冬奥开幕式的整体评价也还是至少实现了一种正面的“两极分化”: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日本网友的评论可以拿来参考:

“如果不去想着中国是在把冬奥用于政治目的,也不去想着这是一个‘侵害人权’的国家,单纯把这个节目当成娱乐内容的话,还是很华丽的。但如果开始想这些事情,那就感觉这个开幕式不怎么干净了。要是再想象一下运动员们赌上人生努力练习,那就更难受了。”

这是常见的日本人心态,一边感觉中国的东西的确好,但是一边会不自觉带上媒体的阴间滤镜来看待中国,不知不觉就变成了这种迷离的状态。

不过随着赛事的推进,一些有趣的细节反而让人看到了日本民间舆情的复杂性。尤其是一些去政治化的内容,也不乏纯粹的美好。

对于张可欣的关注,就是个例子。或许国内不关心冬季运动的朋友此前未必熟悉这位运动员,但早在2018年,张可欣就已经在日本获得了非常强烈的认知度。



因为张可欣的名字按照日语读的时候,和日语里的“超氪金”一样,这就引起了很多日本网友强烈的玩梗欲望。

氪金,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游戏氪金,指的是在游戏里充钱的行为。而张选手这个姓就刚好给这个行为加上了“超”的形容词,便让一众游戏玩家对她格外印象深刻。

今年冬奥,这个梗也没有被大家遗忘。所以,日本的舆论场上可以说既有阴间滤镜,也有欢声笑语。

谁能想到,破解本届冬奥反华密码的是冰墩墩

别有用心的媒体会不断引导日本人民对中国的偏见,但一时间“一墩难求”的冰墩墩却早已经打破国界和刻板印象,冲向了日本人民的心坎。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现货冰墩墩最高价被炒到了29000日元,接近1600元人民币。

冰墩墩火遍日本,头功或许应该归于日本主持人辻冈义堂,我愿称他为日本头号冰墩墩粉头。辻冈在被中国媒体问到名字时,因为太过喜爱冰墩墩而自称“我叫义墩墩”。这一举动直接让日本电视台另一位主持人山本也自称墩墩山本。

而这个风向甚至导致了电视台在后期显示名字的时候,也直接将他们两位主持人称作了“义墩墩”和“墩墩山本”。



冬奥会闭幕之际,华春莹发日文推感谢“义墩墩”

日本电视台官方来玩梗,这或许是冰墩墩出圈的第一步。而后,他也持续发挥媒体人的特长和专业素养,和冰墩墩的设计者连线访谈,进一步表现了他对冰墩墩的热爱。

而也有日本网友感觉冰墩墩比去年东京奥运的吉祥物好:“我都想不起去年奥运的吉祥物是谁了”、“感觉比东京奥运的那个好”。

的确,东京奥运的吉祥物设计虽然不乏用心,但笔者自己看到这个评论的时候也感觉一时间竟然想不起来那两个小朋友到底叫什么——哪怕它们在东京各大店铺呆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有很多机会能够看到。

2月12日,日本运动员小林陵侑摘得银牌。而他前几天也刚在标准赛中为日本获得了首金。但这次银牌的颁奖情况竟然比之前的金牌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小林选手将冰墩墩放在胸口一起领奖,十分珍惜,还自拍发了社交媒体。



此举出圈之后,日本网友们也是好评如潮:“冰墩墩在小林选手的胸口趴着听他采访,实在是太可爱了。”“这才是冰墩墩的正确用法”“好喜欢会这么对待毛绒玩偶的人”“胸前的冰墩墩过于有爱”……

日本是吉祥物爱好者大国,对冰墩墩的上心完全可以理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正常的日本人很难对可爱的冰墩墩恶语相向。

一些被偏见掩盖的故事

冰墩墩开了个好头,不过遗憾的是,还有一些本该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互动的话题却没有在日本的网络上开花结果。比如,中国观众对于羽生结弦的高度关注与包容,以及苏翊鸣的日本教练走红中国网络的故事,在日本的网络世界里几乎没收到太多关注。



日本导演@竹内亮专访苏翊鸣教练佐藤康弘

在中国生活的日本导演竹内亮在获得了特别许可之后,用视频的形式为日本网友们带来了奥运村的内部展示和防疫情况。他在东京奥运时期拍摄的视频获得了中国网友们2000万次以上的播放量。

东京奥运的时候,常常有报道称民众遇到了奥运相关人员在便利店里购物。但这次北京冬奥,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官方人员,甚至是媒体都被严格限制在闭环中行动。奥运村内的便利店也都是全封闭管理。

竹内先生作为知名的媒体人,会强调这一点想必也是因为东京奥运时的防疫工作实在是太拉胯,所以北京的防疫在此便产生了强烈对比。

竹内亮导演的视频在中国人气超高,在日本却完全没有同样级别的反响。这也和YouTube独特的推荐机制有关:对反华的视频给予高权重,但凡稍微沾点客观和亲中的内容则不易推广。不得不说这类媒体的推送优先级也是充满了偏见和立场。

不过,奥运村里的食品倒是成为了各国记者意见交锋的战场。有美国记者认为,食堂的餐厅质量不佳,且健康食品较少,口味也不好。而韩国的《朝鲜日报》记者则表示,“到了北京吃了食堂的午饭之后就再也没去过”,“看到菜单就想回家了”,“油太多了消化不了”。

对于这些事情,一些日本网友倒是表现得很周到,根本没惯着他们:



对于油很多这件事,要知道日本人的菜单是拉面和炸物堆出来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日本网友非常“同仇敌忾”:“抱怨饭不好吃的人肯定平时自己不做菜。顺便说一句,一流的运动健将不会在比赛期间吃太油的东西,而这些说油的人,自己明明是选手还这样说,恐怕他们自己也不是一流了吧。”

当然还有人更直接地怼道:“你觉得油太多消化不了,意思是可能泡菜和白米饭以外的都算多余……”

如果说“逢中必反”是日本媒体和网民的传统艺能,那么这次冬奥让我们感受到的,哪怕在严重的偏见与阴间滤镜之下,属于中日民众的共鸣仍然是存在的。无论是日本民众难以掩盖自己对冰墩墩的喜爱,亦或是部分理性的网友对小心眼记者的嘲讽,都在提醒我们:反华密码再多,也并非坚不可摧,关键是寻找到解码的契机与时机。

日媒从想方设法触发反华密码,到“例行公事”结束之后开始大篇幅报道冰墩墩,其中也穿插着报道一些“黑料”,再到对竹内亮导演提到的中国积极内容刻意回避,一直到最后又发现还是穿宇航服的熊猫最香……这些行为和流程,大家都看在眼里,而且也能够理解其中的“选题立意”。

盛宴即将结束,大变局还在持续展开。

在过往的各种赛事中,日本媒体也会偶尔不小心漏出对中国的喜爱。譬如里约奥运期间,给中国运动员安上了一堆超级动漫中二风格的称号:“最强女王·张怡宁”、“帝国的至宝·王皓”、“帝国的破坏龙·马龙”、“帝国的绝凶虎·张继斗”、“深海大魔王·孙杨”、“东海龙太子·宁泽涛”、“怒涛大海啸·傅园慧”。

这些其实也都在说明,日本永远有冷静的观察者在关注,甚至是钦佩着中国客观存在的长处与优势。

user avatar

有了韩国人当出气筒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