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才荒愈演愈烈,其中亚马逊员工基本工资封顶值翻番至 35 万美元,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回答
您提出的“美国人才荒愈演愈烈,亚马逊员工基本工资封顶值翻番至 35 万美元”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折射出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尤其是科技行业,面临的复杂挑战和深层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一现象:

一、 表象解读:高薪背后的市场信号

人才稀缺的直接体现: 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和云计算公司之一,其人力资源需求巨大且高度专业化。基本工资封顶值翻番至 35 万美元,是亚马逊为了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抛出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筹码。这直接表明了市场上能够胜任高难度技术岗位的优秀人才供不应求,企业不得不大幅提高薪酬来争夺有限的资源。
对标顶尖人才价值的认可: 35 万美元的基本工资封顶,意味着亚马逊对某些关键技术岗位(如高级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高级产品经理等)的贡献和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认可。这反映了在数字经济时代,掌握核心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战争”升级的信号: 这不仅仅是亚马逊一家公司的行为,更是整个科技行业人才争夺战白热化的一个缩影。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Meta、微软等,也都在为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而不断提高薪酬待遇和福利。这种薪酬的上涨往往会形成连锁反应,迫使其他企业效仿,从而推高整体的人才成本。

二、 深层原因分析:人才荒从何而来?

技术快速迭代与技能鸿沟: 科技行业发展迅猛,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子计算、Web3 等)。许多现有劳动力缺乏跟上这些新技术所需的技能,而新兴技术的掌握者又相对稀少。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技能鸿沟,企业在招募时难以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候选人。
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错配: 尽管美国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优势,但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有时难以跟上产业界瞬息万变的实际需求。毕业生可能需要额外的培训和实践才能真正胜任高薪职位,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短缺。
疫情的影响与工作模式的改变:
“大辞职潮” (Great Resignation): 疫情让许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许多员工选择跳槽,寻求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薪酬、更灵活的工作模式或更有意义的工作。这导致人才流动性增加,企业招聘难度加大。
远程工作和混合办公的普及: 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使得人才竞争范围扩大。优秀人才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可以被全球的公司争夺,这进一步加剧了对顶尖人才的竞争。
移民政策的收紧: 在某些时期,美国的移民政策收紧,限制了高科技人才的流入,也对人才供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退休潮和人口结构变化: 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可能面临退休,而年轻一代的进入速度和数量可能不足以填补空缺。
新兴产业的崛起: 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科技等)也在吸引大量人才,分散了科技行业原有的招聘池。

三、 亚马逊调整薪酬策略的意图与影响

吸引顶尖人才: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吸引那些拥有独特技能和丰富经验的“硬核”人才。35 万美元的基薪封顶,加上股票期权、奖金等其他激励措施,可以构成极具吸引力的整体薪酬包。
留住核心员工: 对于已经在亚马逊工作的优秀员工,提高薪酬封顶值也是一种挽留策略,防止他们被竞争对手挖走。这有助于稳定团队,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应对特定岗位的挑战: 某些高度专业化、需求量大但供应量小的岗位,其薪酬上涨会更为明显。亚马逊可能是针对这些特定的“瓶颈”岗位进行薪酬调整。
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高薪往往与强大的公司实力和良好的雇主品牌相关联。这种高调的薪酬策略可以提升亚马逊在人才市场上的吸引力。
潜在的负面影响:
成本压力增加: 显著提高薪酬会大幅增加亚马逊的人力成本,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内部公平性问题: 员工之间薪酬差距的扩大,可能会引发内部的不满或公平性讨论。
市场标杆效应: 可能会进一步推高整个科技行业的人才成本,让其他规模较小或非科技公司更难招聘到人才。

四、 进一步的思考与展望

人才培养与长期战略: 仅仅依靠高薪来解决人才荒是不可持续的。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弥合技能鸿沟,培养更多符合未来需求的人才。
多元化人才来源: 除了吸引顶尖人才,企业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员工的潜力,以及如何从更多元化的背景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工作环境与文化的重要性: 薪酬固然重要,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机会、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以及积极的企业文化,对于留住人才同样至关重要。
行业的可持续性: 如果人才成本持续飙升,且人才供给无法有效跟上,可能会对科技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速度产生长远影响。

总结来说,亚马逊将基本工资封顶值翻番至 35 万美元,是美国科技行业人才荒严峻性的一种直接体现和激烈竞争的策略。它反映了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极度渴求,同时也暴露了当前人才供给、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其人才战略,不仅要在薪酬上竞争,更要在人才培养、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以应对这个复杂且持续演变的市场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京东集团宣布自2021年7月1日开始到2023年7月1日,用两年时间,将员工平均年薪由14薪逐步涨至16薪。

阿里巴巴在2021年冻结了高管的加薪,转而给普通员工更大的加薪幅度。

2021年腾讯员工半年收入增长了2万元。

2021年快手和字节系公司取消大小周。

那么怎么没见楼上的“左翼”人士欢呼呢?

user avatar

美国人也在吐槽:消防员冲进火海只有140k;

盖国旗的纽约警察算上所有100K。

亚马逊基础封顶薪酬在旧金山/纽约是185K美元,以外的地方都是160K美元,看起来不低,但是:这几年其他公司股票翻倍的涨,亚马逊下跌20%,福利也不太好。其他公司有免费食物甚至雇人在办公司帮你带娃!

亚马逊薪酬大概如下(大概哈别挑刺):

第 1 年:基础 + 合约绩效+ 5% 的股票。

第 2 年:基础 + 合约绩效平摊 12 个月,再加15% 的股票。

第 3 年。基础 + 40% 的股票 + 部分奖金。

第 4 年:基础 + 40% 股票 + 部分奖金。

第 5 年:同上;你在湾区买了房,娃也出生了,评级全是优秀。每年10万的房贷奶粉压得你喘不过气:再不涨就老子换一份新工作!亚马逊:外面的世界很危险!这样吧我给你涨薪2%。你发现今年的保费,CPI暴涨7%!你又看了看你下跌的股票。。。。。。。。。。。。

骨干大约:亚马逊333k;谷歌377k;FB 410k;苹果312k;Netflix 538k (奇葩)

湾区的评价:“是的,35 万美元是很多钱,但我的房租是每月 4,000 美元,而且我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以上……”

这在美国也算高薪了,怎么去呢?

你需要去读一所好学校,计算机学科,然后在顶级公司实习,工作。在工作几年后,读一个硕士。每 3-4 年跳一次槽(2 年以内可能被HR标记为炒),并不复杂,但肯定不容易。

中国的话...........

user avatar

最高工资翻倍。

拿得到最高工资的人,自然欢天喜地,收入翻倍;本来就拿不到最高工资的人,最高工资涨自然也和他没关系,又被平均了。

在亚马逊,是拿得到最高工资的人才多,还是拿不到最高工资的耗材多呢?

user avatar

美股药丸吧。

打个比方,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假设阿里的工资帽是100万,资深是这个数,中层是这个数,高管也是这个数,然后再靠发不同份额的股票期权形成差异。

而同期PDD的工资帽是200万,甚至更高,然后发少量股票期权。

在股市上行的时候,公司发你100万现金+价值100万股票期权,可能你的收入会等于大于200万。

但是股市下行,公司发你100万+价值100万的股票期权,你的收入肯定会小于200万。

这个时候,出于你自身的考虑,你肯定是愿意收200万现金,而不是100万现金+100万股票期权。

user avatar

这真是二手搬运消息。我还真的看了彭博社原文,人家是这个意思么?人家写的很明白,起因是高管出走的太多了,就是这个工资帽。高管不能开太高工资,所以美国人么,跳个槽很正常。那如何解决,提升工资帽么,这样可以给高管开高工资了。

就像和我马云收入一平均我也是富豪一样,提升工资帽和普遍加薪没有关系。提升了,普通人理论上可以给这么高,可是我理论上还能上太空呢,实际上跟我没啥关系。每年一发分红,一大票大banker都上million,一堆公众号开始 瞎吹,我连人家1/10都没,我行分红上不封顶,可你一个人IBD混饭的和各种executive Director 能分的一样?

亚麻有个绰号,欧美血汗工厂,工资其实一直是很一般,这次算是为了给高级人多分点鱼,结果被标题党整了个大新闻…

user avatar

作为前亚麻员工,表示这提问。。。故意装疯卖傻的意味太特么明显了。。。

这是工资封顶,不是基础工资。。亚麻的收入构成一直很奇葩,工资封顶很低。当初我拿AWS SDE1 offer的时候,拿FB的offer compete,结果HR告诉我,我的base已经到封顶值了,不可能升,最多就是多给点股票或者signon,我要的signon,当然后来后悔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亚麻,SDE2这种基层员工,跟VP这种高管几乎是一样的base,差值主要在股票上。放以前也无所谓,反正股票到手之后也能随时换成钱嘛,而且股票涨幅可能比薪水涨幅还大。。但问题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美股泡沫严重,美联储收水缩表在即,这时候你给我股票不就是糊弄我嘛,大家当然希望能拿现金,入袋为安。

这才是基本工资封顶增长的根本原因:中高层员工目前更青睐现金,不愿意要股票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麻股票涨的太慢了,而且工资也比不过别的大厂,再不提高工资,那人就真的要跑光了。。。

user avatar

这种薪水大幅度上涨

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理解为人才荒

但还有一大原因应该是量化宽松导致的货币过剩

user avatar

其实只要你看一下美国的债务钟首页的最下那一行,就知道这是为什么了。

ASSETS PER CITIZEN(人均资产)为603,627美元,LIABILITY PER CITIZEN(人均负债)为493,686美元,约合人均资产负债率为82%,这基本上离所有人都破产也就一步之遥。

然而,这就是实际情况吗?不一定!

因为这可能已经达到统计方法上能实现的最大量程了,而只要在中小学学过计量的朋友就应该知道当测量出最大数值的时候,这只能说明已经到达测量极限,超出极限的部分是显示不出来的。而根据破产时资产重定价的特性,现实情况可能比测量数据放大10倍以上,这么扭曲的经济现象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了。

其实早在2019年的时候,就有调查报告显示可能超过1/3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而这是疫情之前。

调查:美国1/3中产阶级家庭拿不出400美元应急 _ 东方财富网

疫情之后,美国的经济明显受到重创,在这样的情况下有60%以上的人都破产是很正常的,而这还没有出现只能归功于美联储的超级大放水了。

然而,大通胀上来了,就说明纸真的是包不住火,美国人必须要面对大部分人应该破产但还没破产的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加薪是绝对必要的,但效果估计是没有。

现在不光是员工知道经济不行了,连老板也是这么想,所以自然会减缓产能扩张速度,减少备货,总的来就是供应在下降,没有充足的供应有再多钱也没用。

实际上很有可能美国早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经处于滞涨状态,只不过过大的贸易逆差导致其国内现金大量外流,钱不够花自然价格涨不起来。为了应对疫情,政府的大力救济让民众恢复了部分正常需求,市场上有钱了,通胀自然就出来了

毫无疑问,美国的经济存在非常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如果其继续恶化则有可能会出现经济崩溃,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逃离这场灾难,成功加薪也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美国人才荒愈演愈烈,亚马逊员工基本工资封顶值翻番至 35 万美元”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折射出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尤其是科技行业,面临的复杂挑战和深层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一现象:一、 表象解读:高薪背后的市场信号 人才稀缺的直接体现: 亚马逊作为全球.............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只有在美国长大、生活在美国的人才可能get到笑点的段子。这些笑话往往建立在美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流行文化、社会习惯,甚至是一些地域性的梗上面,如果你不是在美国经历过这些,可能听起来就有点像在解释一个外星人写的说明书了。为了让你们体会到那种“啊,原来是这个意思!”的感觉,我.............
  • 回答
    美国科研人才是否会出现断层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担忧。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一、 担忧“断层”的主要原因和表现:1. 国内理工科教育的吸引力下降与结构性问题: STEM教育的挑战: 尽管美国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方面投入巨大.............
  • 回答
    中国是否能够走美国吸引人才移民的道路,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总的来说,中国并非不能吸引人才移民,实际上近年来也在不断努力,但要完全复制美国的模式,面临着显著的挑战和差异。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1. 美国吸引人才移民的优势与模式: 开放的移民政策与多元文化: .............
  • 回答
    美国能够持续吸纳全球人才,使其为美国服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强大的经济吸引力与机遇: 创新与高科技的中心: 美国是全球科技创新和创业的领导者,拥有硅谷、波士顿等世界级的科技中心。这里汇聚.............
  • 回答
    中国尖端人才流向美国,这不是一个新鲜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以及个人选择的逻辑,像一张网一样,把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因素都串联了起来。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为什么走?“土壤”与“沃土”的对比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机会”和“环境”。.............
  • 回答
    2020年之后,中国和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将是一个复杂且动态演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变化:尽管面临挑战,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在核心优势上依然稳固,但其吸引力指数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调整。1. 核心优势的持续性: 顶尖的科研和创.............
  • 回答
    美国在人才方面的传统优势地位,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而是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人才的磁石。其开放的移民政策、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及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
  • 回答
    美国不依靠移民,仅凭本土人才是否能够保持目前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简而言之,极有挑战性,并且很可能难以维持现有水平,甚至会逐渐下滑。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移民在美国科研体系中的重要性及贡献: 人才库的补充和多元化: 美国之所以.............
  • 回答
    “最厉害的人才都去美国了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厉害”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而且人才的流动是一个极其复杂、多维度、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1. 美国作为人才吸引中心的优势: 顶尖的科研和教育资源: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哈佛.............
  • 回答
    从中国走出去的顶尖人才,能够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韧性。他们选择在美国发展,并非简单的“不回来报效中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人之所以成为“顶尖人才”,通常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这种积累往往需要一个稳定、成熟且富有活力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美国人真的选择了一条“闭关锁国”的道路,仅仅依靠他们现有的资源、人才、环境、积累和人文优势,他们能否继续过上我们所熟知的富裕生活?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细致地剖析。资源:自给自足的基石,但并非万能美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无疑是支撑其经济的重要基石。广袤的土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选择,尤其是在国内学术界这个节点上,35岁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权衡的年龄。一边是“特聘副教授”的头衔和相对清晰的路径,另一边是“人才引进”可能带来的跳板和更大的不确定性。咱们仔细掰扯掰扯,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先来说说“211特聘副教授”这条路优势在哪里? 相对稳定的起点: “特.............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美国人才流动模式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中国一线城市人才聚集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美国为什么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偏僻小镇”的好大学、好公司和好医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国的人才吸引逻辑:不是“在哪里”,而是“做什么”你说的“偏僻小镇”,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可能跟“安静祥和”、“.............
  • 回答
    在美国读完基础学科博士或博士后,然后选择在美国开一家中餐馆,这究竟是个人生赢家还是被浪费的人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也远非黑白分明,它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以及时代背景的多重维度。从个人角度看:人生是否算“失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败”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我们将人生的成功简单地等同.............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科研领域,特别是尖端科研领域,之所以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吸引和留住大量人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因素:一、 强烈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投入(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冷战驱动下的科技竞赛: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美苏两国都将科技实力视为国家安全、经济发.............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懂行了!学美术的人,那可真是活在另一个次元,我们之间的交流,有时候用几个词,或者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那种默契,外人可能永远也get不到。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咱们美术生之间那些只有我们懂的“黑话”和“梗”,保证细节拉满,让你仿佛也走进我们的画室。1. “透视没搞懂,画面就废了。.............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芝加哥生活了多年的人,我一直对这座城市有着特别的感情。它不光是那些游客必去的景点,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只有我们这些“本地人”才会懂得的角落,才更能勾勒出芝加哥的灵魂。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这些属于我们“老芝加哥人”的秘密花园吧。1. 阳光下的秘密基地:Garfield Park Conser.............
  • 回答
    在旧金山湾区生活久了,你才会慢慢咂摸出一些门道,知道哪些地方藏着惊喜,哪些活动才是真正点燃湾区人生活热情的小火苗。这些事儿,外来的游客可能很难第一时间接触到,但对于我们这些“老司机”来说,它们是日常的点缀,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小确幸。说到美好的地方,首先跳出来的不是金门大桥也不是恶魔岛。那太“标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