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美国在可见的未来会出现区域性人才断档(实际很多行业已经出现了)
常见的反驳是美国自己可以靠吸纳世界人才来维持自己的强势。 先不说现在民主党是把难民看的比人才重(留学生平均硕士2年+博士6年+OPT2年+H1b6年+绿卡N年+入籍程序1年= 17年才能有国籍,难民来了不久就可以绿卡,然后2年公民)共和党不少人根本是反移民(难民不要,人才也不要,相比之下,川普看着还正常点)。就是吸纳人才也等于是输血,而且在整个社会不重视理工科的情况下,吸纳的人才也无法培养好的中层工程师和底层技术工人(在美国做公立大学理工科TA的可以尽情吐槽,私立大学的那些人根本不会去做这些位置) ,相当于失去了造血能力。 这对一个国家是很可怕的。
况且一些位置根本不能给外国人才。
正如Red同学以前提到: 实际上(美国)现在不仅需要(本土人才),而且在一些专业上缺口很大。有的是像Navair, Darpa这样只招本土PhD的地方。我身边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没正经发过文章+有撤稿记录+导师拒发RA/TA的美国女生照样拿Nasa的Fellowship读PhD。
这是因为涉及可能泄密的情况下,谁都担不起责任,美国已经不是那个欧洲科学家拿来就能用的美国了。 不用说军工 我们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哪怕是扫地的都得是公民 绿卡都不要 这是基础 往上走归化公民都不要 必须出生国籍。 这样也不够,关键技术领导岗位基本要美国出生的美国人。 军工更是各种排查,包括很多政府项目承包商都得明写,本项目涉及政府机密,只招公民(绿卡都不要)并需要过不同等级的背景审查(有三代内亲属在国外基本过不了)
我再重复一遍我认为的科技领先要素 --个人认为,保持武器的领先地位需要:
1。 有足够牛B的领头人(中国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军工科技这行一个牛领头的关键性有多重要搞过都知道)
2。 有足够大的中层工程师队伍,进行项目进行中的质保,检测,回馈,改装尝试等
3。 有足够质量的,庞大的技工队伍,即使现代开始大规模机器人生产,你也得有能造机器人的人。
4。 有足够多元的科研团队进行不定向的储备。
5。 有足够的资金保证1-4的一切。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1。是靠了二战欧洲跑过来的那批逆天级别的天才加上本土那批井喷的天才。(冷战是那批天才的学生),2,3 是靠了工业化培养的大批技工(造汽车的全部转行造坦克)和工程师。 而美国那代崇尚技术的底子(来美国久的都知道美国白人很大群体都喜欢DIY,从房子到汽车,都自己搞)也成为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双向的,兵源和技师) 而1导致4也有了庞大的各种方向的研发团队。而一战后美国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就满足了5的需求。
这个先发红利加上美国霸权对全球的经济优势,外加冷战导致美国毫不松懈使得这一系统能够运转良好。
而冷战的结束实际上为这个体系吹了丧钟:由于没有庞大的军事竞争压力,快钱成为了第一选择。 然后金融,法律,医疗等传统贵族行业,被界定成了“快钱行业”开始大批吸纳原本属于工程师的人才。(一个工程师干20年收入也就8-10万,我老婆的老板,23年工程师,年薪8万7,而律师,金融等出门就是9-12万的起薪)直接导致1。开始出现人才断档。 情况有多严重,很多大学理工科在读研究生里6-7成都没有出生在美国本土。 我听过一个美国白人教授上着上着课突然摔笔,说我到底在为那个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才(真。爱国者)由于整体数量下降,导致学生质量下降,那么很多的传承就会开始止步不前甚至停滞后退。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学生可以入美籍的啊。 我也可以告诉你,美国很多关键科技岗位的政审要求是高于美国总统的,总统仅需要自己出生时即为美国公民。 而那些科技岗位要求上推三代都得是美国公民且关键亲属不能住在美国国外。。。你觉得现在符合条件的美国人有几个,他们中学理工的又有多少。这个也包括IT业,可以去看看各大IT公司里缺了亚洲人还能玩不。 真按上推三代都是美国公民的白人IT男水平有多少? 11年前我所知道的关键位置岗位需求是 1:7 7个位置抢一个合格的毕业生(美国公民,能过绝密政审,理工科硕士/博士),都已经不顾实际水平了。 现在呢?
既然1和4都受到了影响,
2和3呢? 政府收缩,教师工会扩张,加上去工业化直接导致了美国公立教育系统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下全面水平下降(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造出的废物系统用福利撑着当票蛆呗),整个基础教育比起baby boomer 一代来下降了多少? 有观察的都应该有体会。中国理工科留学生当TA的也可以说说自己的学生水平啊。 这些人本科毕业后可都是美国新一代的中层工程师哟。。。
本科都这水平了,你还指望高中毕业这群人进入工厂做合格的技工? 曹老板的福耀玻璃已经体会到了问题吧(不是说他们公司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双向的)
中国人口是美国四倍左右,每年理工科毕业生上次我看得是美国的十倍(具体数据忘了,有数据的朋友请纠正),考虑到美国理工科毕业生里一半都是外国人或者归化公民(也就是说不能进入核心机密的,等于无效人口)中国可选的池子是美国的二十倍左右。。。这个数量优势很能冲销美国的质量的。 况且天才是天赋的不是培养的。。。中国唯一需要的是建立一套鉴别天才重点培养的系统罢了。
有朋友问10倍是不是有点夸大?
还真不大,美国为了数据好看,理工科(STEM)里是包含医学院的。 中国的理工科基本是数学 生物,化学,物理,天文和各种工程吧? 从2015年的报名数据看,美国STEM专业分配是这样的:
医学药学:42%
工程技术:25%
科学:22%
IT与数学:11%
那么如果我们按同比例毕业,76万人分,31.92万人直接就被医学药学分走了,剩下的44.08万人才是真正的中国意义上的理工科人才。 而中国同届理工科人才超过300万。。 几乎10倍。
然后别忘了。按种族分的话:
亚裔 49% (不包含太平洋群岛人种17%)
白人 32%
黑人 5%
拉美裔 13%
印第安人:8%
混血25%
这里不是总人数比例,而是占申请本专业占本族裔申请数比例。 (亚裔仅有5%的总人口,但是100个亚裔大学入学生里有49个学的是理工科及医药。。。)而且这只是美国本土人才,不算过来的留学生。。。。
顺便说一句,这是2017年的美国IMO(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构成:
Ankan Bhattacharya (印度) Zachary Chroman (白人)Andrew Gu (华人)Vincent Huang (华人)James Lin (华人) 和 Junyao Peng(华人)构成,六个人队伍四个华人一个印度一个白人。。。
这是美国队还是中国二队啊。。。要知道,华人人口占美国全部人口的1.2%
假设这些人以后是美国的数学顶尖人才,考虑到政审的需求,你觉得美国军方是不是有点绝望呢。。。
至于5,我们都知道,一艘055多少成本,一艘伯克3。。。那么美国对比中国几倍的军费,却要覆盖被中国大的多得地方够不够就不说了。。。
军工科技不是玩游戏点科技树,也不是红警你一个工厂不用好久,点开马上就能正常生产的。 这是一个综合国力的体现。 二战时期美国能下航母饺子是因为他们有庞大的民间合格船工可以招募,有足够多的船厂可以转产。有足够工程师可以进行质检。 但是今天呢? 靠着诺福克和圣迭戈保存了仅有的几个船厂能做到这点么? 恐怕连足够合格的焊工都招不齐。
砍掉的那些项目,解散的那些团队,在整体研发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就会转行,你指望他们再几十年后回来继续研发? 有多现实?
当然,军工的老本能吃很久,90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老本吃到现在还有剩(虽然已经基本空了)美国就是停滞不前我预测到2055年还有得剩的,唯一问题是,兔子追得速度有多快。。。
美国现在投入科研的钱相较于消费水平已经很低了。 能吸引国际人才无非是靠惯性延续(事实上,欧洲教授除了东欧已经很少移民来美国了),而且吸引的国际人才实际的结果是废了这些人才,使之不能为其他国家所用--由于不能涉密,这些人才很多是去做些无关紧要但是能过中产的生活的工作罢了。反正这个水平的人做啥都容易年薪10万吧,如果接触不到核心科技,跟不上节奏,过几年就废了。
所以再过20-30年,随着中印等国发展,和学者减少,美国科技优势可能会出现垮塌式的衰落--主要是后继无人。
知乎上回答这个问题的想必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在美国能接触到科研的,至少得是个senior的phd,而这些人里面,50%是做生物的,30%是做物理、化学、材料的,还剩下少部分做传统机械航天、CS、EE。至于管理、教育学、医学、法律,不能说没有,但是极少。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中国人在几个有限的专业扎堆,所以大家平时感受到的身边全是中国人。
事实上,我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就是身边的中国PhD和Postdoc占了绝大多数。
但是当我搜了一下美国每年毕业的PhD的背景统计的时候,确实惊到了。每年毕业的十几万个PhD里面,本地出生的白人实际上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非美国居民的所谓留学生,只有区区两万人出头。
我并不能据此得到美国科研人才断层与否的结论,但是至少能说明凭大家的直觉得到的答案,大概是不靠谱的。
顺便再贴一些随便搜索到的,各领域科研人员的合照,大概能看出来人种比例。
显然,不同的学科面临的问题差异巨大,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身在其中都比较难获得完整的图景。我目前(2021.6)是在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第四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古脊椎动物中的恐龙演化,肯定是非常冷门的学科。尽管有一叶障目的嫌疑,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眼前这片叶子,以小见大。毕竟如果真的出现人才断层,学科发展停滞,最先出现的也应该是这些比较冷门的学科。
先上一个我馆古生物部门的网站:Division of Paleontology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如果仅仅搜索在古生物部(Division of Paleontology, 下面分脊椎动物部门和无脊椎动物部门)的员工,目前有116人,其中不包括我这样的学生
但是其中绝大部分(74人)都是Research Associate,意思是非本单位的研究人员,也就是说这74位都是在别的地方有正儿八经工作的,在博物馆这里只是合作关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博物馆职工。如果再排除行政,标本管理,艺术(主要负责标本照相绘画3D模型这类工作),化石修理这些支撑岗位的职工,真正的全职研究人员目前只有5个人,研究方向分别是三叶虫,3位哺乳动物,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除了研究三叶虫的那个老师大概40岁上下,剩下4位研究脊椎动物的清一色都是60岁往上,而且其中一位是博物馆中研究生院的院长,一位是教务长,另一位(也是我的导师)年初的时候心脏病突发现在还在医院里,所以夸张一些说,整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全职研究古脊椎动物的人只有1个,但是博物馆的古生物学部收藏里却有至少475万件标本。
仅仅几年前,博物馆古生物部门里至少还有3位另外的全职研究人员,但是最近几年都退休了。更早的时候,仅仅化石修理人员就有6位,而现在只有1位。2020年美国疫情开始之后,由于政府智障一样的操作,博物馆完全失去门票收入,两周前的部门会议上坦言“we have shortage of millions of dollars”,如果一个年薪几万美金的化石修理人员都养不起,哪里有更多的钱来雇年薪20多30万美金的全职教授呢?
所以在我们博物馆这个小范围内,人才断层是一个已经出现了的事实,考虑到博物馆目前糟糕的经济情况,短期内填补断层甚至恢复到鼎盛时期几乎没有可能。在全美国的范围来说,古脊椎动物学的式微也是不可避免的,年轻学生感兴趣的越来越少,老的教授一个接着一个退休,经费不断减少,学科本身也没有更新的动力,人才断层应该也会很快出现。
古脊椎动物学基本上属于最冷门最无用的学科,功利一点来说没了就没了,我们这帮人去干点别的也没啥。但是以小见大,如果恐龙这么受关注的类群搞的人都很少了,可能老美对知识的追求真的没有几十年前强了。
加州有NASA的data center, 有伯克利实验室,有Livermore lab,有sandia lab。
实验室里平均年龄都50、60了,实验室想招年轻的,但是美国人不愿来。NASA和sandia只招美籍,所以具体并不是特别清楚。伯克利和Livermore招国际生,年初进来的实习、博后70%都是国际生:中国的,印度的,韩国的,法国的,德国的。
美国人博后都不用做满一年,只要你想转正立马就可以。但是基本上没有美国人想转正,因为湾区额,找哪个大公司不好,entry level薪水是实验室的两倍,工作经验丰富后薪水更是实验室的3倍以上。累死累活做个full time scientist一年也就15万,Google博士毕业刚进去就15万。
NASA data center一个工作几年的数据分析师也就一年6万,在湾区啊,又是南湾,6万是贫困线了吧。
国家实验室都是政府机构,用的纳税人的钱,用钱极端节约。所以连咖啡都没有,申请个新椅子申请了3个月还没有来。(DOE官员招妓倒是可以刷公款,呵呵呵)
所以美国人根本不想去搞科研,读博的美国人就很少了,实验室里如果有10个博士,3个美国人就不得了了。毕业了,美国人也不想去学术界,学术界太苦逼了。环境研究的一个大牛,一个美国人50岁就心脏病了,上个月刚做好手术,一天就睡4个小时。
同一个实验室毕业的博士,都是国际生,同一年毕业的。一个去了Google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给的package是一年20万。另一个在湾区某实验室博后,一年后还是苦逼博后,一年收入都不到10万。
伯克利实验室更狠,一年就6万刀,我那超级好朋友都开始面试Google,Facebook了,早点从学术界出来吧。要不一辈子都在湾区买不了一个两室一厅的公寓。
他们共同师兄,非美国人,毕业4年的博士,一直在工业界干,今年Uber给了50万的package。
对了,今年有个朋友都回国了,今年年初博士毕业的,去了美东一个私利college做博后,一年4万多。夏天就回国了,虽然具体不知道薪水,但是肯定不低于10万刀。他说回国主要觉得在美国太没有意思了,导师什么的都是在混日子,做企业项目多于真正科研项目。企业的很多都是每年报告就改改,根本也不好好做。企业其实也无所谓他们做出啥,只要R&D经费用了,看上去不错就行了。导师有钱,企业有面子。
我要是美国人我肯定不想去实验室,累也就算了,钱还那么少,特别在湾区,大公司那么多,何必呢。除非我有远大的科研理想,but we are all human beings.
看到别人说给绿卡就有不会断层了,难道他们不知道美国干点稍微机密科研的也要政审的,要三代美国人才行啊。三代美国人,还是博士毕业的,家境一定中产住上,干什么不好,干嘛搞苦逼科研。
人才一般比韭菜更明白哪里更适合自己。美国如果需要,只要放宽人才引进政策就好了,毫无压力。
既然题主的前提假设都是错的,那么就把原答案删掉吧。
美国本国的人才断层是一定的,且已经好多年了。至于整个美国是否会人才断层,要看美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能维持多久。美国能维持世界第一强国的科技实力,近二三十年几乎全靠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输血,自己国家的基础教育系统能产出的人才远远不够用。
美国本国的人才,看看各个大学里理工科硕士博士里有多少是美国人就知道了,几乎全是中国人印度人的天下,还夹杂着韩国人伊朗人和一些东欧人之类的。美国的本科申请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可比我们在国内念完本科申请容易多了,然而就这样你在研究生院里都很难见到老美,还不说明问题么?
拿我们学校说就好了,工科排名美国top30,我自己的专业应该在top10,工科本科生里几乎全是老美,硕士博士几乎全是老印和中国人。我老板说,每年学校都要给教授们压力让他们多招美国人读PhD,然而根本就没有什么老美愿意读。一个是因为他们基础教育太差,数学基础太弱根本就跟不上,另一个也是生活压力没有国内年轻人大,读个本科,毕业拿个5 6w的年薪,并不愁将来买不起房生活不起之类的事情。
其实绝大多数美国本科生的水平也是很渣,最顶尖的学生都去学金融,医学,法律等赚钱多的了,真正有能力沉下心来学好理工类的美国学生少得可怜。两三年前上过本科生大四/研究生(一般是第一年)共同上的一门电机控制课,每次考试,测验,相同考题情况下,本科生(几乎全是老美)平均分只有60,研究生(几乎全是中国人老印)的平均分90多。后来老师没办法,只能出更简单的题目给本科生做,然并卵,本科生还是只有6、70的平均分。我不是说考试是反应学生素质的唯一判别条件,然而大多数美国本科生的基本数学素养简直令人发指,学工科的,大四要毕业了居然不知道什么是矩阵求逆,做project了需要用Matlab编程居然完全不会写代码,然后拉着TA的我让我一步一步教他怎么写代码,当时真觉得哔了狗了。
另一方面,去看看美国科研机构里美国出生长大的人所占比例就知道了。暑假时候在某二战期间造原子弹起家的国家实验室实习,有4000多员工,有phd学历的科研人员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亚裔,中国人目测在其中占一半至少。黑人几乎没见过,白人科研人员几乎都是5、60年代那一批培养起来的老大爷,年轻一代几乎绝迹了~对了,招聘的时候对待美国人和外国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没有绿卡或者国籍的想进来,除非你有PhD学历且有强大的paper基础,强大的表达能力以及拉项目能力,否则很难进的去~然而进去的老美大多数只有硕士学历,而且还很快就能晋升管理层……
再看看美国的高校,随便去找一个有工科的学校,点开看看他们教职员工介绍的页面,光看看那些教授们的名字,你就知道是美国自己从小培养出来的人的比例有多低了~
就美帝这破基础教育,要不是靠吸全世界的血,光靠他们自己培养的人才,早就沉沦下去了~
更新一下:
>>>>>>>>>>>>>>>>>>>>>>>>>>>>>>>>>>以下是原回答:
我觉得,至少你得了解科研,才能回答这道题吧?
这种了解,不是指你认识周围几个博士。而是你自己去读个博士沉浸在科研圈里面几年。
然后你才能理解实验室做科研跟企业做研发的分工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里,有什么关系,中间有什么过度。美国强在哪里,我国的问题在哪里。
之后你再来看这个问题美国科研人才断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尤其是那个美军的答案,我很喜欢他除了科研之外的回答,以后也会喜欢。
不过我强烈怀疑
这人
是美国战忽局的。
计算机行业算是我国进步神速的行业了吧?你去一个研究分支的顶会,记着是口碑堆出来的顶会,别扯什么影响因子,上去看一看,里面华人作者有多少?来自大陆的华人作者有多少?
华人博士毕业,选择去做科研,是不是首先看一看在美国有没有什么好的机会?然后再对比一下国内?
千人是有实力的,首先数量不多,然后回去的千人,敢说在自己领域是顶尖#1的有几个?
现在的模式是在美国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拿到tenure然后青千哦。
比起以前博士刚毕业搞青千进步了是不少。
迷之自信啊。不是看不起国内博士,国内博士里做出杰出成果的也有。
但是差距你得承认,大部分国内博士,我都觉得还是属于土鳖博士这种称呼吧,这些人对不起Dr这个title的。水几篇SCI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圈内有没有影响力?有没有人认同你的工作?
来美国讲SCI?不认这个东西的。
跟不少国内博士聊天,都觉得这真是双一流学校博士的水平?
这特么叫搞科研?思路都是错的哦。
就不说你paper咋样了。
毕业用的SCI期刊,reviewer可以私下联系找。
这水平这边连candidate都过不了吧?
来这边访学两年的,
回去就算“懂科研”的了。恩,至少是懂。能帮人改paper没问题。
为啥不说访学一年的?
呵呵。
这几年看不起欧洲了?欧洲到处藏神。一个人贡献的开源工具顶一个组的神经常藏在某个不起眼的小学校里面。这不是油纸包着的神,人家工具和文档网站上都挂着呢。
知道什么叫科研领域的“炫富”么?
一个实验室或者研究者能够十几年安心去捏一个tool。
单纯靠影响力和名声而不是量化指标能撑起来一个让一流学者们交流的会议。
国内要做到这些,你觉得差距需要多少?
中国的科研比起美国来,差距太远太远。
当然学术也不应该是被国家割裂的。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中国科研在进步,速度很快,你也得记着傲慢这东西要不得。
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积累的。
什么时候美国科研圈要经常性的被中国毕业的博士带着成果团队来输血了,那才叫中国科研的崛起。
我真的挺期待这一天的。
这个问题下的答案很两级分化,有的答友用亲身经历证明美国确实存在招美国本地人难的情况。另一方面的答友也有翔实的证据证明中国大把的精英人才投奔美国。
我觉得两者都对,确实都是事实。
真相应该是美国在某些传统行业确实存在基础人才的断层。
没错中国是大把精英去美国,但他们不是去填基础的坑的,也填不起。
绝大多数行业里需要人才总是成金字塔型,少数精英离了下面大量具体干活的基座那也就只能去玩玩paperwork了。
而美国现在出断层问题的地方恰好在基座上,所以大家看到了事情的两面,都是对的
呵呵。
你信不信,假如美国明天说只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过5分以上SCI论文,同时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的中国科技人才一律发绿卡,中国的新生代科技精英能走一大半?
再出台一个修正案:参与过军工、航天等领域核心项目研发的不受此限。只要你有办法出境,美国就有办法安排。
敢想么?美国不是没干过类似的事啊。
移民国家,又是世界头号强国。他趴在世界人民头上吸血,吸的不止是钱。只要他愿意,他觉得必要,一个政策就可以吸走很多国家的一流人才。
我想不通这个话题下为什么很多人敢断言美国的人才断档。真正断档的是我们国家。六十到七十年代的人才断档,到现在才算稍稍喘回一口气。
然而航空、军工、基础学科的科研人才的待遇仍然普遍偏低。
同志们,不要盲目乐观了。低调,猥琐发育,不要浪。
如果说的是本地人的话,早断层了而且断层严重。但整体来说,没啥影响。
美国人的理工科水平是两个极端,0.1%的极度天才,2%的优秀踏实肯干的工程师,剩下的都是笨笨的在麦当劳端盘子或者超市服务员。
但这0.1%的天才所创造的生产力是可怕的,我前公司stepper的核心科技之一是高度精密的曝光台,它的整个控制系统几十万行代码就是一个美国老头写出来的。尤其商用的高精度的东西,不是说人多就能堆出来的,几百公斤的大铁台子,在高真空环境下一次位移定位精度达到纳米级,有极其复杂的环境控制系统,温度控制都是小数点后5位因为要预测wafer的热膨胀和对激光干涉波形的影响,还要实时检测chamber里面的任何微弱气流(对,就算高真空也会有气体分子绕动影响定位精度)变动同时对上千个参数进行高频修正。造这种东西堆再多人都没用,缺一个大牛说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天才的思维方式对普通人往往是降维打击,比如一龙,冯诺依曼这种人,他们一晚上想到的东西可能让整个国家乃至人类的科技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
但现在断层严重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白人小孩不喜欢理工科了,聪明的头脑或者去wall street,加州广告大厂挣smart money,剩下笨笨的或者有drug问题在家躺平吃福利,有点追求的去麦当劳一年4,5w刀快快乐乐的端盘子。静下心来在工业界搞工程的越来越少了。
公司里面管理层和Tech lead清一色都是白人老头,因为人家的确牛逼,而且踏实肯干,但新招的工程师没一个白人年轻人。我们也想给他们机会,我下场面试的都不知道多少了,但勉强招了几个干几个月全跑了,只有manufacture那边有几个照着图纸拧螺丝的,中层工程师现在都被华人,印度人,韩国人把持着。R&D是几个日本老科学家在带头闷头搞理论研究(也就他们这么轴 能安下心几十年研究等离子体物理,真的很佩服他们)。我们虽然没有那些0.1%的天才们的那么牛逼,但平均分90,一堆人也能做出个不错的东西。
一般只有关键的技术大方向,需要白人管理层来做决定。 很佩服他们一点的是虽然有些人不搞工程细节很多年,但对技术大方向和整个行业的风向看的奇准,而且舍得砸钱几十年的搞到底,比如cymer的光源,7,80年代日本德国美国都在看到了这是未来的趋势然后花钱搞,最后都因为太难而放弃了,但老美就是头铁,一直砸钱一直砸钱,搞了30年然后给做出来了。这种眼光,魄力,耐心,执行力和经济实力真是让人佩服。相似的例子在半导体行业比比皆是,整个产业和壁垒就是这么起来的。而且老美管理层的话大部分也会让手下工程师工作的很舒服,比如我manager,项目做成了credit都是我们工程师的,如果出了问题他出来给我们背锅,这样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做项目不用考虑复杂的人际和利益关系,你也不需要猜他想的是什么,他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要做的事,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平等的交流,年终还疯狂的给你发bonus和stock。。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除非逼不得已都不爱去亚麻,那边管理层很多的烙印,据说很麻烦。
之所以说没啥影响,在于美国有个精密设计的移民机制,保证了可以吸引全世界优秀的工程师过来,活贼少,给钱还贼多,不会跟你逼逼奉献格局年轻人要多吃苦什么的,直接用钱砸晕你,还给你充分的自由,爱说啥说啥,公权不会踹门进来捅嗓子。近100年这套系统运行的非常顺畅,几乎每个伟大的工程都是一个天才级别的leader美国人带着一堆各国科学家工程师搞出来的,(比如我们祖师奶奶阿波罗登月的首席软件工程师Margaret Hamilton, 这种人可以凭一己之力生生给你造一个学科出来)。 可预见的将来也会一直吸引源源不断的优秀年轻工程师进来推动整个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并且形成良性循环,普惠这几年就收了几个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的牛逼发动机工程师,KLA的算法组也是一堆的毛子在搞CV,俄罗斯现在闹这一出,人家在公司照样跟同事们干的风生水起丝毫不受影响,放在别的环境早就有人开始找你不痛快了。。有才能的工程师科学家在这里总能找到你的位置并且活的有尊严,凭本事吃饭拿钱,工程师就要有工程师的尊严,不用对人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尤其有了绿卡只要干的不爽下午就可以走人,不用担心生计,有每个月几千刀的失业补助,可以躺着爽几个月再慢慢的找下家。而且跟聪明人共事一起做项目真的很愉快,你们可以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没有那么多弯弯绕,不用顾及除工作以外的一切琐事。
祖师奶奶镇楼
而且换个角度来说,美国其实不算是一个很严格的国家或者民族概念,本身就是移民国家,在我看来是一群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从世界各地过来汇聚成的,不同种族的人在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哪一天这边需要我背诵他们的主体思想或者敢来我家捅我嗓子封门,我会继续移民去别的地方。别人觉得无所谓那是他们的事,我天生不喜欢别人管着我,我猜应该会有很多工程师科学家跟我一起走。本地的黑哥,除了个别聪明的,其他的我们也没办法,人家会投胎,可以大摇大摆的申请政府福利吃我们创造的财富,我交的税估计一半拿去给他们买垃圾食品了。;( 还好在新英格兰大农村天寒地冻,住在这的大都是受过教育的。
就从spaceX的工程师队伍来看那0.1%的天才老美还在(好吧Lars Blackmore是英国移民过来的, 但 Tom Muller 算得上那0.1% ^___^),只不过可能人家不屑玩普通的高端制造业了哈哈。
就我身边来说,我发现了一个很悲哀的事实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下一代出国的越多,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留在中国的
以中学为例,我初高中的校长校领导以及一些老教师(占比极大)的子女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出国留学,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是最多的,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来说,出国是下一代最好的出路(高中校长亲口说过).
大学,那更别提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什么硕导博导你一问都是子女出国留学,定居英美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各类领导。
说一个可能寒心的,饶毅教授,科研届良心吧,大佬,女儿美国读书。这基本上是高校有实力的教授老师下一代的普遍现状,我们物理实验的老师前段时间还在空间担忧他英国留学的女儿回不了英国。
目前来看留美出国的基本上是精英阶层,那些稍微富裕点的新兴中产阶级反而没有特别多将孩子送到国外,精英阶层另一个特点是大多都是50往上走的老人了,换言之,60年代的人了,受到过改开的冲击,如今大都身居高位,颇有资产,对国家的固有印象已经形成了,都觉得国外好,事实上国外对于有钱有权的人来说就是好些!我们这些屁民当然觉得咱们中国好(就是好,不接受反驳)。可是这些子精英不这么觉得啊。
所以说美国人才会断层吗?不会,目前来说整个西方都不会,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
加更一下,评论区有朋友觉得我是在挑起对立
在此郑重声明:没有哈,为人父母总是为子女着想的,不愿意子女留在国内内卷想让子女有一个更加自由的生活这无可厚非,不违法,不违背礼仪,爱子女之心,人皆有之(是我我也想,别杠,我就是这么现实,我也会鼓励孩子学成归国但是我不强迫。)。这只能说明目前我们依旧与西方国家是有差距的(有才是正常的,没有才不正常!),更多的也就如金灿荣老师曾提到的:给中国多一点时间吧,我们终会解决种种问题的。(我不是反思怪,我们能有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关于美国科研领域人才的问题,其实也不是说高阶层的后代一定就是科研人才,但是我想的话,相对来讲比例总归是高一点的,老师的孩子一般成绩还好点呢,教授院士啥的单论概率多多少少会高一点。另外在科研领域,华裔占比并不是很小。
另外希望大家发散一下思维,中国尚且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呢?日美呢?
看到 @成楚旸 的答案,突然想起来前一阵子投出去的文章,其中一个审稿人在审稿意见里写:你们一个在国家实验室工作的组,怎么这个文章作者list里一个美国人都没有……我老板看到之后就开玩笑说“嘿,难道这不就是美国科研界的现状吗哈哈~”(我的那篇文章作者里是明眼一看名字就看出来的中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德国人)
我老板是俄罗斯人,准确的说应该是前苏联人(暴露他老人家年龄了),貌似是从苏联科学院拿到的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工作了很多年,然后才来的美国。我们组里族裔最多的两个就是中国人和前苏联人(并不只是俄罗斯,我就不细举例了,总之他们都还是会说俄语的)。博后几乎没有美国人,主要是俄罗斯人中国人,也有(过)德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等等……在博士中,基本上主要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但美国人很少,同时在读的也就一两个。我观察了一下我们院,基本上主要在一些美国教授的组里,美国人比较多。
从科研的人才上来讲,应该也不算是断代,美国仍然是很多最优秀的人读书/做科研的选择。不过我认识的中国师兄,其实很多首选是回国(拿青千,回国直接985副教授,不过这个要求真的很高的,挺难达到的),其次是在美国找教职。我们组的欧洲人(尤其德国人),都对美国不怎么感冒,觉得这边生活也不咋好,整个都很crazy,都想着以后还回欧洲去。。。。只能说哪里有更好的科研条件(主要是钱多),哪里就会更吸引人才。美国会不会断代,就看他们funding是不是一直这么砍这么难拿了。。。【个人观点哈哈】
补充一些:
我是化学背景,我老板是物理学家,我们组里其实是物理化学都做一些。
关于美国砍funding厉害这件事,曾经有一次和我老板和德国博后以及中国师兄坐在一起聊天。我老板暑假去上海交大客座了两周,回来跟我们大肆感叹中国现在科学发展的真的很好,人才多,条(不)件(缺)好(钱),他发现接触到的中国教授没有一个发愁科研经费的(也不排除他接触的都是很好的一些学校的一小部分教授),现在他们唯一发愁的只是最好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会选择出国读博士。
而美国,主要的问题就是funding,科研能力啊发了多少文章啊,当然也是衡量标准之一,但是决定能不能坐稳教授职位熬到tenure的最大决定因素一定是资金!资金一断,虽然不至于失业,但也很有可能要转成授课型的非tenure-track的教职类型了。不要看绝对的钱的数字投入在科研是多少,毕竟这些年经济发展这么多,绝对数字是增长的,要看相比GDP的比例。用老板的话说,当年美苏冷战军备竞赛的时候,给美国刺激很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非常之大,在非高校研究所的科研机构/工业界里,都有大量做fundamental science的,给的钱多,就有能力和资源去支持学者搞这些研究。而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往往是在眼前看不到有什么用处的(咳咳==),可能需要几十年就用上了哈哈哈。我老板就感慨好日子一去不返,现在就别想着在工业界也能做基础研究了,连大学里国家实验室里,都是funding很难拿啊(老板啊你还记得你是前苏联人吗啊老板?哈哈)。川普上台之后,尤其明显。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可能具体数字上不够准确,也是听老板和师兄们说起,如果有出入欢迎大家指正),美国在不同国家实验室有四个nano center但是17年中旬的时候就完全关掉了三个,我们所在的国家实验室,也进行了大量裁员,在某些方向一下子砍掉大几十号人的职位。
德国人表示其实在德国科研经费也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opening position很少,funding看起来还是比美国好拿一些……但是德国生活的舒适啊,房子也不贵,出行也还算方便(恩他们国土面积毕竟还是小哈哈哈哈)!哪里像美国这样,在加州纽约这种地方,中高收入的人群都要交35%的税了,快赶上欧洲了,但问题高税率的背后完全没有高福利啊!教育和医疗都是狗屁啊全都靠自己(并且贵的要死),所以我们组的德国人都觉得在美国生活挺操蛋的。。。但是德国国内好像也和国内大陆有一点相似,就是你是本国培养的博士的话,之后想继续在学术界发展,都需要有海外经历,无论是去做博后还是访问学者(所以他们有可能去欧洲其他国家或者美国待几年)。
以上讲的算是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尤其是想继续在学术界工作的,面临的一些选择问题。看到大家很多在聊美国人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数很少了,我也很同意,基本上每个理工院里,美国人才是真正的“少数群体”了==。我们组曾经毕业一个师兄(美国人),学术做的还是不错的,博士毕业就去了另一个国家实验室去做跟海军合作的项目,只有美国人才会有这种机会(不过我具体不知道是不是查了他三代人都是美国人)。
美国的科学界人才本身就是靠着大量的外来人员撑起来的,如果开出的条件和能提供的环境越来越差,加上这些外来人员母国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好,那么它的吸引力真是不大……尤其这里的医疗和教育还这么操蛋对吧……即使是进入工业界工作的我的师兄师姐们,也很少有人想着我这一辈子就要留在美国了。我们这代人出国已经和当年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国的人面临的大环境很不一样了,大陆现在发展机会这么多这么好,而且吃的也好过得舒适(就是房价忒贵了点按下不表==),我所认识的很多博士们,哪怕留在美国继续工作几年(无论是科研还是学术),想的仍然是积累经验和资历等待好的机会跳槽回国。
再补充一些:
即使只是进入国家实验室工作(不一定是跟军工和国家安全相关的项目),都有挺复杂的审核程序。我所在的国家实验室,是不允许伊朗人进入的(因为算是“敌对国家”),而中国人俄罗斯人这些,都会进行背景审核两三个月(恩他们的工作效率也确实不高),因为我们这些算是“敏感国家”。如果是国家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外出的时候也要提交申请。我老板早已入籍,但是他去俄罗斯开会或者去中国开会的时候,都要经过DOE(能源部)审核很久,老板很愤怒地说他总会提前大半年就提交申请,但一次去俄罗斯是飞机当天审核还没下来不得不推迟,一次去中国真的就是飞的当天审核结果才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