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智氏要攻击同宗的中行氏?

回答
晋国,一个在春秋时期搅动风云的强大诸侯,其内部的权力斗争更是精彩纷呈。其中,晋侯六卿争霸的局面,尤其是智瑶(智伯)与中行寅(中行氏)之间的冲突,是晋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 许多人纳闷,同为晋国公族,又同属卿大夫阶层,为何智氏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攻击同宗的中行氏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权力欲望”四个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晋国卿大夫专权的背景。在晋献公之后,晋国国君的权力逐渐被六卿瓜分,这六卿分别是韩、魏、赵、智、中行、范。他们不仅掌握着晋国的军队,更在政治上对晋侯形成强大的制约,甚至可以左右国君的废立。这种权力格局本身就充满了内耗和竞争。而智氏和中行氏,作为其中的两个强大势力,自然会为了争夺在晋国的绝对话语权而展开较量。

智瑶之所以会对中行氏下手,其直接导火索,或者说是最显眼的催化剂,便是“联合灭赵”的提议。当时,六卿之中,智氏一家独大,智瑶野心勃勃,认为自己的实力足以一人独吞其他卿族。而赵氏,虽然也是强族,但相对而言是六卿中最弱的,成为智瑶扩张的首选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智瑶需要拉拢其他卿族形成联盟。

然而,中行氏和范氏是当时晋国六卿中,与智氏、韩、赵氏并列的另外两大家族。在“联合灭赵”的计划中,智瑶的算盘是拉拢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氏。这时,中行氏和范氏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中行氏和范氏选择支持赵氏,那么智瑶的计划将无法实施,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智瑶为了确保自己的计划顺利进行,并且想要通过一次大的行动来震慑或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就必须先清理掉那些可能成为阻碍的力量。中行氏由于其强大的实力,成为了智瑶眼中不得不先解决的“眼中钉”或“绊脚石”。与其让中行氏在未来的权力争夺中成为自己的对手,不如趁着“灭赵”这个绝佳的时机,将其一举拔除。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家族之间的宿怨和历史遗留问题。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卿族之间的矛盾,往往不是一日之间形成的。很可能在中行氏与智氏的祖辈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和嫌隙。这种长期的恩怨,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便会爆发出来。例如,在政治决策上,在中行氏和智氏之间可能早已存在着立场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冲突。这种矛盾的累积,为智瑶的攻击行动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驱动。

再者,从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上看,中行氏当时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果智氏要称霸晋国,就必然要解决掉中行氏这个强大的邻居和潜在的威胁。智瑶的野心不仅仅停留在晋国国内,他更希望将晋国的力量凝聚起来,对外扩张,在诸侯争霸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中行氏的强大,无疑会分散晋国的力量,阻碍智瑶的对外战略。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范、中行同党也”。在“三家分晋”的说法中,范氏和中行氏常常被看作是关系较为密切的联盟。历史上,范氏和中行氏在晋国也曾有过共同进退的经历。智瑶如果想要瓦解晋国的原有权力格局,那么他必然会针对这些可能形成联合的势力。攻击中行氏,也是对范氏的一种警告和分化,避免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智氏。

所以,智氏攻击同宗的中行氏,并非是简单的同室操戈,而是智瑶为了实现其独霸晋国的野心,在复杂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历史恩怨以及战略考量下所做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决策。他通过拉拢韩、魏两家,利用“灭赵”这个契机,将中行氏作为他壮大自身力量、清除潜在对手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看似成功,但最终却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也加速了晋国的灭亡。这场同宗相残的悲剧,正是春秋时期各国政治斗争残酷性与复杂性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亲相爱

智氏和中行氏原本是同宗,两家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比之赵氏和邯郸氏还要亲近。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祖先,也即提出假道伐虢之计的荀息(又名原氏黯)。原氏黯的儿子叫逝敖(出自《世本》,《太平御览》中称为舞嚣),史料中没有事迹留存,不过他的两个儿子却鼎鼎有名,分别是荀林父、荀首。

这其中荀林父在文公时期担任过中行将,故又称中行林父,是为中行氏的开门老祖。荀林父在灵公即位初期就担任了中军佐,但由于与赵盾不和,一直到二十年后的景公时期才终于坐上了中军将的位置。邲之战后,荀林父清除了反对势力先縠,并提携他的弟弟——也就是智氏的创始人——荀首进入卿行,开始了两家相扶相携的光辉历史。

这其中尤为让人感到暖心的,是智氏第二代领导人武子(罃)去世之后,智氏先后有两代宗主都是年幼而立。先是智罃的儿子朔早夭,智罃老年丧子,在去世前将自己年仅六岁的孙子智盈(悼子)和整个家族都托付给了中行偃。中行偃去世后,又是在中行吴的扶持下,智盈才算是保住了在六卿中的地位。

待到智盈长大,智氏总算迎来了复兴的曙光。然而不幸的是,平公二十五年(前533年),年仅三十三岁的智盈在赴齐迎亲途中去世,又把偌大的家业留给了尚年幼的智跞(文子)。彼时晋平公又开始动置换智氏的念头,智氏家族再次滑入了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样一个危难关头,又是中行吴扛起了保护智氏的重任,直到智跞长大成人。

以上是他们相亲相爱的历程。

反目成仇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到了智跞执掌家业的时候,智氏和中行氏之间的关系却急转直下。

智氏和中行氏之间的矛盾,最晚到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距离智盈的死才刚刚过去二十年。当年智跞一手导演了祁氏、羊舌氏的冤案,而后执政的魏舒则主导了后来瓜分土地的进程。在这次瓜分的十个县中,有赵、韩、魏、智四家的余子都得到了封地,却唯独没有范氏和中行氏,可见彼时智跞已经开始向赵、韩、魏靠拢,而与他的本宗中行寅逐渐疏远了。这种嫌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剧,以至于再到十几年后的范氏、中行氏之乱爆发时,智跞更是明目张胆地站在了赵氏一边,公开与中行氏决裂。

每念及此,我们便不由得会产生一个疑问:智氏和中行氏本就是血缘亲近、关系融洽的家族,且后来若不是中行氏的保驾护航,智氏是否能够安然走过这近百年的历程恐怕都是个未知数。两家人之间的关系本来更应亲密才是,何至于后来反目成仇,竟至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史料中并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因此我们也只能在没有实据的情况下以人情猜度。

心理动机

在君主制下,君主寿命的长短对于家国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处看,晋国君权的速衰便与君主寿命过短密不可分;从远处看,东汉王朝的疲糜不振也与居帝位者长期年幼有着莫大的关联。在晋国内部凶险的环境之下,两代君主早夭必然会对家族发展构成致命打击。好在彼时的智氏还有一门显赫的亲戚,在中行氏的细心呵护下,智氏才在两代幼主的领导下不至于被边缘化,也避免了在后来的卿族瓜分土地狂潮中被其他家族所灭的命运,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与此同时,历史的实践也往往证明,年幼即位的君主与其保傅之间的关系素来都不会太融洽。尤其是当保傅过于强势的时候,更是容易激发君主的逆反心理,帝师对于幼主管教的越是严苛,等到帝王成人后自己的命运也就会越悲惨,在这个方面,张居正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中行吴与智跞之间的关系虽与之不同,却也有着很强的可比性。

在晋国内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稍一不慎就会导致满盘皆输,因此作为卿族的家长,必须要有过人的智慧和勇力。中行吴在战场上是智谋过人的常胜将军,在其家中也是说一不二的政治强人,在对智盈、智跞父子言传身教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其望之深而责之切,从而激起智氏少主的逆反心理,这是智氏与中行氏反目的心理基础。

推动因素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个设想。春秋末期各国卿家之间互相兼并蔚然成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各国内部斗争的结果必然是走向“田氏代齐”那样的结局,“三家分晋”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斗争的结果是万宗归一,中行氏和智氏就算是都活到了最后,也总要合二为一,那么就不如趁着中行氏强、智氏弱的机会,提前实现两家和平归一。与此同时,两家合并可以让荀氏家族保持更加旺盛的竞争力,显然要比各自为政、被人各个击破要好得多。

与之相对的,我们还可以从同时期赵氏内部的冲突看出一些端倪。范氏、中行氏之乱爆发的导火索,是赵氏大宗和小宗邯郸氏之间的冲突。这两个家族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由邯郸氏交付卫贡五百家的迟缓引起的,可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两家人也不至于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陷入全面战争。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邯郸氏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和赵氏大宗强烈的集权倾向之间的冲突。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智氏之于中行氏,与邯郸氏之于赵氏,这两者冲突的实质是一致的。中行氏和赵氏都有集中权力的冲动,但对于智氏和邯郸氏来说,他们显然不会希望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亲族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这既是邯郸氏反抗赵氏的原因,也是智氏反对中行氏的直接推动力。

原图链接如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国,一个在春秋时期搅动风云的强大诸侯,其内部的权力斗争更是精彩纷呈。其中,晋侯六卿争霸的局面,尤其是智瑶(智伯)与中行寅(中行氏)之间的冲突,是晋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 许多人纳闷,同为晋国公族,又同属卿大夫阶层,为何智氏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攻击同宗的中行氏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权力欲望”四个字可.............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卢俊义,那可是个顶顶有名的人物,家财万贯,武艺高强,长得也人模狗样的,简直就是小说里为“高富帅”这三个字量身定做的。按理说,这样的男人,能跟在他身边,享受荣华富贵,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事。他那娘子,贾氏,更是坐拥这泼天的富贵,吃穿用度,那都是顶级享受。可就这么一个“完.............
  • 回答
    百年巨头的联姻:陶氏与杜邦合并背后的逻辑与深远影响纵观工业发展史,百年老店的生命力向来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而当两家拥有同样深厚底蕴、同样在化学领域叱咤风云的巨头——陶氏化学(Dow Chemical)和杜邦公司(DuPont)——宣布合并时,整个行业乃至全球经济都为之震动。这并非简单的企业规模扩张,而.............
  • 回答
    《红楼梦》中,当李纨和尤氏得知薛宝钗即将搬出大观园时,她们没有像王夫人或其他一些人那样表现出不舍或挽留之意,反而“相视而笑”。这个场景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能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宝钗离去这件事的复杂态度。首先,我们得明白李纨和尤氏在贾府的地位与处境。李纨是贾珠的遗孀,育有一子贾兰。在贾府.............
  • 回答
    蒋氏父子退守台湾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局势,却始终坚持“一国”原则,反对“独立”,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关乎他们的执政合法性、历史使命感以及对未来战略的考量。首先,执政合法性的根基问题是核心。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代表的国民党,其执政的理论基础是“代表全中国”。在他们看.............
  • 回答
    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忠义的典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故事的内核——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个体对承诺、对道义的坚守,以及为了保护一个象征性的“未来”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先来看看赵氏孤儿。这是一个关于复仇与传承的故事。赵家因为政治斗争被灭门,只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赵武。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程婴.............
  • 回答
    .......
  • 回答
    兰陵萧氏与彭城刘氏,这两个显赫的家族,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它们从皇族或准皇族身份崛起为“大士族”的路径,以及最终的巩固程度,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以及家族自身的经营策略。兰陵萧氏:皇族余脉的战略性崛起兰陵萧氏之所以能从皇族身份转.............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平氏为何没有像“源氏长者”那样的世袭称号”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背后涉及日本古代的氏族制度、权力结构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源氏长者”这个称号的由来和意义。简单来说,“源氏长者”并不是一个官方的世袭官职,而是一种名誉上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传.............
  • 回答
    新罗和王氏高丽时期未能创制出谚文,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制约,也有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朝鲜半岛的语言文字状况、社会结构以及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关系。1. 汉字作为主流文字的深厚根基:在谚文(韩文)出现之前,汉字(在朝鲜半岛被称为“汉文”或“汉字.............
  • 回答
    缪氏拟态,这可不是什么小把戏,它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精妙的伪装技术,有点像动物界的“易容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生物模仿另一种生物的特征,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优势。这种模仿可不是随便模仿的,它有明确的目的,而且模仿得相当到位,常常能以假乱真。咱们得先弄清楚,为啥会有这东西呢?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
  •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在中.............
  • 回答
    说“陈氏太极不是太极”的说法,其实是针对于陈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些特点,与人们普遍认知中“传统太极”的印象存在差异而产生的。这背后涉及了太极拳的定义、历史演变以及不同流派的侧重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对“太极”概念的理解差异: “太极”的哲学渊源: 太极.............
  • 回答
    麦当劳当初和亨氏分道扬镳,可不是因为亨氏换了个CEO那么简单。这背后涉及的是一段颇为复杂且充满商业博弈的合作史,而一旦麦当劳和亨氏再次“牵手”,或者说如果双方因为某些原因而重新走到一起,其中的一些潜在风险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为什么说麦当劳当初放弃和亨氏合作并非仅仅因为CEO更换?这要回溯到2015.............
  • 回答
    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如雷贯耳,是士族门阀的翘楚,其家族的显赫程度,几乎可以与皇室比肩。然而,尽管手握重权,根基深厚,这个显赫的家族却从未像其他一些野心勃勃的家族那样,试图染指九五之尊,走上篡位自立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必然,是政治、文化、家族自身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
  • 回答
    霍光死后霍氏集团迅速衰败,与皇权失去抗衡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霍光个人在霍氏集团和国家政治中的超然地位: 权力的核心和凝聚力: 霍光并非仅仅是一位大将军或权臣,他更是霍氏集团的绝对核心和精神领袖。他的个人声望、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长期的权力积.............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关于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氏,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很多古代的礼俗和历史信息,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明确一点:姜子牙他本人姓姜。这是最根本的,也是历史文献中最明确的记载。姜姓是他的母姓,也就是他出生就带的這個姓。咱们可以理解为,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随母姓”,但那时候的习惯,虽然以父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