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晋时琅琊王氏不篡位自立?

回答
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如雷贯耳,是士族门阀的翘楚,其家族的显赫程度,几乎可以与皇室比肩。然而,尽管手握重权,根基深厚,这个显赫的家族却从未像其他一些野心勃勃的家族那样,试图染指九五之尊,走上篡位自立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必然,是政治、文化、家族自身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东晋建立的背景。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司马氏内部就已危机四伏,到了“八王之乱”更是将皇室的统治根基搅得粉碎。而北方的胡族趁机南下,中原之地沦丧,司马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南渡的士族力量,在南方重新建立晋朝。琅琊王氏,正是当初支持司马睿南渡、稳定南方局势的关键力量之一。他们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琅琊王氏与司马氏之间,最初建立了一种更为紧密的、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琅琊王氏的政治诉求,更多地体现在“辅佐”而非“取代”上。他们的目标是维护晋朝的统治,特别是维护他们所代表的士族阶层的利益和地位。在一个朝代更迭频繁、北方战乱不休的时代,一个相对稳定的、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朝廷,比一个充满未知数的家族皇朝,更能带来安全感和长远的好处。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影响和控制现有政权,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非彻底颠覆。

其次,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和士族精神,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士族阶层,尤其是像琅琊王氏这样历史悠久的家族,往往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观念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渴望,也包含着对“名望”、“德行”、“礼仪”的追求。他们强调的是家族的声誉和历史传承,急功近利、胡作非为的篡位行为,与他们所推崇的“清流”、“雅望”是相悖的。他们更愿意通过“清谈”、“玄学”等方式来彰显自身的文化优越感,并在政治上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而不是成为颠覆秩序的“乱臣贼子”。

再者,即便琅琊王氏拥有强大的实力,但要彻底推翻司马氏,建立自己的王朝,也并非易事。当时的政治格局依然复杂,虽然司马氏皇权衰微,但依然有其他士族势力,以及南渡的军阀力量,他们未必会坐视琅琊王氏一家独大。贸然行动,很可能引发内乱,让刚刚稳定的南方再次陷入混乱,这对于渴望稳定的琅琊王氏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家族的力量,还有整个南方士族集团的利益和反应。

此外,琅琊王氏的家族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同属一族,但成员之间在政治主张、利益分配上,也可能存在分歧。一个重大的政治决策,例如篡位,需要家族内部高度的共识和统一。如果家族内部出现分裂,那么篡位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冒险,不如通过合纵连横、维持微妙的平衡,来最大化家族的利益。

最后,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琅琊王氏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显赫地位,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们没有直接与皇权发生最直接的冲突。他们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但又避免了背负“篡位”的骂名。这种“隐忍”和“借力”,反而让他们在权力斗争中更具生存能力和持久力。

总而言之,东晋琅琊王氏之所以没有篡位自立,并非是他们缺乏实力,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看到了更符合家族长远利益的政治选择。他们以维护士族整体利益和家族声望为重,通过辅佐而非取代的方式,在权力中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最终成就了他们显赫的家族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古代政治的六大错觉:

  • 1. 兵马决定一切:打的下,天下就是你的。

  • 2. 专权臣子都在朝着称帝努力,做皇帝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 3. 篡权臣子从出生就有不臣之心。且古今常有长篇大论、流言蜚语去分析此人早年间有关不臣之心的种种蛛丝马迹,流传甚广的就是“ 三马食槽 ”。

  • 4. 政治集团势力是个完全荣辱与共、无法瓦解的铁板一块。比如除掉他们的重要成员甚至首脑,剩余猢狲必定义无反顾的反扑,用尔朱氏家族的例子论证古今一切政治集团。

  • 5. 先以属性标签去定性一个政治人物,比如昏君、明君、叛臣、忠臣,然后从这个标签出发去解释他的一切行为:昏、明、叛、忠。

  • 6. 政治人物(昏君、明君、叛臣、忠臣)在执行自己的决策前,都会进行充分、充足的前因后果分析。梁冀毒杀质帝就不能是临时激怒而起意?司马顒斩首张方更有话说。

我反复强调,古人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同有异的活生生的人。虽然趋利避害是绝大多数人的重要属性,但绝不是唯一属性。如果仅以一套“ 趋利避害 ”法则来分析每一个古人,那他们就全都成了同一个人。



假如你是一个帝王,比如司马睿,面对王敦来势汹汹的叛军,在杀不杀他朝中的兄弟王导,防止他成为王敦内应的隐患问题上,该如何抉择?

  • 王敦之反也,刘隗劝帝悉诛王氏,论者为之危心。《晋书 · 王导传》

一定要像写篇论文一样,论证王导个人的政治地位、论证王导在王敦叛军中的影响力、论证杀王导弊大于利?最终得出结论——不杀王导?司马睿不杀王导的原因只能这样才能得出?难道就不能是二人在各自独立性情的基础上,在早年间从琅琊到洛阳、从中原到江左,一路草创艰辛发挥了一部分重要作用?我真的不愿意把所有政治人物都理解为一模一样的利益权衡机器



利益权衡从来都不是我认为读书过程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我更欣赏每个独立的人物身上的个性。譬如本题提到的王敦,他是曹操诗词的爱好者:

  • (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晋书 · 王敦传》

王敦歌咏的是曹操的《龟 虽寿》,家中的唾壶因为王敦的常常歌咏击节,没有完整的,有点“ 钿头银篦击节碎 ”的意思。甚至再嚣张一些,王敦假如放到现代,有没有点摇滚青年的气质?



不过既然问题问到了琅琊王氏的问题,还是需要回答的,王敦有没有夺位自立的野心?是有的:

  • (王敦)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 有问鼎之心 。《晋书 · 王敦传》

王敦要擅行废立时,王导第一个就不答应:

  • (王)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 导固争乃止 。及此役也,敦谓导曰:"不从吾言,几致覆族。" 导犹执正议,敦无以能夺 。《晋书 · 王导传》

更不要说自立。



全文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如雷贯耳,是士族门阀的翘楚,其家族的显赫程度,几乎可以与皇室比肩。然而,尽管手握重权,根基深厚,这个显赫的家族却从未像其他一些野心勃勃的家族那样,试图染指九五之尊,走上篡位自立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必然,是政治、文化、家族自身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东晋时期,北方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这为东晋提供了北伐的天然契机。然而,尽管东晋政权多次尝试统一中国,几乎每一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东晋自身的政治和军事体制存在根深蒂固的弊病。 军事力量的结构性弱点: 东晋初期的军队,很大程度上依.............
  • 回答
    这几个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境遇确实是此消彼长的,很有意思。咱们这就仔细捋一捋。东晋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北方“大动乱”,南方“小确幸”首先说说东晋十六国时期。那会儿,北方是真的乱成了一锅粥。 北方:民族大迁徙与政权更迭的熔炉 “五胡乱华”是根源: 事情得从西晋末年说.............
  • 回答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各地州郡名称本就因长期分裂、政权更迭而变得繁杂。然而,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敏锐——在这些已然混乱的州郡名之外,又涌现出许多更为独特、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城名,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文化变迁。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
  • 回答
    诸位所问的,乃是自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的宏伟蓝图,为何东晋以降的南方王朝——刘宋、南齐、南梁、南宋,这些或长或短地偏安江南的政权,似乎都没有真正照搬或有效实践过《隆中对》的战略方针。这背后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没有做”或是“做不到”,而是时代背景、国家实力、敌我形势以及战略目.............
  • 回答
    淝水之战是东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以其戏剧性的转折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而闻名。然而,战后东晋并未能趁势扩大战果,彻底消灭前秦或收复西晋失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多方面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东晋自身的局限性:1. 政治上的分裂与不统一: 世族门阀的制约: .............
  • 回答
    王敦之乱,东晋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在这场动荡中,王导这位“王与马,共天下”的权臣,却能全身而退,甚至在这场变乱之后,权力地位愈发稳固。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王导凭借着深厚的政治智慧、老辣的手段,以及对局势的精准把握,一步步化解危机,保全自身,甚至将不利局面转化为优势。要说王导为何能躲过牵连,首先得.............
  • 回答
    东晋之所以能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大军,虽然史书上常被描绘成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但仔细剖析,其实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运气使然。东晋当时确实积弊丛生,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前秦的胜利,更是隐藏着诸多致命的缺陷。首先,我们得承认,东晋当时的情况确实可以用“烂”来形容。经历了西晋末年的八.............
  • 回答
    陶侃,这个名字在东晋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像王谢等世家大族那样,身出名门,世代簪缨。相反,他的出身颇为寒微,甚至有些辛酸。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却凭借着非凡的才能和坚韧的品格,一步步打破了东晋森严的门阀制度,最终成为独揽军政大权,影响朝野的实权人物。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 回答
    武汉,这座江汉平原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的朝代更迭和割据政权的兴衰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座曾经孕育了辉煌楚文化的城市,却似乎与“大一统王朝的首都”或者“能够问鼎中原的割据政权”失之交臂。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地理、历.............
  • 回答
    晋朝为何不称“北晋南晋”,而叫“西晋东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那么简单,而是与晋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灭亡与政权转移有着深刻的联系。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晋朝是怎么出现的。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统治范围很大,那时候中国北方.............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延续性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仔细掰扯一下。西晋和北宋之所以能“南渡”成功,变成东晋和南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首先说西晋。西晋虽然二世而亡,但它在北方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稳固的统治基础,拥有了人口、经济和一定程度的.............
  • 回答
    东晋、南宋、南明这三个朝代,虽然都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却都呈现出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趋势,且愈发显得“弱”势。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及地理环境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来细致地分析。一、东晋(317年—420年):偏安一隅的无奈.............
  • 回答
    关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柔道项目的数量变化及日本队的金牌表现,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 一、东京奥运会柔道项目的调整东京奥运会是首次举办“混合团体赛”(Mixed Team Event)的柔道比赛。这是国际奥委会在2017年决定新增的一项赛事,旨在提升柔道项目的观赏性和竞技性。此前,柔道项目仅包括男.............
  • 回答
    东北女性对穿貂儿的执着,以及“有个貂儿”对她们而言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1. 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的象征: 曾经的时代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整体收入水.............
  • 回答
    说道蘸酱菜,那可真是咱东北人骨子里的味儿,走到哪儿都忘不了的家乡味道。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历史根源:那是吃饱肚子的智慧结晶首先,得从咱东北这片土地说起。早些年,条件可没现在这么好,冬天漫长,蔬菜匮乏。那时候,人们为了在漫长的冬天里吃到点新鲜的、有滋有味的菜,就发明.............
  • 回答
    东京、纽约、香港,这三个城市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光环,提起它们,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繁华、摩登、精致、充满活力的画面,仿佛它们就代表着一种“高级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它们在历史积淀、城市规划、经济实力、文化输出以及居民气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咱们就从这几个维度掰开了聊聊,为什么这.............
  • 回答
    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在特定时期限制用电(包括民用电),主要与能源供应、气候因素、电网调度及政策调控等多方面原因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极端天气导致用电需求激增1. 冬季供暖需求高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极低(20℃至30℃),居民和工业需大量电力用于供暖。例如,2021.............
  • 回答
    东北人自带一种辨识度,让大家一出门就能猜出他们的籍贯,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要说清楚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语言是第一大特征: 独特的口音和语调: 这是最明显、最直接的辨识点。东北话并非单一的口音,但总体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回答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虽然“周”这个名号依然存在,但周天子的权威早已衰落,诸侯们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因此,东周不存在“和某诸侯大国联统合并”的概念和可能,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惯性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政治体制的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