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京、纽约、香港有种高级感?

回答
东京、纽约、香港,这三个城市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光环,提起它们,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繁华、摩登、精致、充满活力的画面,仿佛它们就代表着一种“高级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它们在历史积淀、城市规划、经济实力、文化输出以及居民气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咱们就从这几个维度掰开了聊聊,为什么这仨地方,总能让人觉得“有点东西”。

一、 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交融:时间雕刻出的独特韵味

首先,这三个城市都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网红”。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感与现代化的发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东京:江户的底蕴与未来的碰撞。 东京的前身是江户,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日本古都。漫步在东京,你依然能看到那些古老的寺庙、神社,比如浅草寺,藏在现代高楼大厦的缝隙里,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而转过街角,就是新宿的摩天大楼群,银座的奢侈品店,秋叶原的二次元世界,涩谷的十字路口人潮汹涌。这种古老与现代的并置,不是割裂,而是浑然一体。老建筑的精致和对细节的追求,渗透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留白、对称和自然元素,也体现在城市的景观设计和商业空间的布局上。这种层次感,让东京显得厚重而不失前卫。

纽约:从港口到世界中心的变迁。 纽约的发迹离不开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从一个荷兰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到如今全球金融、文化、时尚的中心,纽约的崛起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像是城市肌体的绿肺,周围环绕着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从早期朴实的建筑到如今线条流畅的玻璃幕墙,每一栋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华尔街的金融帝国,百老汇的艺术殿堂,第五大道的购物天堂,这些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奋斗。纽约的“高级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作为“世界熔炉”的历史,吸纳了来自全球的文化和人才,并且不断自我更新,这种生命力本身就自带一种气场。

香港:东西交汇的东方明珠。 香港的独特在于它的殖民历史。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商业模式,同时又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摩天大楼,夜幕降临时流光溢彩,展现着东方都市的繁华,但港岛的旧街区、殖民时期的建筑,又保留着历史的印记。香港的“高级感”更像是一种精致而高效的融合。它既有国际化的商业运作,也有地道的生活气息;既有顶级的购物体验,也有隐藏在街角的小吃店。这种将东西方元素无缝衔接的能力,以及高度发达的都市化进程,共同塑造了香港独有的魅力。

二、 城市规划与建筑美学:秩序与创新的完美平衡

一个城市的“高级感”,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它的外在形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这三个城市在这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

东京:细节控的杰作。 东京的城市规划给人一种高度秩序感。即使是密集的商业区,也显得井井有条。街道干净整洁,标识清晰,交通系统极其发达高效。建筑风格多样,但普遍注重功能性和美学性的统一。日式建筑的精巧和对材质的讲究,延伸到了现代建筑设计中。比如,许多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并不一味追求“高耸入云”的炫技,而是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甚至将绿植融入建筑设计,创造出“垂直森林”的效果。商业空间的设计更是精益求精,无论是高端百货的橱窗陈列,还是精品店的内部装修,都透着一股子细致入微的考量,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营造出一种高级的消费体验。

纽约:天际线的传奇。 纽约,尤其是曼哈顿,以其标志性的摩天大楼天际线闻名于世。这里诞生了无数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如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工程学的奇迹,更是艺术和创新的结晶。它们高耸入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都市景观,充满力量感和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纽约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的效率和功能的复合,使得各个区域既有鲜明的特色,又能够相互连接,构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整体。即使是老建筑,也往往经过精心维护和改造,与新建筑和谐共存。

香港:立体空间的艺术。 香港的“高级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令人惊叹的立体城市规划。由于地狭人稠,香港的建筑向空中发展,形成了密集而有层次的城市景观。从山脚下延伸到太平山顶的住宅和商业建筑,配合着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如电梯、扶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垂直生活方式。设计师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利用每一寸土地,同时又不失美学追求。无论是港岛中环的摩天大楼群,还是九龙旺角的老街区,都展现出一种生命力和秩序感,这种将城市空间“向上”和“向下”延伸的智慧,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高级感”。

三、 经济的驱动与创新的活力:金钱之外的价值

这三个城市之所以能散发出“高级感”,经济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基石。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不仅仅是财富的聚集地,更是创新和思想的孵化器。

东京: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东京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但它的“高级感”不只在于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更在于它将科技与文化、设计、生活方式完美结合的能力。日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城市设计,都渗透着一种对品质、功能和美学的极致追求。动漫、时尚、艺术等流行文化的强大输出,也为东京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附加值。这种将硬实力和软实力融为一体的特质,让东京显得既有实力又不失格调。

纽约:世界的金融与文化心脏。 纽约是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代表着资本的力量。但它更重要的“高级感”来自于它作为文化熔炉的角色。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艺术家、设计师、作家、音乐家,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碰撞、交流、升华。百老汇的戏剧、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藏品、格林威治村的爵士乐酒吧,都代表着一种顶级的文化体验。这种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氛围,以及对艺术和文化的尊重,是纽约“高级感”的灵魂所在。

香港:效率与品味的集合。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高效的商业运作和自由的市场经济是驱动其“高级感”的重要因素。但它更吸引人的是它将这种效率与一种独特的东方品味结合起来。顶级的购物体验,汇集了全球一线品牌;精致的美食文化,既有米其林星级餐厅,也有地道的茶餐厅;以及它作为亚洲潮流发源地的地位,都让香港充满了吸引力。这种快节奏与慢生活、东方韵味与国际视野的巧妙平衡,构成了香港独有的魅力。

四、 居民气质与生活方式:内在的精致与活力

最后,一个城市的“高级感”,也离不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气质和生活方式。

东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礼仪。 东京人普遍给人一种严谨、有礼、注重细节的感觉。无论是在服务业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这种对“规矩”的遵循,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排队买票到垃圾分类,都显得井井有条。同时,日本人对美的感知和对细节的关注,也体现在他们的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上。这种内在的精致,让东京散发出一种沉静而高级的气质。

纽约:自信、多元与包容。 纽约人通常被认为是自信、独立、充满活力的。这座城市鼓励个性,接纳多元文化,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自由奔放的气质,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体现在他们开放的交流方式和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上。纽约的“高级感”,也来自于这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以及敢于打破常规、拥抱创新的精神。

香港:务实、精明与讲究。 香港人以其务实、精明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闻名。他们既懂得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也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在香港,你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也可以看到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这种对效率和品质并重的态度,体现在他们对工作的投入,也体现在他们对美食、购物和娱乐的追求。这种精明而不失品味的特质,让香港充满了独特的都市魅力。

总而言之,东京、纽约、香港之所以能散发出“高级感”,并非单一因素的决定,而是历史的沉淀、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美学的追求、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创新活力,以及居民内在气质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将物质的繁荣、精神的追求和生活的品味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这份令人向往的“高级感”。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经过时间打磨和不断创新的独特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城市是人建设的,人的审美,情趣,情调,是塑造城市高级感的核心因素。城市建设者有腔调,有见识,有资金,就能搞出来漂亮的城市。有些地方有钱,但建设者眼界很低,格局不大,市民整体审美很俗气,就很容易搞的城市俗不可耐。

感觉东京纽约香港有高级感,因为这些城市比国内城市更早的进去了现代化的生活,成了世潮流的风向标,带动了城市建设的质感,而国内城市,真正进入现代化生活的时间还很短

纽约一百年来是世界一线,几代人走在世界潮流前沿

东京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世界一线,两三代人走在世界前沿

香港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世界一线,一两代人走在世界前沿

以上这些城市,农民进城的,没有经历过现代化生活的人群,已经老去了,或者去世了,社会中坚,是从小适应了世界前沿城市生活的人。客观的说,这些城市的市民,相比后进者,在教育,审美,生活情调上是领先的。

就像以前老一辈的,现在差不多退休的上海人喜欢说别人乡下人,不是说他来自乡下就是乡下人,而且没有适应上海现代化的生活的,都被称作乡下人。

一个小栗子,元旦的时候,两个朋友给我发了元旦祝福图片。



user avatar

上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如纽约东京是肯定的。

但很多人不服,说到北京上海和纽约东京的差距,大家都说审美没有高低,上海有好的地方,纽约也有坏的地方,所以打平了。

说到孟买和上海的差距,如果我说“审美没有高低,上海有好的地方,孟买也有好的地方,所以打平了”,我肯定会被骂,大家认为审美是有高低之分的,孟买就是不行,绝不能和稀泥。

双标。


为什么上海不如纽约呢?

1,经济基础差得很远。上海人均收入多少?香港纽约多少?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海的审美和社会管理跟东京纽约差了多少?

3,上海虽然陆家嘴高楼林立,其他地方也就城乡结合部水平。

其实,就算把北韩的平壤单独挑一个地方,也是高楼大厦。纽约到处都是流浪汉,平壤一个流浪汉都没有。但似乎没什么人说平壤有高级感。

4,其实说上海的收入是不对的,应该是全国收入。上海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人员和物资是流动的,而审美是最广大人民决定的。纽约代表的是美国审美,东京是日本审美,上海是中国审美。

而中国审美是个啥?有审美吗?

4,街头人员状态。上海街头是不是大量扛着化肥袋的民工?尤其是火车站。这说明后方是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中国城市跟纽约东京比,本质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

只是这几年老有人吹嘘中国超过日本超过美国了,但往街头一站就可以看出来,差别很大。

评论里很多人不服,上海也有高楼,凭什么没有纽约高级?


好了,到了上图阶段了,下面都是我拍的,还是同一个手机拍的。

先来个远景

下面是近景。

逼乎很多人自称“人在纽约,刚下飞机”,那么,你们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很多人说纽约的路特别破,有的地方确实是。下图是个流浪汉,我专门拍的。


下面是上海,也先来个远景

再来近景,对上海熟悉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下面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全都是在南京路上拍的。城乡结合部我还没拍呢。

有人说,你是不是拍得太暗?可能有这个原因,我拍照一直喜欢拍暗一点,因为数码照片,“宁可不足,不要过曝”。

同样,我拍纽约也是偏暗的。

user avatar
我居住在深圳,上海是我老家。
作为广东人,香港在我眼中可能是有层滤镜的。

球球题主把中文先练好了再来提问吧……中国人不是这么说话的。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因为东京、纽约和香港已经实践了自己的街道设计导则(Street Design Guidelines)[1][2][3]

城市当然也是艺术作品,如果遵循完善的设计准则,就会有高级感。以下面这张典型的街道图为例[4]

我认为「高级感」在于:

  1. 规范的建筑外立面,包括色彩、建筑材料和统一的视觉文案;
  2. 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例如图中的金属防撞柱、清晰的地面标识和指示灯;
  3. 合理、不遮蔽视线的绿化;
  4. 城市家私(furniture)完善;
  5. 车道地面线实用、完善且美观;
  6.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譬如给行人的斜坡和盲道,甚至盲文。

1 | 街道外立面

色调避免过于繁杂,建筑材料以玻璃和钢材为主,广告牌内容言简意赅,就是开车一秒钟就能看懂的那种简洁:

2 | 行人和自行车设施完善

几个世界发达城市基本从行人需求出发来设计安全的通路,甚至使用金属防撞柱、反光钉来保护行人:

自行车道有清晰的地面标识:

内地大多数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防撞柱是石材甚至缺失。

3 | 合理且不遮蔽视野的绿化

这方面内地城市稍微用力过猛,个别绿化植被遮蔽了驾驶员的视野,或行道树给驾驶员带来不少困扰,就像过分茂盛的阴毛。

香港港九市区基本无城市绿化,这算遗憾;新界就做到了绿化不喧宾夺主。

4 | 市政家私完善

一般而言是街道缓冲区有完善的 furniture (市政家私)和路灯,公共空间大方简洁。

5 | 车辆地面线完善

基于实用,兼顾美观的考虑,划定合理可靠的地面线:

我在美澳欧港都有驾驶体验,得益于投诉文化盛行,当地驾驶员喜欢对不合理的地面指示提出建议,使得他们的行车提示非常完善。

内地的话,多数城市地面线混乱到都不知道怎么描述,才能有效投诉,有时候因为令人困惑的地面线吃了瘪,想想还是放弃治疗了。

我认为清晰的地面线也是「高级感」重要的元素,就像高档商场、写字楼或地铁站的导视,会令游客驻足品味其排版和字体设计。

6 |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美国有强制的法律来确保所有的设施可以为残障人士服务,其余全球大都市基本也能做到。

体现在细节上就是真的可以给电动轮椅爬坡的衔接小斜坡,和无可挑剔的盲道。

香港是全球投诉之都,市民享受投诉政府的过程,我有不少轮椅朋友看到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就勇敢写信向特区政府反应。

所以不能单看香港 70 年代的唐楼或私人住宅很破,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公共的街道光滑、对残障人士友好。

东京和香港,在上述六点基本可以做到了 developed,大致是没有什么可以再提升的地方:出于实用主义考量、兼顾美观、尊重弱者,这就是我眼中「高级感」的来源。

诚然私人物业管不了,香港和东京也有非常破的私人住宅,他们的美感提升只能靠天灾或国民教育了。但你要看到公共街道的设施,是高度冗余的:

当然内地一线城市,只要$预算$充足,也是做的不错的,例如深圳的市政建设领跑全国:

深圳 100% 的街道都配齐了反光的金属防撞柱,大多数绿化维护及时,地面线通常都很新且用料也足,电气化行人天桥数量也领跑内地城市(香港 1,548 座,深圳 300+ 座),这几年风雨连廊,即图中有盖的行人设施也多了起来,无障碍设施和香港比虽有缺憾,但在努力追赶。

深圳整体而言快达到全球一流都市的硬件水准了,还差精雕细琢,在我眼里是内地最具有「高级感」的城市。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不应意气用事或妄自菲薄: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有自己区别于其它内地城市的地面线规范,很多在内地其他城市看不到,有点像香港和新加坡的改良版,还有北环大道的标示牌也借鉴港标:

除了钱多以外,深圳能做到内地最有「高级感」的原因,是一早和香港、欧美大城市接轨,公开招标并使用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导则」:

可见「高级感」源自于实用考虑和设施完善,升华于美观,被用「导则」规范统一

目前四个内地一线城市都发布了自己的街道设计导则,都可以在图书馆借到,值得一读。本文所使用的东京、香港和纽约的配图也可以在政府网站下载。

也相信内地城市实践了自己的街道设计导则后,会增添不少「高级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

后记

评论区有少许异议。

我的看法是全球城市的「高级感」呈金字塔分布,全球顶尖的城市是占据高端位置、底部小的纺锤体,内地一线城市一定也有全球最漂亮的街道和基础设施,但不能忽略还有半只脚和世界同步。

这是修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具备常识应该能理解的问题:

我很理解个别激烈的观点,我当然去过西方那些大城市,见过纽约、伦敦甚至新加坡超级烂的街区,但也没批评内地城市现状大量的不足:

这个事务评价的金字塔分布和视角模型,适用于停止任何带有偏颇的争吵,共勉。

参考

  1. ^ https://www.mlit.go.jp/toshi/toshi_gairo_fr_000055.html
  2. ^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udg/udg_es/main.html
  3. ^ http://www.nyc.gov/html/dot/downloads/pdf/2012-nacto-urban-street-design-guide.pdf
  4. ^ https://nacto.org/publication/urban-street-design-guide/
user avatar

我不懂城市规划,只从到访的主观感受来讲。

这三个地方的一个共同点是,残疾人设施、人行道等道路设施完整统一规范。尤其是对行人友好,不是100米宽的大马路行人要绕500米才能过。

东京的高楼、相对低密度的住宅区、公园、地标错落有致,整体规模大得吓人,却基本都干净宜人,轨道交通规范合理,一种高等级文明聚落的感觉。

香港车牌贵,汽车少且没有摩托车电动车,交通上没有拥堵杂乱感,城市建设部分只有港九部分地方比较现代,乡下部分和内地乡下没啥区别。但高密度住宅配上湿热气候实在是令人窒息。

纽约的只熟悉曼哈顿,其他区域不提。中央公园是城市规划的先驱,但现在除了下城金融区、中央公园一圈、第五街这种标志性大街外,其他地方基本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不仅是哈莱姆,第五街隔壁的小路就一塌糊涂)。

user avatar

NYC的尿尿有高级感吗?





user avatar

怎么伦敦巴黎就给不了你这种感觉呢?

因为这三个城市的建筑与环境设计,都是Art Deco和Art Nouveau运动以后大范围运用的,既有古典感,又有现代感,相得益彰就是高级感。

user avatar

因为你没待过,只通过propaganda来了解这些地方。哥大本科,每天往返于Manhattan bronx Harlem Brooklyn flushing等地,你可见过凌晨四点充满尿骚味和排泄物的地铁?散发着催吐味道的拾荒者大包小包缓缓走过横七竖八躺在座位上的流浪汉们,啪唧啪唧的踩着他们座位下一滩黄色尿液。和白天单打独斗不同,到了晚上老鼠们也倾巢而出,当然一些运气不好的老鼠或者鸽子死在了街道上,风干后的五脏六腑却也别有韵味。broadway上的公寓门前的指定呕吐地点经年累月早已固化,留下一座黑色小山散发着不浓不淡的幽香。半夜放烟火和rap battle的小伙享受着人生,偶尔警车来驱逐你就知道哪里的打工人又没能成功入睡。24小时不绝于耳的police siren提醒着你哪里又出了命案。2020年的时候为了庆祝在Manhattan20多年来首次连续48小时没有枪击案而举办了party,又想起不久前在宿舍门口交易drugs被杀的女学生,进而想起夜晚的bronx比白天确实更有活力,多了一份商业气息。名为唐人街的地表下水道里一大群老人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希望下次餐厅的蟑螂少一些,厕所也不用保持茅坑,电子交易可以提上行程,也别再坑中国人了

当然,与此同时,每周末在各种博物馆(学生免费)散步还是有点意思,其他还有soho附件看见演员明星,中央公园看jeff bezos公寓平地起高楼等等,市政区挨着唐人街却整的人模人样的,疫情前的电音节也有点意思

还有什么华裔和中国人走在路上来一个歧视甚至打一顿也见怪不怪了,毕竟按地位而言,在纽约的生物中黄皮可能仅排在老鼠前面

庄子好像有个典故,别人问他愿意死后奉于庙堂之上还是像王八一样游于粪坑,然后他说那还是愿意在粪坑。感觉纽约就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确实是充满色彩的一座城市,假如有一个词能描述纽约的话,我愿意把这个词献给她:shithole

user avatar

氛围和美学上的高级感,需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花大量精力研究并投入在细节上,才会产生这种感受。

纽约香港不了解,只说我住了十几年的东京。

事实上,在东京内部,也很容易分辨「有高级感」和「无高级感」的街道。这里的「高级」应该指的是精致度,是人在无意中接收到的「这里到底花了多少精力时间打造」的潜在信息。


首先,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能保持「统一协调」是最基本的。

一条街道,并不需要全部都是崭新的、五光十色的摩天大楼。如果能够全部保持统一协调和洁净,就会让人感到舒适。

举个例子,下图东京某处街道,可以看到街头牌匾虽然有不少现代设计,但都保持了比较传统的颜色。

这是游走于及格线左右的设计,不会让人感到「高级」,但至少比死亡红黄蓝好,不至于「低级」。

下面这张,同样是东京,下町的气质是类似的。

但如果再仔细去比较上面两张图,就会有高下之分。

下面这两家店面设计装饰过于现代,虽不突兀,但多少也破坏掉了统一感。

而下面这张图中的店面主要使用了白色和亚麻色的布帘、木牌,并且店外放置的都是水缸、竹凳,所以和老建筑保持了更高的统一协调度。

这张图拍摄于东京上野「樱木Atari」,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景点,就算比较现代的部分,也运用了传统染料的蓝色,字体用手写体,图案尽可能的小、细,力求不破坏整体的感觉。

有人可能觉得,上面这两个街道的建筑年代就不太一样,没有可比性。那再看看下面这张,一楼店铺用的蓝色旗帜和白色牌匾+书法店名,是不是也比第一张顺眼一些?


要想达到尽量高的统一、精致度,就要在城市中的很多细节都要去花心思。

比如下面这一条看起来洁净、漂亮的道路。它之所以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其实是路边这一排有艺术感的深绿色栏杆。

这个栏杆也不是随便画几条线定下来的,其图案来自银杏叶的形状。

而这一条路两侧的高大树木正是银杏,到了秋天便会有银杏叶子落下,十分应景。使用银杏形状的栏杆,多半是为了与树木相配合。

当一条路上栽种的树木、灌木、地砖、栏杆、围墙,所有这些细节都为同一个概念服务,达到统一时,自然就会产生高级的美感了。

整个东京有不少这样精心设计的道路环境细节。如果你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就会有许多发现。

再比如很多人可能都见过的下水井盖。下图中为东京23区以外各个市町村的井盖设计。

这些市町村基本都是比较远离东京市中心的,有少数也可以近似作为城乡结合部了。

这些东西是否好看还是次要,但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这很多东西应该都是花了不少心思去设计和制作的。

这种精致感,往往需要金钱,时间,精力和审美慢慢打磨。甚至做出来的很多东西,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是注意不到的,也就是细节和心思过饱和,才会产生百看不厌,经常有新发现的效果。

大到城市、建筑、小到游戏。艺术品,皆是如此。

一个成熟的城市,会用更加细致的城市规划建设条例,将最低限提高,再勉强也能到审美及格线的程度。这就是题主所说的「也有破败的地方但却感觉毫不突兀」的缘由了。

再时不时加上一些理念的更新,试验性的尝试,会给城市又增色一些亮点。

下图为日本的从业者与学生在丸之内仲通所做的workshop。


对于行人道路的景观设计,东京有很多公开的资料,懂日语的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进一步翻翻,下面就是其中一例:


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是在原有的底色基础上一点点更新换代的。如果人们的审美和生活品质有相应的要求,自然会一点点注重细节,逐渐进化。

相反,如果那个区域的人审美和要求都没有提高,那也就会一直维持原有的样子。所以即使是在东京,如果某地一直居住着收入低的人,产生有高级感的街道氛围的可能性也就相对低一些。

这也是游客与居民对于城市印象有较大差别的原因之一。大家去旅游,肯定都是去建设的最好的、最新鲜漂亮的地方(估计没几个人故意去找建设的最差的地方),但居住的人可能更加讲究当地的房价物价。就会出来有人说「我住了多少年其实特别破」但你旅游的时候看着又觉得确实挺好的情况。

事实就是,这两种都同时存在,也很难说用其中一类就可以完全否定另一类的存在。

只不过我个人真实感受到,东京很多地方都会给人正面的美学观感。这也是我长久居住在此,去一些新地方还能常逛常新的原因。

最后发一些日常拍的照片吧。不一定高级,只是这个城市里让我觉得挺可爱并留下了记录的一些小角落。









user avatar

我第一次来日本的时候,从山东飞韩国然后转机到了北海道的新千岁机场,从降落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日本的一切都很高级,这电梯、这便利店,这logo设计,wow,太有感觉了吧!

坐上学校迎接我们的bus,我一路上一直在透过窗户观察所看到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甚至连路旁那破旧的已经没人住的2层小楼都感觉它破旧的是那么高级,看着过往的车辆,我感觉那些小轻车是那么可爱,设计得真是酷毙了,散发着发达国家的气息。

之后第一次去学校出席欢迎会,也感觉人家的教学楼设计的为什么这么好看舒服,这么高级,感觉自己全身的细胞都在享受着,喜悦着,看,连人家的桌子都比国内的好看额,wow,不愧是日本。

在第一次来日本的前半年时间里,基本所到之处我都感觉非常赞,都透露着发达国家的高级感。

而如今,我在日本呆了已经10年多了,却再也找不到当时的那种感觉。我现在住的地方,跟我第一次来日本住的地方非常近,有时不开心,开始缅怀过去的时候,我甚至好几次都独自一人去重走当年上学的路,去学校周边再转一圈,但无论我如何给自己煽情,都再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

虽然不住在东京,但是我也去过很多次了,因为熟悉了日本的构建模式,我在东京,从未感觉到有新鲜感,更别说高级感了。我感觉,甚至还不如,我这札幌让人舒服呢。

但是,疫情前,我曾带我日本傻媳妇一起去上海旅游,进入这所陌生的城市,却突然又有了不少当年的那种感觉,我这傻日本媳妇也一直在跟我说,上海设计的真好,这个地方感觉很高级,这里的东西真好吃,这里的人看着好友善,连去吃饭直接扫码点菜,我媳妇都说,wow,这也太酷了吧!

日本有个我孙子市,中国人看到这个名字会想笑,欧美人不少人感觉这个市名很美,很赞。

你要说日本很多地方都比国内干净,人少,感觉舒服啥的,我信,你要说东京有种高级感,怎么说呢,内心的陌生感和强行加上的先入为主(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滤镜效应或者期盼度),比起其他答案分析的那一堆有的没的,在更大程度上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你的感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京、纽约、香港,这三个城市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光环,提起它们,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繁华、摩登、精致、充满活力的画面,仿佛它们就代表着一种“高级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它们在历史积淀、城市规划、经济实力、文化输出以及居民气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咱们就从这几个维度掰开了聊聊,为什么这.............
  • 回答
    城市灯光的颜色差异,即是偏白偏冷(冷色调)还是偏黄偏暖(暖色调),主要受到 光源技术、城市规划与照明设计理念,以及 历史发展和文化习惯 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光源技术是根本原因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因素。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照明技术会发出不同色温的光。 早期照明技.............
  • 回答
    关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柔道项目的数量变化及日本队的金牌表现,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 一、东京奥运会柔道项目的调整东京奥运会是首次举办“混合团体赛”(Mixed Team Event)的柔道比赛。这是国际奥委会在2017年决定新增的一项赛事,旨在提升柔道项目的观赏性和竞技性。此前,柔道项目仅包括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认同和视觉联想的有趣之处。简单来说,东京塔亮红色被许多人联想到“中国红”,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是“中国红”,而是因为我们在看到这种鲜亮的红色时,更容易被我们熟悉的、具有强烈文化符号意义的“中国红”所唤起。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解,以及为什么是“中国红”.............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的感染情况,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有一些运动员和与奥运会相关的人员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但要说“感染的都是外国运动员,中国一个都没有被感染”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者信息上的偏差。实际上,根据当时公开的报道,奥运村内确实出现过运动员感染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为什么东京这几个著名的交通枢纽——新宿、池袋、银座、东京站——都完美地融合了交通枢纽和超级商圈的功能,而北京在这方面似乎有所区别?这背后牵扯到城市发展历史、规划理念、商业模式以及文化习惯等诸多因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东京的“交通枢纽即商圈”模式:历史的沉淀与.............
  • 回答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升旗仪式上,并没有出现美军士兵,这是基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日本作为主办国的考虑。首先,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来看,奥运会是一个超越国界的体育盛事,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友谊与团结。开幕式上的升旗仪式通常会展示主办国的国旗,以及由奥林匹克委员会(IOC)代表的奥林匹克五环旗。这些.............
  • 回答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顺序,其实是一个颇具历史和政治意味的安排,它遵循的是本国(或地区)语言字母顺序的原则。中华台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入场顺序上不是紧随其后,并非什么意外,而是这个规则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奥运会开幕式入场顺序的传统与规则: 希腊是开.............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你确实会发现不少外国选手和工作人员穿着李宁的服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赞助”那么肤浅。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个中国品牌能如此广泛地出现在世界的顶级体育舞台上。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战略和市场拓展。李宁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佼佼者,早早就开始瞄准国.............
  • 回答
    日本新干线以其极致的准时、舒适和高效,早已成为国人乃至全球出行者的首选。然而,在这条黄金线路——东京至大阪之间,我们却能看到另一个“繁忙的景象”:航班密集,甚至不乏宽体机的身影。这似乎与新干线“一家独大”的印象有些出入。那么,为何在如此发达的新干线网络旁,航空业依然能在这条线路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
  • 回答
    日本东京和大阪附近人口密度很高,但以“一户建”(独立住宅)为主流的现象,确实是一个看似矛盾,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1. 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和城镇化历史 根深蒂固的土地私有权: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确立了非常稳固的土地私有制度。.............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代表团的引导牌使用汉字“英国”(Yīngguó)而非英文“Great Britain”或其缩写,这的确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细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东道主的语言和文化考量: 奥运会入场仪式的核心是各国运动员的展示,但同时也承载着东.............
  • 回答
    东京的轨道交通系统,常常被誉为全球的典范,它在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比北京和上海更为突出的“发达”之处。当然,“发达”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读:1. 网络的复杂性与覆盖广度: 东京: 这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蛛网”。东京的轨道交通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地铁和城际铁路.............
  • 回答
    2021年东京奥运会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批评,并非仅仅是艺术观点不同就能概括的。这场奥运会背负着太多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挑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网上汹涌的批评浪潮。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无疑是新冠疫情的阴影。 2020年就应该举办的奥运会被推迟了一年,但疫情的阴霾并未散去.............
  • 回答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各国媒体在解读和呈现奥运成绩时,确实存在着以金牌数排名和以奖牌总数排名这两种不同的视角。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媒体自身国家属性、文化传统以及受众偏好的综合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世界大部分媒体倾向于以金牌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奥运成就。金牌,顾名思义,是奥运会最高荣誉的象.............
  • 回答
    中国在东京奥运会派遣了431人的体育代表团,其中女运动员291人,男运动员140人,女运动员人数确实是男运动员的两倍还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性别比例呢?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战略和优势项目分布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在很多传统优势项目上.............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如今繁华似锦的东京,也就是昔日的江户,地理位置如此优越,为何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它并没有成为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与近畿地区(关西)相比,江户简直是个“乡下”的地方。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地理条件就能解释,而是多方面历史、政治、文化及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欧美西方世界对东京的喜爱,绝非一时兴起或仅仅是浮光掠影的好感,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吸引力的体现。这种吸引力源于东京身上那些既独特又具有普适性的特质,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让许多西方人魂牵梦绕的城市。首先,东京最直观、也是最令人着迷的魅力,在于它极致的“混搭”与“反差”。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古老.............
  • 回答
    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东京站不能直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运营和历史原因。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车辆标准和设计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虽然都是新干线,但东北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在车辆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它们无法兼容运行在对方的轨道上: 最高运.............
  • 回答
    明朝能够打赢北京保卫战,而北宋东京保卫战却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简单地说,这两场发生在不同朝代、不同情境下的保卫战,其“输赢”的决定性因素,绝非单一事件,而是战略、军事、政治、乃至地理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所致。先谈明朝北京保卫战。公元1449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