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晋那么烂,为什么还能打赢淝水之战?

回答
东晋之所以能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大军,虽然史书上常被描绘成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但仔细剖析,其实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运气使然。东晋当时确实积弊丛生,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前秦的胜利,更是隐藏着诸多致命的缺陷。

首先,我们得承认,东晋当时的情况确实可以用“烂”来形容。经历了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原大地破碎不堪,士族门阀把持朝政,地方割据势力时有抬头,国家财政也并不充裕。中央政府的权威相对衰弱,军队的战斗力也并非一直保持高昂。很多历史事件都显示出东晋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然而,正是这种“烂”,反而催生了一些特别的生存机制和战略选择。

那么,为何这样的东晋能打赢淝水之战呢?

一、 前秦的战略失误与内部矛盾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仓促北伐,准备不足,后勤是巨大隐患: 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却显得过于急躁。他希望一举统一中国,实现“王会之治”,但这导致了北伐的准备并不充分。他集结了号称百万的军队,但这支军队并非一支统一训练、装备精良的常备军。它混合了大量的骑兵、步兵,以及从各个被征服的民族中抽调的部队,这些部队的忠诚度、战斗意志和配合默契程度都存在很大的疑问。尤其是在后勤方面,如此庞大的军队远征千里,补给线成为最脆弱的环节。一旦战事胶着,或者出现意外,后勤的断绝将是致命的。事实上,在淝水之战前,前秦的粮草补给就已经捉襟见肘。
轻视对手,骄傲自满的情绪弥漫: 苻坚和他的幕僚们普遍对东晋持轻视态度。他们认为东晋只是偏安江南,实力远不如北方的强大政权。这种轻视导致了他们对东晋军队的实力和抵抗意志估计不足。在军事行动中,前秦方面缺乏周密的侦察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反而被一些虚张声势的计策所蒙蔽。
内部不团结,民族矛盾尖锐: 前秦政权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虽然苻坚是鲜卑化的氐族人,但他统治的疆域内也包含了大量的汉族、羯族、匈奴族等。在远征东晋的过程中,这些被征服的民族并没有完全的归属感,甚至对这场战争抱有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边远的部队,可能更希望留在自己的地方,而不是为前秦政权去卖命。一旦前线战败,这种潜在的民族矛盾就极有可能爆发,导致军队的溃散。
指挥上的失误,特别是“约战败退”的决策: 在淝水之战的关键时刻,前秦军队在东岸列阵,东晋军队在西岸对峙。双方都没有立即发起攻击,而是进入了僵持状态。东晋方面指挥官谢玄派人喊话,要求前秦军队“暂却阵前,以待晋军”,意思是让前秦军队后退一段距离,以便晋军能够渡河作战。这是一个心理战和战术上的试探。然而,苻坚和他的主要将领,可能出于对大军数量的自信,或是想快速结束战斗,竟然同意了后退。这个决定是前秦战败的直接导火索。后退这个动作,对于一支本就缺乏高度凝聚力的军队来说,极容易引发混乱和溃逃。

二、 东晋的优势与士气的高昂:

坚守本土,士气高昂,为国作战的决心: 东晋虽然军事实力不如巅峰时期的北方政权,但它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家园,是刚刚建立起来的稳定统治,因此,其军队的战斗意志和士气,远比远征的前秦军队要高。特别是以谢家为代表的士族,他们倾注了大量资源和精力来维持东晋的稳定,并积极推动北伐,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决心。
精锐部队的战术运用: 东晋军队虽然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其中不乏精锐部队,例如由谢玄统领的“北府兵”。这支军队是在镇压东晋内部叛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且训练有素,战术运用灵活。他们能够在劣势下保持阵型不乱,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反击。
卓越的指挥和临场应变能力: 东晋的指挥官,尤其是谢安和谢玄,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临场指挥才能。谢安坐镇后方,通过“围棋赌墅”等方式,不动声色地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谢玄在战场上则果断决策,抓住前秦后退的混乱时机,率军突击,一举击溃了前秦的阵型。他们的指挥既有大局观,又有战场上的决断力。
心理战的成功运用: 在淝水之战前,东晋方面通过“散布谣言”等方式,在前秦军中制造恐慌和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前秦军队的士气。而前面提到的“约战败退”的喊话,更是直接将前秦军队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三、 战役的具体进程中的关键转折:

前秦军队的溃败并非一瞬间,而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秦军队后退时,后方有人喊“秦军败了”,这句话如同点燃了导火索,在前秦军队中引起了连锁反应。被征服民族的士兵本就没有坚定的作战意志,一旦出现溃败的迹象,便会争相逃命,整个军队瞬间崩溃。
东晋的追击和前秦的溃逃: 在前秦军队混乱之际,东晋军队抓住机会猛烈追击。前秦军队的崩溃是全线性的,他们在逃跑过程中互相践踏,自相残杀,使得战场的惨烈程度进一步升级。东晋军队以少胜多,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总结来说,东晋能够打赢淝水之战,并非仅仅是因为“烂透了”的表面现象。 它的胜利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前秦的内部矛盾和战略上的致命失误,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仓促北伐、准备不足、后勤隐患、内部不团结、指挥上的错误,特别是“约战败退”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其军队的崩溃。
东晋则凭借着守土卫国的决心、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卓越的指挥和成功的心理战,在战场上抓住了机会。

所以,与其说东晋“烂”,不如说前秦“更烂”,或者说前秦的“烂”是在辉煌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深刻危机,而东晋的“烂”,则是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和抗争的勇气。淝水之战的胜利,与其说是一个奇迹,不如说是一场在复杂局势下,优势方因内部问题而崩溃,劣势方抓住机会并利用对手弱点而取得的经典战役。它也为东晋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得以继续在南方偏安一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东晋烂不烂,这得看阶段。

第一阶段:前秦崛起之前。

这一阶段的东晋确实很烂,但烂的只是朝廷,看守国门的流民军(襄阳军、北府兵及其前身)可不烂。祖逖、桓温几次气贯长虹的北伐,都依靠的是强悍的流民军,苏峻那次差点把东晋的锅砸烂,靠的也是流民军。这个阶段里,流民军与朝廷的关系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用田余庆老先生的话说,就是“皇帝垂拱、士族当政、流民出力”(好像原话是这样,我没有核原文)。

第二阶段:秦晋对峙期间,也就是淝水之战前后。

这段时间里,恰恰是东晋最强的时候,受益于桓温、庾家兄弟之前的几次土断、检户、税改,东晋财政有所增长,秦晋两国对峙最紧张的时候,为了集中力量干大事,谢安一方面继续推进税制改革,充实国库,一方面推行儒学,加强中央权威,一方面重组北府兵,强化中央军力,一方面又在桓冲、谢玄的配合下争夺战略缓冲空间,做好了打国战、打决战、打恶战的准备。

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这一切,谢安就回别墅下棋了。苻坚也很“配合”谢安,淝水之战前一连串怪异的操作,硬生生在淝水岸边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第三阶段:淝水之战以后到东晋灭亡。

这一阶段里的东晋最烂。

我觉得谢安之所以厉害,历史功绩并不是打赢了淝水之战,而是在秦晋对峙期间,扭转了门阀当道的问题,为变态的门阀政治向传统的皇权政治复归做了一些铺垫。

淝水之战结束不久,谢安就急流勇退,北府兵也交由朝廷接管,可是司马家扶不上墙,“复兴”了这个家族的内讧传统,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只能让刘裕收拾他们。

user avatar

东晋烂不烂?

东晋烂恐怕是深入人心的观点,但同时也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发明之一。

东晋烂吗?看和谁比。

我们如果拿东晋和历代南方割据的政权相较,东晋不但不烂,甚至可以说是南朝最强。

孙吴永远蹉跎于合肥,

刘宋元嘉草草、义嘉之难江北丧尽,

萧齐沉迷内斗无法自拔,

萧梁被宇宙大将军橄榄,周齐都能薅羊毛,

更不用说陈这种纯粹的省长政权,

即便是和南宋这种大金忠臣,南明这种联虏平寇比,

东晋三次入洛,攻灭诸国,还把后秦皇帝捉回建康斩首这种武德充沛的壮举,堪比凯撒征服高卢。

东晋比以上这些南朝政权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更不用说其他不入流的南方的割据政权了。

即便是在古代,东晋从来都以风雅江东、气吞如虎而闻名,《世说新语》有多高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

说到底,现代人觉得东晋烂,无非三点:内斗、士族和皇权弱。

就说内斗,哪朝哪代不内斗,汉代党锢、唐代牛李、明代东林,哪个大一统朝代不内斗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内斗。相比宋齐梁陈这些内斗斗到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屑,东晋的内斗基本上没有对其战略造成重大的影响;

再说士族,士族贵族化这不假,也不正义,但这也不是南朝烂的根源。东晋之后,士族基本上退出了一线,而寒门开始掌机要,按照道理南朝岂不是一飞冲天了?相反寒门得势之后比士族还屑的多,如果说士族还有点理想,寒门就是纯粹的贪财谋乱了。而且士族掌权时还知道镇之以静,而寒门得势之后只会相互打出狗脑子,宗室造反起来可比士族刺激多了,而且寒门和宗室联合起来刮地皮,远比东晋的压迫更甚;

再说皇权弱,东晋皇权弱不假,但也没有堕地。如田余庆先生所言,东晋皇权弱而不坠,士族贵而不乱,东晋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之下,反而有极强的韧性与向心力。加之士族人才辈出,王导、桓温、谢安此等人杰,共同使东晋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存在,不像传统的秦制帝国,反而类似于西方的贵族共和。

东晋三次被侵掠至江,又三次反攻过河。被侵掠时君臣一体将相和、抵抗致死宁死不降,从未出现南朝时带路党遍地(萧梁连宗室都当带路党);进攻时则中原箪食壶浆,鞑虏望风披靡,也从未出现六朝普遍的一溃千里,

换言之,人们苛责东晋时,往往是以样板化的中原政权要求它的,觉得它没有收复神州。但是哪个从北方溃退的政权做到了,南宋主动当狗,南明当狗而不得,东晋简直是南方政权之光。

至于为什么东晋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只是因为彼时南方开发不足,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起吞并北方的战略的。实际上,从唐宋经济重心转南之后,南方政权北伐就没那么困难了。比如明朝北伐、KMT北伐都成功了。

至于苻坚为什么南征失败了?

一个自称“天王”的政权,有什么能力吞并江表。北魏都无法吞并南朝,前秦更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晋之所以能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大军,虽然史书上常被描绘成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但仔细剖析,其实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运气使然。东晋当时确实积弊丛生,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前秦的胜利,更是隐藏着诸多致命的缺陷。首先,我们得承认,东晋当时的情况确实可以用“烂”来形容。经历了西晋末年的八.............
  • 回答
    东吴没有占领淮河流域,却能与曹魏长期对峙且互有胜负,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占领淮河”这一单一地理坐标的执念,深入剖析东吴的战略眼光、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赋予的优势。一、 战略定力与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孙权的不凡之处孙权作为东吴的开.............
  • 回答
    洛克希德·马丁能成为军工巨头,即便时不时会拿出一些被诟病“不靠谱”的产品,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因素,不是一句简单的“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不让它听着像个冷冰冰的报告。首先,得认清“不靠谱”的相对性。在军事领域,尤其是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发上,“不靠谱”这.............
  • 回答
    关于辰东文笔是否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争议颇大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他的文笔堪称“差”,但他的作品又极其火爆,这其中的逻辑确实值得深入剖析。在我看来,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二分法能概括的,而是一个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文笔差”这个评价是相对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与主流文学的审美标准来衡.............
  • 回答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喜悦时,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眼角会微微眯起,甚至脸颊也会泛起红晕。这一切,都只是脸上那几个小小的器官,却能传递出如此丰富的情感信息。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脸部那些看似简单的器官,实则隐藏着惊人的复杂性。我们的眼睛,不仅能看到光影,还能通过瞳孔的放大缩小,表达紧张、兴奋或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平台内容分发和热门榜单的“潜规则”。《东方华灯宴》播放量不高却能跻身热门榜第三,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人气”二字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在复杂博弈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下,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播放量”和“热门榜”是两个概念,而且平台在设计热门榜时.............
  • 回答
    京东一直亏损,但没有倒闭,并且刘强东依然非常有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并不罕见的企业发展模式和资本运作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一、京东的“亏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经营不善首先,要明确京东所谓的“亏损”通常是指在会计报表上的净利润亏损,而不是现金流枯竭。很多高速增长的公司,尤其是.............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真不是盖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一穷二白,国家就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北。一汽、二汽(后来也迁了,但最早那批是核心)、沈飞、哈飞、大庆油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当年国家战略的重点?这些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汽车、飞机、石油、煤炭,更重要.............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关于东北人爱吃凉菜,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也不是因为我们特别抗冻,而是这背后啊,有咱东北人自己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在里面。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你得明白一个大前提:东北的冬天虽然冷,但室内有暖气啊!咱们虽然出门得裹得像个熊,可一进屋子,那叫一个暖和。在这种恒温的环境下,一桌子热乎.............
  • 回答
    东北那么冷,但雪糕行业却异常繁荣,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仅仅是“反季节消费”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东北人民的智慧、生活习惯以及雪糕产业自身的创新和本地化,共同塑造了这个看似矛盾却又理所当然的繁荣景象。首先,我们得掰扯清楚,东北人民为什么爱在冬天吃雪糕。 “上火就得吃点凉的”的朴素观念: .............
  • 回答
    东北人的酸菜情结,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和生活智慧。要说为啥这么爱吃,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1. 历史的馈赠:对抗漫长严冬的生存之道首先,得把目光放到东北那一年比一年漫长的冬天上。从十月下旬开始,大地就开始被冰雪覆盖,一直到第二年三四月份,严寒才算真正退去。这漫长的.............
  • 回答
    这事儿,真有点儿意思。东北人爱喝酒,这事儿咱都知道,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酒桌上那是雷打不动的主角。但你说这酒劲儿挺大,怎么就没整出个全国闻名的“东北名酒”来呢?这事儿,咱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为啥东北人这么爱酒。这事儿,不能光看现在,得往历史里瞅瞅。 气候因素是根儿: 东北这地方.............
  • 回答
    你提到汽车和电脑这种高科技的东西“便宜”,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不过,如果我们把“便宜”放到历史和经济的大背景下去看,情况会更加复杂,也更加有趣。与其说它们“便宜”,不如说是在人类的创造力和产业化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它们的生产成本和最终售价相对于它们的功能和复杂程度而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 回答
    土尔扈特部东归是18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壮举体现了该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化认同与政治选择。其坚定选择东归的原因复杂而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从蒙古高原到伏尔加河的迁徙1. 被迫西迁的起源 土尔扈特部原为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因与准噶尔部的冲.............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很多人对东风17这款高超音速导弹赞不绝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但如果说没人提及俄罗斯的“先锋”和“匕首”,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家安全的朋友们,对俄罗斯这些同样先进的武器系统,也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讨论的。只是在公开的讨论和媒体报道中,东风17可能因为其独特的部署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