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能让人高潮啊:
东风17导弹虽然具有强大的速度和横向机动能力,但小范围机动能力是值得怀疑的,这也是所有双锥体构造超声速再入体的通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一是对控制响应实时性要求比较高,速度在6M时,延迟一毫秒就意味着误差增加两米,但控制误差总是存在,特别是在气流高速冲击东风17再入器舵面时往往不能达到最精确的控制效果,因而只能通过小范围逐渐修正来实施控制,一但使用大舵面控制,这会让飞行器误差达到不可控范围。
二是机身结构力学之间热度分布的强耦合性,这些耦合性导致控制一个量,另一个量往往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特别是遇到扰动时,飞行动力学特征就会呈现急剧的变化态势,超出作动系统的可控范围内。总之,在路飞行器必须将攻角稳定在极小的范围内,否则飞行器很容易失控。
这种特性意味着,在面对拦截系统时,东风17的再入飞行器不能做出较大的过载的机动动作。飞行轨迹几乎是一条直线(不存在什么又飘又准的东西,当然我觉得兔子是准备载核用的,那就不存在了),即便拦截武器的速度低于飞行器,也能很好的通过卡尔曼滤波法预测目标的下一步位置,从而实施高效拦截,所以东风17可以通过自身特性搞过宙斯盾和萨德,但面对爱国者时表现可能并不会很好,要想去去突防成功率,可能还要依赖体系作战,对敌末端防御系统的预先压制,干扰和瘫痪(但是这对弹道导弹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美国在助推滑翔,在做飞行器上的发展,可以作为分析东风17的原材料。美国发展的该类再入期的产品主要是DARPA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研发的htv和htv2,但因为city公司负责生产的碳机身前缘因为使用6到7层复合材料,而每一层之间也会存在间隙,导致在高速飞行时的高温高热,直接导致机体膨胀瓦解。DARPA直接进入了htv2的研发过程,htv2采用新碳碳材料,减少再入飞行器前缘曲率的方法,克服了温度挑战,最终达到射程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八千米,横向机动五千五百五十六千米的惊人数据。有好发动机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啊,这个元老院也没继续搞下去了,估计也是因为末端准度和突防问题。毛熊到是搞了一个,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远程弹体加先锋弹头,说实话我觉得毛熊的这个思路是对的,末端用多弹头突防,三相弹嘛,不那么准问题也不大。
导弹与导弹是不一样的,所谓的高超音速导弹也是如此。
高超音速导弹武器从动力来说分为高超滑翔和高超巡航,这其中,高超巡航目前比较扯淡,火箭动力撑不了几秒钟,超燃冲压2018年的国内最高水平是超燃10分钟左右,美国大约几分钟左右,俄罗斯情况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都没有什么太好的使用产品,国内搞的组合循环目前是最靠谱的东西,但目前没见到实际应用的产品。
从弹道来讲有三种,第一代桑德尔弹道,在大气层边缘跳跃,美国目前最高水平的高超导弹在这个层次,这个层次的导弹也叫水漂弹;第二代钱学森弹道,再入大气层滑翔弹道,俄罗斯目前的最高水平;第三代是全程大气层内飞行,水平起滑弹道,中国目前的最高水平,也是最理想的高超音速弹道。
东风17是目前最高层次的弹道水平,匕首和先锋是典型的双椎体外形,和东风17在弹道上存在代差,双椎体飞桑格尔弹道问题不大,钱学森弹道有点勉强,等什么时候出了能飞全程大气层内巡航的水平起滑弹道产品再说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