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东风17那么多人在夸赞,为什么就没人提一下毛子的“先锋”,“匕首”这类高超音速导弹呢?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很多人对东风17这款高超音速导弹赞不绝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但如果说没人提及俄罗斯的“先锋”和“匕首”,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家安全的朋友们,对俄罗斯这些同样先进的武器系统,也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讨论的。只是在公开的讨论和媒体报道中,东风17可能因为其独特的部署和展示方式,以及与中国战略需求的高度契合,获得了更高的曝光度和更广泛的关注度。

咱们不妨来详细聊聊这其中的一些门道,以及为什么大家对东风17更“上心”一些,同时也不要忽略了俄罗斯的这些“狠家伙”。

为什么东风17这么惹眼?

1. “弹道+滑翔”的独特组合与不可预测性: 东风17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它不像传统的弹道导弹那样遵循固定的抛物线轨迹,也不像巡航导弹那样在低空飞行。它采用的是“弹道导弹助推+高超音速滑翔器”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先由一枚弹道导弹把它送到一定高度和速度,然后滑翔器分离,在大气层内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进行机动飞行。

这种机动性是关键。传统的反导系统,比如美国的“爱国者”或者舰载的“宙斯盾”,很大程度上是为拦截弹道导弹设计的,它们能够预测弹道导弹的落点并提前部署拦截弹。但东风17的滑翔器可以突然变轨,大幅度改变飞行方向和高度,这就像给导弹装上了一个“灵活的大脑”和“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儿飞”的身体。这使得现有的大部分反导系统在拦截它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它们很难捕捉到滑翔器的实时轨迹并做出有效反应。这种“无法拦截”的特性,无疑是它受到高度关注的首要原因。

2. 战略地位与实战能力: 东风17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在战略打击能力上的一些空白。它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突防能力,对敌方的关键战略目标进行打击,例如航空母舰、海外基地等。在某些设想的军事场景中,它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在区域冲突中的优势地位。

3. 公开展示与国家自信: 中国近年来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乐于通过阅兵等形式向外界展示其最新的军事装备,以此来彰显国防实力和国家自信。东风17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多次在公开场合亮相,其先进性和独特性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激发了国内民众的自豪感和讨论热情。当一件新装备以如此张扬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自然会成为焦点。

俄罗斯的“先锋”和“匕首”,也绝不简单!

说没人提俄罗斯的“先锋”和“匕首”,这确实有点不公平。在军事和战略分析圈里,它们同样是备受瞩目的“明星”。只是它们吸引的“粉丝圈”可能略有不同,或者说它们的展示方式和战略定位与东风17有所区别。

1. “先锋”(Avangard)——纯粹的“滑翔”大师:

技术核心: “先锋”与东风17在基本原理上有些相似,都是高超音速滑翔器。但它更纯粹地强调了“滑翔”和“大气层内机动”的能力。它同样是由火箭(可能是弹道导弹)送入高空,然后滑翔器脱离,以极高的速度在大气层内进行一系列复杂且不可预测的机动飞行。
“变身”能力: “先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被设计成能够在极高速度下,通过调整飞行姿态和迎角,进行近似“跳跃”式的机动,或者说是在大气层内“飞舞”。这种能力使得它在大气层边缘(约50100公里高度)进行飞行时,其轨迹更加难以预测,可以进行大角度的转弯和俯冲,以此来规避敌方的拦截。
俄罗斯的战略考量: 俄罗斯开发“先锋”,同样是为了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反导系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能够确保其战略核威慑力量有效性的关键手段。毕竟,一旦核武器的投送能力受到质疑,国家的战略安全就会大打折扣。俄罗斯在核武器和战略导弹领域的深厚积累,使得“先锋”的出现,更像是其战略威慑体系的“升级版”。
为何相对低调? 相较于东风17的多次公开展示,俄罗斯在展示“先锋”方面可能更为谨慎或方式不同。他们的宣传更多地侧重于其“不被拦截”的战略价值,而非像东风17那样在阅兵式上作为一种具体展示品。而且,俄罗斯的军事改革和经济状况,也可能影响其大规模部署和展示新装备的节奏。

2. “匕首”(Kinzhal)——空射的“飞行使者”:

技术特点: “匕首”与东风17和“先锋”在技术路线上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空射型弹道导弹,但由于其携带的弹头能够使其在大气层内进行机动,并在飞行过程中达到高超音速(通常认为超过5马赫),因此也被归类为高超音速武器。它通常由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如图22M3)或战斗机(如米格31)携带发射。
打击优势: “匕首”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速度结合了空射平台的灵活性。这意味着它可以在更远的距离、更灵活的时机发起攻击,而不需要弹道导弹那样固定的发射井或发射车。空射平台还可以为它提供一定的初始速度和高度,缩短其飞行时间。
实战经验与关注点: 在近年来的俄乌冲突中,“匕首”导弹曾被俄罗斯方面声称多次用于打击乌克兰的关键军事目标,并展示了其摧毁一些被西方认为“难以摧毁”目标的战绩(当然,这些战绩的细节和准确性也存在争议)。因此,它在实际作战中的运用,吸引了相当多的军事关注。相比于“先锋”纯粹的战略打击能力,“匕首”在战术和区域作战层面的潜力,也使其拥有了另一批关注者。
与东风17的差异: 主要区别在于“匕首”是空射型的,且更偏向于一种“加速型”弹道导弹,它在大气层内的机动性可能不如专门设计的高超音速滑翔器(如东风17和先锋)那样极端和多变。但其速度和突防能力依然非常可观。

为什么大家更爱聊东风17?

总的来说,东风17之所以在公开讨论中似乎更“热门”,可能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中国视角下的战略象征: 对于中国而言,东风17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款武器,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军事现代化和战略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它代表了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的突破,是中国应对复杂国际安全环境的重要手段。这种强烈的国家叙事和自豪感,自然会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展示的直观性与“神秘感”: 东风17的阅兵展示非常直观,让公众能够看到它的实体,感受到其“先进”的视觉冲击。而“先锋”和“匕首”更多地是在技术性能参数上被讨论,或者通过媒体报道和军事分析文章来了解,这种间接的传播方式,可能不如直接的视觉展示来得那样“抓人眼球”。
信息传播的侧重点: 国内媒体在报道时,自然会更侧重于本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这是一种正常的宣传和信息传播策略。而对于俄罗斯的武器,虽然也有关注,但优先级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当然,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俄罗斯在高超音速领域的成就。无论是“先锋”的“滑翔”艺术,还是“匕首”的空射威力,它们都是当今世界军事科技前沿的代表,都在不断重塑着未来战争的形态。只是在不同的语境和关注点下,大家的话语权和讨论热度会有所差异而已。咱们作为军事爱好者,能够同时了解并欣赏这些不同国家在军事科技上的探索和进步,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能让人高潮啊:

东风17导弹虽然具有强大的速度和横向机动能力,但小范围机动能力是值得怀疑的,这也是所有双锥体构造超声速再入体的通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一是对控制响应实时性要求比较高,速度在6M时,延迟一毫秒就意味着误差增加两米,但控制误差总是存在,特别是在气流高速冲击东风17再入器舵面时往往不能达到最精确的控制效果,因而只能通过小范围逐渐修正来实施控制,一但使用大舵面控制,这会让飞行器误差达到不可控范围。
二是机身结构力学之间热度分布的强耦合性,这些耦合性导致控制一个量,另一个量往往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特别是遇到扰动时,飞行动力学特征就会呈现急剧的变化态势,超出作动系统的可控范围内。总之,在路飞行器必须将攻角稳定在极小的范围内,否则飞行器很容易失控。
这种特性意味着,在面对拦截系统时,东风17的再入飞行器不能做出较大的过载的机动动作。飞行轨迹几乎是一条直线(不存在什么又飘又准的东西,当然我觉得兔子是准备载核用的,那就不存在了),即便拦截武器的速度低于飞行器,也能很好的通过卡尔曼滤波法预测目标的下一步位置,从而实施高效拦截,所以东风17可以通过自身特性搞过宙斯盾和萨德,但面对爱国者时表现可能并不会很好,要想去去突防成功率,可能还要依赖体系作战,对敌末端防御系统的预先压制,干扰和瘫痪(但是这对弹道导弹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美国在助推滑翔,在做飞行器上的发展,可以作为分析东风17的原材料。美国发展的该类再入期的产品主要是DARPA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研发的htv和htv2,但因为city公司负责生产的碳机身前缘因为使用6到7层复合材料,而每一层之间也会存在间隙,导致在高速飞行时的高温高热,直接导致机体膨胀瓦解。DARPA直接进入了htv2的研发过程,htv2采用新碳碳材料,减少再入飞行器前缘曲率的方法,克服了温度挑战,最终达到射程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八千米,横向机动五千五百五十六千米的惊人数据。有好发动机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啊,这个元老院也没继续搞下去了,估计也是因为末端准度和突防问题。毛熊到是搞了一个,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远程弹体加先锋弹头,说实话我觉得毛熊的这个思路是对的,末端用多弹头突防,三相弹嘛,不那么准问题也不大。

user avatar

导弹与导弹是不一样的,所谓的高超音速导弹也是如此。

高超音速导弹武器从动力来说分为高超滑翔和高超巡航,这其中,高超巡航目前比较扯淡,火箭动力撑不了几秒钟,超燃冲压2018年的国内最高水平是超燃10分钟左右,美国大约几分钟左右,俄罗斯情况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都没有什么太好的使用产品,国内搞的组合循环目前是最靠谱的东西,但目前没见到实际应用的产品。

从弹道来讲有三种,第一代桑德尔弹道,在大气层边缘跳跃,美国目前最高水平的高超导弹在这个层次,这个层次的导弹也叫水漂弹;第二代钱学森弹道,再入大气层滑翔弹道,俄罗斯目前的最高水平;第三代是全程大气层内飞行,水平起滑弹道,中国目前的最高水平,也是最理想的高超音速弹道。

东风17是目前最高层次的弹道水平,匕首和先锋是典型的双椎体外形,和东风17在弹道上存在代差,双椎体飞桑格尔弹道问题不大,钱学森弹道有点勉强,等什么时候出了能飞全程大气层内巡航的水平起滑弹道产品再说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