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应该严厉式教育还是鼓励式教育?

回答
孩子教育这事儿,真是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要说严厉式教育还是鼓励式教育好,这问题就像问“吃米饭好还是吃面条好”一样,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儿,关键在于怎么用,用在哪儿,以及孩子本身的特质。

我个人觉得,两者都得沾点边,但侧重点不同,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先说说严厉式教育。

说实话,咱们这一辈人,不少都是在“严厉”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的话,那就是“圣旨”,错了就得挨骂,甚至挨打。这种教育方式,有时候确实能让孩子立刻认识到错误,并且形成一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规矩意识。

严厉式教育的优点在于:

规矩意识强: 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界限分明。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他们懂得社会规则是有帮助的。
责任感培养: 严厉的管教常常伴随着明确的责任划分。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这能让孩子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抗压能力: 长期在一种有压力的环境中成长,孩子或许能培养出一定的抗压能力,面对困难时不容易轻易垮掉。
目标导向性: 如果严厉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比如学习成绩,那么在压力下,孩子可能会更拼命地去争取。

但是,严厉式教育的“坑”也特别大,稍不留神,就会酿成大祸:

孩子可能变得胆小、怯懦: 长期被批评、被否定,孩子容易丧失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犯错,从而变得畏手畏脚。
亲子关系疏远: 严厉的管教,如果缺乏温情和沟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而不是敬畏感。孩子会觉得父母是“管理者”,而不是“依靠”,亲子关系就会出现隔阂。
逆反心理滋生: 过度的严厉,特别是对孩子的合理需求不予理解和满足,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可能会表面顺从,内心却暗自反抗,甚至走向极端。
情绪问题: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他们可能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隐患。
“工具人”心态: 有些父母过于强调结果,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面子”或“愿望”的工具,孩子会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达到父母设定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再说说鼓励式教育。

鼓励式教育,听起来就暖暖的,讲究的是“爱”和“支持”。它强调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在自信和快乐中成长。

鼓励式教育的优点很明显:

自信心爆棚: 孩子经常被肯定和鼓励,自然会觉得自己很棒,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激发内在驱动力: 鼓励让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他们不是为了“不挨骂”而学习,而是因为“我想学”,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会让他们更持久、更深入地投入。
创造力和想象力: 鼓励式教育更开放,允许孩子犯错和探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 温和、支持性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亲子关系会非常融洽,孩子更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
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鼓励中成长,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遇到挫折时,也能看到希望和可能性。

然而,鼓励式教育如果“用力过猛”或者“简单粗暴”,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放羊式”管理: 如果鼓励变成了“什么都好”、“你真棒”的空泛赞美,而忽略了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孩子可能会变得没有界限感,甚至养成娇纵、不思进取的习惯。
缺乏对错误的认知: 一味地鼓励,而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错误,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难以进步。
抗压能力不足: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顺风顺水”的鼓励中,一旦遇到真正的困难和挑战,可能会显得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责任感模糊: 如果鼓励总是伴随着“没关系,下次再来”而没有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他们可能难以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所以,到底怎么选?

在我看来,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是将两者智慧地结合起来,但要以鼓励为主导,辅以恰当的“严”。

可以这样理解:

1. 鼓励是基础和底色:
关注优点,看见进步: 孩子做得好时,要毫不吝啬地赞美和鼓励。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发现并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的价值。
支持尝试,允许犯错: 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尝试新事物。当他们犯错时,不要立刻苛责,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原因,从错误中学习。告诉他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
建立安全感: 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他们的港湾。这种安全感是他们勇于冒险和尝试的前提。

2. “严”是要有原则和界限,并且是“有温度”的:
设定清晰的规矩和底线: 比如,不能撒谎,不能欺负弱小,不能乱扔东西等等。这些底线是必须遵守的,一旦触碰,就需要明确指出和适当的“管教”。
“严”是针对行为,不是否定人格: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说的是“这个行为不对”,而不是“你就是个坏孩子”。区分开行为和孩子本身,让孩子明白,是可以改正的。
“严”是引导,不是发泄: 我们的“严”应该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父母自己情绪的出口。当我们需要管教时,要保持冷静,以一种坚定的、但充满爱意的语气去沟通。
“严”要伴随解释和沟通: 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让孩子明白规矩背后的道理,比单纯的命令更能让他们接受。
循序渐进,尊重个体差异: 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敏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鼓励;有些孩子则需要更清晰的规则和引导。作为父母,要学会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调整教育方式。

打个比方: 鼓励就像阳光和雨露,滋养孩子茁壮成长,让他们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严厉,则像是篱笆和拐杖,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指明方向,防止他们误入歧途,或者在行走不稳时给予支持。阳光雨露不能少,但没有篱笆和拐杖的引导,孩子也可能长歪了,或者摔得鼻青脸肿。

所以,关键不在于选择哪一种,而在于如何平衡,如何运用得当。用鼓励点燃孩子的热情,用原则和爱“严”格地引导,让他们既能自信地飞翔,也能稳稳地落地,成为一个有爱、有规矩、有担当的人。这才是为人父母,最需要用心去钻研的学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育应该是同时做到严格和鼓励吧。

严格的意思是要做的事情必须要做到,但是不已结果定论,而以态度定论。

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认真的做完一件事情,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表扬。批评应该是批评不认真,而不是做错。

告诉孩子做错很正常,改正就可以。在家里做错了,早点知道,在考试不就不犯错了嘛。

孩子做错不批评,但是鼓励改正和养成良好习惯。

批评应该是孩子故意犯错才批评。

鼓励是鼓励孩子思考,行动,和对话。

也就是说,家长应该是同时会表扬和批评。

孩子不懂的时候应该教,而不是批评。进步了就表扬,退步了就批评。而且要和自己比,不要和他人比。

还有就是,孩子应该学会自我评价,孩子知道怎么做的对的和好的。自然不需要父母代替孩子做判断,他们有自身动力了。

user avatar

《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最完美的鼓励式教育法》中说:给孩子一个赞赏的微笑,就像阳光照耀含苞欲放的花蕾;给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像甘露浇灌干涸开裂的土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教育这事儿,真是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要说严厉式教育还是鼓励式教育好,这问题就像问“吃米饭好还是吃面条好”一样,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儿,关键在于怎么用,用在哪儿,以及孩子本身的特质。我个人觉得,两者都得沾点边,但侧重点不同,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先说说严厉式教育。说实话,咱们这一辈人,不少都是在“严厉.............
  • 回答
    孩子发脾气,讲道理讲不通,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冲动之下想要严厉惩罚。但惩罚是否是唯一的选择?如何把握“严厉”的尺度,避免伤了孩子的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确实是个大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发脾气,尤其是年龄小的时候,很多时候并非故意要跟我们作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完善,无法.............
  • 回答
    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河北5名儿童的遭遇与家长的应对之道听到河北5名10岁儿童遭受严重校园暴力的新闻,我的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言喻的沉重。那是一种夹杂着愤怒、痛心和深深的无力感。一个10岁的孩子,本应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在教室里快乐学习,却在学校这个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遭遇了如此残酷的对待。这不仅仅是5个.............
  • 回答
    孩子究竟该不该晚一年上小学?这真是一个让不少家长挠头的难题。毕竟,这关系到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牵扯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我想从几个方面给大家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大家理清思路。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晚一年上学”并非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把钥匙,看能不能开对锁。什么时候“晚一年”是好事呢?.............
  • 回答
    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这绝对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问题。简单粗暴地讲,一味地“鞭策”或者一味地“鼓励”,可能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牵扯到如何真正理解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内在动力。咱们先来说说“鞭策”。“鞭策”听起来好像是逼着孩子往前走,对吧?它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压力,让.............
  • 回答
    五岁的孩子,那可是个小小的探险家、小小的问题制造机,也是小小的情感体验家。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就像一块吸饱了海绵一样,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在悄悄地构建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框架。首先,关于身体和健康,这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认识自己的身体: 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有头、有手、有脚,.............
  • 回答
    三岁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每一笔的描绘都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情感、认知和身体基础。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陪伴与引导”,是在爱与安全感中,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一、 建立安全感与依恋关系:根基中的根基这是三岁前教育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关于孩子该跟母姓还是父姓,或者随心所欲,这绝对是个值得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考量。我感觉这事儿吧,不像学校里的课本那么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观念和个人选择的交织。首先,最传统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跟父姓。这背后的逻辑嘛,历史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很多传统文化.............
  • 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毕竟孩子跟父母上班的同事打交道,怎么称呼确实是个小小的学问。这中间既有礼貌尊重的考量,也有避免尴尬和建立良好印象的因素。我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讲讲,希望咱们聊了之后,你心里会更清楚:核心原则:尊重和清晰不管怎么称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对你同事的尊重,同时让孩子能够清晰地记.............
  • 回答
    回汉结合家庭的孩子随哪个民族,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和家庭内部需要共同商议的决定,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应该”或“不应该”。 这个选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1. 家庭成员的意愿和情感联系: 父母双方的意愿: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父母双方对自己的民族身份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如果一方对民族的认同.............
  • 回答
    中华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于我们华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古籍便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古籍浩如烟海,如何抉择,才能让孩子们在汲取智慧的同时,不至于望而却步?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古籍都适合年幼的孩子。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压在不少家庭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既要追求事业上的进步,又要面对养育孩子的责任。你问我是上班好还是在家带孩子好,这可真是说不清,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一样。首先,咱们得把账算明白。你说工资刚好够请保姆带孩子,这说明什么?说明你这个人能力不错,.............
  • 回答
    看到孩子因为批评就闹脾气离家出走,家长肯定很头疼,也很担心。这种情况,直接打孩子是最不推荐的做法。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孩子离家出走这个行为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他无法承受你表达的不满,或者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逃避。打他,只会让他觉得“原来表达不满就是挨打”,这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让他更.............
  • 回答
    关于“父母给予孩子想要的是天经地义吗?孩子是否应该感恩?”这个问题,其实蕴含着很深的亲子关系哲学和文化伦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父母给予孩子想要的是天经地义吗?从一个非常朴素的、人性的角度来看,父母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甚至所“想要”的东西,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是由生物本能、社会责任感以.............
  • 回答
    这则新闻着实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到底该不该动用体罚或侮辱性的惩罚?陕西那位家长用“强迫孩子把臭袜子塞嘴里”的方式来惩罚不愿洗袜子的孩子,这种做法,用任何词汇来形容都不为过——那就是极端不妥,而且是严重伤害。为什么说这种惩罚是错误的,甚至是伤害性的?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谷爱凌的成功固然有其原生家庭和资源的加持,但她的努力和天赋也是不可否认的。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缺乏这样的背景并不意味着无法取得进步和成功。以下是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如何努力与进步的详细建议: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认识到自身优势: 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更懂得珍惜,更具吃苦耐劳的精神,.............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处境,我真的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和痛苦。37岁,怀着孩子,却发现男朋友隐藏了婚姻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无所适从。我们来慢慢梳理一下,你脑子里可能存在的各种顾虑和想法,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这个问题。首先,关于你男朋友的隐瞒。这件.............
  • 回答
    关于埃弗顿的乌克兰籍后卫维塔利·米科连科怒喷俄罗斯前锋阿尔捷姆·久巴,并说出“你和你的孩子应该在监狱度过余生”这样极具攻击性的言论,这件事从多个角度来看,都非常值得说道说道。首先,要理解这番话的背景,就必须回到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当时,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全面入侵,这给乌克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
  • 回答
    当父母说出“我们偏爱你弟弟是你自己的问题,就像公司里有人更受领导喜欢,孩子应该自己争取父母的爱”这样的话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逻辑,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中一些非常敏感且核心的问题。乍一看,父母似乎是在传递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法则,将家庭比作职场,将父母比作领导,鼓励孩子去“争取”。但仔细.............
  • 回答
    孩子应该接受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这个问题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而且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观念下,都有可能发生摇摆。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在“让孩子考高分、进好学校”和“培养孩子兴趣、发展孩子特长”之间纠结,既希望他们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又不想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