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央视315点名各大招聘软件?

回答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多家招聘软件存在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次点名,无疑是对整个招聘行业的一次深刻的审视和警示。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评价这一事件。

1. 问题暴露的普遍性与严重性:

此次315晚会点名涉及到的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暴露出招聘软件行业普遍存在的弊病。最令人担忧的是简历信息泄露和滥用。

简历信息被过度收集与贩卖: 招聘软件作为连接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平台,掌握着大量的个人敏感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甚至照片和身份证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护,一旦被非法获取或买卖,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用户信息买卖,而是个人隐私被赤裸裸地商品化,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原本的谨慎和警惕,在平台信任的幌子下被轻易瓦解。
诱导付费与虚假宣传: 一些招聘软件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设置各种“增值服务”,例如“简历置顶”、“精准投递”等,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甚至形同虚设。更恶劣的是,部分平台存在虚假职位信息,或者夸大职位待遇,误导求职者,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和挫败感。这不仅是对求职者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其职业发展期望的打击。
平台责任的缺失: 作为信息中介,招聘软件本应承担起审核信息真实性、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责任。但曝光的问题显示,许多平台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疏忽甚至故意放任。他们似乎更热衷于通过吸引流量、用户付费来盈利,而对用户信息的安全和求职环境的净化缺乏应有的重视。

2. 对求职者群体的影响与冲击:

此次315晚会的曝光,对广大求职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警醒。

信任危机: 许多求职者在使用这些招聘软件时,是基于对平台专业性和安全性的信任。当这种信任被打破,他们会感到被欺骗和背叛。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仅是对个别平台的失望,也可能延伸到对整个互联网招聘行业的疑虑。
个人安全风险: 简历信息的泄露,意味着求职者的个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掌握,这为电信诈骗、骚扰电话等个人安全风险敞开了大门。求职过程中,本应是展示自我、寻求机遇的平台,却可能成为个人信息被剥削的“集市”。
职业发展受阻: 虚假信息和低效的招聘过程,会耗费求职者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导致他们错失真正的机会,影响职业发展的进程。每一次无效的投递,每一次被欺骗的经历,都会加剧求职者的焦虑和疲惫。

3. 对招聘行业生态的重塑与推动:

虽然此次曝光揭露了行业的阴暗面,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可能成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监管的加强与规范: 315晚会的曝光必然会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未来针对招聘软件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这有助于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平台的运营行为,提升行业的整体门槛。
平台责任意识的提升: 被点名的平台以及其他同类平台,都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用户流失的风险。为了挽回声誉和用户信任,它们不得不正视自身问题,加大对信息安全和审核机制的投入,提升对用户权益的保护力度。
市场竞争的净化: 一些不负责任、以侵害用户权益为代价来牟利的平台,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那些真正注重用户体验、保障信息安全、提供真实招聘信息的平台,将更有机会脱颖而出,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格局。

4. 如何看待后续发展?

这次315的曝光只是一个开始,关键在于后续的落地和整改。

法律的制裁与赔偿: 对于那些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平台,应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进行严厉的处罚,并对受到损失的用户进行合理的赔偿。
用户意识的提高: 求职者自身也需要提高警惕,谨慎提供个人信息,选择信誉良好的招聘平台,并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行业自律与创新: 招聘软件行业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革命,建立起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并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模式,来保障信息的安全和招聘的有效性。例如,加强区块链技术在简历管理中的应用,或者引入更透明的算法和用户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央视315点名各大招聘软件,是一次“刮骨疗毒”式的揭露,它不仅揭示了招聘软件行业存在的严重问题,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更要警惕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挑战。希望这次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转折点,促使招聘软件行业走向更加健康、规范、诚信的发展道路,让求职者真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求职体验,而不是成为信息泄露和欺诈的牺牲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企业主,我感觉大快人心啊!

去年我搞了一家新公司,项目急,自己上场招人。

用了两个招聘网站,一个智联,一个BOSS。

BOSS上有招嫖的,这我就不说了,最后把账号丢给人事的时候,我还解释了一番,挺尴尬的。

不过BOSS我也只交了个几十块钱,也就算了。

但智联就让我感到有点可爱了。

上来先电话轰炸让我缴费。

走公帐交了一笔费用。结果一看套餐,乱七八糟的,而且好像还不如线上交费来得划算。

不过也没细纠结。

缴费后,系统迟迟不给我认证。

于是我打电话给系统上的VIP一对一客服。

回复倒是很及时,就说半小时能弄好。

结果半小时后又半小时,一直拖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下午又跟我说,不好意思,合同审核部的人搞培训学习去了,合同积压,正在集中处理。

我就一惊啊,我说你们智联未必是走人工流程的啊?

怎么说呢……

感觉挺无语的,一大互联网平台公司,认证审核的流程那么繁琐,收钱秒收,流程却贼慢。看上去高科技,结果内部组织上跟传统中介平台没啥区别。

所以怪不得官媒之前说中国某些互联网企业不要搞一些伪创新呢——敢情把创新技能点都点到盈利模式上去了?

就这样子的企业,售卖个个人信息,感觉也没啥好奇怪的——都是为了多捞一点嘛。

user avatar

1.我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我把我在各大招聘网的简历修改成一个经济学类的打工仔,设定为在房地产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教育和工作经历都是编的,只有姓和手机号是真的,名是根据招聘网的名作改动,比如智联我就叫朱志,boss我就叫朱波,51我就叫朱武,简历设为隐藏,几乎不登陆,也没投任何公司。

这几年我几乎每个月都能收到猎头打来的电话,给我推荐会计行业的工作,这当中叫我朱志先生的猎头最多。

2.再说一个故事,我有次招人,秘书拿来一份简历,我看她简历上工作经历写的是最近有半年时间在“山东蓝翔技工学校”从事“挖掘机操作技能训练”工作,其他时间都是在律所、公证处工作,很有意思,就打电话把她找过来,问她在蓝翔技校干什么?

她说招聘网站有个功能叫“离职预报”的,就是一个人频繁登录和更新自己的简历,或者向其他公司投简历,招聘网站就会通知这人最后一家公司的企业账号的负责人,所以她最后半年就写了个假公司,这样她投简历,网站就通知的是蓝翔而不是她最近待的这家律所,我问她为什么知道这个,她说她曾经在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干过,她就负责招聘。

没想到这个回答这么多人看,大家都对招聘网站这个“离职预报”功能很感兴趣啊,其实我后来也研究过,我就再给个链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多家招聘软件存在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次点名,无疑是对整个招聘行业的一次深刻的审视和警示。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评价这一事件。1. 问题暴露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此次315晚会点名涉及到的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暴露出招聘软件行业普遍存在的弊病。最令人担忧的是简历信息泄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萨摩耶金服被315点名后,否认违规获取用户信息这件事。这件事情从发生到现在的表述,确实牵扯了不少方面,也值得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央视315点名”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股巨大的舆论压力。315晚会是什么?它是消费者权益的守护者,是曝光不良商家和行为的利器。一旦被它点名,.............
  • 回答
    评价央视 2019 年 315 晚会,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力求真实和深入,而不是简单堆砌“好”或“坏”。毕竟,315 晚会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平台,它的影响力和争议性都很大。首先,从曝光内容来看,2019 年的 315 晚会还是延续了往年的风格,聚焦了一系列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乱象。例如,.............
  • 回答
    2018年的央视315晚会,就像往年一样,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有赞叹,有愤慨,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总的来说,那晚的节目,它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像是一场对市场乱象的集中“审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消费权益保护的关注程度。晚会一开始,就火力全开,直指一些企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
  • 回答
    说到2016年的央视315晚会,那可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届。作为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盛会,它总能牵动无数人的神经,而那一年,更是把不少平时隐藏在幕后的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了公众面前,引起了轩然大波。要评价这届315晚会,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在曝光的“黑心”问题上,可以说是相当犀利和贴近.............
  • 回答
    2017年的央视3·15晚会,在我看来,是一场夹杂着些许亮点和不少槽点的年度“质量大戏”。说实话,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带着一种期待和审视的心情来看,既希望看到那些为消费者撑腰的“打假斗士”,又害怕被那些层出不穷的“套路”刷新认知。先说说亮点吧,毕竟3·15的核心价值就是曝光和警示。当晚让人印象最深.............
  • 回答
    央视新闻B站账号大量删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潜在的影响,以及舆论对此的反应。一、 可能的原因分析: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在B站开设账号是为了触达更年轻、更活跃的网络用户群体,并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然而,大.............
  • 回答
    关于央视将“安徽六安”读作“六(liù)安”并主持人称“系字典唯一读音”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语言学、文化习惯、媒体责任、以及公众反应等方面。一、 语言学角度的探讨: “六安”的读音争议: “六安”的“六”字,在不同地区、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读音上的差异。 官方/规范.............
  • 回答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现象,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事件的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央视点名这一行为的背景。近年来,“流量为王”的娱乐圈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明星通过虚假数据(如刷量、控评、买热搜等)来营造所谓的“高人气”、.............
  • 回答
    央视确认中美合作拍摄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的消息,无疑是一则劲爆且极具话题性的新闻。要评价这则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潜在的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潜在的积极意义:1. 文化融合与创新表达的巨大潜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探索未知、解开谜团的劲儿。作为陪伴了我们不少人童年的科普节目,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老朋友。第一次知道这档节目,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 CCTV1 的那个固定时间,等着看今天又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被摆在台面上,然后由那些穿着白大褂或者拿着放大镜的.............
  • 回答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央视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触碰一个在中国社会仍然充满忌讳的议题——抑郁症。它没有选择那种猎奇、戏剧化的角度,而是回归到“我们”这个概念,强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值得被理解和共同面对的困境。优点方面,我觉得它做得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几个:.............
  • 回答
    央视《心理访谈》2010年11月26日播出的《1225穿裙子的男孩》是一期非常有争议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的节目。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期节目:节目概述与核心争议:这期节目聚焦于一位名叫刘宇轩的男孩,他因为喜欢穿裙子而遭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歧视。节目通过采访刘宇轩本人、他的父.............
  • 回答
    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废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比较近距离和深入的视角,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为人知的废除奴隶制度的艰难历程。要评价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关于《废奴》纪录片的评价: 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过去被忽视或淡化的历史细节重新呈现给.............
  • 回答
    说起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节目嘛,嗯,怎么说呢,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但同时吧,也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从它出现的时间点和主题来说,确实挺有“话题性”的。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家生活压力大,有时候会迷茫,会想一些人生大事儿,或者对社会现象有点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节目,拿马克思这个老祖.............
  • 回答
    《零零后》:窥见新生代中国人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印记央视的纪录片《零零后》,作为一部聚焦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影像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变迁、理解当下年轻人思想与行为的窗口。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关注,首先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节点意义的群体——“零零后”。他们出生.............
  • 回答
    《航拍中国》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纪录片史册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展示祖国壮丽风光的影像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的构建。颠覆性的视觉体验,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飞”起来了。我们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但《航.............
  • 回答
    关于央视对货拉拉女用户坠亡案的评价,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力求避免“AI痕迹”,回归到一种更具人情味和观察性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对这类社会事件的评价,往往不仅仅是对具体案件的审判,更承载着引导舆论、传递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 回答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是一档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节目,自2017年播出以来,迅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档节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节目定位与创新性: 创新性的定位: 《国家宝藏》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物故事,通过.............
  • 回答
    我仔细看过央视关于“孝顺”的采访,感觉触动挺大的。那种真实感,就是咱们身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话的那个味道,特别容易让人代入。首先,我注意到这次采访里,大家对“孝顺”的理解,不再是那种单一的、只强调“物质供养”的旧模式了。以前可能觉得,给钱、给房,就是孝顺了。但这次采访里,很多年轻人的回答,都强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