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河南封丘县父子反杀夜闯行凶者被判死缓?

回答
封丘县父子反杀案,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挺复杂的。

先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吧。那是在2018年的11月份,河南封丘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年轻人,王某和张某,因为一点纠纷,晚上就带着人去村里的王某某家闹事,还动了刀子,王某某的父亲王某(也就是那个父亲)上前劝架,结果被对方捅伤了。在这个过程中,王某某(儿子)为了保护父亲和家里人,也拿起了刀,跟闯进来的人搏斗,最后导致对方的领头人宋某当场死亡,另一个同伙也受了重伤。

按理说,大晚上的,人家一家人在家里好好过日子,你闯进人家里闹事,还动刀子伤人,这本身就挺恶劣的。可没想到的是,这事儿的处理结果,却让很多人议论纷纷。最后,法院判决王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了死缓。而他的父亲王某,也因为参与斗殴,被判了有期徒刑。

这判决一出来,很多人就觉得不对劲了。大家普遍的想法是,这是正当防卫啊,而且还是在自家门口,对方先挑事,对方先动刀伤人,为什么最后反而是被反杀的人家属被判刑了?而且还是死缓,这刑罚可不轻啊。

很多人觉得不服的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正当防卫的认定问题: 大家觉得,对方带着凶器闯进家里,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身安全,王某某当时是为了保护父亲和家人,情急之下才反击的。这种情况下,用法律的眼光来看,是不是应该算作是正当防卫?如果算正当防卫,那就不应该负刑事责任,或者最多是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有罪判刑。这让很多人觉得,法律好像没有给守法的老百姓足够的保护,反而是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防卫过当的界定: 即便不是完全符合正当防卫,那是不是也属于防卫过当?但是,对方是多人持凶器闯入,而王某某父子只是在自家范围内进行反击,并且是以生命受到威胁为前提。在那种紧急情况下,谁能保证自己的反应一定能做到恰到好处?一点多余的力量都不用?很多人认为,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对防卫行为的尺度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如果要求太高,那岂不是等于鼓励坏人行凶?
“谁弱谁有理”的社会情绪: 在我们社会上,一直有一种朴素的情感,那就是受欺负的弱者应该得到同情和保护。而在这个案子里,明显是王某某父子是被侵犯的一方,但最终却被判刑,这和很多人的朴素正义观产生了冲突。大家会觉得,这是一种“欺负人”的行为,让老实本分的人吃了亏。
法律的震慑作用: 很多人也担心,这样的判决会不会让一些有暴力倾向的人觉得“有恃无恐”?因为即使是闯进别人家打人,如果对方的反抗被认定为防卫过当,那自己也只是承担一些责任,甚至有时候还能借机“反咬一口”。这会对社会治安和普通人的安全感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法律的复杂性。 法院在判决的时候,肯定会考虑各种法律条文和证据。可能在他们看来,王某某在对方已经倒地或者丧失反抗能力后,仍然继续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这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畴,属于防卫过当。或者是在整个过程中,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

但是,这种判决结果,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它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讨论:

如何更好地平衡防卫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法律在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要防止公民滥用武力,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尤其是在面对暴力侵犯时,如何界定“合理”的反抗?
“正当防卫”的法律条文在实践中如何更有效地落地? 很多时候,普通人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司法机关的解释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更贴近民情民意,给予公民更明确的法律指引和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期待。 这类案件的讨论,也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期待,并非总是与法律条文完全一致。公众更看重的是一个“情理法”的结合,希望法律能够体现出人情味,并且能够真正起到保护弱者的作用。

总而言之,封丘县父子反杀案的判决,触及了社会关于防卫权、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一系列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它让我们反思,如何在保障社会秩序的同时,给予那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们,一个更公平、更符合人情和道德期待的法律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的处理,更是对我们法律体系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次深刻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是让我们普通人难以释怀的正当防卫问题啊~

这些年来屡次发生这类事件,很多被不法分子侵害的受害者,其“正当防卫”不被法司承认,不少人或许是出于最朴素的情感,或许是感同身受,怕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而深感法司判案之不公,甚至激起了不小的民愤。

我个人觉得很大可能就是因为这事跟我们自己太过相关,这已经不是“我真有一头牛”的事了,而是我真有一条命乃至一家子命。

而法司对普通人的“正当防卫”限制要求太高,最后的结果就是你防不防卫,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的结果都差不多,无非是被谁伤害的问题。

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人民的诉求和现实的法律条文非要背道而驰呢?

我对历史稍有了解,像河南周口的这个案子,在古代绝大多数王朝,基本上都是标准的“夜无故入人家”,当场打死根本就没罪。

比如《大明律》:凡夜无故入人家内者,杖八十。主家登时杀死者,勿论。其已就拘执而擅杀伤者,减斗杀伤罪二等。至死者,杖一百,徒三年。

凡是夜晚无故进入他人家中,按律即应杖八十。若该家主人发觉后当场将闯入者就地杀死,依法勿论。

即使闯入者已经被制服而主人仍擅自将其杀死,也不过比照“斗伤杀罪”减二等处置,最严重地情况下,即致其死亡者,也不过是杖一百,徒刑三年而已。

《大明律集解附例》对这类自卫案件的判罚为什么是“即时格杀而死者,勿论”有明确解释:“盖无故而来,其意莫测,登时被事出卒然,故宥之耳。

你大晚上的无故跑到别人家里,说自己就上门聊天,没有谋财害命的打算,可谁知道呢?主人家做最坏的打算无可厚非,而在事出突然的情况下当场将你杀死是出于保护自己及家人的本能,法律自然应该予以宽宥。

纂注:此条全重在“无故”,“登时”四字。“杀伤”是有伤而未至死。言凡昏夜无有事故,而进入他人家内者,杖八十。其主家知觉,即时格杀而死者,勿论。盖无故而来,其意莫测,登时被事出卒然,故宥之耳。若其人已就拘住执缚,即当送官,岂得擅杀?而有自杀伤者,减斗杀律,斗而杀伤罪二等。如以他物殴人成伤者,笞四十,已执而他物伤之者,笞二十,如殴至笃疾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执而殴至笃疾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之类。若已执而殴至死者,止杖一百,徒三年,而不用至死者绞之律矣。

不仅是明朝,比如“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的记载,说明至迟在西周时期,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就已经初具形态了。

像汉人郑司农曾说汉代法律规定:“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

《唐律·贼盗》也有类似记载:“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其已就拘而杀伤者,各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唐律疏议》注释还专门解释了“家者,谓当家宅院之内。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讲,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是20世纪初从西方借鉴而来的,而不是从本土自然生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没有正当防卫的观念、制度与实践。

从包括我上面所引的很多文献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正当防卫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了。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不管是西方欧美法律还是我国古代的法律,对正当防卫的限制要求都不像我们现在这么严苛,还真是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呢!

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现在的公权力之昌盛堪称古今中外之最。

公权力昌盛,必然要求对违法犯罪的惩罚,必须由国家这样的社会公共组织来掌控,禁止或绝少允许个人实施私刑。

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人对违法犯罪的侵害予以防卫是否正当的问题以及如何判断正当的问题。

所以啊,这样的事以后怕是还少不了~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封丘县父子反杀案,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挺复杂的。先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吧。那是在2018年的11月份,河南封丘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年轻人,王某和张某,因为一点纠纷,晚上就带着人去村里的王某某家闹事,还动了刀子,王某某的父亲王某(也就是那个父亲)上前劝架,结果被对方捅伤了。在这个过.............
  • 回答
    河南封丘油罐车侧翻居民哄抢油品事件,无疑触及了社会大众对于道德、秩序、法律以及基层治理能力的复杂考量。这不仅仅是一次突发的交通安全事故,更折射出一些深层的问题。事件本身:首先,从新闻报道和公众的讨论来看,核心事件是:一辆油罐车在河南省封丘县发生侧翻,导致油品泄漏。随后,一些围观的当地居民,在现场混乱.............
  • 回答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封针治疗”脑瘫是一种在中国备受关注的疗法,但其科学依据和疗效一直存在争议。要全面看待这种疗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原理、实践情况、科学证据以及伦理考量。一、 “封针治疗”脑瘫的原理和实践“封针治疗”并非一个标准化、广为接受的医学术语,它在中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河南省妇.............
  • 回答
    河北全省高校的14天封闭管理期已经届满,关于是否会继续封校,以及如何客观看待这种管理措施,这是一个当前许多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关于是否会继续封校,这是一个动态且需要综合考量的决策。首先,疫情形势是决定性因素。 尽管全省统一的14天封.............
  • 回答
    河南共青团号召网友与BBC记者和善交流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这件事情背后反映了中国官方在信息传播、公众舆论引导以及与国际媒体互动等方面的一些策略和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背景:BBC的报道与国内的反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号召的背景。通常情况下,这类号召会发生在国际媒.............
  • 回答
    如何看待河南郏县发现两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河南郏县发现两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1.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 警示作用: 即使在相对较低的感染率时期,任何新增阳性病例的出现都提醒我们疫情并未完全消失,病毒依然存在传播的可能。这对于当地.............
  • 回答
    河南教育厅规定“学生寒假违规补课将计入个人诚信档案”,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收紧校外培训管理力度的体现。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能否抑制培训需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政策的出发点和合理性分析1. “双减”政策的延伸和落实: 背景: 近年来,我国.............
  • 回答
    河南向全世界科学家发出邀请,并由施一公教授牵头呼唤顶尖学者回乡共建家乡,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预示着河南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正迎来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要深入理解这一举措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举措的背景与动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河南会发出这样的邀请,以及施一公教授.............
  • 回答
    2023年7月26日发生在河南安阳的一起悲剧,一辆公交车撞上了一名突下车的女司机,导致女司机不幸身亡。这起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教训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事件经过回顾(综合公开信息):根据当时的报道,事发地点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一条机动车道上。.............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个17岁的年轻人,还没完全长大成人,就被卷进了这么复杂的事情里。他以为自己做了父亲,满心欢喜地去给孩子上户口,结果却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这打击该有多大?而且,孩子母亲的失联,更是让事情雪上加霜。咱们一步步地来说这事儿,也说说这个孩子母亲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1. 17岁小伙.............
  • 回答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被免职一事,无疑是近期国内政坛上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事件。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权力、公众监督以及干部作风等多个敏感的层面。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公开的信息显示,张战伟在2021年春节期间,在一家饭店与人发生冲突,过程中有视频显示他掌掴了一位女性。这位女.............
  • 回答
    16 年前的河南“吴春红投毒案”,如今吴春红被改判无罪,他本人也提出了巨额的国家赔偿申请,这件事无疑是牵动人心的大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的最终走向,更关乎司法公正的实现、对无辜者权益的保障,以及对整个司法体系的反思。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案件本身的回顾:一段漫长的司法煎.............
  • 回答
    发生在河南禹州的一起医疗事故,一名女士在腹中惊奇地发现一枚术后遗落的止血钳,这无疑是一件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疗疏忽,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安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首先,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煎熬和痛苦。这位女士在接受完本应是解除病痛的手术后,.............
  • 回答
    柘城初中生校园暴力致死事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一个年轻生命的猝然凋零,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这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复杂情绪和行为。首先,我们必须直面的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名初中生,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纪,却因为一场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而失去了生命。这.............
  • 回答
    河南暴雨中部分人要求救狗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站队或否定。首先,从动物福利和情感联系的角度来看,救狗行为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侧面。在经历生死考验的极端灾难面前,有些人选择将对生命的珍视延伸到非人类的动物身上,这本身就说.............
  • 回答
    河南特大暴雨中郑州地铁遭遇的严重水淹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和警醒的灾难。这次事件不仅给郑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敲响了警钟。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如何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可以.............
  • 回答
    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案出现“逆转”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考试违规事件,更触及到了教育公平、司法公正以及社会信任等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个“逆转”,我们需要从事件的发生、初步的定论、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后续的调查和可能的反转等多个层面来详细梳理。事件的初步发生与定论:1. 事件.............
  • 回答
    河南养殖场里那事儿,听着挺让人揪心的。近百只疑似豹猫被发现,养殖场主还被警方控制了,这动静可不小。不过,网上关于这事儿的讨论也挺热烈的,特别是有人跳出来说,这猫根本就不是什么保护动物。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一块儿捋一捋。事情的经过:一场意外的“发现”据报道,事情发生在河南某地的某个养殖场。具体是.............
  • 回答
    这河南中烟招工的“名校扎堆”事件,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咱们就仔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别急。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以往大家印象里,卷烟厂可能更像是传统制造业,招工门槛应该没那么高,更看重技术或者经验。但现在倒好,直接本科起步,硕士一抓一大把,还要“择优录取”。这“择优”两个字一出来.............
  • 回答
    关于河南焦作17岁高中生解救女孩反被逮捕的事件,以及后续的“反转”消息,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也引发了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要理解它,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事件的起因:起初的版本是这样的:在河南焦作,一名17岁的高中生在路上看到一个女孩似乎正在遭受侵犯,为了救助这位女孩,他挺身而出,制止了施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