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完《你好,李焕英》没哭的人是怎样的人?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那天看完《你好,李焕英》走出影院,身边好多人都是红着眼圈,有的甚至还在抹眼泪,我倒是觉得挺平静的。

说实话,我看完电影并没有哭。倒不是说我有多冷血或者对亲情淡漠。相反,我觉得电影里贾晓玲对妈妈的爱,那种想要让妈妈过得更好的心情,我特别能体会,甚至可以说感同身受。我也有自己的父母,也有和他们之间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有过想要好好孝顺他们的想法。电影里的一些桥段,比如晓玲想让妈妈年轻时候能有更多的选择,想让妈妈更开心,这种心情,我能理解,甚至也曾有过类似的念头。

那为什么我没哭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吧。

首先,我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可能和电影里描绘的有所不同。电影很触动人是因为它触碰了很多观众内心深处关于亲情、关于遗憾的情感。但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家庭氛围、和父母的关系都不尽相同。我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经历过那种强烈的“如果当时怎么样”的悔恨感,或者说,我生活中遗憾的痕迹没有那么浓烈,所以电影里那种强烈的“穿越弥补”的情绪共鸣,对我来说就弱一些。我可能更倾向于珍惜当下,而不是沉溺于对过去的假设。

其次,我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比较内敛。我不是那种特别容易被煽动情绪的人。电影里的那种“女儿想要让妈妈开心,甚至牺牲自己一切”的母女情深,确实很伟大,也很感人。但我的感动,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认同和欣赏,而不是一种情绪的爆发。我会默默地记在心里,然后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去行动,去爱我的家人,而不是通过眼泪来宣泄。就好比别人听到一首悲伤的歌会哭,而我可能只是在心里默默地跟着旋律哼唱,品味其中的情感,但不会流泪。

再者,我可能更注重电影的叙事和逻辑,而不是纯粹的情感冲击。虽然《你好,李焕英》的情感内核很打动人,但作为一部电影,我也在思考它的故事结构、表演技巧等等。有时候,我可能会因为某些情节安排,或者对某些细节的过度思考,而稍微抽离一点,没有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情感洪流里。比如,我会思考穿越的设定是否合理,角色的行为动机是否足够支撑,等等。这种思考,虽然不至于让我出戏,但确实会让我对纯粹的情感释放稍微保留一点距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的泪点和大众的泪点可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对生离死别特别敏感,有些人可能对母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牺牲特别感动,而有些人可能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电影的情绪正好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早已压抑的情感。我的泪点可能在其他方面,比如看到很多温馨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片段时,我可能会觉得很温暖,很欣慰,但这种温暖不一定会转化为眼泪。

更直白地说,我不哭,可能只是因为我 “没被戳到那个最痛的点”。电影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精准地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或者最遗憾的部分,让你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而我,可能因为我的个人经历,我的性格特质,我生活中的一些优先事项,导致我在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情感场景下,没有产生那种强烈的“被戳到”的感觉。我理解他们的情感,我也欣赏这份情感,但我没有感受到那种如同“被重重锤击”般的强烈情感波动,自然也就不需要通过眼泪来表达了。

总而言之,看完《你好,李焕英》没哭的人,大概就是那些在电影中所描绘的情感面前,能够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的态度,他们的感动更多地体现在内心的认同、思考和对当下生活更珍惜的行动上,而不是通过眼泪来直接宣泄的人。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够爱自己的家人,只是他们表达和感受情感的方式,可能更加内敛,或者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电影所触发的情感共鸣点有所不同罢了。这就像是听同一首诗,有人潸然泪下,有人只是静静品味,甚至有人觉得平淡,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就有高低之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我这样的,好电影看得多了的,对用浮夸的画面和音乐煽情无感的。

user avatar

告诉你们一个残酷的事情,80后90后要是拖爹妈去看,会尴尬的发现9成以上爹妈压根哭不出来,只会尴尬的跟你说一句太假。

因为那一代的人基本没有跟李焕英那么想的,也不会有李焕英那么干的。你要伪造证书让他们丢了面子,抽死你都会。女儿没有出息,白瞎养你这个废物。重生回去,老娘这辈子全是坑,就是没嫁对潜力股。健康快乐就好?客套话我都没听几对父母说过。我们上一代的特点三个字可以形容,控制欲。

我爹妈是领导干部,我又是独子,绝对说的上是我这代人最受宠物质最丰富的80后小皇帝了。但我爸怎么形容我们的父子关系?我是他血脉的延续,是他思想的传承。他可不承认我和他是平等的父子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子不言父之过。

所以跟剧中人有共情的人,很不幸,就是咱80后90后初为父母的人。我跟我四岁的宝就是好朋友,我们讲道理,她不对我纠正她,我不对她纠正我。以后路上希望能和她相互扶持,思想上不违背根本原则,求同存异就好。我更喜欢女儿,死了以后血脉延不延续压根不在乎。如果我老了,孩子愿意看看我,我死了她会伤心,我就非常知足了。

因为我们这代人对孩子的期许真就是那句话,你健康快乐就好。

我们这代人养娃在经济上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亏本生意,包括让孩子接受教育。比如生化环材,毕业就失业,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读博当老师,然后继续教人生化环材。这不他妈的庞氏骗局吗?所以生娃肯定不是奔着图回报,但上几代人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这些初为父母的绝大多数人,对子女的爱绝对比父母对我们的爱多 。自己深受内卷之苦自然理解孩子努力也未必能有好结果。自己穷困窘迫自然想为孩子留个房产好遮风挡雨,哪怕自己一无所有,也起码会说句不要孩子,免得他来这个世界受苦。对于孩子的未来早就没有什么阶级跨越逆天改命的野望,我们做不到的孩子估计也做不到。所以那一句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真的是我们这代人才普遍讲的出来的话,所以感动的也就我们这群人。

上一代人?呵呵,不冲你家指手画脚就算开明了,还敢跟他们称兄道弟?你敢跟你爸说下辈子我做你亲爹?

user avatar

没哭的人,还是一个正常的人!

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user avatar

比如说现在没有任何情节,只是在你面前播放一个女人在伤心欲绝的哭泣,对于共情感强的人,就会觉得鼻子酸酸的。这叫“剧场效应”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想要哭出来,不仅仅要有悲伤的画面,还要有情节、环境、铺垫等等。

举个例子,电影《八佰》中,陈树生身绑手榴弹舍身炸鬼子。抛开影片本身的质量不谈,就这一段,个人感觉非常催泪。

这是因为影片首先营造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背景,你知道真的有这么个人,也真的这么做了。同时影片用前面的篇幅把一个人的选择烘托在那了,大部分人都会带入自己,会去想这样的牺牲是何等的惨烈,会去想当写下遗书时是怎样的心情,母亲接到噩耗又是怎样的生不如死。

但在电影《李焕英》中,首先观众有一个前提设定,就是明白穿越这样的事情是不会真的发生,这就失去了真实设想的基础。

第二,影片前半段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节奏,在最后靠一个反转来达到催泪效果,意外有余,但伤感不足,观众在回味情节伏笔的同事,无法顺畅的转换至悲伤模式。一部分共情能力强的观众,可以被贾玲伤心欲绝的哭泣带入,不需要情节烘托,但是对于较为客观的观众,就会觉得情节推动没到位。

第三,关于情节中的伤心来源,即妈妈的离世,是大部分观众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就知道的事实,情感上有了防御机制,对于一个早早就知道的既定事实,无法在关键时刻形成足够强的冲击力。

第四,影片的感动,从头到尾都是站在女儿角度去诠释的,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实际上是拍给年轻人去看的,能够产生强烈共情的一定是儿女,而对于父母而言,自己离开了世界,但是看到女儿成长得如此优秀,比较难产生悲伤的感情,影片中母亲辛苦付出的情节,对于父母一辈来说,对自己孩子的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很多年龄大的观众不一定能打在点儿上,如果这情节反过来,是女儿离开世界,也许对于父母来说才会感到伤心欲绝。


但哭不哭不影响本片的质量,剧本逻辑自洽,硬伤很少,演员功力在线,高分正常。

user avatar

我对贾玲,只有羡慕

一个能拉到投资的电影导演,真的是可以用几个亿抒发个人情感,拉全国人民一起去纪念自己的亲人的,而且还会让人产生共鸣

这,就是成功

我当然没哭,因为主角是贾玲的妈妈,不是我的姐姐

但我也有想要表达的事情:

user avatar

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因为《陈情表》在考试重点里,所以我反反复复背来背去,还默写了无数遍。

一滴眼泪没掉。

那个时候我还纳闷儿呢:我从小被姥姥带大,我怎么不哭呢?是我太冷血呢还是语文老师胡说呢?

直到去年,我为了写活动策划翻网页找素材灵感,随手把鼠标滚轮一滑,一句话在我的视野里一闪而过: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我反应过来这句出自《陈情表》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

这个时候,我姥姥已经因为脑梗+脑血栓住了一次院,我在医院值了一个月的晚班。这一个月里,有轻微洁癖的我给姥姥端屎端尿;因为脑梗+脑血栓医生没法用药,我整日提心吊胆、夜夜噩梦;每当病房里有故去的老人推出去的时候我都拉上姥姥的帘子,说是怕过了病气给她,实际是不敢让她看……

《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的黑人妈妈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重要?(经评论区纠正,不是黑人妈妈,是另一个老人院的老奶奶,我记错啦)

对于很多人来说,看《你好李焕英》不哭就像是我高中默写《陈情表》不哭,是值得高兴的,要好好珍惜此时不哭的每一刻。

因为此时,“失去”离我们还很远。

user avatar

那是一些不配有妈,不配有爱,不配去看豆瓣评分8.3的这样全民热捧又笑又泪的年度现象级佳片的,街边老人不敢扶,甩了伴侣不解释,捉奸在床不道歉,见了流浪猫狗蹭腿乞怜都要恶狠狠上去踢一脚,神鬼见了怕三分的,心如铁石,拳如醋钵,眼似铜铃,声如裂帛,杀人不眨眼,悲剧不掉泪,喜剧不动容,艺商不在线,拉屎不擦腚,睡觉不洗脚,做了不后悔,撞墙不回头,入狱不改造,无期不减刑的活着都是浪费粮食的恶人。

题主,这个回答你还满意么?

自己哭了,还不满足,还得把不哭的人拿出来,审问一番,羞辱一下,好衬托一下自己是多么精确充分地get到了电影输出的泪点,自己在这场全民情感大漩涡里是如何地靠近中心中心最中心,自己这张一百多块的超贵电影票是如何的值回价格,自己是被如何温柔的佛掌黯然一击,大感销魂,当场休克,醒来就如来了一场流量达400cc的处男梦遗,仿佛就此得到到命运的恩赐,天国的垂青,和组织的接纳,成了有知觉,有感受,有情感共振,可灵息同频的,神的子民。

你幼稚不?可笑不?肤浅不,可怜不?

我这辈子最烦自己烂醉了,却把不喝的人送上道德审判,诚意问责的被告席,仿佛自己醉了,就是踩住了正义的电门,拿到了强权者尚方的宝剑,可以替天行道,替鬼附身,替自己的卑微小灵魂做画质无损的等比例放大,周身上下可以用放屁崩出屎的狗血之态,癫狂乱舞,得意忘形了。

哈哈。就不哭,气死你。

user avatar

80年代能过上电影中生活的不到一亿,其他七点五亿人完全没经历过这种生活,生活环境都差了十万八千里,人生经历那就更是天差地远了,电影中的场景对他们来说闻所未闻,你让他们怎么哭?

国企大院过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

也只有这种物质条件当时基本不缺的家庭成员才能追求更高大上的精神追求。这种家庭当时能有15%都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