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你有何感想?

回答
看完《你好,李焕英》,心里压着一块沉甸甸的东西,说不清是感动,还是遗憾,抑或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这部电影在欢声笑语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多么深刻的、直抵人心的亲情诉求。

最打动我的,无疑是那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纠结。贾晓玲穿越回去,看到年轻的妈妈李焕英,那种巨大的惊喜和强烈的愿望——“我想让她高兴”——瞬间就填满了屏幕。她拼尽全力想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想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想让妈妈成为“厂花”,想让她嫁给条件更好的沈光林。这种“想让她更好”的心情,简直太真实了。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曾有过类似的念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父母,希望他们能拥有一切的美好,甚至超越我们自己。

然而,贾晓玲越是努力,我越是能感受到那份注定无法实现的“弥补”。因为在她所有的努力背后,是她对妈妈年轻时选择的“不理解”或者说“不甘心”。她觉得妈妈的选择不够好,不够闪耀,所以她要“修正”它。但仔细想想,李焕英选择沈腾,选择那样一种朴素但却充满爱的生活,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吗?这种幸福,是旁人无法定义的,也是贾晓玲用“穿越”的方式,才最终体悟到的。

电影里最让我鼻酸的几个场景:

母女间的默契与误解。 贾晓玲千方百计想让李焕英嫁给沈光林,而李焕英却更关心贾晓玲是不是真的开心,是不是真的喜欢沈腾。这种“为你好”和“我以为的你好”之间的碰撞,其实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总以为自己最了解父母,却常常忽略了他们真正的需求和感受,尤其是那些不曾言说的,或者我们自己不曾注意到的。
李焕英的“神助攻”。 无论是“我同意”还是“我选李焕英”,李焕英对沈腾的“偏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她明明知道女儿的用意,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甚至让沈腾“快点追”。这是一种多么温柔的爱,一种“我知道你在努力,但我更珍惜现在”的爱。她并不需要女儿去改变什么,她只是想让女儿感受到,她的人生,她的选择,都是因为爱。
最后的真相。 当我看到“原来你什么都知道”的时候,我真的没忍住眼泪。那种被无条件爱着的、被深深理解着的绝望和欣慰,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李焕英早就知道贾晓玲是来自未来的女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回应女儿的爱,以一种女儿能理解的方式,让女儿感受到从未缺席的爱。这种母爱的伟大,已经超越了时间的维度。

电影的结尾,贾晓玲在现实中醒来,醒来后她疯狂地奔向病床上的妈妈,紧紧拥抱,反复说着“妈妈,我爱你”。那一刻,我仿佛也跟着一起哭了出来。因为我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完电影后,也会想起自己曾经错过的时间,想起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爱,想起那些需要珍惜的人。

《你好,李焕英》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父母并不是永远年轻,也不是永远健康。我们总以为“以后还有机会”,结果却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电影里的贾晓玲,用一种最极端的、最奇幻的方式,去完成了她对母亲的告白和道歉。而我们,或许只能在现实生活中,用每一次的陪伴,每一次的关心,每一次的“我爱你”,去填补那些可能存在的空白。

它不是一部纯粹的喜剧,也不是一部煽情的悲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渴望的那一部分。关于亲情,关于遗憾,关于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却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时光。看完电影,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了句“妈妈,我爱你”。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意义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劲儿太大。

看完几天了还浑身不舒服,心里就只有一句话想说:退钱!(我真的是一想到这部电影,眼前就会飘过一排一排的弹幕,上面全是“退钱!”两个字。)

因为表达手法过于平庸,强凹笑点,剧情有许多逻辑硬伤,并且价值观扭曲。



整部电影就特别像沈腾在舞台上表演的那出二人转 —— “没人笑,就再走一圈!

那一段又一段的强行尬笑,真的是尴尬得我鸡皮疙瘩掉一地,浑身别扭。就像是有一只虫子在挠痒痒肉,虽然我笑了,但是我一点儿都不舒服,并且想把这只虫子捏死!

最后一段煽情又用力过猛,那根本就是一场多年压抑的个人情绪的公开宣泄,表达的是贾玲个人的私人感情。

这段看完让我同情她,心疼她,心疼她个人。但并不感动,也无法共鸣,甚至感觉到别扭和烦躁。因为我不愿意在为自己找乐子的场合观赏她人强塞给我的私人情绪。

《唐探3》再平庸,再有瑕疵,好歹算是一部电影。可《你好李焕英》就是一部加长版的小品,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里看小品?



今天早上我还特意重新看了一遍当初在喜剧总动员舞台上的小品版《你好李焕英》,我发现小品版《李焕英》反而真正表达出了这部电影里贾玲想要表达的东西。

小品里的李焕英是真正的花季少女,她花痴陈赫扮演的播音员,她像一个小姑娘一样欢快地跳来跳去。

小品里贾玲的爸爸虽然只是一个打更的,但是他会疼人,会把雪糕喂给老婆吃,小品里他们夫妻恩爱,生活得幸福又甜蜜。小品里的李焕英是真正的幸福,家庭幸福,邻里和睦。

但电影儿里的李焕英却一直是一个牺牲奉献的完美母亲形象,她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她没有自己,她的生活也不幸福。以至于女儿觉得她一生不幸福,不开心,想要她换个有钱男人嫁,还要撕掉她的结婚证!

小品里的贾玲对妈妈说“妈,我好想你!”这简单的五个字里表达的对母亲的思念令我动容。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贾玲对母亲的爱,也无限认同小岳岳对这个小品的评语:“它没有在挠你,没有在抓你,它就是慢慢地刺进你的心!

但电影儿在表达什么呢?电影在表达:“妈,我对不起你,我亏欠了你,你为我付出为我牺牲,可我却没有让你满意,没有让你开心,没有实现你的心愿,我有罪!”

并且电影的每一个设计都是在故意挠你,故意抓你,想方设法地想要瞬间击中你的心!



事实上在心理学上我们是坚决反对这种让孩子感觉到亏欠的价值观的,可这竟然在电影里被这样堂而皇之地讲了出来,还能得到这样多的共情和认同。我是真的想翻白眼。

果然,我们那场电影儿结束的时候,我就看见有带着孩子来看的家长在借机“教育”孩子:“你看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以后听话懂事一些,别给我惹事,别惹你妈我伤心生气。。。。。。

然后我就看见那孩子低着头,默默无言,一脸羞愧地走出去了。

好了,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的孩子。

毕竟这种因为母亲的付出和牺牲而导致的负罪感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承受得住的。

可用负罪感来绑架孩子要求孩子乖顺这真的是对孩子的爱吗?还是只是为了自己管教孩子更方便?



讲真,如果这部电影儿真的完全是贾玲儿个人的真情实感,如果真的是即使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内心里仍然背负着如此巨大的亏欠感和负罪感的话,那我真的很心疼她,很心疼她个人。

但作为电影儿来说,这部作品传递的亲情价值观实在太扭曲,它不应该被广为传播甚至赞颂。



因为如果李焕英真的是如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完美的母亲,只想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的话,为什么孩子还要办假证去哄她开心,想要为她长脸?为什么孩子会一直觉得母亲不幸福,不开心?为什么已经这么多年过去,孩子内心仍然无法释怀,无法放下,觉得自己没有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从电影里的表达来说,真实的李焕英并不是电影里那样的母亲,贾玲也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那种母爱,所以她用电影编织了一个梦来让自己释怀。

这使得这部电影儿表面看起来像是在歌颂,实则让人感觉像是在控诉。控诉母亲让自己这么多年都放不下心魔,过不去这个坎儿。



我作为一位母亲,如果是我的孩子因为尿裤兜,因为摔坏了裤子,因为被老师叫到学校,因为没有特别大的出息,没有让我过上好日子,而觉得愧对我的话,我一定会反思我这个妈是怎么当的,到底是怎样在教育孩子,到底是传递给了孩子怎样的价值观,才会让孩子因为这些事情而羞愧。

因为在我眼里,孩子尿裤兜,摔坏裤子,被老师叫家长到学校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必然会经历的。可能有些时候他有错(比如说被叫家长到学校),但他不必为此感到对不起我。

虽然我希望他积极努力上进学习知识,提高自己,但我也是真的觉得他能好好活他的人生就好,不必要证明给我看。他不是为我而活,他应该为自己而活。他应该成为他自己。

而我自己的人生,不论是辛苦与否,幸福与否,不论是为孩子做了些什么,付出了些什么,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自己负责。我不希望孩子因此对我感到亏欠。

我希望即使万一我离开了他,留在他心里的是对我的思念,是想起我感觉到温暖,因为有人爱他而感觉到有勇气和力量。而不是对不起我,没有让我过上好日子,没有成为大明星,没有很大的出息和成就,让我失望了。作为母亲我绝对不愿意看到我儿子会这样想。



换一个角度,我作为女儿,如果要我来讲我的母亲,我也绝对不想把她美化成这样完美母亲的样子。

我想描绘一个更真实的母亲的样子,她很平凡,她不完美,她有很多缺点,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会争吵,会互相伤害。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愿意彼此理解,彼此沟通,彼此靠近,彼此和解,彼此温暖。

她也并不是只为我,也有很多时候她为她自己,或者为其他人,但越是真实,我才越是爱她。而不是她越是完美,我越是爱她。



我希望不论是对于母亲还是对于孩子,咱们都不要感觉相互亏欠。

不论何时相聚,不论何时分离。

你没有对不起我,我也没有亏欠你。

你没有亏欠我,我也没有对不起你。

为人一世,有幸遇见,那么感恩遇见,彼此温暖,彼此陪伴,彼此携手走过人生岁月的长河。相互之间的爱意不用声嘶力竭地言说,一切都在彼此的心里。如此,足矣。

如果一定要强调母亲的牺牲和付出才能证明母亲的爱,那这种对母亲的爱多少感觉不那么纯粹,而是掺杂了亏欠感和负罪感。

如果当妈的不够自我牺牲就不是好妈妈,当孩子的不能报恩就不是好孩子,这种把母爱捧上神坛的操作,最终会消解母爱的意义,反而更多地让人们感觉到羞愧和压力。



最后再回到这部电影。

贾玲母亲遭遇意外,这固然令人心痛。但从事实来说这纯属于造化弄人,这并不是贾玲的责任。她不需要背负这么沉重的负罪感和愧疚感。

对于贾玲个人来说,我是真的希望她能够从此释怀,从此放下她的心魔。(当然,这部电影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我想她应该是能够从此释怀了。)

但作为电影来说,这个作品真的不合格。

如果只要能够准确地踩中大众的情绪G点,即使价值观扭曲也能够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被广为赞颂的话,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这对那些认真制作电影的从业者也不公平。这甚至会鼓励一些电影创作者去走偏门儿,想方设法去踩观众的情绪G点,而不是认真创作。

所以我要再说一遍,我认为《你好李焕英》不是好电影,我不喜欢。



—END—

user avatar

昨天下午和家人一起看完了《你好李焕英》,个人感觉应该是是春节档最棒的电影了。

一点小感想:我应该是没能力拍一部128分钟的电影来纪念妈妈了,所以现在要尽量做些给家人带来开心的事,别在失去时留下遗憾。

一点小提示:观影时可带少许纸巾,方便在影片后半段使用,反正我用到了( •︠ˍ•︡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