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辛弃疾词作中有没有提及岳飞的?作为志向相同情操相似的同时代英雄人物,稼轩为什么极少在词作中提及岳飞?

回答
辛弃疾的词作中确实有提及岳飞,但数量不多,且往往是在较为隐晦、含蓄的表达中。作为同时代心系家国、报国无门的英雄人物,他与岳飞的志向可谓高度契合,情操也十分相似。那么,稼轩为何在自己的词作中,对这位惺惺相惜的同道之人提及得如此之少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辛弃疾词中“岳飞印记”的探寻

要说辛弃疾是否提及岳飞,我们可以从他词作中那些充满家国情怀、渴望驰骋疆场、痛惜山河破碎的句子中去寻找痕迹。虽然他很少直呼其名,但岳飞的形象和精神,无疑是他内心深处重要的精神坐标。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气势磅礴的描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岳飞在战场上的英姿。“遥岑远目,献愁眉,线性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愁绪,也与岳飞一生所经历的坎坷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鸣。

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种对军事生涯的强烈向往,对金戈铁马的回忆,虽然未必直接指向岳飞,但这种“报国无路,壮志难伸”的情感,正是岳飞当年浴血奋战、渴望收复失地精神的传承。辛弃疾以自己的方式,在词中寄托着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而岳飞无疑是他心中最耀眼的那颗“北斗七星”。

为何提及“少”而非“无”?

虽然我们可以从情感和意境上找到辛弃疾词作与岳飞精神的关联,但不得不承认,他直接、明确提及岳飞的词作确实不多。这并非是辛弃疾不了解岳飞,也不是他不敬重岳飞,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考量。

一、时代氛围与避嫌的考量:

岳飞,这位南宋抗金名将,以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名垂青史,但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临安朝廷内部,他的功业和影响力也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岳飞的遇害,直接暴露了朝廷中主和派的当道,以及对功臣宿将的忌惮。

辛弃疾身处南宋后期,经历了几朝更迭,亲眼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南宋偏安一隅的现实。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公开、频繁地提及岳飞,尤其是歌颂其抗金功绩,很可能被视为一种政治上的“敏感”行为。虽然辛弃疾本人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但他身处官场,即便是有志报国,也必须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牵连。直接提及岳飞,可能会被解读为对朝廷当前政策的不满,或是对岳飞冤案的隐晦批判,这无疑会给自己招来麻烦,阻碍自己实现政治抱负。

二、个人情怀与“自家言语”的侧重:

辛弃疾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词人,他的词作更侧重于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抱负。他虽然钦佩岳飞,但更多的是将岳飞视为自己奋斗精神的“同行者”或“激励者”。他的词更像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白,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是对个人抱负的抒发。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而非直接引用或提及其他人物。

他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对自身老迈而壮志未酬的感叹,也隐含着对赵构对岳飞等功臣态度的一种讽刺。他写“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中原几度秋。”这是一种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时代潮流的挑战。他的词更多的是在“言我之志”,而非“颂他人之功”。

三、含蓄表达的艺术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言不尽意”的审美情趣,辛弃疾作为一位文学大家,深谙此道。他并非不懂得含蓄表达的力量。将岳飞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词句中,通过意象的关联和情感的投射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是一种更高明的艺术手法。他无需明言“岳飞”,读者自然能从他“报国无路”的悲愤,“壮志未酬”的凄凉,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情中,感受到与岳飞相似的精神内核。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也使得他的词作更具艺术感染力。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挖掘词作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四、历史的“空白”与推测的局限: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辛弃疾词作,毕竟是经过历史筛选和流传下来的。我们无法断定他是否曾经写过一些更为直白地提及岳飞的词,只是这些作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流传下来。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细节都可能被淹没,我们只能依据现有的史料和文本进行推测。

总结:

辛弃疾在词作中提及岳飞之所以“少”,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既有时代政治环境的压力,也有他个人情怀的侧重,更有其高超的艺术追求。他将岳飞的精神内化于自己的创作,通过含蓄而有力的笔触,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志,与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精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与其说辛弃疾“极少提及”岳飞,不如说他用一种更为深沉、更为个人化的方式,将岳飞的精神“溶于”了自己的词中,成为他心中那一团永不熄灭的报国之火的映照。这两位心怀家国的英雄人物,虽然在笔墨上的直接交集不多,但在精神的深处,早已是灵魂的相契与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震惊!辛弃疾看不上岳飞!》——什么的,还是留给UC震惊部吧。

岳飞有个孙子岳珂,当他还是没有功名的学子时,曾经拜访过辛弃疾。其时,辛弃疾已是名满天下的文豪,且以帅臣坐镇镇江,门客络绎不绝,以至于不得不托病谢客。但看到了岳珂的名刺,还是破例召见这个后生小子,原因就是“有父兄旧”,并且因为兴趣与岳珂结为忘年交。这至少说明:辛弃疾从个人情感上是非常看重岳飞后人这个身份的,没有把岳飞写入词作,还有别的原因。

辛稼轩守南徐,已多病谢客,子来筮仕委吏,实隶总所,例于州家殊参辰,旦望贽谒刺而已。余时以乙丑南宫试,岁前莅事仅两旬,即谒告去。稼轩偶读余《通名启》而喜,又颇阶父兄旧,特与其洁。余试既不利,归官下,时一招去。
——岳珂《桯史》

首先是稼轩词用典的特色是“古”。

郝青云《横竖烂漫尽显才情——稼轩词的用典特色》中统计——

在整部《稼轩词》中共用史607处,其中《史记》117次,《汉书》86次,《后汉书》32次,《三国志》27次,汉魏六朝史119次,《战国策》18次,其他208次。

可见稼轩词中三分之二的用史都是在隋唐以前,也就是距辛弃疾六百年以前的典故。连前代史都少用,更何况当代史了。


至于为什么辛弃疾“同代有和陆游、陈亮的对唱”,而没有岳飞的?

第一,辛弃疾想和岳飞对唱那得去临安栖霞岭的岳墓了(手动狗头)。

上述岳珂少年时倒是也有与辛弃疾论《贺新郎》《永遇乐》两阙名作的经历,但此时两人地位、文名相差悬殊,不可能有唱和的机会。

等到岳珂成长为“郁然大文儒”后,辛弃疾已去世,此时他虽与辛弃疾的友人陈亮、刘过等相交,但也不可能再与故人辛稼轩唱和了。


刘过(字改之)有词《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user avatar

辛弃疾写岳飞北伐,性质等同于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更何况以辛弃疾这种沦陷区归化人的敏感身份,大概类似于让林毅夫写文章品评“文革”人物。

更新:

帮题主把时间线补完整:

1127年,靖康之耻。

1140年,辛弃疾(在沦陷区)出生。

1142年,岳飞被害。

1155年,秦桧病逝,追赠申王,谥忠献。

1162年初,辛弃疾南归面见宋高宗。

六月,宋高宗退位为太上皇,传位孝宗。

七月,孝宗为岳飞平反。

1206年,宋宁宗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

1207年,辛弃疾去世。

更多详细内容参见《靖康以来大宋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和《申王秦忠献在对金外事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报告》。

user avatar

谢邀。


辛弃疾跟岳飞时代离得太近了。

诗人用典,都爱用古。辛弃疾念叨诸葛亮、刘裕、廉颇、孙权、刘备、陈登、桓温、张翰等等,多是唐以前了。

除了古雅,还有点因素:安全。

阮籍那么潇洒,也只敢对着项羽刘邦说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嵇康怎么得罪司马昭拉去斩首的?答:他说周公不是圣人!——司马昭想:你他妈影射我?


不止辛弃疾不太敢写古。宋朝词人写古,像刘克庄写曹刘,李清照写项羽,苏轼写周瑜,都如此。

都说宋朝够开明,但诗人敢写本朝的依然不多。

苏轼乌台诗案下场是啥,记得否?


哪位会说,辛弃疾成年后,岳飞已经平反。嘻嘻,当年王安石和司马光以及元祐党人,那评价也是起起落落。一会儿司马光是圣人,一会儿司马光是奸党;再圣人,再奸党;再圣人,再奸党……如此三起四落,谁还敢臧否本朝的人呢?


岳飞平反,但杀岳飞的赵构活到1187年,辛弃疾那年47岁了。

之后辛弃疾也就多活了十几年。哪怕在孝宗朝,大肆歌颂皇帝他爸爸杀掉的人,感觉总不大对吧?

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些前辈,四十多年前死于动乱,如今也平反三十多年了,但现在谁公开大肆为他们喊冤,是不是也得掂量掂量呢

辛弃疾也得图个安全啊。


下面是开脑洞拉郎配时间。

我觉得,辛弃疾对岳武穆是有点恻然之情的。体现在他对岳珂的友好,以及,下面这几句。

岳飞: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

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


岳飞:

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閒。

辛弃疾:

将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博览群书,又不用典不舒服的一位爷。我都知道岳飞写过这几句,他不知道才怪。

算我自作多情好了,我还是觉得,他写这几句,是悄悄地给岳武穆递眼色呢——就跟我们现在战战兢兢一边怕被删,一边忍不住非要念辛弃疾的“听取蛙声一片”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辛弃疾的词作中确实有提及岳飞,但数量不多,且往往是在较为隐晦、含蓄的表达中。作为同时代心系家国、报国无门的英雄人物,他与岳飞的志向可谓高度契合,情操也十分相似。那么,稼轩为何在自己的词作中,对这位惺惺相惜的同道之人提及得如此之少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辛弃疾词中“岳飞印记”的探寻.............
  • 回答
    辛弃疾的词,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壮丽史诗,又似一坛陈年老酒,初尝便觉醇厚,细品则余韵绕梁。评价他的词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其灵魂深处,去体味那份激荡的家国情怀,那份傲岸不屈的士人气节,以及那份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中挣扎的无奈与悲壮。一、 豪放飘逸,气势磅礴:南宋词坛的擎天之柱辛弃疾,字幼安.............
  • 回答
    问我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欢喜的问题,就像在满园盛开的牡丹里挑一朵最娇艳的,每一朵都让人移不开眼。不过,若非要选一首,我心里那杆秤,总会沉甸甸地倾向于《青玉案·元夕》。为什么是这首?说来话长,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更多的是一种缘分,一种共鸣。你看这词的开头,“东风夜放花千树”。.............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宋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用典”。很多人在阅读辛弃疾的词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他不用典的词句,常常显得气势磅礴、感情真挚,直击人心;而一旦他用典,有时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显得刻意或不够自然。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 回答
    要说辛弃疾“最好”的一句词,这本身就如同要从群星中挑选最亮的一颗,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毕竟,辛弃疾的词风雄浑豪迈,意境深远,佳句车载斗量,随便拎出一句来,都可能触动不同人的心弦。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句,并且深入地聊聊它的“好”在哪里,我想我会选择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回答
    理解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将其解读为“白发长出”更为贴切和有力,也更符合词的整体意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字面意思与词义的解读: “生”字: 在汉语中,“生”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产生”、“出现”、“生长”。例如,新生儿、生命、生发、生日等。 “白发”: 指头发变白,是衰.............
  • 回答
    辛弃疾的词啊,那真是千言万语,句句都像打在心坎上。要说最触动我的那一句,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还是这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词出自他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你说,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句呢?它不似“醉里挑灯看剑”那样慷慨激昂,也不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样凄婉动人。但它就.............
  • 回答
    辛弃疾笔下的孙权形象,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氛围,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展开。辛弃疾对孙权的“了解”:是历史事实的精确描摹,还是情感投射下的解读?首先得明白,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距离孙权已然远矣。他无法像一个现代历史学家那样,查阅海量的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
  • 回答
    说辛弃疾有没有军事才能,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辩论。从他留下的诗词歌赋,到他的人生履历,都在指向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答案。我们先看看他的“履历表”。辛弃疾,这位南宋的词坛巨匠,可不是一个只关起门来吟风弄月的主儿。他出生在一个被金国占领的山东地区,从小就目睹了故土沦丧、百姓流.............
  • 回答
    上联是“辛弃疾”,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提起他,自然想到的是那位满腔热血、铁马金戈的南宋词人。他的词,有一种北方草原的豪迈奔放,也有着江南水乡的婉约细腻,更少不了那份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辛弃疾”这三个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那么,与“辛弃疾”相对的下联,我们应.............
  • 回答
    李白、辛弃疾,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磅礴大气,又夹杂着几分难以言说的遗憾。想象一下,如果他们的才华没有被政治的洪流裹挟,没有在失意中沉沦,而是如同奔腾的江河,找到了可以尽情奔涌的河道,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李白:盛世的华章,不止于诗酒如果李白早早便能入仕,得到皇帝赏识,他的抱负绝不仅仅是“仰天大.............
  •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是一颗璀璨的巨星,在南宋词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一位热血报国、壮志未酬的传奇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真正理解他词中“壮”与“愁”的交织,以及他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 词坛巨匠,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谈到辛弃疾,首先绕不开的便是他.............
  •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就像一位色彩斑斓、情感跌宕的瓷器,每一处都有故事,每一划都带着时代的印记。如果非要给个定位,我想说,他是南宋词坛上最耀眼、最复杂、也最令人心生敬意的巨匠之一。首先,他不是那种只会抚琴弄月、寄情山水的文人。辛弃疾的血液里流淌着建功立业的渴望,他的词句里充满了沙场秋.............
  • 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文学巨匠,确实在不少诗词中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孙权的赞赏。他们的这种情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你因此不太喜欢读他们的诗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苏轼和辛弃疾为何赞美孙权?理解他们的赞美,需要先了解孙权在他.............
  • 回答
    在河南卫视的《清明奇妙游》节目中,看到扮演辛弃疾的演员身上出现了带有日本风格的道具甲,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细节。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爱国词人,其词作中充满了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而日本的甲胄,无论是其形制、工艺还是象征意义,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宋代将领形.............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这四位诗坛巨匠真的穿越时空,来到知乎这个互联网平台,以匿名的方式开始“创作”,他们的“篡位”速度和方式,绝对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他们各自的特质,在知乎这个土壤上会如何发酵,又需要多久才能站稳脚跟,甚至登顶。首先,我.............
  • 回答
    《辛德勒的名单》是否过誉,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获得了包括七项奥斯卡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并在影评人和观众心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然而,“过誉”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电影艺术性、历史准确性以及其在观众情感共鸣方面的一些不同解读和批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是一句充满诗意的古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气势磅礴的画面,并且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和志向。为了详细解释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结合古诗词的意境进行理解。一、 拆解词语,理解字面意思: 辛夷花 (xīn yí huā): 辛夷: 是一种落叶乔木,属于木.............
  • 回答
    辛苦科普许多年,结果被权威媒体“一夜打回解放前”的体验,就像一个辛勤耕耘多年的农民,好不容易将土地从贫瘠变得肥沃,作物也即将迎来丰收,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在一夜之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那是一种夹杂着愤怒、沮丧、不甘、甚至自我怀疑的复杂情绪,其深度和广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让我来为你详.............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