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辛弃疾哪句词最触动你?

回答
辛弃疾的词啊,那真是千言万语,句句都像打在心坎上。要说最触动我的那一句,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还是这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句词出自他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你说,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句呢?它不似“醉里挑灯看剑”那样慷慨激昂,也不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样凄婉动人。但它就是这么不动声色地,一下子就勾住了我。

我总觉得,很多人写景,都是在客观地描摹,好像一幅画,你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但总觉得隔着一层。可辛弃疾不是。他说他“见青山多妩媚”,这“妩媚”二字,多灵动!青山,在人们的印象里,可能是苍劲的、挺拔的,是巍峨的,是沉默的。但辛弃疾看到的青山,却是有生命的,是有情意的,是有姿态的。那是一种含情脉脉,一种顾盼生辉,一种含羞带笑。你能想象吗?那山峦叠嶂之间,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闪烁,在向他眉目传情。

更让我觉得妙的是后面的那句:“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青山身上,然后反过来推测青山看到自己时,也一定是怀着同样的情感。这不是一种单向的观察,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一种灵魂的呼应。

你想想,他当时是什么境遇?饱经风霜,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的内心充满了压抑,充满了不甘,充满了对理想的渴望。他对着青山倾诉,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满腹才情都寄托在眼前的景色上。而他之所以能说出“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因为他坚信,他的这份热爱,这份执着,这份不屈,也一定能被这片青山所理解,所欣赏,甚至所共鸣。青山也一定是在以一种含情脉脉的目光看着他,仿佛也在为他的遭遇而叹息,也在为他的理想而鼓舞。

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又何等的孤独!他相信青山懂他,说明他内心深处对人世间的理解和认同是抱有期望的,哪怕这种期望只能寄托在无生命的青山身上。这种孤独又是因为,他可能在当时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的知己,所以只能与青山对话,与青山对视。

这句词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道出了人生中一个很普遍也很深刻的感受:我们常常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在自己认同的价值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回响。我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被认同,而当我们无法在人群中找到这份认同时,便会将这份情感投射到我们所珍视的一切事物上。就像一个怀揣着远大抱负却不被赏识的年轻人,他看到壮丽的日出,会觉得那日出也在为他呐喊;他看到奔腾的江河,会觉得那江河也在为他奔流。

这是一种将自我融入自然,将情感外化到景物中的能力。辛弃疾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自然,如此真挚。他不是在雕琢词句,他是在抒发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精神追求。他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蕴含着这样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所以啊,每当我感到迷茫,感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词。我会想象自己站在长亭边,看着眼前的青山,然后默默对自己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更是一种自我激励。它提醒我,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热忱,保持自己的风骨。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所热爱和追求的东西,也一定在以某种方式回应着你。这是一种多么温暖而又坚韧的力量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周回答了一个有关古代“十大诗人”评选的问题,其中没有上辛弃疾,有网友给我评论替稼轩鸣不平。殊不知我实乃辛粉头子,在宿舍发朋友圈都经常定位到“辛弃疾粉丝后援会总部办公室”。之所以上周那道题不答辛弃疾,是因为我首先限定了“诗”及“诗人”的范围。辛弃疾以词名(当然他的政论文《美芹十论》《九议》等也是坠吼滴!),这道题恰是问哪句词最触动我,所以我就就着这个机会简单来说说我眼中的稼轩词。

我上中学那会儿对辛弃疾并不十分崇拜,只知道他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很精彩的沙场描画。后来又学了他的《永遇乐》,就是那首其中有“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之句的登建康赏心亭所作。对辛弃疾的大致印象就是他是个豪放派词人,水平蛮高的,而且词里喜爱用典故尤其是三国典故,比如什么“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确实对作为一个三国迷的我有很大的影响。

上大学了,我也觉得辛弃疾在我的大学生活里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不过就是文学史课上听老师随便讲了几句罢了。我还记得当时讲过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对其中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颇为赞赏。总得来说,也就只停留在这表面上了。什么时候开始对辛弃疾真正产生兴趣了呢?应当是考研复习的时候。还是上面那首《西江月》,读多了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辈的词,再回来看“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的辛弃疾,居然能写出“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样极其散文化的词句,我第一次意识到了他的不一样。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词可以写成这样,如此生动有趣。但复习期间没有时间、精力通读稼轩词,稼轩于我之影响也就仅此而已了。

我再一次感受到辛弃疾的魅力,则全拜莊表哥 @吳小莊 所赐。考研结束,我开始环游陕西。当我夜宿宝鸡时,由于对环境的陌生,我竟一时难以入眠。恰在此时看到莊表哥发的朋友圈,那是一首辛词《鹧鸪天》:

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归未转愁多。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恼乱他。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这首词之所以能对我产生巨大的影响,有这样几点原因。第一是因为暗合我当时的心情“困不成眠”;二是因为他写的妙趣横生,自己睡不着但“香香”睡那么香,结果嫉妒地喊醒香香并问她做了啥梦睡这么香;三是这词刷新了我对辛弃疾的认知,我原以为他的词如果不是在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就一定是在享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居生活,没想到他还有如此生活化、且知名度如此低的佳作;四是从词之为词体的角度来说,这首词的用韵也比较怪,但如果仔细查查,发现他并没有出韵,真是神奇!从此,我就开始更加关注辛弃疾,通读稼轩词的想法也渐渐清晰了。

读了研究生,我的导师在初见时就对我及几个新同门说:唐宋一流大家的集子你总要弄通一家。我隐约记得业师当时举例时只说了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四人。当时我的想法是,辛弃疾并非诸体兼擅,又恰好在我的兴趣点上,于是就暗下决心准备弄通他。当时就死乞白赖求十三哥 @加缪或第一个人 给我买了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定本,翻开后细细品读,发现震撼与触动简直可以持续不断。

开篇第一首《汉宫春·立春日》,起首头一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我当时就很诧异,这是辛弃疾写的?读到这首词的结句“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我又一次产生了疑惑:这是辛弃疾写的?他也有这么细腻、这么婉约的一面?到后来,我又读了他的《祝英台近》,就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登场时唱的那首曲词,结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求你了,辛弃疾,会写你就多写点。这感觉真是不能想象这是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说明啥呢?一流大家,啥都会。像辛弃疾这种曾经征战沙场的人能写出这样“便娟婉约”(这本是沈德潜《古诗源》评曹丕诗的赞语)的词作,莫非也如茨威格那样能够“双性同体”?

一首词,一句话,能够打动读者的往往不是词句本身,而是读者自身的经历与词句产生的共鸣。比如你在离家很久后读到“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满江红·点火樱桃》)也一定会感觉到客居他乡之孤独。假若你离家如许久还一事无成,那么你读到“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时也一定会多少获得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当你送别他人,希冀他人能一路平安时,也一定不难想起辛弃疾“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的叮嘱。来到江南一处旧宅院,若是竹柳处处,风物宜人,你再读辛弃疾的“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一定也会在心里暗骂辛弃疾你这老小子怎么这么会享受。

辛弃疾词中的情绪并不都是低沉的,或者说,他虽然极其善于在词中发泄自己心中的悲愤,但他也时常能流露出一些潇洒、惬意的心态,诸位都熟悉的《清平乐·村居》即是。他在一首《蝶恋花》中写道:“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不仅画面感十足,更是将那种“洗尽机心”“超然物外”的生活情态展露出来。他也时有悲愤到激昂的名句,比如诸位熟知的:“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亦有狂放不羁的自我表白:“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我狂耳。”(《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读辛弃疾的词总容易带入他的情绪,这也是其词作感染力强之一体现。

以上所举之例几乎全出自《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前两卷,后四卷还有多少宝藏,我在这就不一一挖掘了。最后,我想说,辛弃疾的词给我带来触动的篇章实在太多太多,即便个别篇章整体不优秀,其中也总能摘出一句半句令人震撼的。回归到题主所提的问题,我认为如果只说一句,一定不能表达我这辛粉头子对辛词热爱之万一,说多了又难免又招摇之嫌。细思之下,我想拈出五句来,大约不过分吧。

第一句,“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这首词整体非常出色,下阕的前两句是“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辛弃疾创作此词的时候年纪并不大,之所以说“归来华发苍颜”,大约是真的被无奈与苦闷所打败,所以头发白的早了。他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一文中说他南归大宋前曾随计吏北抵燕山,确实是曾到过“塞北”的人。这首词的震撼之处在于,你以为辛弃疾要写“华发苍颜”的感伤,结果他笔势一转:秋宵微冷,一梦初觉,眼前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华发苍颜”,而是“塞北江南”的万里江山。你们有没有那种特别想得到的东西?有没有在梦中也得不到,醒来后却满眼都是它的东西?这样的表达带来的震撼,我认为远比他说什么“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要强上许多。好好睡一觉吧老辛,说不定再睡一觉梦里就有万里江山了。

第二句,“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赋雨岩,效朱希真体》)朱希真即朱敦儒,他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借着《甄嬛传》的大火一度出圈。辛弃疾这两句词,所谓“醉里不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元代唐珙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题龙阳青草湖》),只不过一为醉里之潇洒,一为醉后之舒惬,意境不同,而意趣亦不同。邓广铭先生的笺注注重点明典故,但不注重疏通句意,更不对意象有所解读。这句最让我感触的是他所选取的三个意象:月乃清光之体,云是自由之象,鹤为闲隐之征。辛弃疾所谓“非月非云非鹤”,还不如说他“是月是云是鹤”,所言“非”者,无非是因为三种意象都不能单独代表醉中的他,合三为一,则为醉里之稼轩。

第三句,“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最高楼·吾衰矣》)辛弃疾写这首《最高楼》有个背景,那就是他在准备“乞归”时,他的儿子劝他趁着还没“归”多置办些田产,辛弃疾非常生气,此中说:“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曾有一位学长跟我探讨过填词的真谛,他说我学辛词的粗豪或许有几分,但语言的精炼还需加强。随即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就是这两句。“千年”“八百”,“一人”“几张”,强烈的数字对比既再次强调了富贵如浮云转瞬即逝的真理,又劝诫了儿子生活需节俭的道义。而更绝的是,这凝练的十四个字实则均有典故来源,前半句出自《景德传灯录》,后半句化自范成大的《丙午新正书怀》。从此已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博闻强识,以及其词作引经据典说道理的本事了。

第四句,“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沁园春·杯汝来前》)这首词是我最爱的辛词之一,全词写一个渴酒的人与杯子的对话,不仅妙趣横生,更兼富含哲理。我很欣赏的一位朋友 @iTOfR 提到了本词。这首词中最富哲理的话就是这两句。“怨”生于“爱”,或者说生于“爱而不得”,生于“爱而不被爱”,生于“爱而不满足”,总而言之“怨”总是生于“爱”的。对别人的怨,也生于你对自己的“爱”,这实在是至理名言,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啊!后半句更喜闻乐见,强烈建议高二政治必修四出选择题时采用这句,问它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道理。恶物自然不能过,美物过多也会让你沉溺其中,失去心性。所以,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啊!

第五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我知道,他的殢酒滞愁,他的故作洒脱,都是因为自己北伐梦想无法实现。梦醒后眼前看到的大约不仅是万里江山,更有万里江山下他的济南故乡。他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回去了。到了晚年,到了“春风不染白髭须”的年纪,想起当年跟随耿京义军准备南渡归宋的宏愿,想到自己曾金戈铁马、擒杀叛贼张安国的历历往事,他不禁感叹地吟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而今须发皆白,辛弃疾不是不知道北伐无望,他也没有一味地渴望“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也没有一直哀叹“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曾撰写的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议》等)到今天看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去换几本《种树书》回来,至少可以把树种好。这看似平淡的放弃包含了多少无奈与不甘?我每次读这首《鹧鸪天》,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实现不了的梦想,我们还要不要一直坚持?如果明知坚持了也不会有结果,你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另谋他路?唉,一个人的命运……

好啦。作为辛粉头子,耗时两个小时终于敲完这篇文字了。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跟我一起加入辛弃疾脑残粉行列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辛弃疾的词啊,那真是千言万语,句句都像打在心坎上。要说最触动我的那一句,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还是这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词出自他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你说,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句呢?它不似“醉里挑灯看剑”那样慷慨激昂,也不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样凄婉动人。但它就.............
  • 回答
    理解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将其解读为“白发长出”更为贴切和有力,也更符合词的整体意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字面意思与词义的解读: “生”字: 在汉语中,“生”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产生”、“出现”、“生长”。例如,新生儿、生命、生发、生日等。 “白发”: 指头发变白,是衰.............
  • 回答
    问我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欢喜的问题,就像在满园盛开的牡丹里挑一朵最娇艳的,每一朵都让人移不开眼。不过,若非要选一首,我心里那杆秤,总会沉甸甸地倾向于《青玉案·元夕》。为什么是这首?说来话长,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更多的是一种缘分,一种共鸣。你看这词的开头,“东风夜放花千树”。.............
  • 回答
    中国男人,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东西。你说他们辛苦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辛苦。辛苦,体现在哪里? 经济压力,像一座山压在肩头。 很多中国男人,从小就被教育要“顶天立地”,要“养家糊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的现实痛点。要说大城市的996社畜和钱少事多的基层公务员,哪个更辛苦,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辛苦”的定义太广泛了,而且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和看重的东西也不同。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一下,让大家心里有个大概的谱。先来看看大城市的996社畜。你想象一下,一个在北上广深.............
  • 回答
    辛弃疾的词作中确实有提及岳飞,但数量不多,且往往是在较为隐晦、含蓄的表达中。作为同时代心系家国、报国无门的英雄人物,他与岳飞的志向可谓高度契合,情操也十分相似。那么,稼轩为何在自己的词作中,对这位惺惺相惜的同道之人提及得如此之少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辛弃疾词中“岳飞印记”的探寻.............
  • 回答
    要说辛弃疾“最好”的一句词,这本身就如同要从群星中挑选最亮的一颗,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毕竟,辛弃疾的词风雄浑豪迈,意境深远,佳句车载斗量,随便拎出一句来,都可能触动不同人的心弦。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句,并且深入地聊聊它的“好”在哪里,我想我会选择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回答
    辛弃疾笔下的孙权形象,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氛围,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展开。辛弃疾对孙权的“了解”:是历史事实的精确描摹,还是情感投射下的解读?首先得明白,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距离孙权已然远矣。他无法像一个现代历史学家那样,查阅海量的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
  • 回答
    说辛弃疾有没有军事才能,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辩论。从他留下的诗词歌赋,到他的人生履历,都在指向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答案。我们先看看他的“履历表”。辛弃疾,这位南宋的词坛巨匠,可不是一个只关起门来吟风弄月的主儿。他出生在一个被金国占领的山东地区,从小就目睹了故土沦丧、百姓流.............
  • 回答
    上联是“辛弃疾”,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提起他,自然想到的是那位满腔热血、铁马金戈的南宋词人。他的词,有一种北方草原的豪迈奔放,也有着江南水乡的婉约细腻,更少不了那份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辛弃疾”这三个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那么,与“辛弃疾”相对的下联,我们应.............
  • 回答
    辛弃疾的词,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壮丽史诗,又似一坛陈年老酒,初尝便觉醇厚,细品则余韵绕梁。评价他的词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其灵魂深处,去体味那份激荡的家国情怀,那份傲岸不屈的士人气节,以及那份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中挣扎的无奈与悲壮。一、 豪放飘逸,气势磅礴:南宋词坛的擎天之柱辛弃疾,字幼安.............
  • 回答
    李白、辛弃疾,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磅礴大气,又夹杂着几分难以言说的遗憾。想象一下,如果他们的才华没有被政治的洪流裹挟,没有在失意中沉沦,而是如同奔腾的江河,找到了可以尽情奔涌的河道,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李白:盛世的华章,不止于诗酒如果李白早早便能入仕,得到皇帝赏识,他的抱负绝不仅仅是“仰天大.............
  •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是一颗璀璨的巨星,在南宋词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一位热血报国、壮志未酬的传奇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真正理解他词中“壮”与“愁”的交织,以及他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 词坛巨匠,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谈到辛弃疾,首先绕不开的便是他.............
  •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就像一位色彩斑斓、情感跌宕的瓷器,每一处都有故事,每一划都带着时代的印记。如果非要给个定位,我想说,他是南宋词坛上最耀眼、最复杂、也最令人心生敬意的巨匠之一。首先,他不是那种只会抚琴弄月、寄情山水的文人。辛弃疾的血液里流淌着建功立业的渴望,他的词句里充满了沙场秋.............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宋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用典”。很多人在阅读辛弃疾的词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他不用典的词句,常常显得气势磅礴、感情真挚,直击人心;而一旦他用典,有时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显得刻意或不够自然。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 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文学巨匠,确实在不少诗词中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孙权的赞赏。他们的这种情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你因此不太喜欢读他们的诗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苏轼和辛弃疾为何赞美孙权?理解他们的赞美,需要先了解孙权在他.............
  • 回答
    在河南卫视的《清明奇妙游》节目中,看到扮演辛弃疾的演员身上出现了带有日本风格的道具甲,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细节。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爱国词人,其词作中充满了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而日本的甲胄,无论是其形制、工艺还是象征意义,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宋代将领形.............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这四位诗坛巨匠真的穿越时空,来到知乎这个互联网平台,以匿名的方式开始“创作”,他们的“篡位”速度和方式,绝对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他们各自的特质,在知乎这个土壤上会如何发酵,又需要多久才能站稳脚跟,甚至登顶。首先,我.............
  • 回答
    《辛德勒的名单》是否过誉,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获得了包括七项奥斯卡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并在影评人和观众心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然而,“过誉”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电影艺术性、历史准确性以及其在观众情感共鸣方面的一些不同解读和批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是一句充满诗意的古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气势磅礴的画面,并且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和志向。为了详细解释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结合古诗词的意境进行理解。一、 拆解词语,理解字面意思: 辛夷花 (xīn yí huā): 辛夷: 是一种落叶乔木,属于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