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辛弃疾最好的一句词是什么?

回答
要说辛弃疾“最好”的一句词,这本身就如同要从群星中挑选最亮的一颗,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毕竟,辛弃疾的词风雄浑豪迈,意境深远,佳句车载斗量,随便拎出一句来,都可能触动不同人的心弦。

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句,并且深入地聊聊它的“好”在哪里,我想我会选择这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词出自他的《青玉案·元夕》。

为什么是它?

首先,它有普适的情感共鸣。这不仅仅是一句写词人寻访佳人的场景,更是写尽了人生中无数次寻觅、追逐,最终在不经意间获得的顿悟和圆满。

想想看,我们人生中有多少次,为了一个目标、一份感情、一种理想, we spend our days searching, anxiously, desperately. We scour through crowds, we delve into books, we rack our brains, trying to grasp that elusive thing. We pour over every detail, hoping to find our answer. But often, the harder we look, the further away it seems. We feel lost, frustrated, perhaps even hopeless.

And then, at a moment when we’ve almost given up, when we’re perhaps distracted by something else, when we’re not even actively searching anymore, it happens. We turn our head, maybe just t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passing night, and there it is. The very thing we’ve been yearning for, sitting quietly, almost unnoticed, in the soft, dim glow of a lonely lamp.

This is the profound power of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It speaks to the serendipity of life, the beauty of unexpected discoveries. It suggests that sometimes, the things we chase the hardest are found not through intense effort, but through a shift in perspective, a moment of quiet observation. It’s a testament to the idea that sometimes, the greatest treasures are right in front of us, hidden in plain sight, waiting for us to simply look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t the right time.

其次,它有精妙的艺术技巧。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词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千百度”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描绘了一种极致的、无数次的、不厌其烦的寻找。它塑造了一个喧嚣、热闹的背景——“众里”,人潮涌动,灯火辉煌,然而词人的目光却被一个特定的人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搜寻之中。这里的“度”字,用得尤其传神,既有“度过”、“度量”的意味,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精力的耗费。

“蓦然回首”:这个“蓦然”二字是全句的灵魂。它包含了“突然”、“忽然”的意思。之前的“千百度”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寻找,而“蓦然回首”则是一种无意识的、甚至是带着些许疲惫的动作。正是这种不经意,为接下来的发现铺垫了最完美的舞台。它打破了之前的紧张与焦急,带来了一种放松与随意。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是点睛之笔。
“那人”: 这里的“人”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事业,可以是理想,可以是某个一直寻而不得的答案。它具有一种指向性和唯一性,是词人心中最珍视的那一个。
“却在”: “却”字在这里用得极妙,它含有“但是”、“反而”的意思,与前面的“千百度”的苦苦追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这种意外和惊喜。
“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四个字,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阑珊”是衰落、零落、稀疏的意思。它不是最辉煌的灯火,不是最热闹的街市,而是在一处相对冷清、僻静、甚至有些黯淡的地方。这种环境的设定,恰恰衬托出“那人”的珍贵和独特。在万家灯火的辉煌中,在热闹非凡的场合,我们往往容易忽略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事物。而它却在最不显眼的地方,静静地存在着。这种“曲径通幽”式的发现,比在繁华中一眼认出要更加令人心动。

最后,这句词超越了词本身,成为了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太专注于外在的喧嚣和表面的光鲜,反而错过了身边最真实的、最触动人心的美好。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往往是在我们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之后,才悄然降临。

它是一种关于“得失”、“追寻”与“获得”的深刻洞见。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或许就在我们转身的刹那,在一个我们从未留意的角落,默默地等待着。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

所以,在我看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用最凝练的文字,最精妙的构思,捕捉到了人生中一个最普遍、最动人的瞬间,并将其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生命体验。它不只是一句词,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3.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4.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5.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6.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7.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8.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9.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10.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莫怪新来白发,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


13.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1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5.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16.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17.城头无限今古,落日晓霜寒。


18.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


19.长剑倚天休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20.畴昔此山安在,应为先生见挽,万马一时来。


2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2.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3.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2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25.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26.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27.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28.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29.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30.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31.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32.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33.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34.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35.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36.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37.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3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9.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40.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41.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42.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4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4.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45.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


46.落星万点,一天宝焰下层霄。


47.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8.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49.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5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那些来纠结一句还是几句的,走好不送,不劳烦您宝贵的精力抬杠了,谢谢)

user avatar

词有好坏,无非个人品味而已。我甚至觉得辛弃疾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是非常好。

而我最喜欢的,是《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丁卯八月。丁卯,就是1207年,开禧三年,丁卯。

这年,韩侂胄的北伐到了第三个年头,宋军在开战之初并未取得太大战果,而且金军大举反攻,这年年初还攻陷阶州大掠而去,四川的吴曦也反了,四月金军两度攻陷大散关,宋朝失败已经无可避免。于是在这年的六月,南宋连着派出三波北使,林拱辰为金国通谢使,富琯使金告哀,刘弥正贺金主生辰,几乎就是跪地求饶的姿态,虽然宋朝那边耻于提及,但金史则毫无保留地写下了宋朝“ 增岁币乞和”的记录。

两年前,开禧北伐前夕,六十六岁的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在北固亭他写下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希望这次北伐能实现心中的夙愿,但同时也深知,此次北伐恐怕又是一场朝中大员的权利与游戏,北伐必败无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怕是必然结果。纵使如此,他依然“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喻廉颇。自己老了,国事军事都已是无能为力了,但若朝廷有意,自己仍可亲临前线,尽忠报国。

不幸的是,或者说幸运的是,他未能参与这次军事北伐。韩侂胄们并不能采纳他对北伐的诸多意见,又对他的直言感到不满,他们需要的只是一杆迎风摇曳的北伐大旗,而不是真材实料。于是在北伐前夕,辛弃疾被免去了官职,而理由仅仅是一个“用人不当”。

未能参与北伐,也就不用见到那么多的军事失误和战场被碾压的惨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放心自己的国家,放心自己的子弟兵。他在后方对着前线源源不断传回来的败报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忧思成疾。迁延至丁卯八月,朝廷再次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但诏令到达他所在的江西铅山时,他已病重多日,卧床不起。

病榻之上,他写就了这首《洞仙歌》,自知时日不多的他,言辞已不再如昔日那般豪放慷慨,甚至语多无奈,“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安乐窝里敞开喝酒的自在和舒坦——可病重的他哪还能喝酒?这只不过是他的想象罢了,若他真是那种胸无大志的庸才,安乐窝中剧饮泰和汤的事情再正常不过,可他是辛弃疾啊,又如何能老死槽枥?味甘终易坏,自古出淤泥而不染者寥寥,自己又能不能保住这份刻在脊梁骨上的忠义与热忱呢?深自觉、昨非今是。以前的是是非非对或不对,到现在算明白了,可惜,力不从心了,回天乏术了。

这之后,辛弃疾没能再次拿起刀剑,也再没能拿起笔,这首词遂成绝唱。

一个月后的丁卯九月,辛弃疾带着满腔的不甘与莫大的遗憾,病逝于距故乡山东历城两千里外的江西铅山县,年六十八岁。

user avatar

01.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

——《水调歌头》

稼轩出生时,北方已陷入金人之手。他青少年时,就文武兼尚,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以及耳濡目睹金人对中原的掠夺罪恶,遂起雄心抱负,立志收复中原、报国雪耻。概而言之,他生来就不甘于做泛泛之辈。



02.

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念奴娇》

自古英雄出少年。稼轩师从刘瞻,因才与党怀英并称“辛党”。

少年时代的他,意气飞扬,没事就跟朋友诗酒作兴,舞槊弄剑,切磋武艺,有着江湖游侠般的快意逍遥。或许正是这些经历,令他深具燕赵侠士之风。



03.

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

——《满江红》

许多人说稼轩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其实他的人生理想本来如此。

他曾“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借游览山川考察国家的军政形势,多少个练剑的夜晚,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为了建树“弓刀事业”的梦想。



04.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弱冠之年,他以一介书生,投奔耿军义军,反抗金人暴政。随后开启了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青年岁月。



0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彼时的稼轩如猛虎下山,率领着义军,征战齐鲁,所向披靡,金人闻之丧胆。

他曾单骑追杀叛徒义端和尚,率兵50骑闯入屯兵五万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这些壮举都显示了他非凡的胆略和英雄气魄。

他使“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而三叹息”,连高宗见了都要感叹:这是怎样的人中龙凤啊!



06.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归后,他的雄心抱负从单纯的“弓刀事业”,升级为替君王平天下的英雄。

他上《九议》、《美芹十论》,平茶商军、办粜米荒政,创立飞虎营,置备安库,直到65岁知镇江府时还遣谍侦察敌情,拟建万人军旅......他的一生,都在为国谋划,为了收复中原的伟大事业而准备着。



07.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及对英雄豪杰的崇拜向往,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找不到第二个的。唐朝那些边塞派,见了也是要汗颜的。他想成为英雄,也自诩为英雄。因为他有这样的抱负,也有这样的能力,更付出了实际行动。



08.

横空直把,曹吞刘攫。

——《贺新郎》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英雄事业的渴望,以及不甘平庸的生命追求。

假如他生在三国时期,或许真的可以成为一代枭雄,将曹吞刘攫了。



09.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贺新郎》

稼轩的英雄梦,是如此的跳跃激荡。

可是他生在南宋,空有满腔热血和壮志豪情,却终身无用武之地。命运就像给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10.

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

——《水调歌头·严子文同传安道和盟鸥韵,和以谢之》

怀抱着满腔热血和希望的稼轩南归宋庭,原本以为可以大展手脚,实现自己北复中原的渴望。却万万没想到,南宋朝廷乃主和派当道,而自己又因“归北人”的身份遭受猜疑,得不到信任,掌握不了军政实权,这令他心中充斥着郁结怨愤。


11.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因为饱受猜忌,稼轩南归的十几年间,调任十余次,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三十多岁的他便开始感叹人生的无常。“今犹昔”更像是宿命式的谶言。


12.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

赋闲的生活,辛弃疾开始通过亲近自然、寄情山水来排解内心的寂寞。

此二句取用元结和杜甫句意,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挚爱,也有知音难觅的寂寥。虽看似恬然,但暗里涌动着复杂的情思。



13.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弃疾· 《生查子· 独游雨岩》

人行溪边,影在水中,溪影相随,天云水影融为一体。很难说是人在天上走,还是云随行影流,跟唐珙的“满船清梦压星河”有异曲同工之妙,稼轩写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过,稼轩的闲适词,虽朴淡清逸,所然世外。但总感觉闲适之中,仍蕴含豪放之情,郁勃之气。词中言“高歌谁和余”,即有曲高和寡,恨无知音赏之意。在这种被迫归隐的田园生活中,他有着不得已的深情隐恨。



14.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其实此句与“一松一竹真朋友”有着相同的寄寓,那就是宁愿与松竹为友,与青山相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15.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古今豪杰,汉殿秦宫,雨打风吹,转头皆空。

那些少年的英雄往事,如歌舞匆匆,风流云散,如梦一场。



16.

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哨遍》

这种自嘲,深刻显露出稼轩内心的悲哀无奈。

作为一个有才能的人,南宋庭既想利用他的价值,又对他设防猜忌。南归四十年间,三仕三出,一直在地方任微职,“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诅”,大半皆废弃不用,长期乡居闲赋,做了二十余年“隐士”。



17.

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

——《哨遍》

少年的意气风发,青年的金戈铁马。

一世英雄竟无用武之地,只能在浮沉间退隐田居。

而世道就在这无穷无情的期待和失望之中,慢慢走向崩坏。

这半世功名,一生理想,恍然如梦,怎不令人悲从中来?


18.

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块磊未全平。

——《江神子》

他生命的激情和郁勃的力量,一直都在飞扬跳荡,好像任何时候,都无法抚平。因为他人生的信念,如果注定无法实现,那他就势必要“笔作剑锋长”。



19.

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衫袖短。

——《玉楼春》

他狂歌,痛饮,挣扎,愤恨时击碎醪盏,然而时光飞逝,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地依然无法改变。



20.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内心偶尔平息下来的时候,他还是不改自己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心胸气度。

心有寥阔之志,方有梦登天之举。屈原《九章·惜诵》云:“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既然现实中难以施展抱负,那就去广褒的宇宙中去寻找理想之境吧。可惜,这只能在梦中而已。



21.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辛弃疾·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自出新意,自造新词。“菩萨蛮”是最古的调子之一,自有词牌以来,写的都很美,很缠绵。

稼轩虽然也写得美丽缠绵,但别人是绵软的,稼轩是强健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他和叶衡都是主战派,但受到主和派的打压,因此收复失地的愿望一再落空,联翩万马,望来终不来,正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隐衷。



22.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

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定风波·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

一句“和泪看旌旗”,曲折地展现了稼轩深沉的英雄梦,赤子心。

反语耳,言他人无须泪眼望旌旗,实言自己。



2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当初喜欢上稼轩,完全是因为这首词。

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辛弃疾与其他文人不同,他的痛苦,他的眼泪,他的铁血柔情,光荣梦想,从不加掩饰,

无论是“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还是“试弹幽愤泪空垂”,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率性,他的真诚,他那充满强烈冲突矛盾和跳荡郁结的心灵。

这首词将报国无门、不甘归隐的矛盾与痛苦,写得极为深挚动人,充分展现出心灵世界的曲折深广,给人巨大的心理震撼。

叶嘉莹说:“辛词一方面以其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手段突破了词之写作艺术的传统,可是就其词之本质言之,却又同时保有了词之曲折含蕴的一种特美,这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现象,既是辛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辛词在词之发展中所完成的最为不可及的过人的成就。”



24.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亭,为赋》

据说宋孝宗见此词,颇为不悦,说明他也能够体会其中的“词意殊怨”,看出了其中的忧谗畏讥与拗怒不平之气。

此词运用比兴,以女性的口吻伤春怨春,而托兴深微。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绪论》云:“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适足以评此词。缪钺先生《论辛稼轩词》说得更为醒豁:“悲愤沉郁之情,映以凄美之光,遂成异采。既非仅豪壮之呼号,亦非只儿女之怨慕。此乃稼轩独创之境界,以前词人所未有也。”

就像顾随说的那样,稼轩虽然心如猛虎,雄姿英发,然其内心却蕴含着一种细美之情,如无此情,则不能深得词体之妙,毕竟词“要眇宜修”,而无英发之雄姿,则又不能具碧海掣鲸之力量以开拓词之境域。二者相合,遂成奇迹。



25.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如果单纯将它视为描写南宋上元的节日词,上片描绘出了一副浪漫、热烈、粲然绚烂的节日景象,下片则勾画出一个清高脱俗,华丽美艳的女子形象,她盈盈而来,娉婷而去,转瞬间消没了踪影,这惊鸿一瞥间,作者已心魂难舍,当在人海中千百度寻觅她身影时,蓦然回首,她却遗世独立,静候在那灯火阑珊处。

但在词的表象之下,却隐含着作者深曲之情意。南归宋朝已十年。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和雄心壮志,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投奔赵宋,朝廷却对他任而不用,纳而不信,此心的愤恨、忧虑、孤独自然深沉。但他骨子里是个孤傲的人,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会趋炎附势,宁作清流。所以在这首词里面,他表达的是自己内心清冷孤高、不同流俗、淡泊自持的心境。那个高标脱俗的女子,正是内心的自我形象。梁启超评之曰:“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但我现在还觉得,这首词的产生很可能是景境、情境、心境相交融的结果,既是实境映射了心灵,也是心灵映照着实境。

于我而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不仅是内心的自我期许和肯定,更是一种坚守本心,矢志不移的清醒认知。



2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此时的他,对于朝廷已失望透顶,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透露着多少悲凉和绝望,

这是一个英雄暮年的悲哀和慨叹!



27.

而今老矣,识破关机。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行香子》

跟苏子瞻一样,在失意时,想用道家的达观来化解内心的不甘。然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包含着愤愤不平,乃至绝望的达观。是英雄迟暮,壮志成空,经历了无数不可理喻之事后的达观。如今识破关机,到底是“兰佩芳菲无人问”,那何不闲云度日?何不醉生梦死?何不痴狂卖傻。一个“痴”字,透露了内心的绝望不平之情。



28.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他越来越老了,体力衰微,已经懒得上楼了,现在,他不会再激动得为某些事而落泪了,也不会长夜无寐地狂歌痛饮,词中也没有了郁勃激荡。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稼轩永远是那个稼轩,只要活着,他的信念就永不磨灭。可是他毕竟老了,真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吗?平淡的语句中有着对深恐功业成泡影的忧虑。



29.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水龙吟》

可是辛弃疾至死都是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无论经历多少挫折和打击,内心有过怎样的失望,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志向,当晚年有机会出山时,他依然毫不犹豫,重新披甲上阵。


30.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情感激越奋发,读之令人气短。

这句词既是时代最强音,也是辛弃疾心性与品格的最佳注解。

前半句,他做到了,哪怕弥留之际,仍不忘抗金大业,如同回光返照式的,口中仍用细微的声音呐喊着“杀贼...杀贼...”

虽然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补天裂”,然而这是时代辜负了他,是苟安的南宋朝廷对不住他。

这个曾经他寄予所有希望和梦想,又使他壮志破灭的王朝,最终在苟延残喘中,走向悲惨的末路。

然王国会毁灭,但世间会永远传唱稼轩的诗词,他的精神和气度,并没有随时光而消逝,依然激励和感动着后世之人。



辛词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于沉郁中有勃发力量,于盘旋激荡中有高亢昂扬之音,非同凡俗的理想和英雄失路的悲哀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崇高悲壮之美。

然而他的词,不仅只有豪放高亢。正如其人,不仅有铮铮铁骨,英雄豪情,也有儿女情长,柔情万丈,他是艺术的多面手,兼尚多种风格。壮烈悲歌,只是他艺术风格的一面。正如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所云:“青兕词坛一老兵,偶能侧媚亦移情。好风只在朱阑角,自有千门万户声。”

“侧媚移情”说的是辛词中的“婉约阴柔”之美,其实喜欢稼轩的人,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喜欢他的真性情,但稼轩并非空有性情之人,他有与性情相匹的能力、手段和才智,不会像某些诗人一样,只是佯狂。而所谓性情中人,是包括刚柔的。

试看《祝英台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词中塑造的女子,她可爱痴情,多愁善感,又娇媚深情,天真单纯。

当初与丈夫分别在桃叶渡,宝钗分作两股,别后思念日重,以花瓣卜归期,然而数不吉利时,只得“才簪又重数”,其盼归之切,其思念之深,以至魂梦相系,梦中也会呓语呢喃:这春愁因他而生,又将归往何处呢,为何不将它带走。

词中将她的婉柔心性,她的妩媚情态,她的可爱痴情,描绘得如此鲜活生动,传神写照。倘若作者没有一颗温柔敏慧的心,是断写不出这样的词的。

无怪乎沈谦《填词杂说》评此词曰:“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辛弃疾“最好”的一句词,这本身就如同要从群星中挑选最亮的一颗,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毕竟,辛弃疾的词风雄浑豪迈,意境深远,佳句车载斗量,随便拎出一句来,都可能触动不同人的心弦。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句,并且深入地聊聊它的“好”在哪里,我想我会选择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普遍感知。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您周围的人会觉得0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一、 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内卷”与“超前消费”的双重挤压: 教育内卷的极致: 00后是伴随着“鸡娃”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投.............
  • 回答
    一个男人最辛酸的一生,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悲剧,而是那些细微却又绵长,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无奈与失落。他的一生,就像一首无声的歌,没有华丽的乐章,只有低沉的旋律,在岁月的长河里独自回响。让我们试着描绘这样一位男人的辛酸一生:童年,是被剥夺的色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为了生计终日劳作,早早地就学会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颜色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辛苦”二字,在不同人心里,分量和含义都千差万别。有的人觉得体力劳动累到骨子里,有的人却觉得精神上的煎熬比身体的痛苦更折磨人。但我如果非要找一个,我觉得很多时候, 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维持人类最基本生存而付出巨大努力的工作,是最辛苦的。比如说,.............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车组成员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了危险和辛苦,但如果要选出“最辛苦”的岗位,装填手(Loader)通常会被认为是其中最辛苦和最具挑战性的之一。装填手的辛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极度繁重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弹药搬运和装填: 这是装填手最核心也是最辛苦的任务。二战坦克使用.............
  • 回答
    “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这个标签,像一道深深的烙印,刻在了许多人的心上。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来到北京,只为看一眼正在求学的儿子。为了补贴家用,为了给儿子多一份寄托,她不顾年老体衰,在凌晨的寒风中辛勤地打着零工。”故事并不复杂,却足以让人心头一紧。这位母亲,或.............
  • 回答
    《辛德勒的名单》的结尾,当奥斯卡·辛德勒站在他拯救的犹太人面前,手中紧握着他的金质徽章,看着眼前这些因他而获得新生的人们,他流露出的不是振奋人心的骄傲,而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后悔。这种情绪的涌动,并非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不够,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过去一段时间里,自己所扮.............
  • 回答
    辛弃疾的词啊,那真是千言万语,句句都像打在心坎上。要说最触动我的那一句,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还是这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词出自他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你说,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句呢?它不似“醉里挑灯看剑”那样慷慨激昂,也不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样凄婉动人。但它就.............
  • 回答
    问我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欢喜的问题,就像在满园盛开的牡丹里挑一朵最娇艳的,每一朵都让人移不开眼。不过,若非要选一首,我心里那杆秤,总会沉甸甸地倾向于《青玉案·元夕》。为什么是这首?说来话长,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更多的是一种缘分,一种共鸣。你看这词的开头,“东风夜放花千树”。.............
  • 回答
    .......
  • 回答
    理解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将其解读为“白发长出”更为贴切和有力,也更符合词的整体意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字面意思与词义的解读: “生”字: 在汉语中,“生”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产生”、“出现”、“生长”。例如,新生儿、生命、生发、生日等。 “白发”: 指头发变白,是衰.............
  • 回答
    辛弃疾的词作中确实有提及岳飞,但数量不多,且往往是在较为隐晦、含蓄的表达中。作为同时代心系家国、报国无门的英雄人物,他与岳飞的志向可谓高度契合,情操也十分相似。那么,稼轩为何在自己的词作中,对这位惺惺相惜的同道之人提及得如此之少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辛弃疾词中“岳飞印记”的探寻.............
  • 回答
    辛弃疾笔下的孙权形象,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氛围,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展开。辛弃疾对孙权的“了解”:是历史事实的精确描摹,还是情感投射下的解读?首先得明白,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距离孙权已然远矣。他无法像一个现代历史学家那样,查阅海量的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
  • 回答
    说辛弃疾有没有军事才能,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辩论。从他留下的诗词歌赋,到他的人生履历,都在指向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答案。我们先看看他的“履历表”。辛弃疾,这位南宋的词坛巨匠,可不是一个只关起门来吟风弄月的主儿。他出生在一个被金国占领的山东地区,从小就目睹了故土沦丧、百姓流.............
  • 回答
    上联是“辛弃疾”,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提起他,自然想到的是那位满腔热血、铁马金戈的南宋词人。他的词,有一种北方草原的豪迈奔放,也有着江南水乡的婉约细腻,更少不了那份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辛弃疾”这三个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那么,与“辛弃疾”相对的下联,我们应.............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宋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用典”。很多人在阅读辛弃疾的词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他不用典的词句,常常显得气势磅礴、感情真挚,直击人心;而一旦他用典,有时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显得刻意或不够自然。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 回答
    辛弃疾的词,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壮丽史诗,又似一坛陈年老酒,初尝便觉醇厚,细品则余韵绕梁。评价他的词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其灵魂深处,去体味那份激荡的家国情怀,那份傲岸不屈的士人气节,以及那份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中挣扎的无奈与悲壮。一、 豪放飘逸,气势磅礴:南宋词坛的擎天之柱辛弃疾,字幼安.............
  • 回答
    李白、辛弃疾,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磅礴大气,又夹杂着几分难以言说的遗憾。想象一下,如果他们的才华没有被政治的洪流裹挟,没有在失意中沉沦,而是如同奔腾的江河,找到了可以尽情奔涌的河道,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李白:盛世的华章,不止于诗酒如果李白早早便能入仕,得到皇帝赏识,他的抱负绝不仅仅是“仰天大.............
  •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是一颗璀璨的巨星,在南宋词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一位热血报国、壮志未酬的传奇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真正理解他词中“壮”与“愁”的交织,以及他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 词坛巨匠,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谈到辛弃疾,首先绕不开的便是他.............
  •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就像一位色彩斑斓、情感跌宕的瓷器,每一处都有故事,每一划都带着时代的印记。如果非要给个定位,我想说,他是南宋词坛上最耀眼、最复杂、也最令人心生敬意的巨匠之一。首先,他不是那种只会抚琴弄月、寄情山水的文人。辛弃疾的血液里流淌着建功立业的渴望,他的词句里充满了沙场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