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辛弃疾?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是一颗璀璨的巨星,在南宋词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一位热血报国、壮志未酬的传奇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真正理解他词中“壮”与“愁”的交织,以及他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一、 词坛巨匠,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

谈到辛弃疾,首先绕不开的便是他的词。他是继苏轼之后,将“豪放”词风推向顶峰的关键人物。但说他仅仅是集大成者,又显得过于保守。辛弃疾的豪放,是带着一股更强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慨的抗金气概,他的词不再只是“大江东去”的潇洒,而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真实战场回响。

题材的拓展与深化: 辛弃疾的词风,可谓是“无事不可入词,无事不可议论”。他将政治、军事、人生哲学、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都融入到词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无论是写战场征伐的壮丽景象(如《破阵子》),还是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亦或是描绘田园生活的闲适(如《清平乐·村居》),他都能挥洒自如,写出独特的风格。他写军事,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充满了具体生动的细节,仿佛亲临其境。
语言的驾驭与创新: 辛弃疾的语言极其丰富多样,既有李白式的飘逸浪漫,又有苏轼式的雄浑厚重,更有他自己独特的朴素直白和汪洋恣肆。他大量运用俗语、俚语、口语,甚至是一些当时的书面语中少见的词汇,使得他的词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例如,“不知筋骨如何”这种略带粗俗的表达,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并赋予新的生命,使得这些诗句在他的词中焕发出更强的光彩。
艺术手法的精妙运用: 辛弃疾的词,在艺术手法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擅长以写景来抒情,通过宏大的自然景象来衬托内心的壮志与忧愁(如《稼轩词》中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他精于叙事,能够将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政治抱负巧妙地融入词中。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抒情者,他的词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诙谐戏谑,无不展现出他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

二、 报国情怀,一生坎坷的爱国志士

如果说词是辛弃疾的艺术成就,那么他的爱国情怀则是他生命的底色。他的词,很大程度上是他“不得志”的呐喊,是他内心深处那团不灭的火焰。

少年英雄,初露锋芒: 辛弃疾年轻时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他组织了二千人的队伍,跟随耿京起义,屡次与金兵作战,斩获颇丰。这次经历,无疑为他日后的词风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也让他尝到了浴血奋战的滋味。
屡遭排挤,壮志难酬: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但由于南宋朝廷的苟安政策和奸臣的阻挠,他的政治抱负始终难以实现。他曾被任命为宣抚使、镇抚军,但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撤职或调离,导致他“一腔热血勤珍重,侠骨藏奸”,常常在政治舞台上黯然离场。这种“不得志”的经历,是他词中“壮”与“愁”并存的重要根源。他的词,既是对故国的深情呼唤,也是对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呻吟。
乐观与坚持,不屈的灵魂: 尽管政治上屡遭挫折,辛弃疾并未因此消沉。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笔端,通过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郁悲愤,但骨子里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和坚持。即使身处田园,他依然心系天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看似闲适,实则暗含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三、 人格魅力,复杂而真实的个体

评价辛弃疾,也不能忽略他作为一个人所展现出的复杂而真实的魅力。

刚直不阿,嫉恶如仇: 辛弃疾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对奸臣小人毫不留情。他敢于批评朝廷的弊端,这种人格特质也注定了他难以在官场上长久立足。
豁达与诙谐,生活的调剂: 尽管一生坎坷,辛弃疾却并非总是愁眉苦脸。他也有豁达、幽默的一面,善于用戏谑的笔调来化解心中的苦闷。例如,他在词中描绘自己的田园生活,既有对归隐的喜爱,也暗含了对仕途的无奈。
丰富的内心世界: 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他既有少年时的豪情万丈,又有中年后的沉郁顿挫;既有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又有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既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有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叹息。他的词,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总结来说,辛弃疾是一位集才华、抱负、坎坷、情怀于一身的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爱国志士。

在词坛上, 他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以其雄浑奔放的笔力、丰富多样的题材、精湛独特的艺术手法,为词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人生中, 他是报国无门的悲剧英雄,一生都在为收复故土而奔走呼号,却屡遭挫折,但从未放弃心中的理想。他的词,是那个时代无数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士人的共同心声。
在人格上, 他是刚直不阿、真挚热情的典范,他以其真性情书写人生,以其不屈的灵魂感染后人。

评价辛弃疾,并非只是欣赏他的词句有多么“壮丽”,更要理解他词句背后所承载的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和个人际遇。他的一生,是一首悲壮的史诗,他的词,是这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他用生命和笔墨,书写了一个时代的悲歌,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精神的启迪。正如人们常说的,“辛弃疾的词,是读不尽的。” 他的伟大,在于他的“壮”与“愁”的融合,在于他“词”与“人”的统一,在于他那永不熄灭的爱国热情,以及那在坎坷人生中依然闪耀的人格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但也有很多婉约词,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很是动人。侠骨柔情,便是如此了。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600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2/3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1400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辛弃疾的爱国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

user avatar

辛弃疾:本欲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

却成了尔等眼中的文艺青年

文| 烈酒封侯

图| 来自网络




1



“词中之龙”辛弃疾


说到辛弃疾,你首先想到的,他应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词人,脑海中也一定立马闪过了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


比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读着辛弃疾的这些诗词,总是能让真正的男儿热血澎湃,慷慨落泪。

他还有一些经典词,虽然不是英雄壮词,但同样流传千古。


比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毋庸置疑,他是一位南宋词人,这个读过一点书的人,都很清楚,但是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便是南宋将领,不仅武功高超,而且胆识过人,是著名抗金将领、爱国者、军事家。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被人熟知,他的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辛弃疾用他的笔,写出的那一首首笔力雄厚流传千古的名句,让读者赏析之余,无不为之感慨,但很多的人,却容易忽略他内心最真实的身份,他本欲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却壮志未酬成了后人眼中的文艺青年。


被称之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到底有一个怎么样的人生?


本期的烈酒封侯,便来聊一聊八百多年前的这位壮志难酬,内心有着极大压抑和痛苦的伟大古人。






2


靖康之耻 智取张安国



先交代一下大的历史背景

靖康之耻: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公元1162年,这一年,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了,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内,张安国被任命为新任知州,有一天晚上,张安国正在自己的府邸宴请一些金国将领,宴会上其乐融融,新任知州与金国的这些将领频频举杯,开怀畅饮,正在这时候,有人突然来禀告,说是有人来找知州张安国,此时的张安国,已经喝了不少的酒,略感醉意,听闻有人来找,便摇摇晃晃的前去相见。


他刚出府邸,便被一位骑着马的雄壮大汉拎上了马背,带领五十人马,扬长而去,在旁的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新任知州便被掠去,消失在漫漫夜色中。


那一夜,他带着张安国直指南方奔驰而去。

那一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辛弃疾。

那一年,在金人占领区,智取张安国的时候,他年仅22岁。


辛弃疾为何要绑这位新任知州张安国呢?

因为他是叛徒!他是杀害耿京的叛徒!

那么,耿京又是何人?


耿京,是山东济南人,在南宋时期起义反金,他的武装,曾发展到了数万人,当时的辛弃疾也便在其麾下,张安国,本是参加耿京义军的一个将领。


当时金朝官府,为了继续南侵宋国,加紧了他们的诱降活动,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贪图荣华富贵丢掉了气节,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就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是痛心,又是气愤,发誓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

于是,便出现了上面的那一幕,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之后,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也就是那一年,辛弃疾率起义军余部万余人归入了南宋。想不到吧,这位凭借诗词闻名于世的大词人,原来也是一位武功不俗的武将!


南宋:靖康之耻之后,宋高宗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金朝东沿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南宋时期的政权版图


金朝:汉文文献一致认为,女真是靺鞨(拼音:mò hé)部落中的一部,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称为“黑水靺鞨”的七个部落,居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地区(“黑水”是黑龙江的诸多名称之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 。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3


辛弃疾 燕赵奇士侠义之气



辛弃疾,在他出生的时候,靖康之变已经发生了,那时候北方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也是一位忍辱负重的爱国人士,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在辛弃疾很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就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在辛弃疾幼小的内心深处,逐渐的培养起了爱国之心,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其实,也正是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所以在他的身上,较少的受到了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忍受金人的严苛压榨,奋起反抗。


时年21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自己的武装,最初他聚集了大概有二千人,后来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其实,最初投奔耿京的时候,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这便是辛弃疾义斩义端的故事,从此,令耿京对辛弃疾刮目相看。


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来到了南宋,没有一天不想着统领军队打回去,想要恢复大宋领土,但是那时候的辛弃疾,并不了解朝廷的怯懦和畏缩。毕竟刚来的时候,宋高宗赵构曾非常赞许他的英勇行为,而且之后继位的宋孝宗也曾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


所以在辛弃疾在南宋任职的前期,曾热情洋溢地写下了不少的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比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美芹十论》为辛弃疾于1165年写的10篇论文,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辛弃疾还非常自谦,说这《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南宋皇帝还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成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辛弃疾的这些建议书,尽管在当时深受一些朝廷大臣的称赞,因而也广为传诵,但是懦弱的朝廷,已经不愿意再打仗了,偏安于一方的想法,深植于统治者的心中。所以当时的皇帝,反映还是很冷淡的,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后来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让他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很显然,为官一任与辛弃疾的理想是不同的,他的伟大抱负绝不仅仅是做一个地方官,而是要成就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


虽然他在地方官上也干得很出色,但岁月流逝,辛弃疾却依旧壮志难酬,这使得他内心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4



时光流逝,壮志未酬


现实的残酷,一天天的磨损着辛弃疾的报国之心,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无处施展,面对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辛弃疾逐渐有了归隐之心。


辛弃疾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后来还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自己离职之后定居。


公元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第二年春天,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果不其然,在公元1181年的冬天,那一年辛弃疾四十二岁,受到了弹劾而被免职。意料之中的无奈之下,辛弃疾归居上饶。这之后的二十年间,辛弃疾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乡闲居。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


公元1200年,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终于,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 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辛弃疾不在朱熹党籍,亦非朱熹门生,却能冒死哭祭朱熹,让人钦佩!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自己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在归隐之后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不是很落魄。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奢望在战场上披荆斩棘的风云人物,在自己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其实是对辛弃疾最大的惩罚。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在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之时,内心却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辛弃疾过了一年又一年,转眼便是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怜啊,白发已生。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感慨。


公元1203年,这一年,辛弃疾已经64岁了,当朝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这时候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他,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年,辛弃疾晋见宋宁宗,还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时势造英雄,而南宋那样的时势,造就不了辛弃疾心中的英雄,这一次,他再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他到前线镇江任职期间,有一群谏官强烈的攻击了他,辛弃疾被迫再次离职,1205年又成了一位归隐的老者。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他带着自己的报国之志溘然长逝。






5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

这是对壮志成空的悲哀


辛弃疾,他面对中原失陷,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他文学的中心主题,可能他的理想,也只能在自己的词中实现了。


辛弃疾生长于被金国蹂躏的北方,所以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的南宋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辛弃疾对那些与自己一样有着报国之心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比如,他在祝寿词《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而无所作为的官僚,他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他鄙视他们,是在精神上面的鄙视。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千年调》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这朝廷官场,有的甚至还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辛弃疾愤慨地写道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


在辛弃疾南归南宋的第12年,他重游南归的首站建康,一时感慨,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

这是对壮志成空的悲哀

岁月无情地流去,在内心不敢深思,孤独与悲哀让人怵目惊心。


那一首首诗词,能够写出他的孤独和悲哀,能够写出他的痛苦和眼泪。

却无法也写不出真真实实的挥兵北伐,虽以英雄自许,却难掩沉没之心。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苏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

《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6


辛弃疾,人物评价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青少年生活在金国占领区,手持长剑的白衣少年一心想着报国,二十二岁勇冠天下而成名,多地为官却终被贬,人生如梦一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陆游评价其: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刘宰评价其: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刘辰翁评价其: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脱脱评价其: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


白寿彝评价其: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谢枋得评价其: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


济南市历城区,辛弃疾的纪念馆,有“一代词宗”、“义胆忠魂”等展室。

江西上饶的铅山县,辛弃疾故居墓葬,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至此,辛弃疾可能会想:吾本欲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成文坛大佬!


本文首发烈酒封侯,部分史料出自

《中国通史》

《全宋诗》

《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 END —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阅读往期文章



儒学史上最后一个开宗立派的宗师级人物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尊精神偶像

张幼仪,不好的婚姻却使她成长,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国士无双者,唯大将军韩信

陈寅恪,有这么一位教书匠,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杜甫说: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苏东坡: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杜月笙:上海青帮 “流氓大亨”,去世前烧毁全部欠条,并告戒后人不得追债

李小龙的传奇人生,一扫病夫龙骨傲,唱他万遍警来人


— 是非成败,人生豪迈 —

— 坚持走心,坚持长得好看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辛弃疾,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是一颗璀璨的巨星,在南宋词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一位热血报国、壮志未酬的传奇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真正理解他词中“壮”与“愁”的交织,以及他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 词坛巨匠,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谈到辛弃疾,首先绕不开的便是他.............
  • 回答
    辛巴直播带货燕窝事件的处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谓是近年直播电商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深远。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处罚的本身。辛巴个人被罚款 90 万元,这笔钱对于他庞大的收入而言,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金额。这代表着监管部门对直播带货中虚假宣传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直接打向了.............
  • 回答
    辛巴酒后直播“臣退了,被资本、流量打败了”:一场表演还是真情流露?“臣退了,被资本、流量打败了。”这句颇具戏剧性的话出自快手头部主播辛巴之口,发生在他酒后的一次直播连线中。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巨浪,引发了关于“资本绑架”、“流量至上”等话题的广泛讨论,也让人们对辛巴本人及其近期的一系列复出举.............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抖音上最近大火的“穷比快乐屋”现象,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搞笑段子或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它:1. 定义与核心内容:“穷比快乐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依然能找到快乐源泉的人或.............
  • 回答
    黑龙江省提出“全力冲刺房地产产业增长”的政策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可能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分析首先,理解黑龙江省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其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动因: 经济增长压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
  • 回答
    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审慎地分析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 笼统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观点、立场和行为方式。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 定义.............
  • 回答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全球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史景迁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开创性的叙事风格: 史景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西方汉学中.............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主要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剖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部分精英群体(以“常青藤”象征的顶尖名校学生为代表)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并赋予了它们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标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
  • 回答
    郭德纲在BTV台长王晓东去世时发布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背景: 谁去世了? 王晓东,北京市广播电视台(BTV)党委书记、台长。在广电系统,台长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去世在行业内会引起重视。 郭德纲与BTV的关系: 郭德纲的德.............
  • 回答
    于晓华在财新发表的3月13日专栏文章,如果以“如何评价”为切入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文章的风格和立意,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由于您并未提供文章的具体标题和内容,我将根据于晓华过往在财新发表的文章的风格和可能关注的领域,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来.............
  • 回答
    欧美人加入乌克兰组建的“抗俄志愿军”(通常指国际志愿军)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行动、影响以及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动机与背景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国际社会派遣志愿人员前往乌克兰保家卫国。这一呼吁得到了许多.............
  • 回答
    玻洛米尔是《魔戒》中最复杂、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身上集合了高贵、勇气、忠诚与脆弱,是人类在黑暗势力威胁下,最真实也最令人心疼的写照。评价玻洛米尔,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出身、他的个人品质以及他最终的选择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作为贡多林王国的继承人与战士: 荣耀与责任的象征: 玻洛米.............
  • 回答
    郑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化学家和教育家。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学术成就、教学风格、社会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学术成就与专业背景郑强教授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
  • 回答
    评价一个程序员在35岁依然“撸代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里的“撸代码”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说法,通常带有年轻、一线开发者、体力投入较多的含义。然而,在35岁这个年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持续产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以及其在技术生涯中的定位和发展。首先,我们应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薛之谦。他是一位在当下中国乐坛非常有影响力的歌手,同时也是一位颇具话题性的公众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既包括他的音乐成就,也包括他在个人经历、综艺表现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一、音乐成就:实力派唱作人的回归与独特风格 创作与演唱实力: 薛之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下简称《那兔》)是一部以拟人化兔子形象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创漫画和动画系列。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核心理念与创作初衷:《那兔》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它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甚至是略带戏谑的口吻,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中国近现代史讲述.............
  • 回答
    龙应台在香港的这场演讲,以及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场景,无疑是一次极具复杂性和多重解读意义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演讲背景与龙应台的意图: 时间与地点的重要性: 这场演讲发生在香港,一个在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上经历剧烈动荡的城市。演讲的具体时间点(虽然题目未明确指出,.............
  • 回答
    宋徽宗赵佶,这位北宋末代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评价,往往如同他本人一样,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色彩。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书法家、收藏家,却又是一位昏聩无能、导致王朝覆灭的亡国之君。 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方能领略其真实面貌。一、艺术巨匠:书画双绝,开创时代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