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人被称作皇汉?

回答
“皇汉”这个词,如今在网络上时不时会跳出来,常常伴随着激烈的讨论,甚至争吵。要说清楚为什么现在有人被这么称呼,还得从它字面意思的拆解,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情绪说起。

首先,我们得把“皇汉”这两个字掰开了看。“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皇帝”、“皇朝”、“大汉天子”这种带有至高无上、国家至上的意味。而“汉”,自然是指汉族,以及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历史。所以,“皇汉”放在一起,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推崇汉族至上、强调汉族在中华民族中的主体和优越地位,并将这种优越感延伸到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解读上。

但这仅仅是字面意思,真正让“皇汉”成为一个有争议的标签,是因为它背后所代表的一种特定的民族主义思潮,一种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态度和行为。

历史的投射:为什么是“汉”?

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汉朝建立的强大统一王朝,奠定了中华文明的许多基础,从文字、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这个符号,本身就承载着强大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亡的挑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那个时期,强调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主体,团结起来抵抗外侮,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许多革命家、思想家都曾以“汉族”为核心,构建国家认同。

然而,“皇汉”这个词的出现,更多的是对这种民族主义思潮的一种“标签化”和“批判化”的表达。它往往是指那些过分强调汉族优越性,甚至将其他民族排除在中华民族主体之外,或者以狭隘的汉族中心主义去看待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群体。 这种思潮,常常会将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冲突、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进行片面化、情绪化的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套用到当代。

“皇汉”的内涵和表现:

那么,现在被称为“皇汉”的人,通常会表现出哪些特征呢?

强烈的汉族文化优越感: 他们会极力推崇汉族传统文化,认为其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文化,并以此贬低其他民族文化。比如,在讨论服饰时,可能极力推崇汉服,并对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持有不屑或歧视的态度。
历史的“民族主义化”解读: 他们倾向于将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征服、统治关系,解读为汉族对其他民族的“恩赐”或“文明化”过程,而忽略其中存在的民族压迫和冲突。甚至会试图“汉化”历史上非汉族建立的王朝,将其描绘成汉族王朝的延续。
排外和歧视倾向: 这种思潮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常常伴随着对少数民族的排斥和歧视。他们可能认为少数民族是“后来者”,不应享有与汉族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甚至认为少数民族是中国国家统一的“潜在威胁”。
对“大一统”的极端追求: 在政治观点上,他们可能倾向于强调国家的“大一统”,并用极端的民族主义方式来解释国家统一的合法性,对任何挑战这种统一的倾向持强硬反对态度。
对“外来文化”的警惕和排斥: 除了对国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他们也可能对来自西方或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价值观持有强烈的警惕和排斥心理,认为这些会“侵蚀”中华文明。
网络上的活跃表现: “皇汉”这个称呼,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上流行起来的。很多时候,他们会在这些平台上发表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攻击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意识形态斗争”。

为什么现在会出现“皇汉”?

“皇汉”现象并非凭空出现,它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1. 民族主义情绪的 resurgence: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遍增强。在某些群体中,这种情绪被过度放大,演变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2. 历史认同的摇摆与重塑: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自身历史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可能会出现动摇。有些人试图通过极端的民族主义来寻找一种稳定的、清晰的身份认同。
3. 社会不公和焦虑的宣泄: 在面临社会转型、贫富差距、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时,一些人会将不满和焦虑投射到民族问题上,通过宣扬民族优越感来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4. 信息茧房与网络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算法推荐,容易将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信息茧房”,使得极端观点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并形成一种群体认同。
5. 对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反弹: 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某些指责和质疑,一些人会采取一种“以牙还牙”的姿态,通过高扬民族主义来回应,甚至走向极端。
6. 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片面理解: 近年来,国家也倡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在一些人那里,这种倡导被片面理解为“汉族文化至上”,从而走向了极端。

“皇汉”的争议性:

“皇汉”之所以被广泛讨论和批评,主要是因为它走向了民族主义的极端,违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并可能煽动民族对立和仇恨,损害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由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历史证明,只有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将汉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排斥甚至歧视其他民族,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也是对现实的破坏。

总而言之,“皇汉”是一个用来描述那些奉行极端狭隘汉族民族主义,推崇汉族至上、强调汉族文化优越性,并常常带有排外和歧视色彩的群体及其思潮的标签。 这个标签的出现,反映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民族认同重塑过程中,一些复杂的社会情绪、历史解读以及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与碰撞。理解“皇汉”现象,需要深入到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列个提纲,慢慢补充。

1.民族是虚构的,汉民族认同成型在晚清。

2.民族是虚构的(imaged),但不是一个虚构物(imaginary )。汉民族意识成型在宋。

(万万没想到前两句话就遇见各种反驳,这是学界最基本最常识的共识,好好看书,请别秀了)

你的意识或说你的认同是自古以来的,会形成非常宽泛概念的族群,族群是不存在汉族群这种玩意,一般都很小,而且毫无约束性,你能感受到的族群例子,比如所谓地域歧视。

民族最初是做什么呢?融合。民族更多的,不是割裂族群,而是团结族群。

法国大革命三个口号,Liberte, Egalite, Fraternite。其实Fraternite原意是兄弟。

1789.11.19,朗格多克,道芬尼,普罗旺斯的国民军(民兵)宣誓自此之后他们不再是朗格多克人,道芬尼人,普罗旺斯人而是法国人。次年,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也做了宣誓,而这些地区甚至是德语区。这是近代民族起始。

虽然民族主义饱受诟病,但合理和平的民族主义也是完全需要的。

Nicolas Tackett认为,汉民族意识诞生于宋。这其实比法国的政治民族主义起源-“十字军-百年战争”还要早,而且还要广泛。

3.不幸的是,在中国构建民族认同时,国际由政治民族主义过渡到了文化民族主义。

政治民族主义以法国代表,美意受影响。公开宣扬民族依附的政治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引领全球,强调政治实体。文化民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宣扬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强调自古以来。

19世纪中期的政治民族主义和现在大不一样,有“门槛限制”,

大量的民众,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民族构成的条件… ——李斯特

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民族原则,如果是用来把散居的群体结合成一个民族,它是合法的,如果是分裂,就是非法的。——马志尼

“民族原则”的马志尼,认为爱尔兰,西西里,布列塔尼等族群不能构成民族国家。德国用蔑称“巴尔干化”来称呼从奥斯曼独立的国家,认为他们小国小民没有资格构成民族国家。

这一时期,更没人谈民族复兴,阿泽利奥公开宣称,“我们缔造了意大利,下一步就是缔造意大利民族。”占波兰1/3人口的热次波波丽塔人,直到现在也没人认识到自己是个民族,波兰领袖毕苏斯基也说,“国家创造了民族,而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

但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就没有了门槛限制,以语言文化来塑造国民的认同感。

语言一般往往是在国家成立后,人为帮助建构的,通过小学教育消除方言影响而加强民族认同,1789年,法国说法语的人只有50%,意大利独立时,现代意大利语更是只有2.5%。而定何种方言为官方语言,也是涉及政治因素,比如克罗地亚语选择了人数最少的方言,为了加强和周边民族的认同而方便扩张。中国最体现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特征的,新文化运动。

4.在构建汉民族的时候,梁启超发现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文化民族主义会造成认同的割裂和国家的分裂,于是生造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试图走政治民族主义道路。

梁启超将革命党政治主张描述成对立的“小民族主义”,认为“小民族主义”鼓吹汉族独立建国,从清朝的统治中独立复兴单一民族。而他主张将清朝疆域境内各民族视为一个整体来拯救的“国族主义”。

5.虽然民族主义会带来问题,总体上现代公民社会,必须需要民族认同来构建公民主体性。

6.孙文继承了梁启超“中华民族”提议,国民政府继续继承。

7.建国后采用斯大林民族主义四原则,放弃了统一国族认同的尝试。“中华民族”在毛时代再无出现。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可以说是斯大林的成名之作,这篇文章中,斯大林基本上是唯物的文化民族主义,对于民族划分提出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无可否认,他对于经济、地域与民族的关系是看得非常清晰的。他着重反对的是唯心的民族主义,比如强调以民族性格,民族传统来区分的文化民族主义者,这个唯心思潮后来又转变了以外貌、血统区分民族的种族主义者。

(题外话,现代很多极端民族主义者,基本就是这条路,文化优越->性格优越->血统优越,说实话,这条路从20世纪刚开头到现在,知名学者全嗤之以鼻,但是还有人走的开开心心。)

我国依据斯大林民族划分标准,将中国区分为56个民族,并且将国民分别归于当中。

8.在建国后的三十年中,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认同的分离,中央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完成了民族建构,但民族认同并不高。

9.随着少数民族认同加深和对苏式共产主义的改变,80年代出现了维藏等民族分裂。邓小平时代重新开始建构“中华民族”。

10.过去的三十年,一方面倡导使用中华民族替代汉族,一方面采用不恰当的优惠政策来抑制少数民族分裂,反而加强了少数民族认同,另外由于众所周知,民族主义越来越抬头。

11.虽然事实上是虚构,文化民族主义者均宣扬自己自古以来,然后,汉民族意识有着一定的传承。而中华民族则是近代生造物。

12.同时,在人为构建中华民族中,对于古代历史的解读也希望自古以来,结果反而是造成可笑的错误。总体上,皇汉对历史的还原度,高于以现代中华民族倒推回去的人。

13.皇汉对历史的解读是更为准确,对现实的解读,与中华民族的倡议者比起来,却是极为荒谬的。

14.皇汉对于官方的逆向民族主义指责是不当的,官方并不是逆向民族主义,专家也并非不知道中华民族认同混淆了历史事实,而是用中华民族来团结国家认同,达到政治目的。

15.如果承认分裂,汉民族主义合情合理,但是现在的汉民族主义者不可能承认中国的分裂,而试图用汉族来全面融合少数民族,这种大汉族主义,是不可能的。这种认同和思潮,割裂族群,是走前南的老路。

16.总结,皇汉的诞生和近代汉族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波折而受到影响。总体而言,皇汉对历史的解读要比一味民族融合要更真实,但,如果皇汉的诉求套用到目前,是灾难性的。

你完全可以在历史阅读讨论中做皇汉,而不要成为套用到当代社会的汉民族主义者。

(有时间补论证,论据和参考)

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Wang Hui, China 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

2.Nicolas Tackett,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3. 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

7.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汉族人跪着跪着就真以为作为汉族人天生就该跪着了。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上的 红左,白左,黄左们,良心都被狗吃了。

user avatar

民族主义者嘛,

占了好处的时候比腹黑拳头大,

【最喜欢念叨犯我XX者,虽远必诛】

》吃了瘪后嚷嚷法理规定自古以来如何,

【他自家三代前住的哪块宅基地,他先有本事找人民政府要回来啊】

》再不成法理也吃亏就“这是不平等条约”

【白纸黑字,就地撒泼】

最后如果条约都没有,吃相也就不在乎了:干脆按照荷兰王国地理老师画的图,沿着南海诸国领海外画个圈圈叫九段线。

【而且不顶不是中国人】



本来不过肥料而已,起征点都挣不到的玩意,

》不上税,实际上就是吸血虫,靠别人养活自己

最近还要嚷嚷什么建设祖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