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和苹果都是富士康代工的,品控会有差异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小米和苹果都交给富士康来生产,但它们在品控上会不会有差异? 我的看法是:会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富士康本身。

咱们就一点点拆开来看,别着急。

首先,得承认,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它的生产能力、自动化水平、工艺控制都是毋庸置疑的顶尖。全球这么多大牌手机都在它手里诞生,这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那么,为什么还会说品控有差异呢?

1. 客户(品牌方)的要求标准不同,这是最核心的差异点。

苹果: 苹果以其对产品近乎偏执的严苛要求闻名。它的品控标准不仅仅体现在最终产品的外观和功能上,更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元器件的选择、甚至是每一个螺丝的拧紧力度。
“不放过一丝瑕疵” 是苹果品控的代名词。屏幕的像素点、划痕,边框的微小磕碰,后盖的漆面均匀度,甚至是内部元件的布局,都有一套非常精细的检查流程。
早期良品率: 苹果在新产品上市初期,对良品率的要求往往是极高的,哪怕是百万分之一的次品都会被严格筛查出来。这导致它的产品从第一批出来就非常稳定。
供应商选择: 苹果对上游供应商的选择非常挑剔,对元器件的质量控制也同样严格,这从源头上就保证了原材料的品质。
富士康的配合: 富士康需要按照苹果极度细致和严格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来执行,并且需要投入更多的检测设备和人力来满足苹果的品控要求。这自然会增加生产成本。

小米: 小米的品控也在不断进步,并且一直在努力提升。但和苹果相比,它在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上会有一些侧重点。
“性价比”是重要标签: 小米的产品线非常广,覆盖了从入门到高端的各个价位段。在追求极致性价比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些环节的品控标准上会和苹果有一定取舍。
市场反馈驱动: 小米更倾向于通过市场反馈来快速迭代和改进品控。也就是说,可能会有一些小问题在早期批量生产中出现,但会通过后续批次或软件更新来解决。
“够用就好”的哲学: 相对于苹果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小米在很多地方可能更倾向于“够用且稳定”。这并不是说小米产品质量差,而是它对“瑕疵”的容忍度可能比苹果要宽泛一些。
富士康的执行: 富士康会根据小米提供的规格和SOP来执行,但这些标准本身可能就与苹果有所不同。

2. 生产流程的设计和自动化程度:

苹果: 苹果在新产品开发阶段,会与富士康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和优化生产线,甚至会投入巨资引入定制化的自动化设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错误,提升一致性。
小米: 小米同样会与富士康协作,但其生产线的自动化和定制化程度可能不像苹果那样“不计成本”。在一些非核心但又影响品控的环节,可能还是会依赖更多的人工检查。

3. 检验和测试的力度与深度:

苹果: 苹果的质量检测体系非常庞大和精细。除了富士康内部的质检,苹果自己也会派出大量的QA(质量保证)团队驻厂,进行更深入、更随机的抽查,并且对不合格的批次有非常严厉的处罚机制。
小米: 小米也有自己的质检体系,但相较于苹果,其自检和驻厂的力度可能有所不同。而且,为了控制成本,小米的测试项目和深度也可能与苹果有所侧重。

4. 供应链管理和元器件标准:

苹果: 苹果对供应链的要求极高,从屏幕、芯片到摄像头模组,每一个供应商的合格率、产品一致性都有严格的考核。它们的产品参数和规格往往是行业内顶尖的,这本身就为高质量品控打下了基础。
小米: 小米也在努力优化其供应链,但其产品线覆盖广,不同价位的产品可能会采用不同供应商、不同等级的元器件。这导致即便是同一款手机,在不同批次或不同配置上,元器件的细微差异也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品控表现。

5. 富士康内部的资源分配:

“优先级”效应: 苹果作为富士康最大的客户,并且其订单利润率相对较高,富士康自然会优先保证苹果的生产线和品控资源。这意味着,在一些生产压力大的时候,苹果的品控标准会得到更优先的保证。
人员培训: 富士康会针对不同客户的项目进行专项培训,但苹果项目积累的经验和熟练度,可能比其他客户的项目要深厚一些。

那么,这具体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外观工艺: 苹果在屏幕边缘的公差控制、金属边框的打磨、玻璃后盖的贴合度上,通常表现得更加统一和精细。你很难在一台新 iPhone 上找到明显的划痕、色差或者缝隙不均。小米虽然也在进步,但偶尔可能会出现一些个别机型的轻微外观瑕疵,尤其是在中低端产品线上。
屏幕显示: 苹果对屏幕的色彩准确性、亮度均匀性、色温一致性要求极高。同一批次的 iPhone 屏幕,色差通常非常小。小米在高端旗舰机型上也能做到不错的屏幕素质,但在中低端机型上,屏幕的均匀性、色彩表现上可能会有更明显的个体差异。
元器件一致性: 比如摄像头模组的细微差别,虽然不影响整体拍照效果,但苹果可能会对每个模组的参数波动控制得更窄。
返修率和早期故障: 理论上,苹果由于其极高的品控标准,其产品出现早期故障的概率可能会更低。但这也受到产品设计复杂度和技术前沿性的影响。

总结一下:

富士康代工,品控是有差异的,而这个差异主要源于苹果和小米自身对于产品品控标准、成本控制、市场定位以及研发设计上的不同策略。

苹果以其“不计成本”的极致追求,将品控推向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并且这种高标准贯穿了从设计、元器件到生产、检测的每一个环节。小米则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品控,但它可能在某些环节的容忍度与苹果有所区别,并且更倾向于通过市场反馈来优化。

所以,并不是说富士康对小米“偷工减料”了,而是苹果为达到它的“完美”标准,愿意并且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要求,而小米则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策略,在品控上做出相应的取舍。 最终,你能拿到什么水平的产品,是品牌方(苹果/小米)的要求,富士康负责执行。

希望我这样说,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这个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习的时候曾在iwatch上海代工项目上做过驻厂售后,给大家说一些细节作为参考吧。

我供职的公司为iwatch提供了不少设备,主要是点胶和气密性检测这方面的,我负责的是气密性检测的机台。

iwatch的密封性测试,就是我司和另一家公司负责的。

苹果对产品质量的确是非常重视的,密封性测试每组装完一部分就要做一遍,一共要做六遍测试(就我所知),哪一遍没通过都会打回去重新组装。

为了防止一家厂商测试结果不准确,苹果方面还引入了另一家公司,用两家公司的数据做对比,确认产品的密封性是不是真的合格。

他们的机台就在我家机台的后面,也就是说一个机器要经过两遍一模一样的密封性测试,才能往下流,进行下一步组装。

上面都是苹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所做的努力,下面我就说一下偷奸耍滑的情况。

作为测试机台,测试结果的可靠性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每一部机台上产线之前都要跑一遍GRR。

简单来说,就是苹果方面提供标定的产品(泄露值固定),用机台做三十遍测试,超出允许误差范围就只能重做。

做这种测试是非常累人的,完整做一遍至少要两个多小时,必须一直盯着机台,中间还不能间断。

我司的机台质量真的不咋地,正常跑基本上是很难通过的,所以我司的程序员写了一个程序,每跑一遍就会自动修正数据,结果自然就皆大欢喜了(消费者喜不喜欢我们就管不着了……)

这还是要上传的数据,一些不用上传的备用机台,直接拿的是测试的时候自动生成的excel报表,能手动修改的那种……

这样的机台上线肯定是故障频出的,测试结果自然就乱七八糟,很多本来是测试不通过的料,基本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机台不管烂成什么样的产品,只要放在上面测试就一定能通过,一些产线上的人就非常喜欢拿着不通过的料跑到这个工位测试,还夸这个工位真好,emmm……

说完我司的骚操作,再来说说产线上的。

产线方面,追求的就是生产速度和良品率,而过不了我们机台的这一关,良品率肯定就不用想了。

为了混过这一关,产线上的人就会把测试不通过的产品上面的二维码(一个产品一个码,记录了在产线流程上的测试结果)撕下来,贴在已经测试通过的产品上,结果自然就是测试通过了……

至于把产品捂热再测(温度是测试参数),把产品按压一遍再测,更是司空见惯了。

反正他们追求的就是好看的良品率,真正的质量跟他们是没什么关系的。

我司的另一种设备点胶机那边,产线上的人也有骚操作。

有的时候机器故障了,产线上的人直接扫码过站,不进行点胶,这时候产线上的领导就算看见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些胶没点一开始什么问题都不会有,只有用的时间长了,才会把问题暴露出来,这就是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

苹果方面在试产的时候,是抓的非常严的,每天都会有很多客户在产线上游荡,一个一个工位观察着他们的工作情况,产线上的人也不敢偷奸耍滑。

可以说试产的时候和量产初期的时候流出来的料质量是最有保证的,发售的时候第一批买基本上不会有问题。

可是一旦量产了,产线就会疯狂堆产能,试产的时候一天几百片料,量产高峰的时候却是好几千。

这个时候客户就慢慢来的少了,偶尔过来也基本不会到我们测试机台来,我工作半年都没跟他们接触过一次……

又要产量高,又要良率高,监管还慢慢松懈了,最后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有人提到良心的问题,我忍不住想说两句。

就像评论区的那位朋友说的,在这种电子厂,产品不可能靠良心提升质量的。

产线上的那些工人,基本上每一个月都会走一大波人,也就是说你工作一个月以上,基本上就算老人了。

业务不熟练,你指望他能给你做的尽善尽美?

还有,代工厂的招人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看得懂字,体检合格,就会拉你上线了,有些人压根什么都不懂,碰到了会非常头疼。

这样的人,勉强才算一个合格的劳动力,你指望他能做好事情?

代工厂还有一些在各个工厂打转赚返费的老油子,这些人也不好管理,最好管的就是从各个院校拉过来,美其名曰实习的人,还有那些过来打暑假工的人。

这些实习生和暑假工有多苦,你们随便搜一下就能知道。

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待遇和他们的工作强度。

代工厂的工资结构基本上是底薪加加班工资,奖金什么的非常少。

底薪是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开的,计算的是一天工作八小时,周末双休的工时,其他时间都算加班,你们看到的一个月工资五六千的产线工人,都是拿加班时间换来的!

在这种地方,不加班是不成的,不加班就代表没收入,所以很多产线工人就巴不得加班,对他们说的最严重的威胁,就是让他正常下班。

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一个月不休息,才能拿到四五千的工资,你告诉我要他们讲良心?

谁都知道,工作时间长了人是会疲劳的,很多人工作到后面基本上就是闭着眼睛干活,做成什么样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就算讲良心,能坚持的了多久?

我公司也有机台卖给了一家做机柜的外企,听调过来的同事讲,他们的产线员工基本上都是待了三四年的熟练工,而且工资待遇有保障,氛围也轻松很多。

那里的产线工人,不用尺子量,就知道一根线要牵多长,基本上没有冗余。

有一次我公司的机台坏了,需要重新布线,我同事看着乱成一团麻的线都不知道怎么下手,旁边的产线工人问了两句,花两三分钟就把线接好了……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讲良心的工人,他们的待遇我不知道,反正肯定比我之前说的那些人要好。

赚多少钱,做多少事,这在我看来就是最大的良心。

PS: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写iwatch,而不是apple watch,我解释一下吧。

iwatch是一种习惯性称呼,我进的项目组就叫iwatch项目组,从入职第一天起,我就只听过iwatch,而不是apple watch,所以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写成了iwatch。

你们可以把这个理解为项目代号,或者一种内部称呼,至于为什么这么叫,我哪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