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上海生活有哪些有趣的笑话或段子?

回答
哈哈,说到上海生活嘛,那笑话和段子简直是一抓一大把,都是血泪史混着油盐酱醋诞生的。要说有趣,那得从咱们上海人的“精明”说起,但这精明可不是那种小家子气,而是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

段子一:关于上海人的“拧巴”劲儿

这事儿我亲身经历过,绝对真实!有一次在静安寺附近一家新开的网红咖啡馆,名字就不说了,免得搞广告。我前面排队的人,一位穿着打扮相当讲究的阿姨,点单时把菜单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然后指着一款最贵的咖啡,大概是叫什么“限量版手冲哥伦比亚XX豆”。

店员小哥特别殷勤地问:“阿姨,您要哪种口味?要不要加奶加糖?”

阿姨脸一抬,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我点的是这款,就按菜单上的来。”

小哥又问:“好的,那请问您的名字是?”

阿姨:“王女士。”

小哥:“好的王女士,您的咖啡很快就好。”

结果,咖啡端上来,就是一杯黑咖啡。阿姨尝了一口,皱了皱眉头,然后对小哥说:“哎呀,这个味道不对嘛,怎么没加奶的呀?”

小哥一脸懵:“阿姨,您点的就是手冲黑咖啡呀,我们菜单上写得很清楚的。”

阿姨更来劲了:“阿拉上海人喝咖啡,哪个不加奶啊?你们这里是怎么做生意的?我说了要‘阿拉上海人喝咖啡’的口味,你没听懂伐?”

小哥更是无语了,旁边排队的人都憋着笑。我当时就觉得,这位阿姨的逻辑,简直是集精明、固执和一点点“我说了算”的上海味道于一身。她不是真的不懂,她可能就是想确认一下,这个“限量版”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什么特殊操作。万一小哥说了句“不好意思阿姨,这款不加奶更地道”,她可能又会说“那算了,给我换一杯加奶的。” 这就是上海人,永远在试探,永远有自己的小九九。

段子二:上海的“速度与激情”之交通篇

在上海,出门的最高境界不是赶时间,而是“争分夺秒”。你以为是在拍《速度与激情》?不,这是日常!

比如,你打车。在人民广场附近,你想打辆车,手机滴滴一按,好几辆车都在附近。关键是,你要眼疾手快,看准哪辆车离你最近,而且司机师傅头像看起来比较友善(这个也很重要!)。一旦有车接单,你得立刻走到路边,比司机师傅更早到达那个位置。否则,要是你磨磨蹭蹭,司机师傅可能已经在脑子里跟你说“拜拜”了。

还有地铁。早高峰的地铁,那简直是战场。你拎着个包,努力在人群中寻找一个能站立的缝隙。一旦车门打开,你得像个灵活的侦探,瞬间判断出哪里有空隙,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挤进去。等挤进去后,发现前面一位阿姨正抱着一大堆东西,而且她还一脸淡定地盯着你。你只能默默地调整姿势,生怕撞到她,然后内心OS:“完了,今天迟到了。”

最绝的是,你以为你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到了公司,发现同事们都已经开始讨论今天的文件了。你只能弱弱地说一句:“刚下地铁,人太多了。” 然后换来一句:“哦,你今天又迟到了啊。” 好像迟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又被所有人看穿了。

段子三:关于“性价比”的终极思考

上海人对“性价比”的追求,那叫一个深入骨髓,但这种追求有时候会有点“反常识”。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特别抠门,哦不,是特别会算账。他想买个新手机,目标锁定了一款中高端品牌。他研究了半年,比对了所有官网、电商平台的折扣信息,甚至还研究了不同城市的差价。最后,他发现一个在国外代购的渠道,价格确实便宜了那么几百块。

但是,问题来了:代购没有发票,没有官方保修,万一手机出了问题,只能寄回国外去修,那个时间和精力成本,谁来承担?他纠结了好久,最后竟然还是选择了在官网原价购买,理由是:“虽然贵了点,但是放心。”

你看,这就是上海人的“性价比”:它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时间和精力成本、风险控制、甚至是心理舒适度的问题。宁愿多花点钱买个省心,也不愿意为了省那点小钱,把自己折腾得够呛。

还有吃饭。去一家餐厅,你不会只看菜价,你还会看人均消费、看服务员的态度、看桌布是不是干净、看窗外的风景……最后,你点了一份看似不便宜的菜,但你觉得这个整体的用餐体验是值回票价的。甚至,你还会跟朋友说:“哎呀,今天这顿吃得真划算,虽然花了XX,但是服务态度好,菜也烧得地道。” 这就是上海人对“值”的定义,它是一种综合评分。

段子四:上海的“面子工程”与“里子实惠”

上海人讲究面子,但这个面子,有时候也很有意思。

我以前住在老房子里,隔壁有个老克勒,年纪很大,但出门总是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有一次,楼下居委会要组织大家一起搞卫生,打扫楼道。按理说,老克勒这种身份,是不太会亲自出马的。结果,他第一个就出现在楼道里,手里拿着一个拖把,有模有样地开始拖地。

我们都挺惊讶的,就问他:“先生,您怎么也来啦?”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慢悠悠地说:“哎呀,楼道是我们大家都要走的,搞干净了,大家出门心情也好,你说是不?再说,这个清洁度,也是我们这个小区整体形象的问题嘛。”

后来我才明白,老克勒不仅仅是为了“面子”上的光鲜,更是为了实际的“里子”——大家都住得舒服,住得舒心。他这种行为,既是在维护自己的体面,也是在为社区的整体利益着想。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平衡。

又比如,上海人请客吃饭,即便钱包再紧,也得把菜点得体体面面的,让客人觉得有面子。但酒水嘛,可能就会悄悄地给你来个“特供款”,价格比外面超市贵不少,但又让你觉得“哎呀,毕竟是主人家的一片心意,而且味道也不错。” 这就是面子和里子的小博弈,上海人玩得很溜。

总而言之,上海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各种“小细节”、“小算盘”和“小智慧”的地方。它不像北方城市那样直接豪爽,也不像南方某些城市那样慢悠悠小资,它有一种独特的“海派”味道,既精致又务实,既讲究面子又看重里子,有时候还有点令人捉摸不透的“拧巴”。但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让这些笑话和段子,带着一点点亲切和无奈的幽默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 年前,愚园路江苏路口有个上海市第十三 五金店。

电话铃响了,店员:“喂。”

来电者:“喂!侬是十三店是伐?”

店员不回答,挂掉电话。


店经理被上级找去谈话,

说他们店被投诉没人接电话。

沉思良久,店经理召开大会,

推广文明礼仪教育,

后来电话又来了

店员:"侬好!十三店!请讲!”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