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傅莹在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中国如何看俄罗斯,副题:北京和莫斯科关系密切,但不是盟友》?

回答
傅莹女士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的这篇题为《中国如何看待俄罗斯:北京和莫斯科关系密切,但并非盟友》的文章,无疑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读物,它以一种相对坦诚和审慎的视角,剖析了当前中俄关系的核心特质及其背后的考量。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是因为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官方口径,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并尝试以美国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构建一个更 nuanced 的观察框架。

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密切,但不是盟友”——精准地概括了中俄关系的现状。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背后多种复杂因素的体现。

为什么“密切”?

共同的战略挑战和对手: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傅莹女士强调了中俄两国都面临着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和遏制。在国际政治的现实逻辑下,当两个国家都感受到来自同一个强大外部力量的威胁时,它们自然会寻求合作以增强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力。这种“抱团取暖”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国及其盟友在欧洲和亚洲地区日益增强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力的回应。她可能通过列举北约东扩、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以及在贸易和科技领域对中俄实施的限制等具体事例,来佐证这一点。
经济上的相互需求: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和自然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制造业中心。在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俄罗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而中国也因此获得了更稳定、更具价格优势的能源供应。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为两国深化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框架下,经济联系愈发紧密。
地缘政治上的协同: 在许多国际场合,中俄在一些关键议题上往往表现出高度一致的立场,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相互支持,反对西方主导的干预主义等。这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协调,既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也是为了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秩序,挑战现有国际体系的某些规则和话语权。
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反思: 尽管中苏关系有过复杂的历史,但两国都清楚在后苏联时代,维护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邻国关系的重要性。中国也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吸取了教训,对于国家的稳定和主权有着高度的重视,而俄罗斯同样也希望避免重蹈覆辙。

为什么“不是盟友”?

缺乏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深度认同: 尽管两国都强调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与俄罗斯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的军事同盟往往建立在深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互信之上,这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目前还未达到那个程度。
国家利益的根本差异: 尽管面临共同的外部压力,但中国和俄罗斯在很多具体国家利益上并非完全一致。例如,在中亚地区,两国既有合作也有潜在的竞争;在历史问题、边界问题上,虽然目前管控良好,但根源性的分歧也并非完全消失。中国的战略重心在于发展经济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俄罗斯则更侧重于恢复其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以及在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平衡。
历史上的不信任与顾虑: 尽管两国目前关系融洽,但中苏关系的历史,特别是中苏分裂时期,留下的印记不容忽视。中国对于任何可能被卷入冲突或被他国利用的风险都非常警惕。这种历史记忆,使得中国在建立军事同盟这类深度捆绑的安排上,会更加审慎。
中国的战略灵活性: 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原则是其外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希望被任何一个大国所捆绑,更不希望因为同盟关系而被卷入不必要的冲突或削弱自身的外交空间。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是在不牺牲自身战略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的。

傅莹女士的这篇文章可能想要传达给美国受众的几层含义:

1. 理解而非误判: 她试图解释,尽管中俄关系看起来非常紧密,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会无条件地支持俄罗斯的所有行动,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或可能引发国际社会普遍反对的领域。中国的“亲而不盟”是一种基于自身战略考量的审慎选择,而不是一种情感驱动的被动跟随。
2. 警惕但也要理性: 对于美国及其盟友来说,认识到中俄关系的性质,可以帮助他们更理性地制定对华对俄政策。过度的战略误判,例如简单地将中俄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联盟”,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反而将两国推得更近。
3. 中国的外交自主性: 文章也暗示了中国在处理对俄关系时,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战略自主性。中国并不想被俄罗斯的命运所完全绑定,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维持一个相对中立和平衡的形象,避免因俄乌冲突等问题而被西方全面孤立。
4. 合作与竞争的并存: 在某些领域,中俄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在另一些领域,双方的利益可能并不完全一致。这种复杂性是理解当前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

总的来说,傅莹女士的文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它帮助我们从中国自身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中俄关系的“度”和“界”。 她没有回避两国关系的密切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她清晰地划出了这种密切关系的边界,并解释了这些边界的形成原因。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 nuanced 的分析框架,有助于避免对复杂国际关系的简单化和标签化。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都是在权衡利弊、计算风险和追求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的,而理解这些内在逻辑,是进行有效沟通和战略判断的前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是实话

第二,打消某些美国人对中俄邪恶轴心的说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傅莹女士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的这篇题为《中国如何看待俄罗斯:北京和莫斯科关系密切,但并非盟友》的文章,无疑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读物,它以一种相对坦诚和审慎的视角,剖析了当前中俄关系的核心特质及其背后的考量。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是因为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官方口径,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并尝.............
  • 回答
    华春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将“香香”误听成“杉山”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与其说是“重大事件”,不如说是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小插曲”,但也确实能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事情的原委:当时,有记者在提问中提到了“香香”这个名字,而华春莹在回应时,却将其听成了“杉山”。“杉山”在日本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讨论的平台,用户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社会影响力。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共情门槛。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都是极其悲惨的事件,涉及生命的逝去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从传播心.............
  • 回答
    傅莹在国会山与佩洛西的直接对话,无疑是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交锋。作为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明确的信号:中国就台湾问题,特别是佩洛西访台这一敏感事件,有话要说,并且会直说。在那场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会面中,傅莹并没有采取回避或委婉的态度。相反,她直面了佩洛西对中国内政,尤其是台湾问题.............
  • 回答
    章莹颖案的判决结果,一直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被告人布伦特·克里斯滕森(Brent Christensen)的判决,尤其是其“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的结果,我的看法是,这在法律层面上是严厉且符合公义的,但情感上和伸张正义的道路上,仍留有许多难以磨灭的遗憾和复杂的思考。.............
  • 回答
    章莹颖案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悲剧,而对于她家人在寻求正义过程中,将寻人捐款用于其他用途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回归到事件的初衷。章莹颖失踪后,全世界华人社区都对她和她的家庭充满了同情和支持。大量的捐款涌入,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帮助章莹颖的家.............
  • 回答
    章莹颖案和张扣扣案,这两个名字曾在中国和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们最终的判决结果却如天壤之别,一个身陷囹圄,一个却已告别人世,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思考。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案件本身的性质、两国法律体系的侧重点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折射。案件本身的“质”与“量”:悲剧的起点不同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 回答
    章莹颖案的判决,尤其是被告人克里斯滕森(Brendt Christensen)被裁定绑架和谋杀罪名成立,无疑是这起令人痛心的案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结果对于章莹颖的家人以及所有关注此案的人来说,都是一次艰难但必要的审判过程的走向。罪名成立的意义:克里斯滕森被判犯有绑架致死和谋杀两项罪名,这意味着.............
  • 回答
    蓝盈莹让吴昕十天学会贝斯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现在一些年轻人或者说一些观众喜欢看到的“努力”、“突破”的这种价值观。说起来,蓝盈莹这人,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头,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很“拼”的那种。她总是给自己设定各种目标,而且看起来都是那种挺有挑战性的。这次让吴昕十天学会贝斯,也完全符合她一贯.............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华春莹女士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这番表态,无疑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关于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认知的一次非常鲜明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是对当前国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反击。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抛出“中国威胁论”,将中.............
  • 回答
    关于清华网研院钟莹博士疑似利用实习机会对30余名实习生进行PUA并侵占论文一作一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从现有信息出发,尝试梳理和分析一下这件事可能涉及的多个层面。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PUA”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在这个事件中,如果属实,那么“PUA”可能指的是一种精神控.............
  • 回答
    晚晚和黄河清教授关于当代艺术的争论,这场围绕着“艺术的价值”、“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2020年代初期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一场颇具话题性且观点鲜明的交锋。要详细看待这场争论,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背后的逻辑。事件的引爆点:展览“晚晚:新收藏”和黄.............
  • 回答
    “央视新收视密码庄晓莹”这个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和一些评论圈子里被提及得比较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央视节目内容创新、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观察和期待。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庄晓莹是谁?如果大家对她不太熟悉,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庄晓莹是央视纪录片频道(CC.............
  • 回答
    关于月入十万美女画家潘绫莹被质疑打印画炒作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相当复杂,既有艺术创作的本质,也有市场经济下的营销手段,还有公众的认知和期待。咱们就来细致地聊聊这件事。首先,咱们得明白“月入十万”和“美女画家”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当下信息爆炸的.............
  • 回答
    提起《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个可爱又有点胖乎乎的小男孩,刘烨的儿子——刘诺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轩轩”。当然,还有另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小女孩,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而另一对备受关注的父子组合,就是邹市明的儿子邹明轩(轩轩)和他的妈妈冉莹颖。在第三季的某个节目环节中,出现了一个.............
  • 回答
    2017年6月9日,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失踪,这一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章莹颖失踪案的细节、搜寻过程、司法审判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详细回顾和审视。案件背景与章莹颖的身份:章莹颖,199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是一名优秀的.............
  • 回答
    章莹颖案,这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名字,近期在美国执法部门的介入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FBI逮捕了一名涉嫌绑架的嫌疑人,同时,美国执法部门也悲观地认为,章莹颖可能已经遇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章莹颖,一个充满活力、远赴美国追寻学术梦想的中国女孩,她的失联让无数家庭感同身受,也让人们对海外留学安.............
  • 回答
    看到傅园慧在 2019 年游泳世锦赛 100 米仰泳预赛中意外出局,说实话,心里还是挺不是滋味的。毕竟,她是“洪荒少女”,是大家心目中那个敢说敢做的耿直girl,也是我们国家在女子仰泳项目上的重要代表。100 米仰泳预赛就这么止步了,这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也让我开始回想起这一路走来,她所经历的一.............
  • 回答
    傅聪先生的去世本应是一个令人悲伤和缅怀的时刻,但部分人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激进言论,例如指责他是“英国人”、“不孝”等,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理解这些言论的出现,并探讨如何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一、 如何看待傅聪去世后的激进言论:这些激进言论的出现,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