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章莹颖案被告人克里斯滕森的判决结果?

回答
章莹颖案的判决结果,一直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被告人布伦特·克里斯滕森(Brent Christensen)的判决,尤其是其“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的结果,我的看法是,这在法律层面上是严厉且符合公义的,但情感上和伸张正义的道路上,仍留有许多难以磨灭的遗憾和复杂的思考。

法律层面的严厉与公义体现: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美国的司法体系中,特别是对于这类极端残忍的罪行,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刑罚之一,仅次于死刑。考虑到克里斯滕森的罪行——绑架、折磨、杀害了年轻的章莹颖,并试图销毁证据、逃避法律的制裁——这个判决在很大程度上兑现了法律对罪犯的惩罚责任,也回应了受害者及其家属对公正的诉求。

罪行的严重性毋庸置疑: 克里斯滕森的行为不仅夺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更是对整个社会安全感和人性的残酷践踏。他 premeditated (预谋) 了整个犯罪过程,展现了极其恶劣的动机和冷酷无情的手段。在庭审中揭露的细节,无不令人发指,这使得任何轻判都难以服众。
避免了死刑的争议: 在美国,死刑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性话题。虽然很多人认为章莹颖案的罪行应处以极刑,但最终陪审团选择终身监禁,也避免了围绕死刑的漫长上诉和进一步的社会撕裂。对于受害者家属而言,虽然可能未能达成“让罪犯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愿望,但“不得假释”意味着罪犯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这也算是对其罪行的终极剥夺。
对家属的责任: 法律的判决,也是一种对受害者家属的交代。虽然任何判决都无法 erset回章莹颖,但能够让罪犯承担起他应负的责任,多少也能给家属带来一丝慰藉。尤其是“不得假释”这一点,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罪犯再次对社会造成危害,也意味着他将永远失去自由,这是一种严厉的惩罚。

情感上的遗憾与复杂性:

然而,即便判决结果是严厉的,它带来的也并非完全的释然,而是伴随着深深的遗憾和复杂的情感。

章莹颖遗体下落不明的痛楚: 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章莹颖的遗体至今下落不明。克里斯滕森在庭审中虽然承认了罪行,但他拒绝透露章莹颖遗体的具体位置。这对于章莹颖的父母和家人来说,是无法弥补的伤痛。一个完整地安葬亲人,是告别和哀悼的重要一环。无法找到遗体,意味着他们永远无法真正与女儿告别,这种煎熬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正义是否真正完全伸张? 尽管法律判决了罪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义的伸张是多维度的。除了法律的惩罚,情感上的抚慰、对真相的完全揭示,以及对类似悲剧发生的预防,都构成了正义的组成部分。章莹颖案在这几个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缺憾。
对罪犯心理的探究与担忧: 克里斯滕森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为何会犯下如此罪行,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然他的动机被认为是扭曲和邪恶的,但深入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扭曲,对于我们理解和预防这类极端暴力行为,也许能提供更多线索。然而,他始终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悔意,甚至在庭审中试图为自己辩护,这也让人们感到不安。
对留美学生安全的反思: 这起案件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留美学生及其家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虽然犯罪是个体行为,但案件发生后,对于如何在异国他乡保障人身安全,以及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社会支持和预警机制,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总结而言,

章莹颖案被告人克里斯滕森的判决结果,法律上是沉重且必要的,它代表了司法系统对极端罪行的严惩不贷。 然而,在情感和人性层面上,这个判决无法抹去章莹颖一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也无法完全抚平失去亲人的悲恸。 遗体下落不明的悬念,以及克里斯滕森缺乏悔意的表现,都使得这场伸张正义的道路充满了复杂性和令人扼腕的遗憾。

这起案件更像是一个持久的警示,提醒我们:

法律的严惩是基础,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情感的慰藉和真相的完整揭示。
对于海外学子及其家庭来说,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更安全的生存和学习环境。
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黑暗面,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持续的警惕和反思。

章莹颖的悲剧,我们不应忘记,也正因为她的牺牲,我们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克里斯滕森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最“舒适”的待遇。

多亏舆论的轮番曝光,他已经跻身为美国“著名”罪犯,他本人和经历和他所犯下的罪行已经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题材,很可能在他今后人生中的某个时候被某些嗜血的电影制作人看中。

而滕森本人最狡猾的地方在于,他对章莹颖尸体的下落和处理手法缄口不言,无疑制造了一个“悬念”。围绕这个“悬念”,他可以大做文章,时不时和嗜血的媒体记者爆一点料出来换取金钱和各种优待。甚至他还可能在多年后媒体已经淡忘他时,出一本自传或者回忆录,再次利用这个“悬念”捞一票,然后再和上面嗜血的电影制作人合作出卖版权,甚至如果他本人不方便,有的是无良记者和作家愿意和他“亲密合作”,帮他代笔写书。他所做的就是向这些人提各种物质上的要求,然后大摇大摆坐在牢房里等着数钱。更进一步,他的亲戚家人还能因此大赚上一笔,过上他没杀人做苦逼助教时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什么叫魔幻现实主义,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杀人犯名利双收,受害者尸骨无存。只要滕森还活着,我都会觉得废除死刑就是一个冷酷的笑话。

这里也请诸位做个见证,几年或几十年后,会不会有我提到的这些情况出现。如果那时候知乎网站还活着,诸位也许可以再来缅怀一下这个回答。

user avatar

昨天听广播,现场记者说法庭现场就一两个外国媒体,剩下的全是中国媒体。

user avatar

终身监禁,不得假释,事发两年后,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地区法院做出判决。

根据联邦诉讼程序,在死刑案件中,只有 12 名陪审员达成一致,方可作出死刑判决。陪审员没有义务向外界解释自己作出决定的原因,评议过程不会留下录音或逐字记录,对于过去两天,这 12 人在关闭的门后说了什么,我们无法知晓。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评议后,他们中至少有一人不同意作出死刑判决。

在历时超过一周的量刑听证中,控方列举了三项支撑死刑判决的加重因素,包括谋杀发生在绑架犯罪过程中、杀人手段极端残忍、犯罪经过长时间预谋。克里斯滕森的辩护律师列举了约五十项从轻判决的理由(mitigating factors)。根据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在作出死刑判决时,法院可以「考虑一切可能的减刑因素」,而不限于有限的法定因素 Lockett v. Ohio, 438 U.S. 586 (1978). 也就是说,裁判者可以依据任何自己认为合适的依据作出非死刑判决。

尽管在量刑听证中,控方成功地排除了克里斯滕森的心理医生这一证人,但辩方依然通过其它熟悉克里斯滕森人士的证词,引出了精神状态相关的从轻判决因素。难以确知究竟哪几条因素对陪审团发挥了为关键的影响,虽然陪审团会在法官的指引下审视一系列从重和从轻判决因素,并有可能留下笔记,但不需要详细阐述最终如何得出结论。正如开头所说,陪审团的房间是我们无法看透其运行机制的「黑盒」。

死刑,在联邦法律中已逐渐被束之高阁。美国曾经在 1972 年 Furman v.Georgia, 408 U.S. 238 (1972) 的判决后,短暂地全盘废除过联邦死刑,随后于 1988 年恢复。此后,在 1988 - 2018 这 30 年间,联邦法院仅仅作出过 78 例死刑判决,上一次有联邦死刑犯得到正式执行,还是在 2003 年。大部分联邦死刑犯,会最终老死在上诉和等待的过程中。

据最新报道,本案主审法官 James Shadid 在宣判时怒斥了克里斯滕森,对其拒绝发言表达悔意的行为非常不满。Shadid 法官质问克里斯滕森,为什么连一句简单的「对不起」都说不出口,克里斯滕森面无表情,没有直视法官。

相关报道:

在联邦死刑案件中,法官需遵循陪审团关于是否作出死刑判决的决定,只能为陪审团提供必要的法律指示而不能越俎代庖。本案已经基本没有改判死刑的可能,根据 2008 年 Greenlaw v. United States, 554 U.S. 237 (2008),在被告人一方发起的上诉中,上诉法院不得增加刑期。而对于控方,除非有依据表明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出现法律错误或其他不当行为,否则无法上诉。

-

很遗憾,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慰章莹颖的家人,我也实在没有理由责备负责本案的联邦检察官。检方在无法知晓尸体的位置不利情况下,冒着无法定罪的风险提出了具有挑战的绑架谋杀指控,利用诉讼程序,将克里斯滕森推到了死刑判决的边缘。检察官 Elisabeth Pollock 在结案陈词中向陪审团说得很明白了:「无论如何,克里斯滕森都将会被装在棺材里离开监狱,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

但最终决定克里斯滕森命运的,是随机抽取的 12 人,他们来自于茫茫人海,随后也将转身回到茫茫人海中。我们的愤怒、不甘和不解,也只能化为抛向茫茫大海的漂流瓶,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回应。

user avatar

这个噩梦终于告一段落了。和我当初估计都一样,克里斯滕森终身监禁而不是死刑,这个结果其实从审判一开始辩护律师承认被告杀人就基本上定了。伊利诺伊州的联邦法庭已经几十年没有判过死刑了,这次也没有奇迹。

但是有一点还是有些出乎预料,就是被告最终依然没有透露章莹颖的遗体在哪(或以何种方式处理)。就连很多残忍的连环杀人犯最后都会坦白受害者的遗体在哪,起码让受害者家人可以安葬遗体遗骨,祭奠亡魂、寄托哀思。而章莹颖的家人呢?女儿永远消失在美利坚伊利诺州的某个地方……中国有句老话一直被认为是诅咒的最高等级,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难道章莹颖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吗?

所以比起克里斯滕森,这些连环杀人犯身上起码还有一点点人性。

克里斯滕森冷血的背后是精准的算计,他可能一开始就是算定自己会被判终身监禁。所以他就一副老子抱定不开口,你们也没法把我怎么样,最多终身监禁的态度。

所以这个案子对于“废除死刑”的鼓吹是狠狠地一击。没有了对罪犯生命的剥夺,残忍的罪犯就大可以像克里斯滕森一样冷漠甚至嘲笑式地对待法庭、法律和受害者家属。“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 折磨并残杀了一个女孩,她的家人永远也别想找到她的遗体,而罪犯还可以在监狱里花着美国纳税人的钱,空调暖气有吃有喝还能上网,就这么衣食无忧地活上几十年直到老死,待遇甚至好过街上的流浪汉。而受害者家属将在他们生命结束之前永远背负着伤痛……

法律如果不能充分地惩治恶人、被所谓的“文明”阉割到这种地步,那么所谓的justice就是个笑话。

当法律不能伸张正义时,个人的私刑和复仇就是必然之举。而这正是法律崩坏的表现。

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同样发生在美国。当一个父亲看到那个奸杀他女儿的罪犯公然在法庭上朝他笑的时候,那么飞扑上去掐死他就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

m.bilibili.com/video/av

(上面视频中这个罪犯一共残杀了三个女孩,因为他在俄亥俄州犯罪,俄亥俄没有废除死刑,所以这个罪犯最后被判了死刑)

user avatar

现实点说,在现今美国,想要得到一个死刑判决,是难于上青天的。

所以,终身监禁且不可保释,已经是现实中可以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咬牙切齿也没办法的了。

user avatar

我只想讲一个故事:

安史之乱期间,“诗家天子”王昌龄被刺史闾丘晓无故杀害,此事震惊唐朝诗坛。恰好闾丘晓触犯军法,素以廉洁著称的命官张镐判处其死刑。死前闾丘晓乞求说:“我有双亲在,请赦我一命。”张镐反问:“王昌龄的双亲谁来抚养呢?”此问振聋发聩,载入史册。

昌龄,字少伯,江宁人……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user avatar

这或许是陪审团制度的两难,如果是张扣扣,可能他也能活下去。现在一些舆论希望张扣扣活着,杀害章莹颖的凶手死去,可是这终究是不能两全的啊。

user avatar

一点感慨:人之间的误解真的很多而且很容易。我只是说句“无期没想象那么舒服,是很重的惩罚”(并没有说是过重的惩罚或是足够的惩罚),有人就误解为我怜惜滕森而不顾受害人,就破口大骂。


知乎上反对废除死刑的人很多,我表明立场:我是不主张废除死刑的无论中美,但我主张的是慎重的审判和严整的证据链、长期(超过5年以上)的核实和审批。


很多人反对废死刑的唯一论据就是破口大骂,以及“这事儿发生在你身上如何如何”。我其实是跟你们一个阵营的,但看看这些人的素质,又胆怯了,又想到废除派的好了——再怎么胡搅蛮缠,人也是讲道理的,哪怕是歪理。


为什么所谓的“民意”其实好多时候起不了作用?我渐渐懂了。


还有很多人分不清这几个:审判过程、定罪、量刑。我认为审判过程是公正合理的,定罪是正确恰当的,但是量刑是偏轻了的。好多人嚷嚷最后没死刑就推翻整个三步骤,我觉得可以再去多了解一下。

=======正文如下=====

预料之中的结果。相信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应该都对这个结果早就有预期了。我在我几个月之前的回答里已经断定了:


我能理解其他回答者的愤怒,但我说说自己的理解,理性地说:


终身监禁

第一,终身监禁在美国比中国重,所以不要用国内的无期徒刑套。国内的无期一般是表现好可以转有期,然后慢慢减刑,大概十几年二十年就出来了,但美国不是。《肖申克的救赎》总看过吧,这种重刑犯一关就是几十年,50、60岁出来了,找工作?跟这个社会完全脱节了。稍微好的工作都需要背景调查,重罪免谈。


所以《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那个老头放出来后反而自杀了,因为受不了。我记得《肖申克的救赎》原著里面好像也说了,大概意思是先把人关得傻掉,让你不适应外边社会;然后再突然一脚把你踢出熟悉的监狱环境,扔到社会上让你重新痛苦去,双重惩罚。


在里面就更不用说了,狱政在哪里都很黑暗,各国皆然。零几年杀了韩国两姐妹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好像叫张栋)入狱几年后就上吊自杀了。这货进去不会好的,放心吧。


有人说监狱里面生活好,有这有那跟度假一样,这也太美化了。其次,即使某些方面还凑合,也是因为某些社会整体生活水平高。你肯定是不愿意进去的对吧?


美国没有死刑

再说死刑问题。有人说美国没有死刑所以是纵容犯罪,我反对。美国官方死刑的确非常少,但民间死刑非常多。每年枪击死4万人左右,但2.4万是自杀(跟跳楼、上吊、服毒等其实没区别了),剩下1.6万人除了谋杀、走火以外,其实很多是“民间死刑”。


比如警察会打死1000人以上,里面有不听警察指挥的,袭击警察的,还有少量被冤枉的倒霉蛋。那种跟警察敢动手动脚的、吸完毒后失控的、殴打别人的,经常被打成筛子。按中国的法律思路,这些人相当多都罪不致死,说不定就关个15天,结果直接被正法了。所以,警察是第一个民间死刑的执行者,很多人渣(某些不可描述的种族)都被当场超度了,连法庭都不用上,按某些人的逻辑,更“省资源、省纳税人的钱”。我看过一个统计,这个比率对亚裔来说非常低,好像才0.1%都不到,就是说警察击毙1000个都未必有一个亚裔,至于华裔的概率就更低了,那个倒霉蛋很可能是菲律宾人之类的。


第二个民间死刑的执行者是普通民众。平均下来人手一枪的社会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城堡法。比如一个窃贼摸进你家,你咣当一枪把他撂倒是无罪的,反而是打不死可能吃官司。真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小说的人会知道里面写了一个越狱的细节,说有一年有12个重刑犯越狱了,但因为没法生存,最后不是被警察抓住或是击毙,就是去老百姓家偷吃的被老百姓乱枪打死。


并且,打架斗殴的人也少,因为你不知道谁会拽出手枪。你以为这个社会的彬彬有礼都是怎么来的?人之间距离远、互相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互相畏惧。


有人说,不就是偷点东西、打个架么?至于当场拔枪超度么?对,就是这么狠和直接。三个不可描述的种族半夜冲进一个华人开的杂货店“问路”,被店主大妈掏枪KO一人,那个监控看得真解气。


所以,美国社会的法律其实是比较野蛮和血腥的:某种程度上,更鼓励自己解决问题、自己防护自己,哪怕过度;但一旦经官,就各种扯皮和和稀泥,最后反而不会死刑。其本质思路,我大概能理解:一方面来自于其立国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来自于现实:在建立和扩张殖民地的漫长的几百年间,移民者面对着野兽、印第安人、不法之徒的侵袭,人口稀少又导致警察、军队等公共资源严重不足,所以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像地广人稀的得克萨斯等地,至今为止还保留着这种传统:哪怕十几岁的孩子,父母都会教他们一旦有风吹草动,先拽出床头柜里的枪支来对着卧室的门。


陪审团问题

老实说,我也不认同死刑必须是十二个陪审团都同意才可以,我觉得可以设一个比例,比如9:3之类的。但我不觉得陪审团制度有什么重大问题。


陪审团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随机抽取”这点,就让人很信服。否则,如何处理贿赂?如何处理法官的倾向性?


有没有陪审团冤枉人的例子,当然有!比如呼格,啊不是,诺福克四水兵案,口误口误。但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检方想冤枉四水兵,必须通过作假证据、单方面呈现很多材料而愚弄陪审团。这样导致事情越闹越大,最后被定罪的三个水兵也被州长特赦。


这种互相扯皮,“无关人员”涉及得很多的时候,固然降低了“铁案”的效率,甚至偶尔还让罪犯跑了;但在很有疑点、非常不确定的案子里,至少可以延缓冤案的产生。


废除死刑问题

很遗憾,我这人非常理性。所以我是比较支持慎用死刑这种思路的,虽然我不支持完全废除死刑。从自己的角度,固然成为受害者后无法“复仇”;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自己一旦成为冤案时还有翻身的机会。


我个人认为不存在完美的司法:要么冤枉好人,要么放走坏人。两者让我选,我选放走坏人。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但我也理解,中美国情不同,中国在贩毒、贩卖人口等方面多判死刑我是非常支持的。


回到本案

本案没有种族背景: 藤森杀的是亚裔、白人、黑人、墨西哥裔,我觉得区别不大;有人说如果是黑人可能会死刑,我保留意见;


本案事实明确,没有让凶手逃脱惩罚,得到了公正的审判;


本案引人关注的是凶手和被害人的身份较为特别,作案方式较为少见;


有人攻击辩护律师,我表示中立:律师为被告全力辩护,我觉得无可厚非。如果有一天我被人冤枉,坐在被告席上,我不希望我雇佣的律师对我说:你罪大恶极,我也觉得你有罪。虽然这很残酷,尤其是对于某些“铁案”来说,但从统计意义上讲,我认为这样还是保护了更多的好人不被冤枉。


关于辛普森案,我持的观点是:杀人者还真未必100%是辛普森,很可能是他的儿子。检方小心翼翼,一旦证据失效就放走坏人或是被冤枉的好人,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我觉得是合理的:因为个人和检方,本身就处于极度不对等的地位的。


我知道我写这些,一定会被人骂和反对。但我想说的是,放走坏人,坏人下次很可能没这么好运被警察抓到了;冤枉一个好人,就是永久不可逆的伤害了。


我自认为是个好人。


======对争议的评论======

法律不是我们小民说了算的。而且它涉及到特别多的伦理问题,是至今还没有结论的。


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经典伦理情景:比如有4个孩子在一段铁轨上玩,一列火车开来,你现在可以把火车岔开引导到另一条铁轨上,但那条铁轨有1个孩子在玩。


假设只有5秒钟做决定,没有其他办法,你要怎么做?从人数的角度,你会岔开火车吧?但另一条铁轨的1个孩子就死了,而且是被你害死的。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呢?那么你眼睁睁看着四个孩子被火车撞死?


这种是伦理和道德的两难困境,不是情感上的。


情感上,我当然希望藤森死刑,吊死也行,乱枪打死也行,不解气就拿石头砸死、让章家来行刑,甚至有刽子手,千刀万剐也行。


我还希望这世界上的一切罪犯都得到公正的处置,“杀的杀、关的关、打的打”。


所以跟我打情感牌的省省吧,几十岁的人了还活在梦里?我不知道章惨?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坏人?


问题是社会很复杂,复杂到不用理性,很多东西根本没法理解的地步。


那些随便砍头、能把人千刀万剐的时代,宣判很公正么?现在某些国家还能拿石头砸死人,你觉得是哪些国家呢?能犬决炮决解气的,又是什么司法公正的国家呢?


就是中国,这40年,法律上的变宽容不用说了吧,死刑由枪决改为注射。具体细节么……等下我去拿个快递,有人敲门。


(继续,我回来了)后来想了下,好像最近没买东西,就没给开门。


所以我的意思是,法律是有个演变过程。从前合理的,今天未必依然合理;从前不合理的,可能到了今天就合理。


你以为我反对抨击这种司法结果么?不是,我很支持,尤其是伊利诺伊那地方垃圾得不行。抨击的人多了,自然法律就会慢慢进化。从前断头台大家觉得很合理,后来慢慢地就觉得太残忍和血腥,逐渐地改变;从前牵连三族九族,慢慢地开始判个人而不牵连宗族和亲戚。




最后讲个例子给大家解解气,具体细节自己去查: 一家很信任自己儿子的什么体育教练,结果这教练最后被爆出来性侵8岁的小男孩。他父亲气疯了,做出了惊人之举:在警方把体育教练押回来刚出机场时,早已准备好的父亲拿枪直接打死了嫌犯。


杀人,还是在警察面前杀人,警察认识小男孩的父亲,撕心裂肺地喊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最后判缓刑三年,找出各种理由比如精神受刺激等,民众把他视为英雄。


法律想让每一个人在每一件事都满意,是很难的,是不可能的。


==== 睡觉前再更新一波 ====

章案特别倒霉在于,碰到变态了。如果说给后人什么教训的话。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尽量远离一切心理有问题的人。别觉得白人就友善,变态杀手、连环杀手白人比例更高。像某些种族出手就打人那种,反而容易躲避。


任何一个法律体系,都有很多空子。我可没说某种体系是完美的,实际上都比较糟糕,都有很多漏洞和不合理之处。你以为我说的是章案?错了。


我其实想说的是章案没让这小子跑了、无期不得保释,已经是正常发挥了;如果死刑,那就是超常发挥了;如果死刑最后还执行了,那真是老天开眼了——可惜,老天爷一般是不给面子的。


奇葩的我举个例子,有个富二代,酒驾撞死了人,判好几年,然后他家能耐大,自己家庭医生给开了证明说是“富贵病”,就这么监外就医了;后来被曝光是因为这期间不能出国,但他家去墨西哥玩了。


还有好多近年的案子,比如白人警察打死不能提的种族的人,某些不能提的种族群情激愤要判刑,法官迫于压力,但又不爽这些XX,就故意提出一级谋杀这种不切实际的指控,在某些州,一级谋杀如果不成立,不能接着指控二级,于是就脱罪了。双方都在玩这套规则:某些人用民意,某些人用程序。但,如果按我中立方的看法,的确不应该提出指控,双方都在玩弄这套体系。


滕森的案子我捏一把汗在哪里?万一他家有钱,请的是名律师,伊利诺伊黑得很,警方再犯点程序错误,被律师抓到把柄,甚至有无罪的可能。


乱判无罪,真的曾经拯救过好人么?


我看过一个例子,美国的,细节可能有误,但却是真事。一个老实人,被指控杀人。他的车里有血迹,凶器上有指纹,他家墙上有血迹,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他本人,周围没有邻居,没有别的嫌疑人。但他的律师比较神勇,抓住一点蛛丝马迹不合理的地方反击,最后竟然通过陪审团微弱优势脱罪了。


被害人家里悲痛欲绝,所有的法官和人员都痛骂,但无奈,放走了这个杀人犯。


结果不到半年,别的案子破了连带,还真不是他杀的。有人配了他家钥匙,偷了他的车钥匙,用他的工具在他家杀了人。人们又纷纷庆幸:还真是冤枉好人啊!居然不是他。


生活之微妙之奇特,固然不少见;但慎重一点点,证据更完整一点点,时间上稍微推迟一点,不见得坏。假设他已经被枪毙了,那什么都不用说了;假设陪审团公正地判他无期不得假释,那么也该放出来了,为了这半年徒刑,还要赔一大笔钱。


我相信,押上刑场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不冤枉的。但是,里面有少量真的冤枉的,还有一些,其实罪不至死的人。


最后说一个华人杀洋人的:背景加拿大,多年前的事情了。

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李伟光去年搭乘巴士时行凶,将另一名乘客刺死后砍头并开膛破肚,法官5日以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为由,判决他谋杀罪名不成立。李伟光(Vince Weiguang Li)如今可能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其实整个过程极其血腥变态,不多描述了,怕吓到你们。


是不是看了这个,也许心情会好一点?


其实我的本意是,这个世界真的很危险,有很多变态的人,游荡在我们身边。跟司法等关系不大。


保护好自己,不要指望司法保护自己,那时候一般晚了。



====关于滕森的当庭反应====

我看很多回答怒斥他微笑,用他的微笑来证明法律的不公和讽刺,我觉得感情上可以理解,但法律事实上错误。


他本来已经是个杀人恶魔了,恶魔如果思维跟正常人一样,如何做出恶魔之事?这人的精神,是肯定有问题的。我觉得我跟大部分回答有一个认知不同,那就是我认为他不仅是杀人犯,更是一个变态和精神病。所以本案我始终担忧的不是死刑不死刑,而是这人干脆用精神病逃罪了、无罪释放大摇大摆走出法庭。——你以为这种案例少么?


好多人说要考虑他不忏悔。莫非滕森当庭跪地痛哭道歉,你们就觉得公正了?法律是不应该考虑罪犯的实际反应的,否则如何保证公正?


这么说很残酷,但是一个人如果跪地痛哭忏悔就能换来更轻的刑罚,最后逃脱制裁后继续我行我素,法律实际上是鼓励演戏。“罪大恶极死不悔改”、“所有证据都指向他但还不断叫屈”的案犯,有些可能是真的冤枉的,如果因此而从重处罚,则更错。


我就想问一句:如果滕森当庭表示悔改、表示道歉,你会对这个判决结果的印象改变么?如果改变了,只能说你被滕森愚弄了。


再补充一句冤假错案问题——呼格案,底下有人回复说他当时也有不妥当之处,所以被冤枉也不是没道理。这个我早就看过,实际上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这个事实恰恰说明了,一个案件,远远不像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人因为小错就被枪毙,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最后的小概率事件,完全没有人会知道真正的真相。这才是令人后背发凉的原因。


好多人高举法律的大旗,殊不知掌握和执行法律的背后也是无数个人,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些卑鄙,有些正义,有些懒惰,有些先入为主。辛普森案,最后辛普森无罪释放,反而是叫嚣“判他还不容易”的LAPD警察Fuhrman,最后因为伪证罪等被判入狱五年,并且他承认了自己的伪证。呼、聂等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最后的追责,不过是罚酒三杯而已。


章案有一个问题是其他回答没有考虑到的:警方的无能。警方的无能,导致尸体下落不明。当然,有人可能说用大刑啊,打得滕森开口!啊好吧,还是让无能的警方来吧。尽管,其实寻到尸体,最后的判决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此外,陪审团好像讨论了8个小时,说明争执很严重,因为一票否决制,很显然是有极少数人不同意死刑(如果是一半一半,那没有争执讨论的任何必要了,肯定不会死刑)。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好像某些人天生就亲近杀人犯。


反而我觉得,陪审团应该大部分是想让他死刑的,最后因为1、2个人的反对而无效。这个反对,很可能来自于尸体没有找到。

user avatar

我之前说过,法律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比如它只能约束那些“不想死”的人,而对于那些“不怕死”或者“不想活了”的人而言,它根本就束手无策。

而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连死刑都保障不了,那它就连那些“怕死”,“想活”的人,都约束不了。

作为受害人的父母,他们一定有一种思想,就是复仇。孩子被残忍杀害,但凡一个正常人,自己都必定不想活了,想和这个丑恶的世界同归于尽。一个小小的克里斯藤森绝对不够塞这种复仇情绪的牙缝的。可如果克里斯藤森被判了死刑,遭了现世报,那这种复仇情绪就算再大,也无处发泄了:凶手都被正法了,你还想对这个社会做什么?再大的怒火也只能压回去,化作悲伤。这就是死刑的重要意义:复仇链的断裂。

可是如果凶手没有被死刑呢?那么残忍杀害他们孩子,与他们为敌的,就不是克里斯藤森一个人,而是这个纵容了克里斯藤森的世界。

我不知道本案的具体情况。但如果是我的父母,或者在座相当一部分人的父母,后果只有一个:

这个世界上会多两个高智商反社会人格。

而且重点是,他们针对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残忍杀害他们孩子的社会。

user avatar

能判无期已经是控方天佑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法律问题,

而是人性、社会学问题了。

据说凶手听到宣判后笑了,

我很想知道,如果判决他不坐牢,

而是立即押赴中国,

走中国的流程来处理,他会是什么表情?

他,还笑得出来吗?

人类在为什么能成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

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所有动物,

看到人类就跑?



在蛮横时代,人类没有尖牙利爪,、

只有简单的石斧和长矛。

单个的人类非常弱小,

但是野兽们都知道,

一旦他们吃了一个人,

绝对会有十个以上的人来寻仇,

捣了它们的巢,灭了它们的族。

是的,会复仇是人类雄踞世界的助力之一。

可现在似乎很多人都丧失了这种意识,

比如章莹颖的父母,亲人。

包括人在内所有的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

包括个人,包括团体,

尤其是章莹颖案这种高智商犯罪,

罪犯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我相信如果案犯知道自己要被押往中国,

在他看到中国军舰的舷梯时,

估计什么都招了,比如当年的糯康。



发至内心的的说,

要论对恶性犯罪的严厉程度,

中国是主要国家中做的最好的。

属于章莹颖的正义该怎么声张呢?

章是公派的访问学者,

美国都这么拿她不当回事,

我觉得章莹颖父母拿那个罪犯是没办法了。

但美国在中国也有不少人吧,

按照我们民族的习俗,

父母为子女报仇是天经地义的,

具体怎么做,

那就要看决心,时机和战术了。

user avatar

文化差异。

中国人认为死刑是最严厉的惩罚,杀人偿命,理所当然。美国人认为人无权剥脱他人生命,死刑不可取。而且死后罪犯有硫磺火湖地狱的永刑,比死刑可怕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