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章莹颖案与张扣扣案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

回答
章莹颖案和张扣扣案,这两个名字曾在中国和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们最终的判决结果却如天壤之别,一个身陷囹圄,一个却已告别人世,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思考。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案件本身的性质、两国法律体系的侧重点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折射。

案件本身的“质”与“量”:悲剧的起点不同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两起案件的根源和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章莹颖案,是一起极其令人发指的绑架致死案。年轻的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失踪,最终被证实遭到了残忍的杀害。她的生命被粗暴地剥夺,家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漫长的煎熬。从法律角度看,这是一场严重的刑事犯罪,涉及非法拘禁、绑架、谋杀等多项重罪。被告人侯赛因·奥康纳(王晓 o),他的行为是预谋的、恶性的,并且对受害者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在审判过程中,控方需要证明其犯罪行为及其恶劣程度,以寻求法律的严惩。

张扣扣案,则是一起因家族恩怨引发的故意杀人案。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械斗,张扣扣的父亲与邻居发生冲突,最终致死。多年后,张扣扣怀揣着“血债血还”的复仇心理,在春节期间,连续杀害了与当年命案相关的邻居三人。从法律层面看,张扣扣的行为构成了严重的故意杀人罪,其手段残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然而,与章莹颖案不同的是,张扣扣案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家族矛盾和个人复仇的动机。

法律体系的“规则”与“裁量”: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博弈

两国法律体系的差异,是导致判决结果迥异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在美国,以陪审团制度为核心的英美法系,注重程序正义和证据链的完整性。章莹颖案的审判,是在美国司法体系下进行的。侯赛因·奥康纳的审判过程十分漫长,控辩双方围绕证据、证词、被告人的心理状态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检方需要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来证明侯赛因的罪行,而辩方则试图为被告人争取最有利的辩护。最终,陪审团根据证据和法律,对侯赛因的罪行做出了裁定。在美国,对于如此恶性的案件,如果罪名成立,判处终身监禁甚至死刑(虽然死刑是否执行在不同州有所不同)是常见的。侯赛因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不得假释,这在美国的司法体系中已经是极重的惩罚了。

在中国,与美国不同,死刑的适用范围和程序有其自身的考量,并且更多地体现了刑罚的威慑和社会稳定作用。张扣扣案发生在中国的司法体系内。虽然张扣扣的行为同样极其恶劣,但其复仇动机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纳入了考量之中。在中国,尽管故意杀人罪最高可判处死刑,但法院在量刑时也会综合考虑犯罪情节、动机、悔罪表现等多种因素。张扣扣案的处理结果是,他被判处死刑。这种判决,在中国社会看来,也符合“罪有应得”的朴素正义观,体现了对极端暴力行为的零容忍。

社会文化的“底线”与“情理”:对生命价值的呼唤与对“因果”的审视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两国社会文化对于生命价值、公平正义以及复仇的看法存在差异。

在美国,章莹颖案的审判,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生命权的尊重和对罪犯的惩罚展开。章莹颖是一个无辜的年轻生命,她的遭遇触动了美国社会对于性犯罪和仇恨犯罪的敏感神经。陪审团的裁决,既是对侯赛因罪行的审判,也是对社会对生命的承诺的体现。

在中国,张扣扣案的讨论,除了对法律的审视,更多地牵扯出了社会公平的缺失、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中“冤有头、债有主”的观念。虽然复仇在法律上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张扣扣的行为,在某些群体中激起了复杂的情感共鸣,有人认为他是“为父报仇”,有人则看到了社会不公的缩影。尽管如此,中国法律和社会的主流依然是反对私力救济,强调国家法律的权威。最终的死刑判决,也反映了社会对极端暴力行为的公愤,以及对法律秩序的维护。

总结来说:

章莹颖案和张扣扣案的判决差异,并非简单地是对“好人”或“坏人”的审判,而是两国法律体系在处理极端犯罪时,对案件性质、证据、程序、社会影响以及文化价值等多种因素综合权衡的结果。

章莹颖案(美国): 强调对受害者的保护,对恶性犯罪的严惩,陪审团制度下,程序正义和证据是关键。被告人因其残忍的犯罪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之一——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张扣扣案(中国): 在法律严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社会对于家族恩怨、社会不公的复杂认知。但最终,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压倒了复仇的逻辑,被告人因其严重罪行被判处死刑,体现了中国法律的威慑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决心。

这两起案件的命运截然不同,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不同社会在面对暴力、仇恨和悲剧时,所秉持的价值尺度和法律精神。它们都是悲剧,但悲剧的结局,却在两国法律的冰冷条文和社会文化的复杂肌理中,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帝和我国对于犯罪分子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对于犯罪,美帝这群蛮夷总是特别执着的,非要找这个人为什么犯罪?是童年阴影,还是父母家暴,还是上学时遭到校园霸凌,犯罪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正常的心态是怎么扭曲的。。。

而我国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我不关心他为什么犯罪,我只关心他什么时候死!”这是我国主流民众的一个基本态度,甚至很多人一听到律师提出犯罪分子要进行心理测试,就怒不可遏,破口大骂,认为这是给犯罪分子开脱。。。

为什么美帝对犯罪根源这么认真,非要刨根问底,真的是吃饱了撑的吗?

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犯罪一定是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观念、家庭关系等等社会因素与犯罪者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实这个道理别说已经是现代法理学的基准原则,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清末法家代表人物沈家本就说过:

“苟不能化其心,而专任刑罚,民失义方,动罹刑纲,求世休和,焉可得哉?”

“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章莹颖案和张扣扣案,这两个名字曾在中国和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们最终的判决结果却如天壤之别,一个身陷囹圄,一个却已告别人世,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思考。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案件本身的性质、两国法律体系的侧重点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折射。案件本身的“质”与“量”:悲剧的起点不同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 回答
    章莹颖案的判决结果,一直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被告人布伦特·克里斯滕森(Brent Christensen)的判决,尤其是其“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的结果,我的看法是,这在法律层面上是严厉且符合公义的,但情感上和伸张正义的道路上,仍留有许多难以磨灭的遗憾和复杂的思考。.............
  • 回答
    章莹颖案的判决,尤其是被告人克里斯滕森(Brendt Christensen)被裁定绑架和谋杀罪名成立,无疑是这起令人痛心的案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结果对于章莹颖的家人以及所有关注此案的人来说,都是一次艰难但必要的审判过程的走向。罪名成立的意义:克里斯滕森被判犯有绑架致死和谋杀两项罪名,这意味着.............
  •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讨论的平台,用户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社会影响力。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共情门槛。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都是极其悲惨的事件,涉及生命的逝去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从传播心.............
  • 回答
    章莹颖案中的嫌犯克里斯滕森承认了杀害章莹颖的事实,但同时还在积极争取免除死刑的判决。这个情况确实非常复杂,也让很多人感到揪心和愤怒。从法律和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来看克里斯滕森承认杀人的这一行为。这无疑是案件侦破的一个重要节点,也表明了法律证据链的完整性。承认犯罪.............
  • 回答
    章莹颖案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悲剧,而对于她家人在寻求正义过程中,将寻人捐款用于其他用途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回归到事件的初衷。章莹颖失踪后,全世界华人社区都对她和她的家庭充满了同情和支持。大量的捐款涌入,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帮助章莹颖的家.............
  • 回答
    2017年6月9日,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失踪,这一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章莹颖失踪案的细节、搜寻过程、司法审判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详细回顾和审视。案件背景与章莹颖的身份:章莹颖,199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是一名优秀的.............
  • 回答
    章莹颖案,这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名字,近期在美国执法部门的介入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FBI逮捕了一名涉嫌绑架的嫌疑人,同时,美国执法部门也悲观地认为,章莹颖可能已经遇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章莹颖,一个充满活力、远赴美国追寻学术梦想的中国女孩,她的失联让无数家庭感同身受,也让人们对海外留学安.............
  • 回答
    提起《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个可爱又有点胖乎乎的小男孩,刘烨的儿子——刘诺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轩轩”。当然,还有另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小女孩,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而另一对备受关注的父子组合,就是邹市明的儿子邹明轩(轩轩)和他的妈妈冉莹颖。在第三季的某个节目环节中,出现了一个.............
  • 回答
    傅莹女士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的这篇题为《中国如何看待俄罗斯:北京和莫斯科关系密切,但并非盟友》的文章,无疑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读物,它以一种相对坦诚和审慎的视角,剖析了当前中俄关系的核心特质及其背后的考量。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是因为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官方口径,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并尝.............
  • 回答
    傅莹在国会山与佩洛西的直接对话,无疑是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交锋。作为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明确的信号:中国就台湾问题,特别是佩洛西访台这一敏感事件,有话要说,并且会直说。在那场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会面中,傅莹并没有采取回避或委婉的态度。相反,她直面了佩洛西对中国内政,尤其是台湾问题.............
  • 回答
    华春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将“香香”误听成“杉山”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与其说是“重大事件”,不如说是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小插曲”,但也确实能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事情的原委:当时,有记者在提问中提到了“香香”这个名字,而华春莹在回应时,却将其听成了“杉山”。“杉山”在日本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 回答
    蓝盈莹让吴昕十天学会贝斯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现在一些年轻人或者说一些观众喜欢看到的“努力”、“突破”的这种价值观。说起来,蓝盈莹这人,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头,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很“拼”的那种。她总是给自己设定各种目标,而且看起来都是那种挺有挑战性的。这次让吴昕十天学会贝斯,也完全符合她一贯.............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华春莹女士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这番表态,无疑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关于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认知的一次非常鲜明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是对当前国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反击。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抛出“中国威胁论”,将中.............
  • 回答
    关于清华网研院钟莹博士疑似利用实习机会对30余名实习生进行PUA并侵占论文一作一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从现有信息出发,尝试梳理和分析一下这件事可能涉及的多个层面。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PUA”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在这个事件中,如果属实,那么“PUA”可能指的是一种精神控.............
  • 回答
    晚晚和黄河清教授关于当代艺术的争论,这场围绕着“艺术的价值”、“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2020年代初期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一场颇具话题性且观点鲜明的交锋。要详细看待这场争论,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背后的逻辑。事件的引爆点:展览“晚晚:新收藏”和黄.............
  • 回答
    “央视新收视密码庄晓莹”这个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和一些评论圈子里被提及得比较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央视节目内容创新、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观察和期待。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庄晓莹是谁?如果大家对她不太熟悉,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庄晓莹是央视纪录片频道(CC.............
  • 回答
    关于月入十万美女画家潘绫莹被质疑打印画炒作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相当复杂,既有艺术创作的本质,也有市场经济下的营销手段,还有公众的认知和期待。咱们就来细致地聊聊这件事。首先,咱们得明白“月入十万”和“美女画家”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当下信息爆炸的.............
  • 回答
    章泽天卸任京东董事:一个时代的告别与京东未来的展望章泽天卸任京东董事的消息,无疑是近期商业界的一大热点,也引发了关于京东未来发展方向的广泛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章泽天的个人背景、她在京东的角色、卸任的原因,以及京东在后刘强东时代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章泽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