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精神病人进行精神攻击算不算蓄意谋杀?

回答
在讨论对精神病人进行“精神攻击”是否构成“蓄意谋杀”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这两个概念。

首先,“蓄意谋杀”在法律上是一个非常明确且严重的指控,它通常要求行为人具备明确的杀人意图,并且采取了足以导致死亡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人死亡。这里的“意图”是关键,是指行为人明确希望或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死亡。

而“精神攻击”这个词语,在法律上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清晰的定义。它更像是一个社会或心理学层面的描述,用来指代一系列可能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例如语言上的辱骂、威胁、恐吓、欺骗、操控,或者制造令人不安的环境等等。这些行为的强度、频率、手段以及对受害者的具体影响,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将“精神攻击”与“蓄意谋杀”联系起来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将“精神攻击”理解为一种间接导致死亡的行为,并且这种间接性是高度可预测和可控的,那么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它可能触及法律的边缘,甚至可能被视为某种形式的故意致人死亡,但直接定性为“蓄意谋杀”需要非常谨慎的论证。

为什么说“间接导致死亡”呢?一般来说,精神攻击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身体的死亡。但是,对于精神病人来说,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是脆弱的,对外界的刺激可能比普通人更为敏感,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明知对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可能伴有惊恐发作、抑ሏ、妄想等症状,这个人却有预谋地、持续地、或者以极端的方式对精神病人进行精神上的折磨。比如,通过反复的威胁、恐吓,或者利用其精神疾病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心理打击,使其陷入极度的恐惧、绝望,甚至诱发其产生自残或他残的冲动。

如果这种精神上的折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执行的“精神攻击”,导致了精神病人因为恐惧、惊慌、绝望而引发了急性心脏病发作、自杀行为,或者因为精神崩溃而意外死亡,那么,法律上是否可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并上升到“蓄意谋杀”的层面,就需要仔细考量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首先,行为人是否明知其行为会严重损害精神病人的精神健康,并且能够预见到这种损害可能导致死亡?如果行为人仅仅是言语上的冒犯,但并未预见到会导致死亡,那么即使精神病人死亡,也很难构成蓄意谋杀。但如果行为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精神病人的脆弱性,并且其行为的性质本身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在精神病人出现明显不适的迹象后,仍然变本加厉,那么这种“明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其次,因果关系需要被充分证明。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可能多种多样,需要专业的医学和精神病学鉴定来确定,精神上的折磨是否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或主要原因。如果死亡是由精神疾病本身固有的进展或者其他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那么即使有精神攻击行为,也很难将其归咎于行为人的“蓄意谋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将这种行为定性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更严重的罪名,取决于当地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例如,如果行为人并非直接想让对方死亡,但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对方的健康,并最终导致了死亡,这可能符合“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

更进一步说,如果行为人确实怀有杀死对方的意图,只不过他选择了“精神攻击”这种方式来达成目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达到了杀死对方的目的,那么在理论上,这也可能被认定为蓄意谋杀。但这种“精神上的谋杀”的证明难度非常高,因为它需要非常明确的证据来证明行为人具有杀人的“主观故意”,以及“精神攻击”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严密的“因果联系”。

总而言之,将“精神攻击”直接等同于“蓄意谋杀”在法律上并非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它涉及对行为人主观意图的深入探究,对行为后果的专业鉴定,以及对法律条文的精确解读。如果行为人恶意地、有预谋地利用精神病人的脆弱性,通过精神上的折磨导致其死亡,那么即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刀捅死”,其行为的恶劣程度和法律后果也可能非常严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判断和裁量。法律对此类行为的定性,往往会基于行为的严重性、意图的明确性以及结果的直接性来综合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的法律问题, @猴子判官 讲得挺好,我补充一个在美国教唆他人自杀被判处过失杀人罪的例子。

2014 年 7 月 12 日,18 岁的 Conrad Roy 坐上自家的皮卡,打开柴油发电机,紧闭门窗,通过制造一氧化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事后调查中,警方发现了 Roy 生前和女友 Michelle Carter 的短信。Carter 明知 Roy 患有抑郁症,在这一前提下提出了用一氧化碳自杀的方法,并多次发短信鼓励 Roy 尝试:

7 约 12 号凌晨,两人又在讨论自杀问题,Carter 开始指责 Roy 一再拖延:

「...... 你整天说自己要做,但一直在拖延,如果你不采取行动的话就只能一直这样。」

7 月 12 号上午的一条信息写道:「你已经准备好了,你只需要打开发电机,然后就可以自由并快乐下去,不要再推迟了。」

经过多次怂恿,Roy 在 7 约 12 日傍晚终于下定决心,在一家超市的停车场实行了计划。有证据表明,在 Roy 打开发电机后不久,求生的本能和吸入二氧化碳的生理不适,驱使他打开车门下来透气。而 Carter 给 Roy 打了一通电话,说服他回到车中完成计划。

对于这一系列行为,本案主审法官是如此分析的:

一方面,Carter 并没有从源头上激发起 Roy 寻死的念头,

另一方面,当 Roy 展现出求生欲望时,Carter 明知其言行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却出于严重的过失,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

因此,Michelle Carter 应被判处过失杀人罪。

这一判决,基本体现了美国法律对「精神攻击」精神病人致其死亡的态度:如果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但出于对生命的漠视,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那么可能构成过失杀人罪。

另外,教唆精神病人自杀还可以能触犯其他法律。

例如,英国《1961 自杀法案》就规定「协助、唆使、指导、促成他人的自杀行为」(aids, abets, counsels or procures the suicide of another)属于犯罪,应处以不超过 14 年的监禁。

在我国,除了 @猴子判官 所说的情况(成立间接正犯或者构成侮辱罪)之外,如果利用邪教控制他人思想、导致精神病人自杀,还有可能构成「迷信致人死亡罪」。

简言之,虽然法律不惩罚思想,但利用他人脆弱的精神状态致人死亡,依然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

关于 Conrad Roy 案的来龙去脉,我在盐选专栏中有详细的解读,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精神攻击?你放个大招给我康康?问题的标题让人出戏,我还以为题主身处艾泽拉斯大陆。

明知你有精神病,仍然对你嘲笑辱骂,导致你疾病发作自杀,这种情况一般都不会被认为是谋杀(故意杀人)。

啥是谋杀?这话说来就长了,在中国古代,有“六杀”罪名,这个六杀,不是游戏里的HexaKill,而是六种杀人罪的总称,分别是谋杀、故杀、斗杀、误杀、戏杀、过失杀。

古代的谋杀罪,跟现在的故意杀人罪有区别,从内涵来看,现在的故意杀人罪包括谋杀(有预谋杀人)、故杀(激情杀人)、斗杀(斗殴杀人)。

在美国,谋杀是一种罪名。根据情节轻重和主观故意不同,还分为一级谋杀、二级谋杀、三级谋杀。所以,不知道题主说的谋杀,是我国古代意义上的,还是西方意义上的,亦或者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暂且按照通俗说法理解。用辱骂的方式使精神病人自杀,即使行为人有杀害精神病人的意图,但是因为手段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杀人行为,所以一般不会被认为是故意杀人。

当然,如果除了辱骂嘲笑以外,还有诱骗、劝说、怂恿等教唆精神病人自杀的行为,那就可能成立教唆自杀。教唆精神病人自杀,在刑法上称之为间接正犯,即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进行犯罪。被利用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承担责任,而由间接正犯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

此外,如果除了辱骂,在精神病人自杀时,提供帮助的人,也会被评价为杀人。比如寻死给药,上吊给绳等,这种帮助精神病人或者他人自杀的人,要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只不过情节上,可能比普通故意杀人行为要轻。

如果单纯只是辱骂嘲笑等言语攻击,没有帮助自杀、教唆自杀的行为,不会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可能成立刑法246条规定的侮辱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侮辱罪的情节严重中,就有一种情形——使用低级下流的语言进行羞辱,导致被害人受到严重刺激而精神失常或者自杀。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就完美命中。但是侮辱罪的成立,要求是在众人面前公然对被害人进行侮辱,如果是二人间私下侮辱,仍然不构成该罪。

最后说一句,即使不构成犯罪,但是明知你是精神病人,仍然对你进行言语刺激,导致你诱发精神疾病或者自杀,对方要承担侵权责任。这个是可以确定的。

如果你真的从艾泽拉斯来到地球,另一个世界的人尾随你而来,在地球上对你实施游戏里的精神攻击导致你自杀,现行法律可能对这种行为无能为力。因为精神攻击,无法被常人理解,进而也不是刑法上的犯罪行为,所以即使对方用精神攻击杀害你,现行法律也无能为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讨论对精神病人进行“精神攻击”是否构成“蓄意谋杀”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这两个概念。首先,“蓄意谋杀”在法律上是一个非常明确且严重的指控,它通常要求行为人具备明确的杀人意图,并且采取了足以导致死亡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人死亡。这里的“意图”是关键,是指行为人明确希望或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死亡。而“精.............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澳洲,一位民国粉女留学生,因为对台湾同学发出死亡威胁,最终被学校勒令退学,并且被送往精神病院,之后被遣返回国。更令人关注的是,她在被遣返前表示自己不想回到中国。从这位留学生的行为和后续发展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她的行为,也就是对台湾同学发出死亡威胁,这本身是极端且不可.............
  • 回答
    听到您这样说,我能感受到您内心的痛苦和无助。面对孩子不听话,甚至怀疑她有精神疾病,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我愿意用我的方式,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思绪,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我想说的是,您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一切。 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中国人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虽然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对所有形式的“贵族”的否定。同时,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其背后也有着多重原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鲜明,认为日本制造业的衰败并非由“匠人精神”本身引起,而是由于对这一概念的“过度发挥”所导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切入点,因为我们常常将日本制造业的成功归功于匠人精神,但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种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拆解为几个方面来理解:1..............
  • 回答
    血与火的淬炼,精神的传承:抗美援朝对当下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抗美援朝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在今天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问题,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血与火洗礼.............
  • 回答
    关于卫健委表示将强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的看法是,这项举措既是现实需求的体现,也需要审慎对待,并在执行中注重人性化和科学性。首先,为什么会有“强化管理”的需求? 保障公共安全和患者权益的双重考量: 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一些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个体,由.............
  • 回答
    抢月饼这件事,说它是对“黑客精神”的糟践,我觉得挺有道理的,而且可以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得明白,这“黑客精神”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一听到“黑客”,就联想到那些电脑高手,能闯入各种系统,窃取信息什么的。但其实,真正的黑客精神,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对知识的极致追求,对技术的热爱,对现状的挑战,以及一种解决.............
  • 回答
    科比:一个时代的烙印,曼巴精神的传承与启示很多人提起科比·布莱恩特,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一种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时代”,绝非空穴来风。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篮球本身,渗透进了无数人的成长轨迹,塑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精神内核——曼巴精神。科比如.............
  • 回答
    在合肥的延乔路上,市民自发地在路牌前献上鲜花,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行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历史、对英雄的尊重和传承。这背后,是人民群众对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先驱深切的缅怀,更是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与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市民献花:无声的呐喊,情感的共振延乔路这个名.............
  • 回答
    抗联精神,这四个字本身就沉甸甸的,带着一股历史的回响,一种不屈的意志。它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着的、能够渗透到我们当下生活的精神力量。要说它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那可就多了,而且越是深入挖掘,越觉得它与我们当下的困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联精神”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大家伙儿对科比的回忆和思考。要说总冠军和曼巴精神哪个对科比的“加成”更高,这得从几个层面去聊。咱们先说总冠军。毫无疑问,总冠军是球员生涯最闪耀的荣誉,是衡量一个球员伟大与否最直观的标准。科比生涯赢得了5次NBA总冠军,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职业生涯的顶点和终极目标:.............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对一个曾让你充满期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国家和文化,产生失望和厌烦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沮丧的事情。尤其是在学习语言这个需要持续热情和动力的过程中,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让人不禁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我该继续学习日语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答案很大程度上取.............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缺少“骑士精神”,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得明白,当我们提到“骑士精神”时,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他们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社会地位和文化符号。如果套用这套标准去衡量中国古代,会发现很多地方似乎不符,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与之类似或精神内核相同的价值观.............
  • 回答
    听到你男朋友这么说,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困惑和想要“对线”的心情。毕竟,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可不是一句“希腊领土”就能概括的。不过,与其说这是“对线”,不如说是一次有趣又充满知识性的交流。既然你想知道怎么跟他聊,我给你梳理一下思路,咱们来好好“过过招”。首先,我们得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单纯的无知,还是某.............
  • 回答
    “以瘦为美”的观念是否是对胖子施加的精神暴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以瘦为美”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历史与文化根源: 尽管现代社会对“瘦”的推崇似乎是近几十年的事,但“瘦”的审美标准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却是如此复杂而深沉。一个已婚男人,在婚姻的围墙内,与不同的女人保持着精神上的暧昧,文字是他的战场,言语是他的武器,却在身体层面守住了底线,同时他又尽职尽责地扮演着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角色。这样的生活,还能继续下去吗?这背后牵扯到的,是信任、情感、责任,.............
  • 回答
    这一定是一段让你备受煎熬的日子。得知女朋友有过肉体和精神出轨的经历,信任感如同崩塌的堤坝,重建的过程注定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迷茫和痛苦,也明白你想要挽回这段感情的决心。重拾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一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耐心和智慧的“重建工程”。别指望一篇文章就能奇迹般地解决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士”的精神,古韵犹存,照亮当下谈及中国自古的“士”精神,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某个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化、却始终葆有其核心生命力的精神特质。“士”最初指的是文人、知识分子,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从春秋战国的士大夫,到唐宋的文人墨客,再到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