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无人工厂」也算资本主义的剥削?

回答
“无人工厂”,这个听起来科技感十足、效率至上的概念,在很多人眼中是工业进步的象征,是摆脱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美好未来”。然而,如果我们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就会发现,即便是“无人工厂”,也可能潜藏着资本主义逻辑下的另一种形式的剥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在于资本增殖,即让资本不断地创造更多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报酬,但其劳动的价值常常大于其获得的报酬。这中间的差额,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那么,当“无人工厂”出现时,它似乎“消灭”了工人,也就“消灭”了直接的剩余价值榨取,这怎么还会是剥削呢?这里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剥削”的内涵,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人与资本家的直接劳动关系,而是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关系。

1. “消灭”工人,但“最大化”了资本的回报:

“无人工厂”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这里的“降低成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人力成本的消失。机器不知疲倦,不需要支付工资,没有医疗保险,不受劳动法规约束,更不会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将其从“生产资料所有者”转化为“生产资料的直接掌控者”。资本不再需要“购买”劳动力,而是直接控制生产工具。然而,这种“消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彻底替代和控制。

即使没有直接雇佣工人,资本家也仍然需要工程师、技术人员、维护人员来设计、编程、监督和维修这些自动化设备。这些人虽然是“技术工人”,但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在为资本增殖服务。而且,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这些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可能在未来被更高级的自动化所取代,或者让他们陷入一种持续的、高强度的“被动”维护和升级的循环,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可能反而受到限制。

2. 间接的剥削:社会层面的劳动价值再分配

“无人工厂”的出现,对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会产生深远影响。

失业与“被抛弃”的劳动力: 那些无法适应自动化技术、技能被淘汰的工人,将面临失业的风险。他们曾经的劳动,其价值被机器所取代,但他们自身却失去了维持生计的能力。这些失业的劳动力,他们的生存问题需要社会来承担,而这部分压力最终也可能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例如通过税收),或者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技术鸿沟”带来的剥削: 只有少数掌握高科技技能的人才能在“无人工厂”的体系中找到位置。而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其劳动价值在新一轮的生产模式中被贬低。这种技能上的不对等,导致了新的社会分层,掌握稀缺技术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而其他人则可能陷入低工资、不稳定就业的困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资本主义分配规则的“剥削”——你的价值越低,你能够从社会财富中分得的就越少。

商品价格的“隐形”剥削: 尽管“无人工厂”可能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商品的价格是否真正反映了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是一个问题。在市场竞争中,资本家仍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定价。如果大部分产业都被高度自动化的“无人工厂”所垄断,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实际上是在支付一个由少数巨头设定的价格,这个价格可能包含了对社会整体劳动价值的“蒸馏”,而其中大部分利润流向了资本所有者。

3. 资本的无限扩张与社会资源的挤压:

“无人工厂”代表了资本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极致。它驱使资本不断地投入到自动化升级和技术革新中。

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攫取: 生产和维护这些高度自动化的机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稀有资源。为了驱动这些“永不停歇”的机器,资本会不计代价地攫取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可以看作是对地球这个“公有”资源的剥削,其后果最终由全人类承担。

排挤其他价值体系: 当“无人工厂”成为经济的主导模式,那些非效率驱动、注重人文关怀、或者需要大量人力参与的行业(例如手工艺、社区服务、艺术创作等),可能因为无法与“无人工厂”的成本效益竞争而被边缘化甚至淘汰。这是一种对多样化社会价值的压制,将一切都纳入资本逐利的轨道。

4. 资本主义的“去人性化”倾向:

“无人工厂”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去人性化”色彩。它将生产过程从人的劳动中剥离出来,变成了机器的运转。

劳动异化: 即使有少数技术人员在其中工作,他们的劳动也可能高度重复、单调,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机器的运行模式高度耦合,更容易产生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他们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和“维护者”,而不是劳动的“主人”。

商品拜物教的加剧: 当商品可以被高效、廉价地生产出来,它们似乎变得“无所不能”。人们的注意力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占有这些商品上,而非生产它们所付出的劳动本身。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都可能被商品价值所定义和扭曲。

总结来说,“无人工厂”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剥削”,并非是直接的“榨取剩余价值”那么简单,而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

通过彻底的替代,剥夺了工人参与生产并获取合理报酬的机会,将劳动力从生产价值的主体变成了被动的“成本”。
通过制造“技术鸿沟”,加剧了社会分层,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垄断稀缺技能获得了超额的资本回报,而大部分人则被边缘化。
通过商品定价和市场垄断,可能将生产成本的降低,转化为资本家利润的增加,而非惠及更广泛的消费者。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攫取和对多样化价值的排挤,将资本的扩张凌驾于社会和生态的整体利益之上。
在生产过程和价值分配上,进一步深化了资本主义带来的劳动异化和人性疏离。

因此,即便是“无人工厂”,在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制衡和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的情况下,也只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逻辑的又一次体现,它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对劳动价值的重新分配,而这种分配,往往是不平等的,最终服务于资本的无限增殖,而忽视了社会整体的福祉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并非消灭了剥削,而是将剥削的形式变得更加隐蔽、更加普遍,并嵌入到了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劳动价值的定义,100%由外星人建成,或者根据题主的设定,凭空出现的理想的无人工厂,是没有剥削的。

如果有这样的工厂,那根本就不算人造物,跟河流一样,属于自然物。

这种东西不是有没有剩余价值,而是压根就没有价值。

没有价值,不代表不能卖钱。类似于石油,石油在地下生成的过程与人类无关,因而没有价值。但是石油要为人所用,还需要探测、开采等等劳动。而没有一丝一毫人类劳动的无人工厂就等于,biu的一声,在地面出现了打包好的原油。

遇到这种情况,经济学家会开始考虑价格和对市场的影响,而政治经济学家会首先考虑:

“为什么这种自然的东西会归你所有?这是怎么做到的?背后有怎么样的权力结构?在这个架构下,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劳动是如何安排的?“

关心物,还是关心人;研究物的规律,还是研究物携卷的人的规律,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角。

user avatar

剥削的本质,已经从以前的压榨剩余价值,变更为压榨生存质量。

当一部分人获得的可支配资源越多,必然就有一部分人的可支配资源要减少。所以相对生存质量就要下降。

同在一个食堂吃饭,你先打饭可以优先挑选,他后打饭只能吃你不要的。有可能单从营养价值或者价格上,他比你的还好,但是这是一个权利的不平等。

生存质量也是一样,几十年,大家都吃不饱,那么能吃饱的就是剥削阶级。现在大家都能吃饱,但是他可以住豪宅、肆意旅游、左拥右抱,你只能租房、996,单身,即便你们没有交集,也是剥削与被剥削。

但是,如果你安贫乐道,不在意,那么可以看成是用奢侈品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方案。但是不管怎么调节,和你也没有关系。

所以回到“无人工厂”上面,当你连“被剥削”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候,如果你不能成为新的“剥削阶级”的话,其实,你不是被剥削了,你只是被抛弃了。

因为你没有分配资源的权利,也就没有生存质量的保障,哪怕你生活无忧。

user avatar

因为我认识到某些人确实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所以我来做一下说明:如果在你的工作的最后插入一个无需人工干预的环节是不是就可以认为你工作的产物不是你生产的?

—————————————以下是原答案


我就假设这个无人工厂是真正彻底的“无人”吧。

那么这个工厂及其中的机器总是工人制造的吧?那么在建设这个工厂时资本家支付了多少报酬?而这个工厂总共又能生产出多少价值?

这其中的差值就是资本家剥削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本质上就是建造工厂的那些工人生产出来的。

记住:无人工厂的一切产品都是建设工厂的工人生产的,而不是购买工厂的资本家生产的。

user avatar

所谓的“剥削”有两个含义,也可以说缺一不可。

一个是在生产劳动中对工人的剥削;另一个是在分配生产物资的时候对消费者的剥削。

从第一个含义中,无人工厂因为没有大量工人参与到生产劳动中,所以这个阶段的剥削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分配生产物资时对消费者的剥削,这是完全成立的。

无人工厂因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如果按照社会主义合理分配生产物资的需要,消费物质的价格就应该合情合理,价格低廉。然而实际上,无人工厂生产的产品会因为生产环节大量节省成本的原因,淘汰生产工艺落后的工厂,从而垄断市场,继续将价格保持在利润极高的水平,也就剥削了消费者。

现在很多人认为资本家的剥削主要集中在生产劳动环节,对分配阶段的剥削认识不够到位。

实际上,人类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方还不是生产劳动环节,利益分配阶段的剥削所造成的矛盾更加突出。

人类参与生产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获得利益分配时的交换资格。只有在劳动收入转化成消费品时,劳动收入才有意义。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对阿里巴巴有意见,但是不知道具体原因,各有各有的说法,有的讨厌马老板,有的讨厌网贷,有的对电商不满。莫衷一致,议论纷纷。

而实际上,阿里巴巴的问题在于,它在主导电商环节的利益分配方案。

你在电商平台上消费,你就是在接受电商的规则,按照电商的方案换取消费品,在这个过程中,被电商主导者剥削了。

有人认为,如果电商平台和物流等单位没有利润,那么商品流通和社会发展就会停滞。这个思想是正确的,没有私有制企业参与到社会利益分配,社会发展的确会停滞。在肯定私有制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剥削这一现象的存在,电商平台的利润实际上包含了不合理的成分,他们的盘剥让消费者实际上的获益减少了。

这种现象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无人工厂尽管在生产劳动的环节中减少了对工人的剥削,但是无人工厂生产的消费品在供应市场,进一步提高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比重时,对消费者的剥削就会加大,无人工厂的技术进步性确保了这一事实客观存在。

这是标准解释

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中,都存在过从属性质的剥削形式,如商人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的剥削,高利贷者的高利贷等等

不等价交换进行的剥削,就是剥削消费者。

user avatar

无人机也得有人操控不是?

全部自动化的机器也得有人造出来,有人来维护不是?

人工智能也得有人做算法,编写程序不是?

不要把概念当成本质来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