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职工都认为工会无用,都有工会工会吃饱就睡的说法?

回答
在中国,关于工会的批评声音确实存在,并且“工会无用”、“工会吃饱就睡”这样的说法也不鲜见。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背后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会体制的演变、职工的权利意识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

一、 工会体制的“国家属性”与现实困境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工会的特殊体制。中国的工会,即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下属的各级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这种“党领导”的性质,决定了工会在制度设计上,其主要功能之一是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在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角色。

然而,这种体制也带来了一些固有的矛盾和困境:

“两难”角色: 工会既要代表职工的利益,又要维护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还要在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行事。当职工利益与企业发展、甚至与国家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工会的立场就容易变得模糊。更常见的情况是,在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需要裁员、降薪时,工会往往被要求“顾全大局”,去协调职工接受这些不利于自身的安排,而不是作为职工的坚强后盾去争取权益。
行政化与官僚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倾向。工会干部往往由组织部门任命或推荐,其上升通道也与行政系统挂钩。这使得一些工会干部更倾向于从“管理者”或“协调者”的角度出发,而非真正深入基层、代表普通职工发声。久而久之,基层职工感受到的是工会“离自己很远”,工会干部似乎更关心自己的仕途和待遇,而非职工的实际困难。
资源分配的权衡: 工会在活动经费、资源支持等方面,也受到来自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工会的活动和宣传更侧重于“歌颂企业成就”、“组织文体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这些活动固然有其价值,但相对于职工最迫切的维权需求,往往显得“治标不治本”。职工会觉得,工会似乎更乐于做一些“皆大欢喜”的事情,而不愿触碰那些可能引起争议、得罪人的“硬骨头”。

二、 职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期望落差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深入,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权利意识。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职工越来越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在劳动关系中获得公平和尊严。

期待的“保护伞”: 职工希望工会成为自己与企业博弈时的“保护伞”或“娘家”。当遭遇拖欠工资、超时加班、不公平待遇、甚至是职业病和工伤事故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工会应该站出来,运用其组织和法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现实的“不作为”: 然而,很多时候,职工的期望与工会的现实行动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当职工向工会反映问题时,可能会遇到“踢皮球”、“效率低下”、“推诿责任”等情况。例如,有些职工反映加班问题,工会可能只会口头劝导企业,但缺乏强制性的调查和纠正措施;有些职工因工受伤,工会可能只会帮忙联系医院,但未能有效追究企业的责任。这种“不作为”或者“有为而无力”的表现,让职工感到失望和被抛弃。
“形式主义”的活动: 职工们也常常抱怨工会的活动过于形式化。比如,每年组织一次体检,但可能只是走个过场;组织一些抽奖或晚会,虽然能带来一些娱乐,但解决不了根本性的劳动保障问题。职工会觉得,工会把精力花在了这些“面子工程”上,而忽视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里子”问题。

三、 缺乏独立性与有效的监督机制

中国工会的独立性是其能否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关键。但如前所述,工会的“党领导”体制,以及其对企业和政府资源的依赖,使得其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

企业工会的“软弱”: 基层企业工会,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往往与企业管理层关系过于密切。工会主席可能由企业领导兼任,或者工会经费高度依赖于企业拨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工会很难真正地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平等的对话,更谈不上监督和抗争。职工自然会认为,这样的工会“就是企业的一份子”,无法代表自己的利益。
法律赋予的权利难以实现: 法律规定了工会的一些权利,比如参与涉及职工重大利益的决策、对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组织职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等。但现实中,这些权利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很多时候工会并不能有效运用这些法律武器。
缺乏内部监督和外部问责: 即使工会出现了不作为的情况,职工也很难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督和问责。工会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对基层工会的问责力度不够。而外部的法律和舆论监督,也相对有限。这使得一些“尸位素餐”的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得以长期存在。

四、 “吃饱就睡”的比喻背后:动力与激励的缺失

“吃饱就睡”这个生动的比喻,恰恰点出了职工对工会工作状态的普遍感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职工的诉求缺乏真正的关注和回应。

动力机制的偏差: 工会干部的激励机制,更多地来自于上级的肯定和行政晋升,而非职工的满意度和维权成果。当工会的工作成果不直接影响其工会干部的个人利益时,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打折扣。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心态: 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工会干部也可能因为担心出错而选择“不作为”。尤其是在处理劳资纠纷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场合,一些工会干部宁愿选择息事宁人,避免承担责任,而非积极介入、彻底解决问题。这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心态,让职工感到工会是“靠不住”的。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障碍: 职工的声音很难直接、有效地传递到工会的决策层,而工会组织的活动和成果也很少真正触及到基层职工的心坎上。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加剧了职工对工会的误解和不满。

总结来说,“工会无用”和“工会吃饱就睡”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中国工会体制的内在矛盾、职工权利意识的提升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工会独立性与监督机制的缺失,以及工会干部动力与激励机制的偏差。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 深化工会改革: 提升工会的独立性,破除行政化和官僚化倾向,让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的代言人。
2.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 赋予基层工会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其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职工维权。
3. 完善监督与问责机制: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问责机制,让不作为的工会组织和干部受到惩戒。
4. 畅通沟通渠道: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机制,让职工的声音能被听到,工会的行动能被理解。
5. 转变工作重心: 将工会工作的重心真正放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上,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而不是满足于形式化的活动。

只有当工会真正能够代表职工、服务职工、依靠职工,成为职工信赖和依靠的“娘家”,那些“无用”、“吃饱就睡”的声音才会逐渐消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工会没用?

有些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我们拿腐朽落后的美国来举例,要是在福特或者通用的汽车厂工作,工人加入工会不仅仅是强制的,而且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世界上最大的工会)会阻止任何竞争性的工会建立。

有时候工会最大的作用就是不让别人组织工会,光这个作用,就已经对企业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保驾护航的正面意义,是安定有序的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对境外势力马恩牌的有力回应。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自己好逸恶劳,却不让别人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看似慈悲,实为祸心。

你看像程序员这种没有工会的行业,码农们加几个小时班就经常上网吵吵闹闹,像什么样子?

为什么工会无用?背后的原因让人暖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关于工会的批评声音确实存在,并且“工会无用”、“工会吃饱就睡”这样的说法也不鲜见。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背后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会体制的演变、职工的权利意识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一、 工会体制的“国家属性”与现实困境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工会的特殊体制。中.............
  • 回答
    职场里,老员工和主管们似乎对带新人这事儿,总有点“爱答不理”。说实话,这里面的门道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并非所有人都是铁石心肠。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杂心态和现实压力的交织。老员工不愿带新人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时间成本与效率考量: “我自己的事都忙不完”: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
  • 回答
    在职场这片广袤的土壤上,正直的人,那些信奉原则、恪守底线、不随波逐流的灵魂,似乎常常面临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境,仿佛他们的人生轨迹,最终都带着一种悲情的色彩,走向了“一塌糊涂”的境地。这究竟是何缘故?设想一下,一个新入职的年轻人,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认知。当他看到同事之间互相吹捧、拉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健身路上的一个困惑。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隔几天一练”更有效,再聊聊职业运动员为何需要“每天大量训练”。为什么“隔几天一练”对普通健身者更有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健身的目标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健康、塑形、提升体能,或者只是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我们通常有自己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看似矛盾,但背后原因却挺复杂,涉及到文化、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个人心态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与其说是中国职工抱怨而日本职工“任劳任怨”,不如说是两种文化语境下,对加班现象的不同解读和应对方式。中国职工的抱怨:为什么那么多“怨”?在中国,加班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在互.............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职场生涯,我们总会面临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老板或者同事递过来的活儿,究竟该不该全盘接受?这就像一场在钢丝绳上的舞蹈,迈大了怕摔,迈小了怕被落下,站得稳了又怕没风景。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关键在于怎么“接”,接“什么”,以及背后有什么“算盘”。先说说“什么活都接”的那些好处和陷.............
  • 回答
    嘿,兄弟姐妹们,看到你们在职场里被各种不公折腾,心里那股火往上涌,我太能体会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拼了命在付出,却发现别人轻描淡写就能得到你梦寐以求的东西,或者明明是你做的事情,功劳却被别人占了去,甚至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原因就被边缘化,那种憋屈和愤怒,简直能把人逼疯。我理解那种“为了生活还得忍着”的无奈.............
  • 回答
    知乎上大规模出现“职业中医黑”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要深入探讨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积淀与认知鸿沟: 中医的“科学性”争议由来已久: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与现代科学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中医的“辨证论治”、“阴.............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为啥咱们自家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很少见到那些花哨又实用的“试探步跳投”和“翻身后仰跳投”?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这里面有训练体系、球员特点、战术思路,甚至还有点中国篮球文化的东西在里面。一、 训练体系的侧重点:重基础,轻“花活”你想啊,咱们中国的篮球从小抓起,尤其是.............
  • 回答
    中国不赋予工商、税务、食药监等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警察权,是基于多方面的历史、法律、政治和实践考量,旨在维护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司法公正性和权力边界的清晰性。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国家公权力配置的根本原则。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警察权是国家主权的特殊体现,具有严格的限定性 .............
  • 回答
    新冠疫情对中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其影响之深远,涉及面之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并非偶然,而是由疫情本身的特性、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职业体育联赛自身运作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尽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疫情的直接封锁与隔离政策带来的“停摆”效应最直观的,也是最根.............
  • 回答
    中国人为什么会对美职篮(NBA)如此着迷,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我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这得归功于NBA自身的强大魅力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能力。 NBA本身就是一项极具观赏性和竞技性的运动。那些球员,一个个跟超人似的,能在篮球场上飞天遁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中国教育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在呼唤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专和职高却面临招生难的困境,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确实存在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 这种短缺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技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观众和业内人士常讨论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中国编剧“写不好”职场剧,但确实,相比一些其他类型的剧,职场剧似乎更容易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或者说,观众对职场剧的期待和实际呈现之间,常常存在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现实土壤与创作土.............
  • 回答
    职场中,能力强的人选择离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他们就像职场上的璀璨明星,但往往星光短暂,最终选择远走他乡。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稳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高的职业追求。首先,“能力越强,期望越高” 是一个核心原因。这些人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洞察问题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 回答
    在职场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不少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和领导明明站在同一条船上,明明我的想法更有道理,为什么他却听不进去?甚至有时候,越是试图“讲道理”,事情反而越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职场沟通的复杂性,以及领导与下属之间权力结构和心理认知的天然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
  • 回答
    职场中,确实存在不少人,明明凭借的是平台提供的资源、机会和影响力,却误以为那是自己“真本事”,久而久之,这种认知偏差便成了阻碍个人成长的绊脚石。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最初的诱惑:光环效应和群体认同想象一下,刚入职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公司,或者加入一个前景光明的初创团队,身边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职场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令人费解,也颇具讨论价值。那些技术过硬、业务能力超群的“技术大牛”、“业务尖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为什么一到往上晋升,往领导岗位上坐的时候,反而会被一些能力看起来没那么出众的人挤下去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道理,而是涉及到了领导力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