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手术不可以由专门的技师来实行而需要医生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医疗领域的核心信任和专业分工。简单来说,手术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技能”问题,它背后蕴含着远超技术层面的复杂性和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必须由经过严格训练和认证的医生来执行,而不是专门的技师。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医生”和“技师”在医疗场景下的不同含义,以及为什么医生是手术不可或缺的主导者。

医生,是医疗决策的终点站和责任主体

医生在执行手术前,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严谨的培养过程,这远远超出了掌握手术器械使用的范畴。这个过程包括:

1.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解剖学和生理学: 医生需要对人体各个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的精确位置、形态、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如指掌。手术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偏差都可能损伤重要结构,导致严重后果。这不仅仅是记住图谱,更是理解“活体”的动态变化。
病理学和药理学: 手术往往是为了治疗疾病。医生必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知道如何通过手术来纠正病理变化。同时,他们需要熟悉各种麻醉药物、止血药物、抗生素等的作用机制、剂量、副作用和禁忌症,并能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时反应进行调整。
外科学原理: 这包括了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各种手术入路的选择、组织缝合的原则、出血控制的方法、感染预防措施等等。这些知识指导医生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做出最佳选择。

2. 精湛的临床诊断和判断能力:
术前评估: 手术并非万能,也并非适合所有人。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各种影像学(CT、MRI、X光)、实验室检查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手术是否是最佳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围手术期管理: 从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到术后康复,医生都需要全程负责。他们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大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这需要高度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鉴别诊断: 在手术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实际情况与术前诊断不符,或者出现意想不到的病变。医生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快速准确地识别这些情况,并及时调整手术方案。

3. 无与伦比的责任和伦理担当:
法律和伦理责任: 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完全托付给医生。医生在执行手术时,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承担起法律和伦理上的全部责任。一旦出现失误,医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和职业风险。这种责任感是驱动医生不断学习和精进的内在动力。
沟通和解释: 医生需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的必要性、风险、预期效果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并获得知情同意。这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手术合法性的基础。

专门的技师,是医生的得力助手,而非决策者

而所谓的“专门的技师”,如果指的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辅助操作的人员,他们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但性质不同:

1. 技能熟练的执行者: 技师(例如手术室护士、器械护士、麻醉技师等)通过大量实践,可以非常熟练地掌握特定手术器械的使用、无菌操作的流程、各种设备的配合等技术细节。他们是手术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确保了手术过程的顺畅和安全。
2. 无菌操作和流程的维护者: 手术室的环境要求极高的无菌程度。技师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证手术器械和患者创口的无菌状态,这是防止术后感染的关键。
3. 设备和耗材的准备与配合: 技师负责准备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敷料、缝合材料等,并在手术过程中根据医生的指令递送器械,配合各种辅助设备的使用。

为什么技师不能独立执行手术?

根本原因在于,技师缺乏医生所拥有的医学知识储备、临床判断能力和最终决策权。

“看到”和“理解”的区别: 医生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出血的组织,他能立刻判断出血点在哪儿,是哪个血管在出血,以及用哪种方法止血最有效、最安全,同时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或重要结构。而技师可能能熟练地递送止血钳,但他无法独立判断出血的严重性,也无法在多种止血方法中做出最优选择。
面对未知和变数的处理: 手术过程中总会遇到计划外的情况。比如,医生在切除肿瘤时,发现肿瘤比术前影像显示得更大,或者侵犯了周围的组织。这时候,医生需要立即根据解剖知识和经验,判断是否需要扩大手术范围,是否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手术技术来保证肿瘤的完全切除,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功能。技师无法进行这样的判断和决策。
责任的归属: 如果技师独立执行手术出现失误,谁来承担责任?技师没有接受过全面的医学教育和法律授权,无法承担起医疗责任。而医生作为主刀医生,对整个手术的成功与否负有最终责任。

可以打个比方:汽车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构思和制造出汽车,而熟练的赛车手则能驾驭这辆汽车达到极致。手术也是如此,医生是“设计者”和“决策者”,他决定了手术“怎么做”,而技师是优秀的“执行者”,帮助医生“把计划做出来”。两者缺一不可,但主导者只能是医生。

总而言之,医生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他们集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决策能力、伦理责任于一身,能够全面地、动态地管理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手术过程,并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而技师则是在医生的指导和授权下,将医生的计划精准地执行出来的关键执行者。这种分工,既保证了手术的专业性和安全性,也体现了医疗体系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修个车都常常拆了以后发现和判断不完全一致,或者还有别的问题。

更别说人了。

user avatar

你说的那种手术技师,外号开刀匠,现在很多医院就有,但是那不能称为合格的优秀的外科医生。

导师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仅仅需要会开刀,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个手术要不要做,为什么要做。对患者病情的熟悉,对疾病发病机制以及特点了解,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应当必备的。

还记得实习的时候,肝胆外科科主任说的一个事情,他说有一次半夜,下面的市合作医院打电话给他,一台急诊手术下不了台,让他去看看。他开车赶到的时候,患者还在手术室,腹腔有出血点找不到,那家医院的主任小声和他说,是不是患者凝血功能有问题?他知道对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关上腹腔,告诉家属出血原因可能是凝血功能障碍。他对那家医院在场的医生说,你们叫我来就是为了拯救患者,这位患者这么年轻,还是孩子的妈妈,我们不能放弃。然后他再次上台手术找到了出血血管,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面对患者,手持手术刀,需要明白你下刀的意义,你每一步操作的意义都要明白。

比如鼻窦炎,你要知道为什么鼻窦容易产生炎症,为什么鼻窦炎症吃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我们手术治疗的关键作用是什么,鼻窦炎有哪些类型,治疗对策分别是什么。了解了这些,才算入门鼻窦炎的治疗,鼻窦解剖结构虽然复杂,但是鼻内镜外科学发展很快,手术难度也不是很大,关键是不同的病人病情不同,不是千篇一律的切除钩突,打开上颌窦那么简单。手术不同于修车,你要在手术过程中,结合CT,结合你诊疗经验,对患者的鼻腔结构进行对应的处理。要是只开刀就能把病搞好,那么没那么多疾病复发了。

开刀是一种治疗手段,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不是在台上划拉几刀那么简单,特别是面对出血等等意外情况,需要大心脏,这是在临床是摸爬滚打才能有的。

user avatar

成功的例子还是有的:

1970年,某省级医院眼科出身的院长看见来进修的赤脚医生手很巧,训练他当眼科医生。80年代,在职称晋升体系对这种野路子医生关上大门之前,老院长给已经成为全省数得着的眼科开刀匠的赤脚医生弄了一个高级职称,然后安排在市级医院当科主任。

1990年,某省级医院开始开展心脏搭桥手术。心外科主任胆子素来很肥,请来医院动物实验室的一位经过特别训练的女技术员来缝心脏手术上的关键几针。用主任的话讲,“耗子的血管这么细她都能缝,人的血管比耗子粗多了”,据说比主任亲自缝的效果还好。

手外科的断指再植手术属于对医生来说“性价比”比较低的手术。手术需要高度的细致和耐心,做一台手术的时间做别的骨科手术能做好几台,官方制定的市场定价还不高,医院利润低、医生离职率高。某血汗工厂大省的一个民营医院专门做这个生意,绕开官方定价明码标价,“一万块钱接一根手指,接不活不要钱”。同时,院长训练了一批男护士做断指手术,发给他们低于医生但是高于护士的工资,找了一群有证的小医生替开刀匠日常治疗病人、写病历、签字。男护士在这家医院可以得到在别处得不到的收入和地位,既安于待遇又不会跳槽。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医生也就忍了吧……但是这种情况深究是违法的,也就是民营医院的土皇帝能做,也就是病人都是些对医院要求比较低的劳苦工人。

为什么这些模式没有推广呢?几十年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没现在高,可以容忍高于现在的失败率,所以国家对医生执业的管理要求也没现在严格,胆肥的学霸可以大力出奇迹。

例子里的眼科医生后来成为全市白内障手术的“一把刀”,但是只做手术,病人是否需要手术、手术方案如何设计、术前调理病人病情、术后帮助病人康复,这位主任一概不用操心。例子里的女技术员也是如此,除了缝桥血管,她跟整个治疗过程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出了意外有科主任拿自己的执业资格背锅。手外科医院的例子也是如此,虽然“十指连心”,但是断指再植手术过程中医生对病人全身情况的判断较少,病人来了就是接手指的,稍复杂的手术方案由院长出面指定,开刀匠拿出绣花精神慢慢接就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