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手机都趋向于使用不可更换电池?

回答
这年头,买个新手机,你得先问问自己:这电池,还能折腾吗?因为说实话,现在新手机,十有八九都跟你玩起了“固定资产”,电池纹丝不动,让你想换个痛快都没门。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为啥手机厂商们就这么默契地把电池给“焊”上了呢?这里面门道可不少。

最直接的原因,也最容易被人提到的,那就是 设计上的“瘦身”和“一体化”。你摸摸你手里的手机,是不是比以前的砖头机轻薄多了?厂商们为了让手机看起来更精致,更讨喜,就得想办法把内部空间利用到极致。而一块可以方便拆卸的电池,就像一个可有可无的“突起物”,它需要一个独立的卡槽、开关、甚至是一些固定件。这些额外的零件,都会占据宝贵的内部空间,影响整体设计的紧凑和美观。

所以,你看到现在手机的设计,往往追求的是前后玻璃面板的完美贴合,金属中框的流畅过渡,整体看起来就像一块完整的、光滑的工艺品。不可更换电池正好契合了这种趋势,它能让手机内部结构更精简,更好地实现所谓的“一体化”设计。电池直接镶嵌在机身内部,与主板、其他元器件紧密集成,这样一来,手机才能做得更薄,更窄,边框才能做得更小,才能塞进更大的屏幕,实现更高的屏占比。

其次,就是 防水性能的提升。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很多手机都号称防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要做到更好的防水,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减少手机的开口和缝隙。而电池仓就是一个潜在的漏水点。如果电池是可拆卸的,那么就意味着手机后盖或者其他地方需要一个打开的结构,哪怕做得再严丝合缝,也总会有比一体化设计更高的漏水风险。把电池直接固定在机身内部,然后用高强度的粘合剂和密封圈进行密封,自然就能大大提升手机的防水等级。你能想象一个经常需要泡水或者在雨天使用手机的人,还要担心电池仓进水吗?

再者,这背后也藏着 成本控制 的考量,虽然这个比较隐晦。可更换电池的设计,意味着你需要为电池仓设计独立的塑料框架、金属触点、甚至是一个独立的盖子,这都会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和成本。而将电池直接固定在机身内,虽然需要更精准的组装工艺,但从整体上来说,省去了这些额外的零配件和复杂的组装步骤,长期下来,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是可以降低一些制造成本的。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就是 厂商对产品生命周期和用户粘性的考虑。一块电池,说白了就是手机的消耗品。它有使用寿命,会随着时间推移容量衰减,最终影响用户体验。如果电池可以轻松更换,用户发现电池不行了,很容易自己花几十块钱买块新电池换上,手机又能继续用几年。但如果电池不可更换呢?当电池性能明显下降,影响到日常使用时,用户往往会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花高价请官方或者第三方维修店更换电池(这笔费用可能接近一部入门级手机的价格了),要么直接换新手机。

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用户换新手机,他们才能卖出更多的产品。而且,一旦用户习惯了使用某一个品牌的手机,并且在其中投入了时间、数据和应用,他们就更倾向于继续购买同品牌的下一代产品,而不是冒险去尝试其他品牌。不可更换电池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手机的“更新换代周期”,也间接提升了用户的品牌忠诚度。

还有一点,就是 技术进步和安全性的考量。现在的锂电池能量密度越来越高,体积也越来越小,但是也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厂商们在设计不可更换电池的手机时,会更精心地考虑电池的固定、散热以及防止物理损伤。它们会使用更专业的粘合剂和固定方式,确保电池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减少短路、过热等风险。而且,电池的保护电路和充电管理系统也与手机主板深度集成,能够提供更精细化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虽然说起来有点矛盾,但厂商们会说,他们通过更专业的集成设计,反而能更好地控制电池的安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 用户期望的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用户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深。大家更看重的是手机的性能、拍照、屏幕以及整体的流畅体验。电池续航虽然重要,但很多用户也愿意通过随身携带充电宝来解决,相比之下,手机的轻薄、防水以及更好的颜值可能更能打动他们。在这种市场导向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下,厂商们自然会选择那些更能迎合主流消费者的设计方案。

总而言之,手机厂商推行不可更换电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追求极致设计的必然,也是提升防水性能、控制成本、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升用户粘性的策略。当然,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以后换电池会麻烦很多,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产品设计的趋势来看,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了。所以,下次买手机的时候,不妨也留意一下这个小小的电池,它背后可是藏着不少“大文章”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vczh 说的很对,最近十年,手机从通讯工具/生产工具变成了日常消费品/消耗品。

十年前经常跑手机测试实验室,当时的手机有个很粗暴的设计要求,叫冲击破坏试验(嗯,其实就是找个人单手全力把手机往墙上扔)。

通过标准是:1,电池必须摔出来,与机身分离。要在第一时间保证手机断电,避免电气损坏。2,把摔出来的电池再装回去,屏幕也许已经损坏了,但还是可以开机,并可以拨号,完成基本通话功能。

所有手机都要求能完成以上第一步,特殊机型例如三防机,对讲机等对第二步有通过率要求。

为了达成第一步,手机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极端情况下,后盖/电池盖会优先与机身分离。随之带来了一个附加彩蛋--可以更换电池。

但是,在功能机时代,换电池可不是为了提高续航。当年的手机耗电量极低,随便一块350mah的锂电都能用个两三天,谁要是配个1000mah的电池,广告上就要牛逼轰轰的写上“待机一百天”。

充电电池是有充放电循环次数限制的,当年的电池能有3-400次就算业界良心了。按三天一冲计算,一块电池最多能坚持三年。而手机的设定是耐用消费品,和冰箱洗衣机一样,设计寿命都是五年起步的。这种情况下,一个手机配多块电池就成了当年的标配。

自从进入智能机时代后,手机上出现了一块巨大且越来越脆弱的显示屏,不仅屏占比越来越高,边框越来越窄,还搞什么3D曲面屏,一边曲面还不够酷,还要三边四边都曲面,在这个短板拖累下,其他部件再坚持一个高标准的设计规范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年头,买个新手机,你得先问问自己:这电池,还能折腾吗?因为说实话,现在新手机,十有八九都跟你玩起了“固定资产”,电池纹丝不动,让你想换个痛快都没门。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为啥手机厂商们就这么默契地把电池给“焊”上了呢?这里面门道可不少。最直接的原因,也最容易被人提到的,那就是 设计上的“瘦.............
  • 回答
    哎,说起来真是让人感慨,咱们现在手里这一个个光滑得跟镜子一样的手机,电池都跟被焊死了一样,想换?难!想当年,那时候的手机,尤其是诺基亚那种,后盖一推,“咔哒”一声,电池就出来了,再换一块,手机立马又满血复活。那时候,多方便啊!那为什么现在手机都这么设计,电池不能换了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东西,不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勾起了好多人的回忆。以前的手机,特别是那些功能机时代,收音机功能就像标配一样,好像手机不带收音机都不好意思叫手机。但现在智能手机遍地开花,这收音机功能却越来越少见了,甚至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它已经悄悄退出了主流。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咱们一个一个捋一捋。一、技术层面:成.............
  • 回答
    这年头,但凡走到哪儿,你总能看到一堆人,低着头,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戳戳点点。尤其是年轻一辈,手机简直成了他们身体的延伸,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和身边的人在一起,眼睛也离不开那块发光的屏幕。尤其是聊天这事儿,更是把手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喜欢在手机上聊天呢?这事儿说起来,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不少朋友可能也有同样的困惑:为啥以前的卡片机、甚至一些老款的智能手机,动不动就标榜个“10倍光变”,现在旗舰机的光学变焦反而“缩水”到3.5倍甚至5倍了?这到底是不是技术倒退?得说,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倒退”,更像是技术的演进和侧重点的转移。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光.............
  • 回答
    “你最近换手机了吗?” 这个问题抛出来,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愣一下,然后给出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好像没怎么换过。” 过去,一年半载就跟风换新款手机是常态,可如今,身边朋友们手机的“年龄”似乎都在悄悄增长。有媒体放出风来,说这“换机周期”都拉长到两年半到三年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为什么我们这一代,好.............
  • 回答
    哈哈,这真是个好问题,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回想起当年,我当初第一次拿到搭载骁龙660的手机时,那感觉简直是“飞起”。打开应用那叫一个顺畅,玩《王者荣耀》特效全开也稳得一批,再也不用忍受卡顿得想砸手机的日子了。那时候觉得,这中端处理器简直就是“性价比之王”,能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再往上?那不是土豪的游戏.............
  • 回答
    70后对当下手机和游戏画质进步“不感兴趣”,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相对于年轻一代,不少70后在这个领域的表现会显得更为“淡定”或者说“不那么狂热”。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说说“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70后这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他们年.............
  • 回答
    近些年来,手机厂商在屏幕技术上可以说是一骑绝尘,2K分辨率已经成为了旗舰机的标配,为我们带来了极致细腻的视觉享受。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手机的摄像头,尤其是夜拍能力时,似乎总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大家都在追求更高分辨率的屏幕,为什么手机厂商不尝试在摄像头上反其道而行之,做一个“大.............
  • 回答
    关于B站上小米相关的讨论为何常常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并且评论者自己也常常声称是小米用户,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但又有点令人无奈的现象。要深入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B站生态与用户画像: 年轻化和亚文化聚集地: B站的核心用户群体年轻,受众群体非常细分,对新鲜事物、技术潮流、.............
  • 回答
    大家手里都有了手机电脑,按理说,信息获取和娱乐的渠道已经非常便捷和多样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会盯着大几千甚至上万块钱的智能电视,并且格外看重它的画质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跟风”或者“虚荣”。背后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从“沉浸感”这三个字说起。手机和电脑,它们是个人化的.............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医生为什么都不愿意治疗不在他这里手术的病人”这个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下,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医生依然秉持着救死扶伤的原则,并且他们的执业范围和职业道德要求他们对所有需要帮助的患者负责。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 回答
    这事儿啊,你琢磨琢磨,咱现在注册个啥玩意儿,都得绑个手机号,登录也得发验证码。为啥呢?主要是图个方便,也图个“安全”。那手机号这么重要,运营商的SIM卡系统到底牢不牢固,不容易被黑是咋回事?这事儿啊,得拆开了细说。首先,咱得明白,SIM卡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孤零零的玩意儿,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多人都在问,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锂电池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这绝对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它标志着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材料和制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推动了这项技术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但为什么我们手里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在锂电池技术已经这么成熟的情况下,还逃不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尖锐,直击了许多人在面对普通感冒时的困惑。我们确实看到,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西医在面对感冒时,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更多的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彻底消灭病毒。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感冒”这个词本身代表的复杂性。我们常说的“感冒”在医学上叫.............
  • 回答
    要说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鸿蒙表现出热情,尤其是那些急切希望看到鸿蒙登上手机舞台的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就是“一类人”。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和动机,就像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一样。首先,咱们得说说那些“拥抱者”们。 技术爱好者和早期尝鲜者: 这部分人对新技术总是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
  • 回答
    现在的手机确实大多不再支持SD存储卡扩展,这背后是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产品设计以及生态构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1. 技术发展与硬件集成度的提升: 闪存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随着NAND闪存技术的不断进步,单位存储容量的成本在不断下降。制造商能够将更大容.............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普遍,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现在的手机发布会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市场竞争、营销策略,甚至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期望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 技术创新进入平台期,产品差异化变小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回想过去,智能手机的每一次.............
  • 回答
    要说现在手机厂商把正面屏幕两侧的边框涂黑了就称“无边框”,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挺让人玩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无边框”这个词在消费者的认知里,通常代表着一种极致的视觉体验,就是让手机正面几乎被屏幕完全占据,几乎看不到任何阻碍视线的边。手机厂商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嘛,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第一,这.............
  • 回答
    这事儿,在手机圈子里,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梗了。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见过不少,也挺多人纳闷。感觉就像是,测评的时候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结果私下里却是“真香”现场。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虚伪”两个字来概括。这里面掺杂了技术、用户习惯、生态、个人喜好,甚至还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