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更新:袁隆平爷爷离开我们已半年,今天在长沙正式安葬,入土为安了。
半年来,这个回答还是经常有人来留下自己的足迹,一点点地就汇集了3万多赞、400万阅读,没想到啊!都说人情淡薄,在这个纷纷扰扰、吵吵闹闹的的世界里,其实,还有这么多深情的人!
其实我明白,不是因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而是因为袁隆平爷爷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大家对袁隆平爷爷深深的怀念与不舍!
下面是正文,5月22日袁爷爷去世当天开始动笔,5月23日完稿的纪念文,后续在查阅袁老传记及博物馆资料有细微改动。
全文约300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不想看字的知友,可以看同步编辑的视频。
原文分割线:
袁爷爷去世,直接的原因是摔了一跤,
根本原因,其实是——
袁老真的太不把自己当老人了。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4年感动中国中袁隆平的颁奖词
就在去年,袁老还是好好的。
还记得吗?2019年6月底举行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现场,他老人家让人震惊的英语演讲。
2020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生日。生日宴会在长沙举行,三位孙女和其他5名优秀学生来拜寿。
宴会上,袁老满面红光,身体硬朗,还开玩笑说自己正式成为“90”后,谁能想得到,才过去半年,对他老人家而言时间就永远定格了。
80大寿时,袁老曾许愿10年后水稻亩产1000公斤。
90岁时实际产量已经达到1065公斤,不仅超越梦想,还一再打破世界纪录。
前两个月,袁老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测得晚稻平均亩产是911.7公斤,双季稻亩产超过1500公斤。
梦想已照进现实,但没想到,悲剧也就此产生。
因为专业研究杂交水稻,91岁高龄的袁隆平仍忙碌在田间地头,今年3月10日,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他老人家不小心摔了一跤,之后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湘雅医院治疗,仅仅一个半月,袁老与我们已是天人永隔。
袁老曾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现在,天堂里的袁老是正在禾下乘凉吗?
不忍苛责袁老,视水稻为自己的孩子,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论风雨烈日,下田是日常习惯,只要水稻还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缺席。
每次我们想起袁老,总是浮现出一个老农民的形象,看起他老人家专心于田间地头的样子。他还曾被人嘲笑为“刚果布”,就是因为常年烈日暴晒,又黑又瘦。
其实,他原本可以养尊处优不必这么辛苦的。
父母从未想过他学农,家里几代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袁老1930年9月7号出生于北京,爸爸袁兴烈是铁路局工程师,妈妈华静是教会英语老师,当时为他们接生的医生是钟南山院士的姑婆——林巧稚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妇科圣手。
可以说,袁老家境优渥,衣食无忧,按照家里的想法,他不可能学农,更不可能整天在田地干活,一干就是几十年。
但是,少年时期的袁隆平,亲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6岁时,正值战乱,随着战火爸爸袁兴烈建设平汉铁路,举家搬到了武汉,暑假时妈妈带他们到“神农洞”看炎帝,参拜神农社。
当时的“神农洞”人来人往,很多穷苦 的人带着丰盛的祭品前来虔诚祷告, 小小的袁隆平不明白,自己都吃不饱的穷人们,怎么会舍得把好吃的都送到这里来?
于是,妈妈便给他们讲了神农诞生的故事。
神农氏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帮助百姓耕田播种,兴修水利,带来五谷丰收,远离食不果腹的痛苦。她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讲解,一不小心也启发出了当代“神农”,在日后帮数亿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
想到眼前举国飘摇,饿殍遍地,他更加理解民以食为天,同情民生疾苦。
也是这年初秋,妈妈带他们到武汉郊区的果园游玩。
成熟的桃子挂满枝头,满园香气让他陶醉,之后的几十年,他都常常想起这次游园惊梦,芬芳的花草和鲜艳的果实。
这次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后,他明白了,拜神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有收获。
从小饱经战火的他,亲眼目睹太多平民吃不饱饭,下定决心学农,实现“禾下乘凉梦”,让全天下人不再为粮食而发愁。
之后,他坚定的拒绝了爸爸帮他铺就的政商大道,没有报考南京中山大学,拒绝子承父业转而专心学农。
后来的学农之路虽然艰难,但他一次也没放弃。
研究杂交水稻要守得住寂寞,要能忍受千百次的实验失败,是母亲口中昂扬生命力意志力的尼采精神给了他力量。
英语更是受益于从小的家教,妈妈华静在解放前是英语老师,从娃娃时代就耳濡目染,练就童子功,读书考试不在话下,科研交流中英文也是毫无障碍。
不畏强权,不怕挑战,他一生相信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这是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因为研究杂交水稻摔跤,又因为摔跤住院,袁老不仅不后悔,还一直心里挂记着试验田。
他的心里,有杂交水稻,有身边的医务人员,却唯独没有自己。
刚转到湘雅医院时,他还和医护人员开玩笑,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不经摔,折腾到大家不好意思。
昏迷前,他留下的遗言只有两点:一是试验田稻子怎么样了,一是医护同志辛苦了。
今天的长沙阴雨连绵,又冷又湿,仿佛老天也在悲泣。
恶劣的天气并不能抵挡人们对袁老的热爱,从湘雅医院到袁老生前工作的湖南农业大学、农科院,无数长沙市民们自发冒着雨随着灵车奔跑,哭喊着袁老一路走好。
昔日十里长街送总理,今天十里长街送袁老。
没来得及送袁老一程的人们,自发来到袁老离去的地方,鲜花寄托哀思。
我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后我们要记住,吃饭不忘袁隆平。
老一辈正在老去,哭过痛过,吾辈唯有擦干眼泪,撸起袖子自己跟上,加油干。
最后,用袁老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继承袁老遗志,做踏实的种子,努力发芽开花,结出自己的果子。
感谢知乎er,袁爷爷去世当天忍者悲痛写下的这篇纪念文字,没想到得到这么多的认同,特地重新修改了2处笔误,感谢大家的指正。
一转眼,袁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半年,这段时间又去了隆平水稻博物馆,去了湖南农大,去了隆华酒店,故地重游,可惜再也见不到那个可爱可敬的“90”后。。。
正如朋友们说的,此去经年,袁老去的地方,谷粒是星星,禾苗是银河,在我心里,他永远与日月同在。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拜读了《袁隆平的故事》,袁爷爷的一生,就是打鸡血一心为民,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生吧!生活再苦,工作再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来看看袁老的故事吧,或许会有不一样感受。
虽与袁老未曾谋面,但家在长沙,常去湖南农大、农科院、隆平水稻博物馆,曾经拜读过多本讲述袁爷爷故事的书,所以当天忍者悲痛很快成文,我手写我心,还能给大家带来共鸣,感恩!
新闻中说是在三亚试验田摔了一跤,对于91岁的老人,摔这一下其实是很严重的。
你20岁摔一跤估计拍拍身上的土,直接骑自行车就能走,40岁摔一跤就得缓上几分钟才行。60岁摔一跤弄不好就会骨折内出血,就要上医院,过了80,那这一跤是要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