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产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没有实际意义,实验田博眼球为了拿经费,而且袁隆平早就作为资深院士退出实际研发培育,都是别人用他牌子做广告而已。参与实验的人也说了,不用化肥的话只有500公斤,如果不用农药估计更低,以前产量低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化肥和农药,农民甚至为了路上的一坨牛粪打起来,而现在不缺肥料,所有农作物都大幅度增产,而且增产比例都高于水稻,小麦增产了七倍,土豆国内的最高亩产甚至达到了两万斤。七十年代时候常规稻实验田单季产量就能达到2000斤,因为实验田不缺费不缺投入。
以亩产926公斤的“袁氏超级稻”为例,不仅需要高肥高水,还必须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确施肥法”,总之“不能计较成本”。注意,这还是建立在5个农技专家天天吃住在试验田、选田也是选在“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之所在的基础上 。
1958 年,广东著名水稻育种家黄耀祥就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至60年代中期,广东省基本实现了早稻品种矮秆化,大面积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 ,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在全国年种植面积最高达1.5亿亩。1976年“桂朝2号”在云南省宾川县作中稻种植时,最高亩产达1045.4公斤,创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此次创高产纪录的隆回羊古坳村民彭国精直言,超高产除了有良种还要搭配合理施肥的良法。据介绍,项目组首先拿出了两三分地不施肥种植“Y两优2号”,发现土壤只拥有供给亩产500公斤的肥力。要达到亩产900公斤,必须大力补充营养。这透露了目前超级稻试验产量向大田转化的瓶颈。种子、用水、化肥和农药上的投入皆高出常规稻。仅仅人工成本一项,即往往抵过增产带来的所有收益,譬如仅人工除草一项,平均一季水稻,要人工除草10次以上。这往往使农民倾向于选择推广多年、普适性强的常规稻或普通杂交稻品种,而非前沿的超级稻新品种。一些村民之所以愿意参与试验田项目,是因为有农业部门的项目补助。
以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种粮大户曾凡高为例。曾种有80亩“Y两优2号”水稻示范田,袁隆平曾两次前来察看,测产时达到亩产869.5公斤,袁一度更看好这里会拿出超高产纪录。
曾凡高试种期间的化肥、种子、农药都由政府提供,农业局派了5个技术员常驻把关。但曾的成本负担依然很重。一般的水稻种植可以用机械插秧,每亩插秧成本是20元。试验田则要求必须人工插秧,每亩成本达200元 ~300元。试验田需要每七天打一次农药,尽管药免费供给,但打药需要的人工自行支付,每次需要雇4个人打两天,花费800元。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曾凡高被告知,不能计较成本。记者到访时,曾刚刚完成“Y两优2号”的收割,晒干之后的产量是每亩775公斤,尚不足800公斤。曾凡高估计,如果放在大田,种植不这么繁琐,这稻种能够比常规杂交稻亩产增100公斤左右。但从投入产出看,并不划算。
信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徐庆猛强调,专家的产量和农民的产量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850公斤的专家产量,到农民种植时能做到650公斤
已经不错。
袁老团队这是在搞科研,又不是搞推广,所谓科研不就是探索未知发现规律,娃娃刚生下来就想让他跑马拉松,这不是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捂着自己的眼睛说几句酸话并不能说明你有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杠精附体
实验室解决从0到1的问题,解决量产问题就是从1到100,没有实验室的成果,你后面再加一万个0也没有意义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填饱肚子,大鱼大肉能吃饱,米饭馒头也能吃撑,在极端粮食危机下怎么样能够不计代价地产出更多的食物,让更多的人活下去,我觉得就是这项研究的意义,毕竟人饿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谁都知道肉好吃,五常大米好吃,但再好吃的东西你吃不着也是白搭
多给科研人员一点包容和耐心,最起码别上来就否定和落井下石,也算是为科技进步做贡献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