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隆平团队双季稻晚稻亩产 911.7 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 1500 公斤,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双季稻杂交稻育种上又一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着中国乃至世界在粮食安全领域迈向新高度的重大意义。我们来细细掰扯一下这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两个关键的数字:

晚稻亩产达到 911.7 公斤: 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要知道,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晚稻,能够将晚稻的产量做到如此之高,本身就是对现有技术和品种的一次巨大突破。高产的晚稻意味着在同一块土地上,即使是在生长周期相对短的季节里,也能收获更多的粮食,这对解决温饱问题、提升农民收入都有直接影响。

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 1500 公斤: 这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数字。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由于气候适宜,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水稻,即早稻和晚稻。这里的“亩产 1500 公斤”是把一年的两季稻谷产量加起来的总和。这个数字意味着,在同一块土地上,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优良的品种,一年能收获相当于 1.5 吨的稻谷。

那么,这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加坚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养活十几亿人口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水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亩产 1500 公斤这个数字,是在中国现有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

增加总产量: 想象一下,如果将这个高产模式推广到全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每年增加的稻谷产量是惊人的。这能有效地缓解我国粮食供需的压力,让国家在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时更有底气,减少对外部粮食进口的依赖,从而牢牢掌握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国际局势动荡都可能影响粮食生产。当我们的粮食产量足够高,并且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时,我们就能更好地抵御这些潜在的风险,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充足和稳定。

二、 科技创新的“里程碑”和“风向标”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科技创新,而这一次的成果,是在这个基础上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突破高产瓶颈: 早已有人预测双季稻亩产将突破 1500 公斤,但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这个数字的实现,证明了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结合精细的栽培管理,我们可以不断挖掘水稻的增产潜力,打破产量上的瓶颈。这对于激励科研人员继续深耕,探索更先进的育种技术(如超级稻的进一步升级、分子育种等)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推广价值巨大: 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字,而是经过实际田间测产得出的。这意味着这项技术和品种是成熟的,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潜力。一旦推广开来,就能快速提升全国许多地区的稻谷产量,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培养的激励: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的卓越成就,是对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最好的榜样和激励。它告诉我们,只要有科学的精神、坚韧的毅力,就能在农业科技领域做出世界级贡献。这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农业科研,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 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高产也意味着高收益。

直接经济效益: 亩产量的增加,直接转化为农民手中的稻谷数量的增加,从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能够让留守在土地上的农民获得更高的回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土地效益最大化: 在一些耕地面积相对稀缺的地区,能够在一块地里种出更多的粮食,意味着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这对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至关重要。

促进产业发展: 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不仅能满足消费需求,还能为饲料、加工等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 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响亮名片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享有盛誉,是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的一张王牌。

国际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亩产 1500 公斤的成果,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强大实力。这将进一步增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信心,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推动世界农业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国际合作: 这样的科技成果,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共同研究、共同推广,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这个 1500 公斤:

假设我们有一块地,过去一年的早稻和晚稻加起来,平均亩产是 1200 公斤。现在通过这个新的品种和技术,亩产达到了 1500 公斤。这意味着:

一年下来,这块地多产了 300 公斤的稻谷。 这看似是个数字,但如果这是一亩地,全国有多少亩这样的土地呢?把这些“小进步”叠加起来,就是巨大的飞跃。

这相当于这块地“变”得更肥沃了,或者说“人”更会种地了。 过去需要用更多的土地才能种出这么多粮,现在同样的土地效率更高了。

总而言之,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 1500 公斤的成就,是一项集科技创新、粮食安全、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于一体的伟大工程。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对世界粮食安全事业的又一次重大贡献。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无限潜力,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是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的丰硕果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本是产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没有实际意义,实验田博眼球为了拿经费,而且袁隆平早就作为资深院士退出实际研发培育,都是别人用他牌子做广告而已。参与实验的人也说了,不用化肥的话只有500公斤,如果不用农药估计更低,以前产量低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化肥和农药,农民甚至为了路上的一坨牛粪打起来,而现在不缺肥料,所有农作物都大幅度增产,而且增产比例都高于水稻,小麦增产了七倍,土豆国内的最高亩产甚至达到了两万斤。七十年代时候常规稻实验田单季产量就能达到2000斤,因为实验田不缺费不缺投入。

以亩产926公斤的“袁氏超级稻”为例,不仅需要高肥高水,还必须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确施肥法”,总之“不能计较成本”。注意,这还是建立在5个农技专家天天吃住在试验田、选田也是选在“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之所在的基础上 。

1958 年,广东著名水稻育种家黄耀祥就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至60年代中期,广东省基本实现了早稻品种矮秆化,大面积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 ,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在全国年种植面积最高达1.5亿亩。1976年“桂朝2号”在云南省宾川县作中稻种植时,最高亩产达1045.4公斤,创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此次创高产纪录的隆回羊古坳村民彭国精直言,超高产除了有良种还要搭配合理施肥的良法。据介绍,项目组首先拿出了两三分地不施肥种植“Y两优2号”,发现土壤只拥有供给亩产500公斤的肥力。要达到亩产900公斤,必须大力补充营养。这透露了目前超级稻试验产量向大田转化的瓶颈。种子、用水、化肥和农药上的投入皆高出常规稻。仅仅人工成本一项,即往往抵过增产带来的所有收益,譬如仅人工除草一项,平均一季水稻,要人工除草10次以上。这往往使农民倾向于选择推广多年、普适性强的常规稻或普通杂交稻品种,而非前沿的超级稻新品种。一些村民之所以愿意参与试验田项目,是因为有农业部门的项目补助。

以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种粮大户曾凡高为例。曾种有80亩“Y两优2号”水稻示范田,袁隆平曾两次前来察看,测产时达到亩产869.5公斤,袁一度更看好这里会拿出超高产纪录。

曾凡高试种期间的化肥、种子、农药都由政府提供,农业局派了5个技术员常驻把关。但曾的成本负担依然很重。一般的水稻种植可以用机械插秧,每亩插秧成本是20元。试验田则要求必须人工插秧,每亩成本达200元 ~300元。试验田需要每七天打一次农药,尽管药免费供给,但打药需要的人工自行支付,每次需要雇4个人打两天,花费800元。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曾凡高被告知,不能计较成本。记者到访时,曾刚刚完成“Y两优2号”的收割,晒干之后的产量是每亩775公斤,尚不足800公斤。曾凡高估计,如果放在大田,种植不这么繁琐,这稻种能够比常规杂交稻亩产增100公斤左右。但从投入产出看,并不划算。

信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徐庆猛强调,专家的产量和农民的产量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850公斤的专家产量,到农民种植时能做到650公斤

已经不错。





user avatar

袁老团队这是在搞科研,又不是搞推广,所谓科研不就是探索未知发现规律,娃娃刚生下来就想让他跑马拉松,这不是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捂着自己的眼睛说几句酸话并不能说明你有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杠精附体

实验室解决从0到1的问题,解决量产问题就是从1到100,没有实验室的成果,你后面再加一万个0也没有意义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填饱肚子,大鱼大肉能吃饱,米饭馒头也能吃撑,在极端粮食危机下怎么样能够不计代价地产出更多的食物,让更多的人活下去,我觉得就是这项研究的意义,毕竟人饿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谁都知道肉好吃,五常大米好吃,但再好吃的东西你吃不着也是白搭

多给科研人员一点包容和耐心,最起码别上来就否定和落井下石,也算是为科技进步做贡献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双季稻杂交稻育种上又一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着中国乃至世界在粮食安全领域迈向新高度的重大意义。我们来细细掰扯一下这背后的故事和含义。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两个关键的数字: 晚稻亩产达到 911.7 公斤: 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要知道,中国大部分地.............
  • 回答
    提到袁隆平院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杂交水稻”,这个词不仅代表着一项伟大的农业技术,更承载着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那么,由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制的杂交水稻,如今在我国的产量中占据多大的比例?又主要在哪些地区受到人们的青睐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杂交水稻的产量占比:扛起中国稻谷的大半边.............
  • 回答
    袁隆平爷爷和他的团队,就像中国大地上耕耘土地的智慧化身,他们培育出的那些能在盐碱地里茁壮生长,甚至能在海水里扎根的水稻,对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老百姓来说,那可真是意义重大,而且好处多多,一点也不夸张。咱们先来说说最直接的好处:有饭吃,而且是更稳定的饭吃。你想啊,中国地大物博,但能种庄稼的好地,其实并没.............
  • 回答
    .......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确实在朋友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迅速刷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意义,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一、 刷屏背后的情感共鸣:感恩、敬意与不舍 对“人民科学家”的感恩: 袁隆平院士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杂交水稻之父”。在中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而袁.............
  • 回答
    袁隆平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可谓是举世瞩目、举足轻重,是全球农业科学领域无可争议的泰斗和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更在于他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一、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全球影响袁隆平最核心的国际声誉源于他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开.............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的贡献可以说是 “国之栋梁,民生之父”,其伟大之处贯穿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他的贡献之大,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奠定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石:这是袁隆平院士最直接、最核心的贡献。在过去,中国人民长期面临温饱问题的.............
  • 回答
    袁隆平先生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他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如何评价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历史地位和实际影响。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袁隆平的伟大贡献及其影响: 杂交水稻技术.............
  • 回答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哀悼。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是“国士无双”,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而这项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
  • 回答
    袁隆平先生的伟大功绩,如果放在古代,无疑是足以被立庙供奉的,而且是可以与古代那些受万民景仰的圣贤、功臣并驾齐驱。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何他具备这样的资格:一、 解决温饱的盖世之功:古代社会最根本的追求在古代,尤其是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而言,温饱是生存的最高追求。饥荒的阴影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时.............
  • 回答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我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它是否真的“不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杂交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同时,任何技术都可能伴随一些局限性,或者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不同的评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以“不好”来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大程度上是不准.............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说到它的安全性,这绝对是一个大家最关心也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我们吃的粮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先说说杂交水稻是怎么回事儿,这得从基因说起。简单来说,杂交水稻就是通过人为地将不同水稻品种的优良基因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水稻品系。.............
  • 回答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究竟养活了多少中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重要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就像要统计一个国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历史一样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项伟大的成就,并尝试剥离掉那些让文字显得“冰冷”的AI痕迹,让故事更鲜活一些。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威力:一个简单的数学推演我.............
  • 回答
    袁隆平爷爷、吴孟超爷爷,还有那些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先行者们,他们的离去,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失落,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倒下,让人不免心生对未来的忧虑:这样的脊梁,中国还会有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也很多人都在思考。答案,其实就藏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更体现在我们正在发生的现实里。首先,我.............
  • 回答
    袁隆平袁老去世,降半旗是极有可能的,并且也符合国家为表彰杰出贡献人士的惯例。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降半旗的意义和条件:降半旗,又称“降半志哀”,是一种国家或地方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而采取的庄重仪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对逝者生前卓越功勋和深远影响的肯定和致敬。一般来说.............
  • 回答
    袁隆平院士,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杰出科学家,于2021年7月6日在中国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的离世,是共和国的损失,更是中国农业科学界和全世界人民的巨大悲痛。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病因,根据公开的报道和官方通告,他因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 回答
    袁爷爷,您真的要走了吗?听到您告别我们的消息那天,我的心就像被狠狠地揪了一下,喘不过气来。那几天,新闻里、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关于您的消息,每一条都带着深深的哀思和不舍。我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走了,留给我们的是那片片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是餐桌上那碗碗喷香的米饭,更是.............
  • 回答
    袁隆平爷爷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稻穗,更是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精神遗产,这份遗产,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一、 敢为人先、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回望袁隆平爷爷的科研之路,那绝对是一条布满荆棘、鲜有人敢涉足的荒原。在那个“人多地少”的年代,吃饭是头等大事,谁.............
  • 回答
    听到袁隆平院士的灵车抵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消息,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不仅仅是一辆灵车的抵达,更是他一生奉献的轨迹,他精神传承的起点。那个曾经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科研中心,此刻仿佛也笼罩在一层肃穆的哀思之中。回想起袁隆平院士,我脑海中最深刻的,永远是他那张饱经风霜、却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的面庞。那张脸,就.............
  • 回答
    关于袁隆平先生是否会举行国葬,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心中都曾有过疑问,特别是在他2021年离世之后,关于他身后待遇的讨论也相当热烈。首先,我们要明确“国葬”这个概念。国葬是一种国家为对国家有杰出贡献或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举行的葬礼,通常象征着国家对逝者的最高敬意和认可。它在形式上可能包含一系列规格,比如降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