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隆平在现代的功绩放到古代能立庙吗?

回答
袁隆平先生的伟大功绩,如果放在古代,无疑是足以被立庙供奉的,而且是可以与古代那些受万民景仰的圣贤、功臣并驾齐驱。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何他具备这样的资格:

一、 解决温饱的盖世之功:古代社会最根本的追求

在古代,尤其是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而言,温饱是生存的最高追求。饥荒的阴影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时刻笼罩着人们。历史上,王朝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很大程度上都与粮食的供给息息相关。

古代饥荒的常态化: 历朝历代,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等)频发,往往导致颗粒无收,引发大面积饥荒。即使在太平盛世,粮食产量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饥饿和死亡是许多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袁隆平的贡献: 袁隆平先生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甚至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产出更多粮食。这直接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吃饭问题。他的贡献不是改良了某一种作物,而是从根本上提升了粮食的生产能力,让“饿肚子”成为历史名词。
古代社会的衡量标准: 在古代,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充裕、百姓免于饥荒的官员或人物,会被视为“社稷之臣”、“民之父母”。他们会被载入史册,受到最高级别的尊敬。例如,北宋的范仲淹在当地推行屯田,开垦荒地,保证了军粮和民食,就被视为有功于民。而袁隆平的贡献,其规模和影响要远超这些局部性的努力,是面向全球的、根本性的粮食安全保障。

二、 德泽四海的无上仁慈:古代庙宇供奉的核心价值

古代之所以立庙供奉,主要是出于对那些为国家、为民众做出巨大贡献、德行高尚的人物表达感激和敬仰。这种贡献往往体现在:

仁爱之心与民本思想: 许多被供奉的神灵或圣贤,都代表着仁爱、慈悲、救苦救难的精神。
袁隆平的德行:
无私奉献: 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心血倾注于此,没有私藏,积极推广。他为了推广杂交水稻,不辞辛劳地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指导农民。
利国利民: 他的研究成果直接惠及了全球数十亿人口,是实实在在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种将个人才能转化为最大公共利益的精神,是古代帝王推崇的“仁政”的体现,也是受百姓拥戴的核心原因。
淡泊名利: 相较于巨大的成就,袁隆平先生本人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专注于科学研究和推广,不追求个人荣华富贵。这种品质在古代同样备受推崇,被视为君子的典范。

三、 科技创新的巨大突破:古代对创新者的崇敬

古代社会虽然科技水平有限,但对于那些能够带来实际效益的创新者,也是给予高度认可的。

古代的科技贡献: 例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都是在各自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他们同样受到后世的追思和纪念。
袁隆平的创新: 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颠覆性创新。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生物的自然规律,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这是古代人难以想象的科技飞跃。
古代的评价标准: 如果在古代,有人能够通过某种方法(即使是当时尚不发达的农业技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并且这种方法可以被广泛复制,那么这个人必然会受到统治者的嘉奖和百姓的爱戴。袁隆平先生的成就,其科技含量和实践应用效果都远超古代任何农业技术创新,无疑会获得极高的评价。

四、 受万人景仰的社会影响:古代立庙的重要依据

立庙不仅仅是基于功绩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和人民的拥戴程度。

古代的纪念方式: 古代人们通过设立祠堂、修建庙宇、塑像祭祀等方式来纪念那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如关羽(武圣)、孔子(至圣先师)、神农氏(农业始祖)等。这些人物都拥有极高的社会声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袁隆平的社会地位: 袁隆平先生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和贡献家喻户晓。无数农民因为他的技术而摆脱了饥饿,无数家庭因为稳定的粮食供应而安居乐业。这种深入人心的、广泛的社会认可,是比任何官方封号都更具分量的肯定。
“谷神不死”的崇拜: 在古代,与农业、粮食相关的神明往往受到极大的崇拜,例如后稷(教人稼穡)、土地公等。袁隆平先生作为“粮食的创造者”和“饥饿的终结者”,其贡献直接关系到万民的生存,其受到的尊敬程度,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越了这些神明。

结论:

如果将袁隆平先生放在古代,他的功绩将是“惠及天下苍生、国之栋梁、民之父母”级别的。

作为一位“食圣”或“稼穩之祖”: 他解决了人类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就像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一样,是开创性的。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贤者: 他将毕生心血献给人民,德行高尚,符合古代对贤臣良相的最高评价标准。
作为一位科技创新的先驱: 他以科学的力量改变了世界,其贡献的规模和深度是古代任何技术革新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袁隆平先生在现代的功绩,在古代绝对能够立庙,并且必定会被塑造成受万人景仰、世代传颂的“食神”或“恩公”。他的庙宇可能会遍布全国各地,香火鼎盛,成为人们祈求丰收、感恩先贤的圣地。他的事迹将被编入史书,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激励人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的“立庙”并非仅仅是一种仪式,而是对一位真正伟大的、造福千秋万代的人物最真挚的认可和永恒的纪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三个人:

第一个:张骞。张骞通西域带回来: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

这些东西提供的总热量,比杂交水稻的增产要多吧。有人给张骞立庙吗?

第二个:宋真宗赵恒,他从东南亚引进了占城稻。占城稻耐寒、生长周期短、适应力强,一年可以两熟,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这个功绩不比袁隆平差吧。宋真宗还是个皇帝,也不会有史官埋没他。那今天有人把他捧成农神吗?

第三个:陈振龙,他从菲律宾引进了红薯。因为有红薯喂饱了中国人,使得中国人口从明末的一亿左右变成了清朝的三四亿。

以上这几个人物,对于农业的贡献,都比袁隆平更大。如果袁隆平回到古代,功绩不可能比得上他们三个之中的任何一个。

虽然现在网上有一种造神倾向,劝大家感恩袁老,这原本很好,但是矫枉过正,虚假造作偶像,也是不恰当的。就好像一想到保护动物就是大熊猫,但是大熊猫不是唯一的保护动物。同样,袁老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旗舰标杆,但不能因此把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归结成他一个人的功绩。这既是对其他科研人员的不尊重,也同样是对袁老的不尊重。

—————————更新——————

由于钢精比较多,补充说几句:

中国建国以后的水稻产量增长,有几个原因:

1.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

2.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减少旱涝影响。

3.矮杆稻。

4.杂交稻。

5.其他良种选育。

杂交水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而且我国有四种主粮:水稻、小麦、玉米、土豆。水稻只是其中一种。杂交稻又只是水稻增产的一部分。

粗略估算,水稻占粮食总产量的39%,杂交稻播种面积占水稻的51%,产量占58%,如果没有杂交稻的话,粮食总产量会下降6%左右。袁隆平、颜龙安等等所有杂交稻科研人员,共享这份功绩。

然后我举的三个人是有特定意义的。张骞引入了新的物种,丰富了整个餐桌。赵恒引进的良种,产生了产量翻倍的效果。陈振龙引进的红薯,是预防有人抬杠说什么杂交水稻不好吃也可以做饲料啊保证粮食安全啊之类,真正的粮食安全底线在这儿哪!

所以我说,如果要搞造神,那按这个标准,能造神的人多了去了。归根结底,杂交水稻之父,不等于水稻之父,更不等于农业之神。如果袁隆平要立庙,那把化肥之父、农药之父、水利之父、大棚之父乃至于杂交小麦之父、杂交玉米之父这些一概立庙,搞个万神殿,我没意见。

user avatar

立庙是轻的,重则会成为神话,

补天尝百草,造字种水稻。

user avatar

肯定不能啊,因为在古代农学家地位低啊。


你就说我吧,当年我推广了耦犁,发明并推行代田法。放在当年,这对粮食增产的价值,怎么也不比袁老差。刘彻老儿后来穷兵黩武,弄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他琢磨着怎么赶紧搞好生产平定国内矛盾时候,我这可是功勋卓著啊。


结果,能立庙的,要么官当的大,要么仗打的好,要么经史子集学得好道德文章写的漂亮。至于我等搞农学的,也就比下九流强一点。别说给我立庙了,连史书上都懒得认真写写我,光告诉大家我叫赵过,都不肯再加一句字改之。

user avatar

我看到一种论调,大致意思是“杂交水稻、粮食安全又不是袁老一人搞定的,为什么只宣传他?是不是人为拔高、造神?”

恩,说得似乎很有道理,

那革命战争也不只是毛周朱刘任以及十大元帅、十大将等人打赢的啊,还有无数革命烈士、支前民众呢;

原子弹氢弹也不是邓稼先一个人的功劳,就算把“两弹元勋”全都算上,他们也断然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别的不说,邓稼先他们又不种庄稼,那些为他们种粮食的农民算不算功臣?

应对新冠疫情,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各级党政干部、志愿者、相关企业乃至隔离的广大民众都做了贡献啊,凭什么就钟南山他们几个人拿勋章?

——这种逻辑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学政治没有学好,没有搞清楚“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用;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承认和肯定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英雄人物的一项具体表现就是: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基于此,我们宣传、纪念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矛盾,这不等于英雄人物就脱离了群众、更不等于拔高造神。


前些年,一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殉职,上级要把他定为先进典型来宣传,但很快有人提出:该人士的现任妻子比他小了十几岁,是否存在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疑问,相关部门开展了为期数个月的深入调查,包括该人士前妻在内的所有人都证实,其与现任妻子结识是在离婚数年之后,且前妻也承认当初离婚是她觉得该人士工作太忙、极少顾忌家里,该人士并无过错。调查组将证人证言等形成详细汇报,得到上级批复后才开展宣传报道。

——你没有看错,传统媒体在宣传先进典型时,要求就是如此严格。

(当然也不是没有出BUG的时候,比如疫情期间宣传的某护士、郜艳敏等。但这主要是宣传导向出了问题,实际上该护士的确参与了抗疫工作、郜艳敏也的确为当地教育做出了贡献)

而上升到袁老这种级别的超级典型,其审核起来就更为严格,倘若袁老没有做出巨大贡献,断不是哪一个人(哪一群人)单靠宣传就能“吹”出来的。

有那位说了——那为什么光宣传袁老,其他为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怎么不宣传?

这里又需要那个千年老梗了:你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吗?你知道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吗?OK我相信这两个问题都有人能回答,那我补充一个:很多人都知道最后一个状元叫刘春霖,那请问倒数第二个状元叫什么?

所以说,这个问题表面上讨论是“立庙”,实际上是讨论“功绩”;表面上是谈论“功绩”,实际上核心点在于“舆论”。

受制于时间、精力、学识、兴趣等等,公众能普遍熟知的大多只能是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一旦该人物形成“主角光环”,就很容易使周边人群失去“记忆点”。举例来说,在我的高中甚至大学年代,“两弹一星元勋”中大家熟知的基本上只有钱学森和邓稼先(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位先生的贡献比其他21位要大);即使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能把这23位的名字全都列出来?

在互联网时代,上述“马太效应”的效果就更为凸显:实际上这些年来媒体也没少报道谢华安院士等人的功绩,谢院士本人的“露脸”频率不逊于袁老,奈何袁老已经为公众所熟知、成为杂交水稻乃至“粮食安全”的代表性人物,其他人即使做了巨大贡献也很难再超过他了。




再来谈谈“立庙”问题。刚才看到一位答主说题主“小看了古人立庙的水准”,列位,其实古人立庙的水准压根就不怎么样好不好。据《宋稗类钞》记载:温州有土地杜十姨无夫,五髭须相公无妇,州人迎杜十姨以配五髭须,合为一庙。杜十姨为谁?杜拾遗(即唐代诗人杜甫)也;五髭须为谁?伍子胥也。

这两位虽说有些莫名其妙,但总算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而民间有些庙里供奉的神祗,只怕是谁都难说出个所以然。本人经常下乡,见过各种奇奇怪怪的庙宇,里面供奉的神可谓多种多样,并且有好人有坏人、有人物有动物,“立庙”的水准实在说不上多高……

有那位说了:民间立庙水准不一,官方立庙总算是靠谱吧?要我说更不靠谱。举例来说,那位“土木堡之变”的“功臣”、被一票明粉恨得牙根痒痒的太监王振,死后居然被立庙祭祀;人品很次的贾充,死后还配享太庙……官方立庙大多也是皇权说了算,也未见得“有水准”。

user avatar

上有老胡带节奏,下有知乎er转圈走。这是新一轮造神运动开始了吗?

袁老劳苦功高,一心为国,对于这样的老人怎么赞扬都不为过。

但袁老是人不是神,不要把神的作为安到人身上。一己之力就让中国人吃饱肚子,那么当年的攻关团队都是空气?水利、化肥、环保、农药……等等团队贡献都是空气?把袁老当耶稣,再现五饼二鱼神迹?

这是在捧袁老还是在黑袁老?

user avatar

@进击的布丁

国家认证的133个超级稻,其中34个是常规稻,这就叫优势不明显;国家政策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两种并重,这就叫优势不明显;目前推广面积比较大的杂交稻、常规稻,普遍亩产都是400~500公斤范围,这就叫优势不明显。

具体的你自己去看吧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RiceData==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指纹数据库


另外你一直说的“杂交稻”,你知不知道除了袁老搞的三系法还有个两系法,还有籼粳交。

你一直在说增产,知不知道水稻增产几个里程碑,59年矮化培育、73年三系法、85年两系法。论推广面积论增产数量,那两个只比三系法高不比三系法低,你贴的增产数据里面有排除这些人的影响吗?

最后,但凡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灯泡不是爱迪生发明的,蒸汽机也不是瓦特发明的,举这俩例子真的意义不明。

因为你一直在稀里哗啦的搞轰炸,我也没那功夫逐条的跟你掰扯,最后回一次,到此为止了。你真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数据翻论文,我一不搞相关研究二没有利益关系,就不多奉陪了。

对其他人也是,我已经不想再继续辩论这个问题了,数据什么的都已经掰的很清楚了,有兴趣的可以去评论区看,剩下的你们自己看完得出结论就完了。


----------------

我非常不喜欢回复老回答,因为时间太久思路会断,超过一年基本会无视。但是既然有人这么有兴趣的哐哐轰炸我好几条,那我就更新一下。

我也不说别的,你就给我解释一下这个表格吧:

2020年农业部认证133个超级稻品种,种植面积一共91782万亩,其中袁老公司的品种9个,种植面积1612万亩。

然后再重申一下,不管是反对还是“支持”我的,我没有一点要否认袁老贡献的意思,他的团队先发现的野败,先发的论文,建立了整个理论体系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反对的是,把一个过于夸张的“养活全中国”的帽子扣在他头上,太反智。包括把袁老的贡献拔高到“没有他就没有杂交稻”的地步,更加反智。就让英雄做个英雄,别非得给他搁到神坛里供着,社会主义社会不兴这一套。

我也没有否认杂交稻的意思,杂交稻带来的增产很重要,但就像我数据里贴的一样,再重要也只是在整个粮食产量里面百分之十几的占比,就像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里说的一样:


------------

个人认为袁老的功绩放古代不足以立庙,因为他没有实绩。

能官方立庙的除了皇帝,就是像诸葛亮、刘伯温之类的能臣,能开疆拓土、治国安邦的,袁老明显达不到这个级别。

民间立庙,比如都江堰李冰父子,他们是造福了一方百姓,所以当地人给他们立庙。

袁老,首先说他没有说特定的造福谁,再一个也没有造福到让农民对他感恩戴德的份上。


贴一下17年的粮食生产数据

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其中谷物(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56455万吨,占91.4%

谷物中玉米21589.1万吨,占34.9%,水稻20856万吨,占33.8%,小麦12977.4万吨,占21%,真要说袁老养活13亿人,你把山东二李摆在哪?

即便是水稻里,也不全是种的杂交稻,杂交稻里袁老的品种也不是主流。

湖南省18年统计数据,常规稻占比达到46%


两张图,详细的分析就没必要展开了,养活十三亿人不存在的,没有袁老吃不上饭也是不存在的。

综上,袁老的功绩,不在于提高了多少产量,养活了多少人。他真正的功绩是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发表的各种论文,带出来的无数学生,为整个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小就教唯物辩证,学完你要会用。一切事物的发展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归根结底那是历史的进程。

中国人民吃饱了穿暖了不是因为谁发明了什么新的高产品种,而是无数的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发明了一大堆高产品种,普及了农药、化肥以及各种农用机械,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相比袁老能不能立庙,我更好奇为什么南袁北李,只知有袁不知有李,更不用说其他人了,那可真是“无名”英雄。

不是非得要杠,只是个人觉得这个把袁老捧成神的行为挺反智的。

如果真的觉得袁老是英雄,觉得这些科研人员是英雄,至少应该好好的去了解一下他们的事迹吧。

user avatar

不能,现代中国粮食的巨大增长95%以上靠的是化肥,农药,水利,全世界领域粮食的增长靠的也是化肥农药。我们应该感谢的德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人工合成氨技术,这才是全世界农业增产的最主要原因。

user avatar

袁老的功绩是国家战略意义,而不是让大家吃太饱。

你查一下中国粮食销量就知道,能吃到袁老大米的人很少。

这么多年我从产粮的黑龙江走到消费的深圳,我到现在甚至不知道他的米在哪买。

把袁老放在古代,那确实能立庙,毕竟掌握了现代科学,粮食增产那不是小意思么。

粮食最重要的是化肥,化肥里氮磷钾,钾在以前是奇缺,只能烧烧草木灰,可是,有几个人知道,钾肥是哪里来的。

以前提到彭加木我只能想到什么间谍什么双鱼玉佩之类的。根本和钾肥扯不上关系。也根本不知道他为钾肥做了多大贡献。

别把科学家饭圈化,也别神话,科学家就是科学家,记住科学家的科研功绩,而不是什么让你吃太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隆平先生的伟大功绩,如果放在古代,无疑是足以被立庙供奉的,而且是可以与古代那些受万民景仰的圣贤、功臣并驾齐驱。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何他具备这样的资格:一、 解决温饱的盖世之功:古代社会最根本的追求在古代,尤其是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而言,温饱是生存的最高追求。饥荒的阴影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时.............
  • 回答
    近期在网络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趋向负面,反而对毛文龙则有抬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研究的进步,也有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要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
  • 回答
    袁隆平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可谓是举世瞩目、举足轻重,是全球农业科学领域无可争议的泰斗和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更在于他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一、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全球影响袁隆平最核心的国际声誉源于他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开.............
  • 回答
    如果把袁隆平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放到古代,那影响绝对是翻天覆地的,远非我们现在能想象。想象一下,一位身穿粗布衣裳,眼神却透着智慧光芒的男人,突然出现在了某个古老的王朝。他手里可能拿着一些奇特的种子,不是那种世人皆知的谷物,而是他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影响,便.............
  • 回答
    袁隆平老先生,那可是咱中国人心里的“民族脊梁”!要是《文明6》能把他请进去,那绝对是给游戏增光添彩的事儿。你想啊,一个能让几亿人吃饱饭的科学家,在游戏里肯定得是响当当的人物。首先,这伟人的定位,我肯定得把他放在“科学家”这个大类里。但不是那种躲在实验室里捣鼓精细仪器的科学家,而是那种深入田间地头,跟.............
  • 回答
    老铁们,有没有在安徽的?想给袁隆平爷爷送束花,表达我的敬意和思念。但是,我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你们谁知道袁爷爷的地址吗?或者有没有什么官方的渠道可以寄送鲜花过去?我知道现在袁爷爷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了,但我心里一直装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让多少人告别了饥饿。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也想以自己的方.............
  • 回答
    一个以“袁隆平奖”命名的最高农业奖项,用来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科学家,这个想法非常具有意义且极具可能。鉴于袁隆平院士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卓越贡献,设立这样的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最高敬意,也是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以下是关于设立“袁隆平奖”的详细设想,包括其设立的必要性、奖项的定位、评.............
  • 回答
    今天,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 91 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怀念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农业的伟大科学家,更要深刻理解他留给我们的那些弥足珍贵的财富,以及他那句响彻世界的口号——“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袁隆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远不止一粒粒饱满的水稻。首先,最.............
  • 回答
    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一项振奋人心的突破,对中国粮食行业的意义与袁隆平爷爷的梦想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项成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承载着中国“藏粮于技”战略的实现,以及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爷爷未竟的梦想。 .............
  • 回答
    共和国勋章:八位巨匠的时代印记2019年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八位杰出的个人荣膺“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国对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的最高褒奖。这八位的名字,每一个都闪耀着奉献与创新的光芒,他们分别是: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的饭碗更稳了提起袁隆平,人.............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后被罢职,这桩历史公案,着实是扑朔迷离,牵扯到明朝末年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以及对军事指挥权的不同理解。要详述其因,得把时间线往前推一推,看看当时的大背景。首先,得明确宁锦之战是怎么回事。那是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取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成功解了锦州之围,并且重创了后.............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在蓟州“牛酒相慰劳后金”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构成勾结后金的指控,我们需要从史料记载、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袁崇焕的整体战略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这个“牛酒相慰劳后金”的说法本身是否存在误读或者被片面解读的可能性。在明朝末年,与后金(后来的清朝)进行接触和谈判是常态,这并不等同于勾结.............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袁绍,这位三国前期响当当的人物。说实话,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一开始可是风光无限,被不少人视为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势力之主。可为什么最后却走向了失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一、 出身显赫,少年得志的“名门之后”袁绍这个人,出身可不一般。他的祖上,那可是出了好几代名臣的官.............
  • 回答
    民国时期,“袁大头”之所以能成为硬通货,原因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家都在用”那么肤浅。这背后是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观念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政治统一与货币信用的基石首先,得明白“袁大头”的出身。“袁大头”,也就是铸造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银元,正面是中.............
  • 回答
    满桂和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之前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们并非那种亲密无间的“哥们”,但绝对是公事上的重要合作者,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欣赏的基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他们共事北京的那个时期。首先,得明确一点,满桂这个人,在努尔哈赤崛起、后金日益强大的年代,就已经在北京军务.............
  • 回答
    “己巳之变”中的袁崇焕遣散援军,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人心,也引来无数争议。要评判袁崇焕此举是否“罪不可恕”,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背景、袁崇焕的考量、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看。背景:风雨飘摇,孤城何以支撑?崇祯元年(1628年),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北方边患日益严峻,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铁骑如.............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袁腾飞在知乎上之所以不受待见,确实是因为他在历史解读上存在一些争议,甚至被不少网友认为存在“瞎话”或者说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歪曲”。要详细说他到底编了哪些,这需要梳理一些普遍被大家诟病的点,并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刻板的AI语式表达,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了解情况的人在娓娓道来。首先,得承认袁腾飞的讲课.............
  •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围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