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屠呦呦、袁隆平等人获得「共和国勋章」荣誉,这 8 位获得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怎样的成就?

回答
共和国勋章:八位巨匠的时代印记

2019年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八位杰出的个人荣膺“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国对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的最高褒奖。这八位的名字,每一个都闪耀着奉献与创新的光芒,他们分别是:

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的饭碗更稳了

提起袁隆平,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片片绿油油的水稻田。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将毕生的热情都倾注在了稻米的研究上。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杂交水稻的巨大潜力,并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探索。

他并非只靠理论,而是“腿上沾满泥土”的实践者。在无数个酷暑和严寒的日子里,他穿梭于田间地头,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亲本的选配、杂交组合的筛选和产量性状的鉴定。他克服了遗传不育、产量不稳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最终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法”杂交水稻,并于1974年大面积推广。

这项成就的意义有多重大?简单来说,它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决方案。在他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后,中国的水稻产量显著提升,不仅保障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口粮,还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使在他年事已高之时,依然奔波于田埂上,研究更高产、更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为“藏粮于技”不断添砖加瓦。他的工作,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有了最生动的注解。

2.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礼物”

提起屠呦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抹鲜亮的绿色——青蒿素。这位药学家,在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团队的条件下,凭借着对传统中医药的深厚理解和执着的科学精神,从浩瀚的中药古籍中寻觅灵感。

在那个抗疟药物特效性衰减、副作用大的年代,屠呦呦带领团队翻阅了大量古籍,其中对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成为她寻找突破的关键线索。她不畏艰险,反复尝试,在数以千计的实验中,最终发现了能够有效抑制疟原寄生虫的青蒿乙醚提取物。

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医学突破。它不仅成为治疗恶性疟疾的最有效药物,而且相较于传统药物,其副作用显著减小。这项发现被誉为“中国给世界带来的一份宝贵礼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在非洲等疟疾肆虐的地区,其贡献更是难以估量。屠呦呦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让世界更加认识到中国传统医药的价值。

3.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核盾牌的铸造者

于敏的名字,曾长期是国家机密,但他却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自己的核武器事业。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他深入研究了氢弹理论的各个关键环节,尤其在“一 সুষ্ঠু二净”(即理论设计和实验效果都达到预期)的氢弹构型设计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和方案。在氢弹原理的突破上,他攻克了许多世界性的难题,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氢弹技术,实现了“两弹结合”的重大突破。

他的工作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是为国家铸造了坚实的核盾牌。在那个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年代,拥有自主研发的核武器,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抵御外来威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敏一生淡泊名利,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

4. 申纪兰:农民代表的永恒声音,为妇女权益代言

申纪兰,这位来自山西的普通农民,却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她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连续担任了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作为一名农民,她始终站在最基层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发声。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她就提出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并率先在自己的村子里实行男女同工同酬,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也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一生都在为农村发展、农民利益和妇女权益奔走呼吁,她的发言常常朴实却直击要害,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呼声。她不仅仅是一位代议士,更是一位将人民利益镌刻在心底的行动者。

5. 孙家栋:中国航天事业的“总设计师”,从“东方红”到“嫦娥”的领航者

孙家栋,这位中国航天界的泰斗,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技术骨干”和“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次”紧密相连。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就参与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研制。随后,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实现了中国航天零的突破。此后,他又担任了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探月工程等多个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从“东方红一号”到“实践”系列卫星,再到“嫦娥”探月,“北斗”导航,他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航天工程。他不仅是技术的奠基者,更是创新和发展的推动者。他的一生,是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生动写照,他用毕生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航天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6. 袁庚:蛇口模式的开创者,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袁庚,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巨子,是深圳蛇口模式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以“敢闯敢试”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了出一条道路。

1978年,他受命开发蛇口工业区,面对当时僵化的体制和观念,他大胆创新,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打破了许多陈规旧习。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蛇口,他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实践了多种所有制形式,鼓励竞争和创新。

蛇口模式的成功,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持。他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者”,他的理念和行动,至今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7. 张富清:深藏功名的老战士,坚守初心的人生榜样

张富清,这位已经百岁的老英雄,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将一生最大的荣誉深埋在心底,几十年如一日,在最艰苦的地方默默奉献。

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的摩天岭战役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当国家需要有人去艰苦的边疆建设时,他毅然选择了前往湖北恩施山区,在那里一干就是几十年,为当地的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默默耕耘。

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赫赫战功,甚至连家人也只是知道他在部队工作过。直到晚年,在一次不经意的组织核查中,他的功绩才被重新发掘出来。他的故事,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好的诠释,他用行动践行了革命军人的最高信念,是那个时代无数默默奉献的英雄的缩影。

8.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铸就深蓝的国之重器

黄旭华,这位已经年过九旬的科学家,是中国核潜艇研制的灵魂人物,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名字,与中国海军战略能力的一次飞跃紧密相连。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遭受封锁和威胁的背景下,党中央决定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临危受命,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投身于这项充满挑战和未知的伟大事业。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攻克了从零开始的重重障碍,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在研制过程中,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为了保密,他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与家人团聚。他的贡献,不仅仅是研制出了核潜艇,更是为中国海军装备了“国之重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威慑能力,让中国真正拥有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坚实后盾。

这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但都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热爱,以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成就,书写了属于他们时代的辉煌篇章。他们的故事,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也是共和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聊聊我个人最熟悉的一个吧。

黄旭华院士是做战略核潜艇的,战略核潜艇是干什么的呢?核弹这种东西,一般来说都是用导弹发射的,而导弹发射怎么射呢?

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战略轰炸机携带巡航导弹或者核炸弹,地面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以及最关键的海基战略核潜艇。

这个,就是核轰炸机(俄罗斯图160)。

这个,是核炸弹(美国B61)。

这个,是地面发射的核弹,一般两种发射模式。

巡航导弹(此为美军陆基战斧,也可以由轰炸机投送,不过美军一般用的都是AGM86)

导弹的(中国东风31A)

但地面发射和空中发射都有难度。

一方面空中发射很可能被拦截,哪怕是战略轰炸机也很可能,而地面发射机动能力不足,发射车能跑到40公里就不错了,战争期间很容易遭到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核动力能在水下潜航几个月的战略核潜艇就成为了最合适的核打击兵器。

有这个东西,中国就可以在被核打击后,迅速进行核反击,并且可以一次把对方打疼,有这个东西才是各位能在知乎上吹水的资本之一。

但战略核潜艇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难度太高,而且贵。

(中国战略核潜艇,丑就丑,12发巨浪轻轻松松洗一个小国毫无压力)

首先,核反应堆就是一个槛,然后在水下造一艘用核反应堆的核潜艇又是一个坎,然后拥有多弹头能力的洲际核导弹是一个坎,如何在水下发射又是一个坎,这世界上90%的国家直接在第一个坎上就卡死了,第二个坎上又卡死了印度,第三个坎往后就只剩四个了(英国用的美国的)……

中国当时是一穷二白,一穷二白到什么地步我也不好说明,举个例子。

知乎上学生比较多,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就相当于你只有一只手,父母双亡,出生在一个偏远小山村里,然后你还要考上清华……

黄旭华做到了

你现在觉得这个共和国勋章,他拿得吗?

user avatar

申纪兰是那种最朴素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一辈子以党为最高信仰。顽固又天真,朴实又有些愚昧。

知乎上的部分知识分子们可以讽刺她没资格,但需要知道的事,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们认为愚昧又固执且没文化的女性,才是最初推动中国进步的动力。

她是广大农民的代表,不懂什么女权,不懂什么权利,不懂什么平等,却以最朴素的公平的价值观推动女性权利写入宪法。


希望各位知识分子们别忘了,虽然你早已离开农村。但新中国的天下真的是农民打出来的,新中国的进步也是农民成就的,而各位的祖上,全都是这样愚昧而无知,还有各种顽固不化封建思想的人。


我曾下乡接触过一些当村官的妇女,她们基本没什么文化,不懂权利,不懂平等,不懂女权。甚至有些大字都不识几个,但就是这些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妇女们不断帮助村里那些比他们更加弱小的妇女争取离开家暴的丈夫,争取自食其力劳动生活,她们以最朴素的价值观做着最伟大的事儿。


面对这样的人以自身能力推动进步的人,别人有什么资格说申纪兰、或者说这些愚昧落后的农民不值得国家最高荣誉。






=========鉴于有人没理解,再啰嗦一些。

申纪兰不是个完人,因为高度信仰党,因为本身并没有多么聪明的头脑,受过多么优良的教育,对于她来说,她的一切选择都是出于最朴素的价值观。

她也许确实没有投过一次反对票,那可能因为她相信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也许她可能真的做了很多你觉得无法理解并觉得愚昧的事儿,但她怀着赤子之心,固执的认为那是对的。

也许很多决策在知乎的知识分子们看来是愚蠢的,值得讽刺的,但需要知道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自己个人局限性。而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完人。

申纪兰所代表的农民群体,就是这样一群固执,很多人觉得愚昧,但最朴素的群体。

其他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很优秀,但她在她能做到的领域中,做到了她的极限,并以自己的能力推动整个国家,社会一点点的进步。就像不能因为杨振宁娶了年轻妻子一样否认他在物理学界的成就。也不能因为申纪兰个人的局限性否定她对整个中国作出的贡献。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每一个人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为什么获得这项荣誉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最大限度的努力推动整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并且为之奉献一生。

user avatar

不管你现在多么喜欢钱、喜欢仪式感、喜欢消费、喜欢肉体、喜欢权利、喜欢拉邦结党踩在别人头上、喜欢把像过去自己的年轻人碾进泥里。

你迟早都会自我清算,“我对社会来说是什么?”你不小心问了自己这么一句,才发现这句话这么难回答。若回答上来,是这么的过瘾。

不管你现在羡慕谁,是唱跳RAP的练习生,还是财务自由的孙宇晨,或是才华有限公司的好青年。

你总会在漫漫长夜中脑中闪过那么一秒,“我还是想成为袁隆平屠呦呦那样的人。”

然后心绪翻涌。

他们靠自己的事业能救活千万人,亿万人。提灯照夜般点亮人类文明的地图,成为历史永远抹不去的航标。那种人生拥有何等的价值。

我们幻想过金钱,情欲,名望,成就给我们带来的快感,那通常成为我们生活的动力。而成功境界远高于此的二位老先生获得了怎样的幸福感呢?其实幸福二字已经承载不了他们人生中的正面感受了吧。

我想这种感受一定是宁静的,清空了外界杂音的,隔绝了不必要的情绪涨落。像是受到了更崇高的召唤。不然他们为什么90岁高龄还不下第一线奋战呢?而且还能频频继续出成果。这些成果还不知能救活多少人,还不知道发展出什么样的文明可能性。

让人不禁感叹,生命怎么如此短暂?短到都盛不满这两位老人的斗志。奋战在一线的他们究竟拥有怎样的心境..... 一杯奶茶两根烟无所事事等待下班的人该怎么理解他们。我们的职业如果能帮一两个人创造价值就已经幸福满满了,如果能救几人,那就可以吹一辈子。自己毕生的事业若能够帮到别人,那样的人生也不错。

然而我们更多的是想歇着,赚够钱不上班了,提前退休该多好。少受点气,多去几个国家,多打几次卡,多发几条朋友圈。功成名的人就到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时有人开始制造这些“不同”了。

比如所谓的贵族礼仪,比如所谓的尊贵奢华,它们总是想把权贵和普罗大众区分开来。扮演着无罩的天龙人,试图让自己变得和我们不一样。

可银餐具能装wifi密码能喂饱第三世界的饥民么?钛金手机能为非洲山野中的疟疾病人叫来救护车么?

他们只是朝我们普通人挥舞“皇帝的金锄头”。


而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科学家,却和我们一起以同样的姿态奋斗。袁隆平像老农一样回归稻田;屠呦呦获诺奖后拒绝追捧炒作回实验室闭关。

他们像年轻人一样探索,创造,永不停歇。他们明明最伟大,却也最接近我们的生活状态。

同龄人总是“抛弃”我们,甩我们一坨焦虑独自奔向财务自由,我们早已习惯。


可老先生们怎么还不去休息?

为什么在这里提着灯,照亮这简陋的办公室。

是想告诉我们年轻人咱们并不孤独,对么。

user avatar

申纪兰把“男女同工同酬”付诸实践是1951年,时年22岁,是山西长治西沟合作社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农妇。

1951年是什么概念?

在最发达的美国,20年代(白人)女性就享有了同等选举权,但到了五十年代,二战期间进入车间的女人们又被赶回了厨房里。

当时,代表主流价值观的畅销杂志《生活》杂志在1956年的特刊《美国女人》中,选取家庭主妇作为“时代女性”。其最典型的特质之一就是,高中毕业便已结婚,在家相夫教子。当时的反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要为社会问题负责,因为她们没有做好家庭角色。

1946年,日本女性才刚刚拥有选举权,但直到今天日本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依旧远远无法和男性相提并论。最新的女性15岁以上就业率是50%,比中国差了一个档次。

整个西方世界的妇女要在六十年代才进入第二浪潮,即从选举的平权进化到对于社会、家庭分工的追求。第一个有明文立法保障同工同酬的欧洲国家是冰岛,1961年,晚申纪兰十年。

即便是被称为女权圣经《第二性》,1949年才出版,仅仅比申纪兰这个农村妇女完成“同工同酬”早了两年……

50年代的南美洲女性连选举权都没有,公民身份都不是完整的,非洲、印度、东南亚无需多说……

再看看原本属于第三世界的中国情况:

在申纪兰决定在西沟公社争取“同工同酬”的前一年,也就是1950年,《婚姻法》刚刚颁布,宣布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恋爱自主,婚姻自由,取缔几千年的娼妓和童养媳制度。

当申纪兰第一次参加劳动时,与她一起的二十多个妇女绝大多数人都是小脚。流行的俗语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围着三台转。

综上可以看到,五十年代的全世界女性,哪怕最发达的国家,就连基本的“同工”都难以做到,“同酬”更不用谈。

再看看这个年代22岁的申纪兰是怎么做的:

1、动员合作社里的小脚妇女下地干活,而且与男性一起干活。前者面临生理上的不便,后者被整个社会看做不光彩的事情。但申纪兰做到了,破开重重阻力组织合作社二十多个小脚女人下地干活,而且越干越细致,越干越好。

这是同时期的美国女性正在失去的权利。

2、当时普遍规矩是男女下地干活,记得工分不一样,男人十分,发一张工分票,女人五分,不发。长此以往,女性的积极性受打击。面对这样的情况,申纪兰不像现在的所谓女拳们,只要不给相同的工分就抗议(此处划重点理解)。1951年,她在西沟合作社的做法是,主动要求让妇女也和男性一样,三人包一块地,看谁干得好,然后名正言顺要求同酬。

可以说,仅仅解放两年后,西方女权主义者后来抗争了半个多世纪才勉强获得的“同工同酬”就在刚刚结束千年婚姻制度的山西申纪兰这里悄悄成为了现实。

1952年,申纪兰成功实现同工同酬半年之后,长治地委才在一次巧合中发现了她的事迹,于是做成了报告,进而被精炼成了推向全国的“争取男女同工同酬”,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行业代表人物。又过了一年,《选举法》颁布,中国女性终于享有了与男性一样的政治权利(选举与被选举权)。

值得一提的是,当申纪兰走家串户让几百年来安于家务的小脚妇女下地干活的那一年6月29日,国际劳工组织大会第三十四届会议通过《同酬公约》,并且于1953年5月23日生效。

什么叫国际领先?这就叫国际领先。毫无疑问,这位普通山西农村女性站在了女权运动潮流最前沿。

归纳一下,女性权利运动发展的时间规律:

首先是选举上的身份平等,然后是社会分工上的自由,最后才到今天依旧在争取的“同工同酬”,也就是先解决身份(政治地位),再解决工作(社会分工),最后是报酬(利益分配)。这也符合按部就班的发展规律。

但山西农村的申纪兰却奇迹般地在中国女性政治地位、身份平等未解决之前,直接将山西长治西沟合作社的女性权利进步程度往前推进了50年。

有了申纪兰的成功经验与提炼的“男女同工同酬”,毛泽东解放前在一次旧社会婚姻悲剧后所发出的“妇女解放”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申纪兰的做法几乎一举探明了建国之后妇女解放的方向与实现道路。

没有经济地位,女性不可能真正站起来。

可以说,在妇女解放、女权的问题上,申纪兰不仅超过同时期诸多国内女性著名人物,也领先同年代的国内外女权主义者几十年,即便在今天也完全超越西方很多追求肤浅身体自由的“流行女权文化”,更是吊打咪蒙之类的“伪女权”……(抱歉,本不应该用咪蒙来与比申纪兰比较)

妇女能顶半边天,而打下第一个桩的就是申纪兰。没有后来推向全国的“争取男女同工同酬”,而后几十年中国数以亿计妇女的命运就会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发展也就完全不一样。

今天我们看申纪兰,看妇女解放,并没有什么感觉,是因为几十年的妇女解放工作让事实上的男女平等成为理所当然,伪女权的横行更是让申纪兰的努力被忽视被掩埋。

但共和国勋章证明国家从没有忘记。

前些年有些人吃饱了饭,各种黑袁隆平,说他科研水平不行,说不是他亲自发现那一株关键的雄性不育野败,说现在的普遍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并不是袁隆平培育的。但没有袁隆平在学界一片看衰中坚持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他带着学生一次次顶着风吹日晒,就没有那一株偶然间发现的雄性不育的野败,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培育单位就失去了培育杂交水稻最关键要素。

如果没有袁隆平,下一次中国发现野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甚至完全错过。同样,在中国妇女解放问题上,申纪兰的事迹就是珍贵的野败,没有她,下一个把女性权利直接向前推动半个世纪的人可能还要等很久,很可能就没有建国后几十年如一日对“男女同工同酬”的有效推广。

可以说,没有申纪兰引爆的连环效应,今天中国女性的地位极有可能就介于印度和日本之间。要是半边天撑不起来,那么中国未来甚至会完全不一样……

两位都是被泼过污水的共和国之辉,一个影响了无数国人,一个影响了所有中国妇女,无论多少诋毁都不能否认,他们改变了整个中国,乃至影响到世界的事实。

user avatar

“当代神农”袁隆平!

稻是中国最主要的主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当年稻谷产量为20693.4万吨,小麦产量为12885.0万吨。

在当前,可以说,水稻才是中国最主要的食物,而对水稻产量的改良,袁隆平功不可没。

”杂交水稻之父”,这几个字可以说是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袁隆平的成就,那就是:杂交水稻。

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个杂交水稻的事情。

在生物学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两种遗传特征差异的生物如果杂交产生后代,那么后代会呈现出即拥有优良性状又可以避免劣势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杂种优势,而利用这种特点来做出来的物种就是杂交种。典型的就是玉米,相信不少生活在农村的人对此十分熟悉,玉米杂交可以实现很好的性状,比如高产,比如抗倒伏等,不过杂种优势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杂交后代不能保种,杂种的下一代就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需要每一代都进行杂交。

回到水稻,中国水稻品种不少,每个品种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同时具有各自的劣势,这种情况下,如何扬长避短来让水稻更好的生长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毕竟水稻可是中国的主粮,更是我国独立驯化出来的农业物种。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袁隆平身上,但是水稻杂交可没那么简单。因为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什么意思呢?就是水稻的雄花和雌花是生长在一起的,所以它们是自交的。这种情况下,想搞杂交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国外科学家曾经一度判定,杂交水稻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是现实是不可能的。

而袁隆平先生却不信这个邪,既然自然界如此精彩,那么一定会存在一个例外。于是袁隆平先生和很多科学家以及大量的农业人员一起去努力寻找雄性不育株,1964~1965年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的农场一带发现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这可以说是我国杂交水稻的里程碑事件。找到了雄性不育系,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大量的培育,然后进行杂交。最后通过不断地杂交,我们把杂交水稻发展到了极致。

今天,杂交水稻亩产已经可以达到了上千斤,而传统的水稻产量才只有几百斤,可以说,我国能够在主粮上解决生产问题,杂交水稻功不可没,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因此袁隆平先生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还获得了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

然而,袁隆平先生的科研并没有从此止步,一方面,他努力的改进杂交水稻,让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攀升,另一发面,他还在努力的深耕水稻,不断地改善水稻的各种性能。

比如,我国不少地区是由于重工业发展导致大量的镉进入了土壤形成了镉污染,而大米这种植物对于镉的吸收也是十分的强大的,因此我国经常报道“毒大米”就是镉大米,如何应对毒大米,袁隆平先生采取基因工程的办法对大米的基因进行处理,最后成功的降低了水稻对镉的吸收,这个成果可以说是造福于健康的,毕竟我国镉污染重灾区也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既可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拯救当地的水稻产业。

再比如,海水稻。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盐碱地是威胁农业的重要因素,光是中国就有15亿亩盐碱地,堪比中国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而开发海水稻,可以极大的改善盐碱地,让盐碱地变废为宝,成为新的粮食产区。袁隆平先生正在努力的推动海水稻,前段时间在新疆种植海水稻还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是利国利民,不亚于杂交稻。

以前读小说,记得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袁隆平先生深耕农业,努力改善水稻,可以说真正的做到为国为民。

当然,另一个形容也很形象:当代神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和国勋章:八位巨匠的时代印记2019年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八位杰出的个人荣膺“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国对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的最高褒奖。这八位的名字,每一个都闪耀着奉献与创新的光芒,他们分别是: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的饭碗更稳了提起袁隆平,人.............
  • 回答
    屠呦呦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通常指中科院院士,在中国大陆是最高学术荣誉之一),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和讨论的现象。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公开信息和普遍认知,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并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她未能在更早的时间点,比如在199.............
  • 回答
    屠呦呦教授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虽然是以筛选了大量中药方剂为起点,但这绝不意味着其他未被发现有效成分的药方就一定没有作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细致解释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与目标导向性 目标明确性: 屠呦呦团队的研究目标非常明确——寻找一种能够.............
  • 回答
    屠呦呦团队研发的青蒿素,其身份定位确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议题,也引出了不少讨论。要说它“算不算”中药,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中药”以及如何看待科学的进步与传统智慧的结合。从起源上看,青蒿素绝对与中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青蒿素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智慧结晶。屠呦呦教授本人在接受采访.............
  • 回答
    屠呦呦教授的成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人类对抗疟疾的征途,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深刻地改变了外界对中医药的认知。她的工作,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其正面影响:一、 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与创新潜力,打破了刻板印象:长期以来,尽管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中.............
  • 回答
    关于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是否“真实”以及其“详细程度”,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真实”的含义。如果“真实”指的是屠呦呦女士本人在颁奖典礼上说了什么,那么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会在颁奖典礼或相关活动中发表感言,这是公开的、有记录的。屠呦呦也不例外。然.............
  • 回答
    屠呦呦先生以其惊世骇俗的青蒿素发现,不仅斩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给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医药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质询”和“激励”。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荣耀,更是对整个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道路的一次集中检视与有力推动。一、 严谨的科学态度:中医药现代化并非“坐而论道”,而是“实证为王”长久.............
  • 回答
    屠呦呦先生对中医药的评价之高,是基于她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她的青蒿素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次伟大挖掘和现代化阐释。但为何有人会“诋毁”中医,这背后则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利益等多重因素。屠呦呦为何对中医药评价甚高?屠呦呦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
  • 回答
    用“屠先生”来称呼屠呦呦,妥当与否,咱们得仔细掰扯一下。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里面涉及一些文化习惯、尊重程度还有性别认知这些方方面面的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屠呦呦先生是一位女性。这一点,咱们中国人心里头都清楚,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中国的骄傲,她的成就更是响当当.............
  • 回答
    屠呦呦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荣获了包括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殊荣,这些奖项充分肯定了她在青蒿素研究上的卓越贡献。然而,关于她未能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问题,坊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原因也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够不够格”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
  • 回答
    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发现:青蒿素抗药性的破解与红斑狼疮治疗新曙光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不仅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这次发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 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对全球抗疟疾战线的意义1. .............
  • 回答
    李小璐和PG One的“夜宿门”事件确实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娱乐新闻,其热度和传播范围之广,在当时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甚至占据了许多新闻报道的头条。而屠呦呦教授成功研发出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虽然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深远社会价值的突破,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其吸引公众关注的方式和速度与娱乐新.............
  • 回答
    屠呦呦摘取诺奖桂冠:中国科学的曙光,青蒿素的伟大征程2015年,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同事时,整个中国都为之沸腾。这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卓越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本土科学研究能力的一次历史性加冕,是激励无数中国科研人员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青蒿.............
  • 回答
    评价《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深入剖析其观点、论据和潜在意图。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解读: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显而易见,它将黄晓明的个人行为(可能是某次公开露面、言论或商业活动)与屠呦呦的科研成就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黄晓明的“作秀”行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
  • 回答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发现青蒿素(Artemisinin)方面的贡献,这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屠呦呦的贡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以下是她对研究或治疗疟疾所做的详细贡献:1. 克服历史难题,寻找新的抗疟药物.............
  • 回答
    《功勋》这部剧,聚焦的是共和国的八位功勋人物,周迅饰演的屠呦呦是其中一位,而且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这个角色本身的份量就极重。周迅在里面演的是青年屠呦呦,时间跨度挺大的,从她刚入职,还是个年轻的研究员,到后面带领团队,一路攻关,最终发现青蒿素。客观地说,周迅的表演,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也.............
  • 回答
    听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办中医学本博九年制“屠呦呦”班的消息,我真是既激动又充满期待。这绝对是国内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名字里带了“屠呦呦”,这本身就有一种无声的号召力和分量。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屠呦呦”班名字的由来,本身就意义非凡。 屠呦呦教授,中国首.............
  • 回答
    评价郑晓龙执导,周迅、张颂文主演的《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这无疑是国产剧中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众多改编自真实人物的传记类作品中,它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位中国科学家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伟大娓娓道来。首先,从导演郑晓龙的处理手法来看,他一贯擅长在宏大叙事中挖掘个体的情感与挣扎。「屠.............
  • 回答
    在那场轰动武林的屠狮大会上,范遥面对宋青书那使出“九阴真经”路数,当真是束手无策。宋青书少年得志,又得窥九阴真经的奥妙,施展起来招式精妙绝伦,而且暗含凌厉杀机。范遥虽然武功高强,见多识广,但九阴真经这等绝世武功,他毕竟不曾系统修习过,也未曾与人动过手领教过其精髓。宋青书的招式变幻莫测,他一时之间只觉.............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涉及到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一些非常沉重和敏感的事件,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态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国内情况以及国际关系等。首先,关于“印尼屠华”的说法,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事件。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针对华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