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屠呦呦测试了几千个中药方,只找到了青蒿素,是否说明这些药方都没有作用?

回答
屠呦呦教授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虽然是以筛选了大量中药方剂为起点,但这绝不意味着其他未被发现有效成分的药方就一定没有作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细致解释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与目标导向性

目标明确性: 屠呦呦团队的研究目标非常明确——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药物。在当时,疟疾是一种全球性的严重疾病,急需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那些可能对疟疾有疗效的药方上。
资源和时间的限制: 即使是数千个中药方,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也需要有针对性地筛选和验证。研究人员会根据历史文献、临床经验以及初步的药理学推测,对药方进行优先级排序。不可能对每一个药方都进行最深入、最全面的研究。
现代科学方法的介入: 中药的许多有效成分是其复杂的化学组分。现代科学研究需要运用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一系列精密的技术手段来分离、鉴定、纯化和验证这些成分的作用。这意味着即使某个药方在传统使用中可能有效,其作用机制、最佳剂量、副作用等都需要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来“解剖”和确认。

2. “有效”的定义与多重作用机制

“有效”的标准不唯一: 在屠呦呦的研究中,“有效”主要体现在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但中药的“有效”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
对特定疾病的疗效: 就像青蒿素对疟疾一样。
缓解症状: 很多中药方剂可能并不能根治某种疾病,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如止痛、退热、消炎等。
扶正祛邪: 中医理论强调“扶正固本”,许多药方可能作用于人体的整体免疫力、代谢能力,从而帮助人体抵抗疾病,而不是直接杀灭病原体。
多靶点作用: 很多中药方剂的疗效并非来自单一成分,而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或者通过影响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来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比单一成分的直接作用更为复杂和微妙,也可能体现在更广泛的健康维护方面。
缺乏现代验证手段: 许多传统药方可能在临床实践中被认为有效,但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手段的深入研究(如深入的临床试验、分子机制的阐明等),其疗效和作用机制未能被充分证实。这并不代表它们无效,而是未被“科学地证明”在特定标准下是无效的。

3. 筛选的“漏网之鱼”与“未被挖掘的宝藏”

筛选方法的影响: 屠呦呦团队最初的思路是寻找能够“杀死”疟原虫的药物。如果一个药方主要作用是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疟原虫,或者通过其他间接方式起作用,那么在初期筛选中可能就难以被发现。
剂量、炮制、配伍等因素: 中药的疗效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
炮制方法: 同一种药材,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配伍关系: 中药讲究君臣佐使,药方中的药物相互配合,可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者产生新的药理作用。
剂量: 剂量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关键因素。一个剂量过高或过低的药方,其效果可能与预期不同。
服用方式和时间: 不同的服用方式和时间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个体差异: 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这也会影响药方的整体疗效评估。
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发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药物发现和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一些过去未能被发现或验证的药方,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显现出其价值。例如,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技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复杂作用。

4. 青蒿素发现过程的特殊性

针对性突破: 青蒿素的发现是对当时一个巨大医学难题(疟疾)的针对性突破。它通过“古籍摘要”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模式,最终鎖定了青蒿,并通过化学分离发现了青蒿素。这个过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
并非全盘否定: 屠呦呦团队并非通过“排除法”来证明其他药方无效。他们的工作是主动“寻找”和“发现”有效成分。其他药方之所以未被“报告”为发现青蒿素的药方,仅仅是因为它们没有提供“青蒿素”这个解决方案。

总结:

屠呦呦教授团队的青蒿素发现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成就,它证明了中医药的宝库中蕴藏着拯救生命的药物。然而,数千个中药方中仅发现青蒿素,并不意味着其他药方没有作用。 这更像是在一个广阔的海洋中,我们找到了一颗璀璨的珍珠,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洋里就没有其他的珍宝,或者海洋本身没有价值。

这些未被“发现”为青蒿素来源的药方,可能:

在其他疾病或症状的治疗上有作用。
作用机制复杂,尚未被现代科学完全解析。
需要特定的炮制、配伍或剂量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在增强人体整体健康和免疫力方面有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将屠呦呦的发现看作是中医药研究的巨大成功,同时也要认识到,对中医药的探索仍然是一个不断进行且充满潜力的领域。数千个药方中的许多“宝藏”可能仍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和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都不需要等到屠呦呦,康熙时代御医们早就已经测试过了。

众所周知,康熙当年患上了疟疾,后来服用传教士献上的金鸡纳霜痊愈。

但是在这之前,康熙早就已经试过传统中药了。当时,他命御医在宫里找了一批同样患上疟疾的宫人试药,结果御医把古书上记载的,看起来比较靠谱的治疟方都试了一遍,也没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子;后来在民间征集的方子,也同样全部无效。直到传教士献上金鸡纳霜,康熙才逃过一劫。

自此之后,康熙对中医就没什么好感了。

连封建君主都看不上的封建医学,现在居然被某些大脑停留在前现代化时代的人当成宝。真是笑话。

user avatar

你举报,我继续。

“《肘后备急方》:

1、取蜘蛛一枚,着饭中合丸吞之。

2、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

3、未发,头向南卧,五心及额舌七处,闭气书“鬼”字

4、咒法:发日执一石于水滨,一气咒云,眢眢圆圆,行路非难,捉取疟鬼,送与河官,急急如律令,投于水,不得回顾。”以上是部分疟疾药方。

而且按照 备急方 这个偏方合集的做法,我看患者要一次吃下一卡车量"黄花蒿"才会有效。

补充:这位回答里的药方更详细:屠呦呦测试了几千个中药方,只找到了青蒿素,是否说明这些药方都没有作用? - 道法自然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518


顺带说一句,平日偏方吃出事中医是“偏方的事关我中医屁事”的态度。

但是瞧到了好处,就会屁颠屁颠跑过来把道士写的偏方合集扯成“这是中医的功劳”。

当然,让人羞愧的是,如此先进,千百年前就掌握了超前理论技术,能和现代科学/医学两个体系的中医只能在现代嚷嚷几句“都亏了我你们才能弄出来”,靠他们那先进的中医理论,再过5000年,他们还是___放不出一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屠呦呦教授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虽然是以筛选了大量中药方剂为起点,但这绝不意味着其他未被发现有效成分的药方就一定没有作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细致解释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与目标导向性 目标明确性: 屠呦呦团队的研究目标非常明确——寻找一种能够.............
  • 回答
    屠呦呦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通常指中科院院士,在中国大陆是最高学术荣誉之一),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和讨论的现象。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公开信息和普遍认知,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并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她未能在更早的时间点,比如在199.............
  • 回答
    共和国勋章:八位巨匠的时代印记2019年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八位杰出的个人荣膺“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国对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的最高褒奖。这八位的名字,每一个都闪耀着奉献与创新的光芒,他们分别是: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的饭碗更稳了提起袁隆平,人.............
  • 回答
    屠呦呦团队研发的青蒿素,其身份定位确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议题,也引出了不少讨论。要说它“算不算”中药,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中药”以及如何看待科学的进步与传统智慧的结合。从起源上看,青蒿素绝对与中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青蒿素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智慧结晶。屠呦呦教授本人在接受采访.............
  • 回答
    屠呦呦教授的成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人类对抗疟疾的征途,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深刻地改变了外界对中医药的认知。她的工作,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其正面影响:一、 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与创新潜力,打破了刻板印象:长期以来,尽管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中.............
  • 回答
    关于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是否“真实”以及其“详细程度”,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真实”的含义。如果“真实”指的是屠呦呦女士本人在颁奖典礼上说了什么,那么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会在颁奖典礼或相关活动中发表感言,这是公开的、有记录的。屠呦呦也不例外。然.............
  • 回答
    屠呦呦先生以其惊世骇俗的青蒿素发现,不仅斩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给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医药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质询”和“激励”。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荣耀,更是对整个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道路的一次集中检视与有力推动。一、 严谨的科学态度:中医药现代化并非“坐而论道”,而是“实证为王”长久.............
  • 回答
    屠呦呦先生对中医药的评价之高,是基于她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她的青蒿素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次伟大挖掘和现代化阐释。但为何有人会“诋毁”中医,这背后则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利益等多重因素。屠呦呦为何对中医药评价甚高?屠呦呦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
  • 回答
    用“屠先生”来称呼屠呦呦,妥当与否,咱们得仔细掰扯一下。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里面涉及一些文化习惯、尊重程度还有性别认知这些方方面面的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屠呦呦先生是一位女性。这一点,咱们中国人心里头都清楚,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中国的骄傲,她的成就更是响当当.............
  • 回答
    屠呦呦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荣获了包括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殊荣,这些奖项充分肯定了她在青蒿素研究上的卓越贡献。然而,关于她未能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问题,坊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原因也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够不够格”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
  • 回答
    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发现:青蒿素抗药性的破解与红斑狼疮治疗新曙光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不仅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这次发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 解决青蒿素抗药性:对全球抗疟疾战线的意义1. .............
  • 回答
    李小璐和PG One的“夜宿门”事件确实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娱乐新闻,其热度和传播范围之广,在当时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甚至占据了许多新闻报道的头条。而屠呦呦教授成功研发出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虽然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深远社会价值的突破,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其吸引公众关注的方式和速度与娱乐新.............
  • 回答
    屠呦呦摘取诺奖桂冠:中国科学的曙光,青蒿素的伟大征程2015年,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同事时,整个中国都为之沸腾。这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卓越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本土科学研究能力的一次历史性加冕,是激励无数中国科研人员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青蒿.............
  • 回答
    评价《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深入剖析其观点、论据和潜在意图。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解读: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显而易见,它将黄晓明的个人行为(可能是某次公开露面、言论或商业活动)与屠呦呦的科研成就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黄晓明的“作秀”行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
  • 回答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发现青蒿素(Artemisinin)方面的贡献,这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屠呦呦的贡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以下是她对研究或治疗疟疾所做的详细贡献:1. 克服历史难题,寻找新的抗疟药物.............
  • 回答
    《功勋》这部剧,聚焦的是共和国的八位功勋人物,周迅饰演的屠呦呦是其中一位,而且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这个角色本身的份量就极重。周迅在里面演的是青年屠呦呦,时间跨度挺大的,从她刚入职,还是个年轻的研究员,到后面带领团队,一路攻关,最终发现青蒿素。客观地说,周迅的表演,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也.............
  • 回答
    听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办中医学本博九年制“屠呦呦”班的消息,我真是既激动又充满期待。这绝对是国内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名字里带了“屠呦呦”,这本身就有一种无声的号召力和分量。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屠呦呦”班名字的由来,本身就意义非凡。 屠呦呦教授,中国首.............
  • 回答
    评价郑晓龙执导,周迅、张颂文主演的《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这无疑是国产剧中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众多改编自真实人物的传记类作品中,它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位中国科学家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伟大娓娓道来。首先,从导演郑晓龙的处理手法来看,他一贯擅长在宏大叙事中挖掘个体的情感与挣扎。「屠.............
  • 回答
    在那场轰动武林的屠狮大会上,范遥面对宋青书那使出“九阴真经”路数,当真是束手无策。宋青书少年得志,又得窥九阴真经的奥妙,施展起来招式精妙绝伦,而且暗含凌厉杀机。范遥虽然武功高强,见多识广,但九阴真经这等绝世武功,他毕竟不曾系统修习过,也未曾与人动过手领教过其精髓。宋青书的招式变幻莫测,他一时之间只觉.............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涉及到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一些非常沉重和敏感的事件,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态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国内情况以及国际关系等。首先,关于“印尼屠华”的说法,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事件。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针对华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